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敦煌壁画中的“农作图”与“寺院经济”无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03
颗粒名称: 3.敦煌壁画中的“农作图”与“寺院经济”无关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516-517
摘要: 更有甚者,金毓黻先生还以此不存在的证据推断出所有敦煌壁画中的“农作图”部属于“寺院经济”,他说:最后应该指出,凡两窟之壁画,悉属于唐宋时代佛教徒之系统,即使图中不见有僧尼的形象,亦可理解为当时寺院经济系统中形象之一。至其取材的地点,亦必不外乎以长安为首的关陇地区。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更有甚者,金毓黻先生还以此不存在的证据推断出所有敦煌壁画中的“农作图”部属于“寺院经济”,他说:最后应该指出,凡两窟之壁画,悉属于唐宋时代佛教徒之系统,即使图中不见有僧尼的形象,亦可理解为当时寺院经济系统中形象之一。至其取材的地点,亦必不外乎以长安为首的关陇地区。
  关于敦煌壁画的依据和来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仅就其中的“农作图”而言,笔者曾进行过初步探讨。壁画中所描绘的各种“农作图”也和其他反映社会生活的画面一样,都是围绕佛教内容所画的一些曲折小画,也就是用直观反映、间接反映和折光反映三种方式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历史产物①。而敦煌壁画的创作者们又是如何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按照自己所熟识的生活来描绘这些场景的呢?画家们把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的画面穿插在经变的边角等次要部位,以很简单的小构图来表现的格局②。
  通过对壁画中出现的数十种生产工具的研究,笔者认为,大量的是西北地区常用的生产工具,同时真实地记录了当地新出现的先进工具。在一些寺院财产登记簿、民间分家文书、借贷凭据、契约、派遣差役等文书中出现了几十种农业生产工具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工具、家具不见于壁画, 大多与壁画中所绘相吻合③。如壁画中“三脚耧播种图”的出现,充分证明, 自三国魏嘉平年间,担任敦煌太守的皇甫隆在此地教作三脚耧这种先进的播种工具后,由于能适应于敦煌地区的播种需要,故长期沿用。“三脚耧播种图”的出现,不仅为研究唐、五代、北宋时期耧犁的构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它使我们上接汉、明、清,把我国两千年来耧犁的发展演变史系统地联系起来,这对我们了解敦煌及河西地区古代播种工具的应用情况有重大意义。它是我国农业考古和农业科技发展史研究极其珍贵的资料'与榆林窟第25窟相类似的画面出现在《弥勒经变》的不同位置,但是,都是《弥勒经变》中属于“供养四方僧”“供养佛法僧”等供养场面,绝不是反映“一种七获”的内容,与“农作图”毫无关系。因此,敦煌壁画所描绘的“农作图”不是反映寺院经济的场面。
  以上事实说明,金毓黻先生对榆林窟第25窟、莫高窟第202窟画面的解释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并由此推断莫高窟、榆林窟壁画所描绘的“农作图”中都是反映寺院经济的场面。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