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青的刚愎自用和其兄弟之间的矛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59
颗粒名称: 马步青的刚愎自用和其兄弟之间的矛盾
分类号: K250.6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马步青错误地估计了红军力量,以为是“强弩之末,势难穿鲁缟”。因此他认为阻击红军的事,以自己部队的力量应付,绰绰有余。事先不和马步芳商量,也不和部下研究。马步芳得到红军将西进河西走廊的消息,即向其兄提出应由青海派得力部队协同骑五师共同防河的意见。马步青和马廷祥均不同意这个意见,婉词拒绝,为了不拂其弟好意,仅接受青海部分民团开入武威、古浪、永登、景泰一带担任后防。他也没有请示兰州,要求其他“友军”协助……
关键词: 文史资料 抗战时期 甘肃

内容

马步青错误地估计了红军力量,以为是“强弩之末,势难穿鲁缟”。因此他认为阻击红军的事,以自己部队的力量应付,绰绰有余。事先不和马步芳商量,也不和部下研究。马步芳得到红军将西进河西走廊的消息,即向其兄提出应由青海派得力部队协同骑五师共同防河的意见。马步青和马廷祥均不同意这个意见,婉词拒绝,为了不拂其弟好意,仅接受青海部分民团开入武威、古浪、永登、景泰一带担任后防。他也没有请示兰州,要求其他“友军”协助。更可笑的是:他认为发展的机会到来,他不仅觉得自己有力量阻挠红军渡河,且可借此开拓地盘,阴谋东取宁夏,南据兰州。因此他的河防计划,东北至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南至皋兰县的水埠河。从此也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来。他不自量力地还把这种幻想,向人宣扬。马廷祥更会揣摸此意,认为左券在握,惟恐有其他部队前来争功。及至河防上警报传来,马步青才于万不得已中向其弟乞援,而马步芳则较其兄狡猾,对红军力量,并未轻视。且认为红军渡河,其目的必在打通新疆,则河西走廊及关外三县势不能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投入较大力量。当青海部队到一条山时,马元海等对骑五师不战自溃,坚决要追查责任,当时提出要把韩起禄正法以振士气。马廷祥气愤之下,单骑出马,当被击毙。这就引起了兄弟之间的更大矛盾,惟马步青因战火在自己防区,极力隐忍.红军逼近武威,他认为是青海部队不在一条山作战,有意放过来的。因此决心等红军撤出他的防区,即将部分部队撤回武威。
  马步芳则认为骑五师已失去战斗能力,所以把永昌以西的战斗责任,自己独担起来。于是重新作了部署,把青海的骑兵、步兵、民团、保安队甚至连宪兵等全数都开到河西,他的所谓“老将”马元海、马彪、马忠义和所谓“少壮派”马步銮、马全义、马得胜等都担有战斗任务。运兵路线原经永登开赴张掖,以后由青海直接经大坂、扁都口开到张掖,嗣因长途运输困难,马步芳曾向马步青商借子弹,其原电大意是:现在作战在急,前线部队需要及时接济子弹,请兄就近拨发,照数记账,以后战事结束,我如数归还。现在应重视打仗,不应重视械弹。但马步青视弹如命,因对其弟不满,竟不置理,颗粒未借。马部兄弟之间存在意见,矛盾表现得很突出。实际上这次战役,如果没有青海部队增援,马步青要保存下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次战斗的每个战役中,马军内部兄弟之间,青海部队与骑五师部队之间,双方高级将领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互相怀恨,互相抱怨。但是,他们对阻击红军占据河西走廊这一反共目标,却完全是一致的。对于蒋介石,他们则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地抢着献功。红军在永昌时,蒋介石曾派一个参议杨思忠飞到武威,据说是“奉令”调查有过战事的地区汉人老百姓被马军屠杀(包括红军被残害情况在内)的情况,马步青表示自己部队没有残害百姓的行为,如果有,都是青海部队干的。杨思忠虽然进行了调查,但却没有下文。
  至于马步芳的所谓兵法,就是以优势骑兵,对没有骑兵辅助的红军进行穷追,象狗一样叼住不放。红军虽日夜行军,走在前面,但马军总是紧跟追赶,使红军奔走疲劳。加以红军沿祁连山区地带前进,以致陷入困境。据说经过张掖附近山区梨园口战斗之后,战事基本上即告结束。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甘肃

本书收录了国民党第八师在陇西堵截红军的回忆、国民党第三军在甘肃堵击红军的回忆、卢忠良马鸿逵部援“榆林战役”经过、解放前夕马鸿逵与马步芳交恶的内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孟鍊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