第七节 内蒙古突厥墓地石人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72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内蒙古突厥墓地石人简述
分类号: K876.2
页数: 2
页码: 151-152
摘要: 自50年代始,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就进行了境内的石人调查,同时作了一些发掘工作。最初张郁曾在锡林郭勒草原和阴山以北作过调查,1972年吉发习,郭素新和丁学芸三人发掘和调查了阿巴嘎旗巴彦图嗄石人、石堆墓,1975年郑隆、田广金先后对乌兰察布盟北部的四子王旗、商都县、察右后旗和锡林郭楞盟的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 西乌珠穆沁旗等地石人墓进行了调查。1993年盖山林在锡林郭勒盟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以及东乌珠穆沁旗等地,调查发现了一些石人和石堆墓。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自50年代始,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就进行了境内的石人调查,同时作了一些发掘工作。最初张郁曾在锡林郭勒草原和阴山以北作过调查,1972年吉发习,郭素新和丁学芸三人发掘和调查了阿巴嘎旗巴彦图嗄石人、石堆墓,1975年郑隆、田广金先后对乌兰察布盟北部的四子王旗、商都县、察右后旗和锡林郭楞盟的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 西乌珠穆沁旗等地石人墓进行了调查。1993年盖山林在锡林郭勒盟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以及东乌珠穆沁旗等地,调查发现了一些石人和石堆墓。
  从一些资料报导情况来看,石人墓主要有石棺墓和石堆墓。石棺为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发掘出土了马蹬,认为是突厥时期墓葬。石堆墓之石堆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圆形。经发掘出土了木炭、灰烬、马的牙和趾骨等,另外,也发现了人骨。 认为是公元5—8世纪的墓葬。
  内蒙古石人资料我们见到的不多,下面将收集到的一些石人作些介绍。
  正镶白旗石人石人残缺,能看出头颈,脸面器官。脸型长方,窄直鼻,椭圆形突眼,三角形嘴(图版 283—F—1) 。
  巴彦图嗄1号墓石人发现于阿巴嘎旗巴彦图嘎。石人系高1.7米不规则灰白色厚石条刻制而成,仅见阴刻线雕刻出了人的圆型脸面,眼、鼻和嘴都比较清楚。该墓地为石堆墓,石人原立于石堆圈内,面向东。石堆呈椭圆形(图1)。
  胡吉日图石人发现于阿巴嘎旗胡吉日图西北7华里处,石人处于石堆墓的北部,仅暴露出人的头部,眼、鼻、嘴刻得均较细致。
  三八井石人发现于阿巴嘎旗三八井东南3华里处。石人处于石堆墓的北部,为黑色火成岩凿刻而成,露出地面高0.55 米,刻石宽0.5米。石人为一宽圆脸型的妇女上身像,面向南偏东70度。人像头部轮廓明显,头顶似披发。上身宽厚丰实,乳房凸出。
  巴兰恩特利格石人发现于阿巴嘎旗巴兰恩特利格台地,东南距巴特博冬营盘半华里。石人立于石堆北部,露出地面高0.58米,面向南偏东32度。刻石为黑色三角形石柱,人头顶有一圆髻,头后部似有披戴,左手下垂,右手置于胸前,执一杯。石人胸部,有两个微凸起的圆圈,似为乳房。石人风化严重,衣着不清,面部的眼、鼻、嘴也不清楚(图2)。
  乌花托那冬营盘石人发现于阿巴嘎旗乌花那冬营盘西南,四周没有石堆墓,据说此石人是牧民从附近搬来的。石人高0.8米,宽0.4米,厚0.13米。刻石为黑色火成岩,表面风化呈蜂窝状,衣饰不清。石人左手下垂,右手置于胸前执一杯状器皿(图3)。
  内蒙古石人墓族属问题也比较复杂,这一带也是游牧居民活动的地区,戎、狄、林胡、楼烦、匈奴、东胡、鲜卑、 乌桓、柔然、突厥、回鹘等都曾先后居住于此,而且大漠南北为其中心。从时间上考虑,内蒙古墓地石人主要是突厥石人,但是也不排斥存在柔然、回鹘石人的可能性。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