ー、佛经抄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17
颗粒名称: ー、佛经抄写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573-575
摘要: 吐蕃统治期间,在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和积极提倡下,河西诸州佛经抄写蔚然成风。敦煌大规模的写经事业开始于吐蕃统治敦煌的中后期,即赞普埠祖德赞(khri gtsug ide btsan,可黎可足,约815一836年在位)执政时期。墀祖德赞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对僧人的恭敬供养也做到了极端的程度。藏语中称他为“热巴坚"(rai pa can),意为“长发人”,他曾在头发上系上两条长丝巾,丝巾下端敷于僧座,令诸僧坐于其上,因此得名“热巴坚”。墀祖德赞曾亲自发愿,下令在所辖疆域内展开大规模的写经活动。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吐蕃统治期间,在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和积极提倡下,河西诸州佛经抄写蔚然成风。敦煌大规模的写经事业开始于吐蕃统治敦煌的中后期,即赞普埠祖德赞(khri gtsug ide btsan,可黎可足,约815一836年在位)执政时期。墀祖德赞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对僧人的恭敬供养也做到了极端的程度。藏语中称他为“热巴坚"(rai pa can),意为“长发人”,他曾在头发上系上两条长丝巾,丝巾下端敷于僧座,令诸僧坐于其上,因此得名“热巴坚”。墀祖德赞曾亲自发愿,下令在所辖疆域内展开大规模的写经活动。
  根据法藏P.3966《大乘经纂要义》尾题(图1)记载,墀祖德赞赞普发起的抄经运动,开始于他执政后的第八年,即公元822年Ф,“壬寅年大蕃囯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指《大乘经纂要义》)传流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河西地区本是唐朝辖地,汉族居多,普遍通行汉文。 所以在吐蕃统治河西早期,只能传抄汉文佛经。《大乘经纂要义》经文述及十恶十善,难度较低,是按吐蕃王命而推行的。供占领地汉人(或汉僧)诵读。
  法藏P.t.359?是卷轴装的《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共抄写五遍,其中前三遍末尾题记均标明是为赞普功德做回向而敬抄,第一遍末尾题记录文转写如下:题记(第 6 栏):btsan po lha sras kyi sku yon du bsngoste/bris pav// y am lha sbyin bris//译文:为天子之功德做回向而由阎谈讯抄。
  吐蕃统治敦煌的近70年里,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敦煌佛教发展到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吐蕃统治者给寺院划拨了大量依附人ロ——寺户,分给寺院田产等。相应吐蕃王族的崇佛意愿,吐蕃将领带头在敦煌兴建寺院,向寺院布施财物,敦煌世家大族竞相效仿。 所布施的财物有田产、水硙等。佛教教团的势カ不断膨账,拥有极大的权ガ和经济实。
  佛教势力的迅速膨胀,促进了写经事业的兴旺发达。吐蕃不断向 -唐廷求取佛经,进行翻译。赞普赤祖德赞执政时期,敦煌每所寺院都设有抄写经书的“经坊(gur)”,是根据赞普之命成立的抄经组织。经坊人数不等,有的寺院仅数人,有的十几人,多者达数十人。经笔者对甘肃藏及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佛经题记所做的统计,敦煌古藏文抄经生图1《大乘经纂要义》尾题P.3966总数为526人,校经师总数为226人,合计752人,其中有78人,既是抄经生又是校经师,扣除抄经生和校经师为同一人的重复人数后的总人数为674人。规模如此之大的抄经团队,在敦煌佛教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些僧俗写经生终日忙碌,遵照赞普之命将《无量寿宗要经》在敦煌抄写了数千部,一部600卷的《大般若经》也写了 7部以上。除了承担由王命而致的写经任务外,写经生们还要为敦煌和其他地区的佛教寺院抄写经卷。各寺都定期开展讲经活动,向当地僧俗宣讲佛法。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抄经主要集中在《般若经》和《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两部佛经上,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是由吐蕃官方组织抄写,所以也叫“官经”。吐蕃把自己的佛教理论置于《般若》之上,这主要是由于《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根基和精髓!宣扬大乘佛教思想,离不开《般若经》。难怪敦博0318《二万五千般若波罗蜜多经》尾题中对《大般若经》的定义是:phyogs beu mthav y as mu myed pavi vjig rten gyi khams kyi/ vdas pa dang/ da Ita dang/ ma byon pavi sang rgyas dang/ byang chub sems dpav dang/ nyan thos dang/ rang sang rgyas mams kyi yum...十方无量世界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菩萨、声闻、缘觉佛之母。
  藏文《大般若经》的翻译在吐蕃本土完成,而有一部分篇幅较小的古藏文佛经则在敦煌完成。从现有资料春,吐蕃统治时期,在敦煌翻译佛经最多的要数翻译家、校阅大师管法成。
  《无量寿宗要经》也称《大无量寿经》《大经》《双卷经》,为净土三经之 ー。谓过去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名无量寿。其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极乐”云云。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敦煌写巻中有大量的藏、汉两种文字的《无量寿经》复本。也可以说缮写此经所作功德是对吐蕃赞普的赞颂或祝福

附注

①张延清〈浅议西藏卓卡寺藏经与敦煌〈大般若经〉的关系》,《西藏研究》2010年第1 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