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龙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06
颗粒名称: 1.青龙寺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518-519
摘要: 《稷山县志》中載:“青龙寺在县西十里马村,唐龙朔二年(662年) 建。明嘉靖年间的《重修青龙寺记》碑云:“青龙寺之建非偶然也,龙朔二年工部尚书王政奉朝敕而建。今人编纂《稷山县志》中对青龙寺的介绍节录如下:青龙寺,位于县城以西4千米的马村西侧,与国宝金代墓群相毗邻,仅距300余米。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稷山县志》中載:“青龙寺在县西十里马村,唐龙朔二年(662年) 建。明嘉靖年间的《重修青龙寺记》碑云:“青龙寺之建非偶然也,龙朔二年工部尚书王政奉朝敕而建。今人编纂《稷山县志》中对青龙寺的介绍节录如下:青龙寺,位于县城以西4千米的马村西侧,与国宝金代墓群相毗邻,仅距300余米。
  据记载,青龙寺创建于唐龙朔二年(662年),翌年改为今名。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物。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共8 座。前院有天王殿、罗汉殿、地藏殿(残坏);后院以腰殿居中,后院有大雄宝殿、腰殿和后殿及东西两厢房,后殿两侧各有垛殿,分别供护法、韦陀、祖师及伽蓝。腰殿和后大殿均为三开间,单檐悬山式屋顶。腰殿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建,后大殿为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垛殿亦为元代遗物。各殿塑像皆已不存,唯腰殿及后大殿内尚存壁画185.13平方米,至为珍贵。
  大殿壁画分布在东西南三壁上。东壁绘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结跏趺坐,弟子迦叶、阿难侍立于佛之两旁,左右天王力士护卫。西壁绘弥陀佛、观音、地藏菩萨结跏趺坐或半跏坐。西壁南侧绘剃度图。因为佛教宣称,剃度出家才度越生死之因。南壁大门两侧画有二天王守卫。拱眼壁绘佛传及罗汉故事。两壁佛、胁侍菩萨像均为寻丈巨制,上部画人首鸟翅的伽楼罗护持,手捧果盘、石榴、莲叶、莲花,个个悠然自得,乘瑞云飞翔。①青龙寺于元、明、清多次重修,据题记及碑文所示,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和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都曾重建殿宇、法堂,使庙貌改观。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十一年(1816年) 等又曾多次修缮补葺此寺。现存殿宇多数为元代遗构,前院一部分则为明代重筑②。

附注

① 韦之瑷、郭珮《稷山县志》卷七“寺观”条,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②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57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① 稷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稷山县志》第510~511页,新华出版社,1994年。 ②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57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