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蕃统治时期壁画中“农作图”及其内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99
颗粒名称: 一、吐蕃统治时期壁画中“农作图”及其内容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505-508
摘要: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开凿的洞窟壁画中保 存了 20余幅“农作图”。其中,《弥勒经变》中有18幅,《法华经变》中有3 幅。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开凿的洞窟壁画中保存了 20余幅“农作图”。其中,《弥勒经变》中有18幅,《法华经变》中有3 幅。
  我们从20余幅农作图中,看到了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种场面,如犁耕、播种、锄草、收割、扎捆、挑运、打场、扬场、扫场、粮食装袋、牛车拉运等。伴随着这些场面出现了十多种劳动工具,如耕犁(单辕直辕犁、双辕直辕犁)、铁铧、牛衡、锄头、镰刀、连枷、四齿杈、六齿杈、木锨、扫帚、簸箕、篮子、木斗、粮袋、牛车……描绘在敦煌北朝及西夏各个时代壁画及藏经洞绢、纸画中的“农作图”有80多幅,它们根据不同題材分别穿插在历代壁画中。其中大多描绘在《弥勒经变》《法华经变》中①。通过与初、盛、晚唐及五代、北宋等时代同类壁画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一些异同之处。在至今保存的唐、五代、北宋时期的“农作图”壁画中,以中唐保存的最多。莫高窟第148窟(盛唐), 莫高窟第 186、200、202、231、240、360、386窟(中唐),莫高窟第9、12、85、 141、156、196窟及S.259白描画(晚唐)中,莫高窟第61、98等窟(五代) 《弥勒经变》的“农作图”中②,都绘有妇女站在三(或四)脚発上用簸箕或飏篮扬场的画面③。
  莫高窟第148窟(盛唐)“农作图”描绘了农民从收割、打场到装袋运送入仓的详细情景。画面上绘一男子持镰收割,另一男子扎捆,一男子用杠子挑着粮捆,往场院运送;场上两男子持连伽对打,粮堆旁一妇女站在三脚高凳上用簸箕簸扬,一男子持扫帚在粮堆上掠扫,另有两人在粮堆上用木斗装袋,旁边有待运的车和卧着的牛。莫髙窟第186窟(中唐)的情景为:一人挽二牛耕地,一手扶犁。一人收割(手中工具模糊),一妇女站在四腿高凳上端簸箕簸扬,旁有一男子站立持杈扬场,一人持扫帚掠扫……扬谷中掠扫工具是将芨芨草用铁箍扎在一长木柄上制成的大扫帚。整个画面褪色严重。莫高窟第240窟(中唐)的场院画面为:一男子持连枷在推开的粮食上轮打,另一男子持五齿杈扬场。扬出的粮堆前一妇女双手_箕簸扬,旁边有一小堆粮食,另有一人持木锨扬场……①莫高窟第156窟(晚唐)西披《弥勒经变》中,北侧下部“嫁娶图”之上为“一种七收图”:一妇女站在三脚高発上用簸箕扬场,一人扫场,后面一人蹲在地上,旁边有车,车旁卧着三头牛(红、黑);下边两人用连枷对打粮食,左边的放下,右边的高举,后面一长者坐在一方形物上;下面地内四人,两人收割、一人捆田、一人站着。莫高窟第196窟(晚唐)北壁《弥勒经变》中的“农作图”,绘一人挽二牛耕地,一手扶犁,另绘一人锄地,另一人收割;场院上两个壮年男子持连拋对打粮食,一妇女站在三脚高凳上用簸箕扬粮食,另一男子持扫帚在粮堆上掠扫杂物,下放一盒,一鸟形瓶,旁有一妇人,左侧有等待拉运粮捆的大轴牛车,车旁卧着的牛;下部绘着“树上生衣”。
  莫高窟第61窟(五代)南壁《弥勒经变》中的“农作图”,右下角绘一位农夫头戴软巾,穿黑色短衬衫、赤足,左手扶犁,右手扬鞭,驱使着两头牛用直辕单辕犁耕地,两根牵引绳和两牛的连接绳非常清楚;另一块地里一农夫头戴凉帽,身穿白色短衬衫、套裤、便鞋,手握镰刀蹲下收割,旁边的场地上一男子持木锨在一堆粮食前扬场,另一堆粮食前,一妇女正双手端簸箕往下倾倒簸扬干净的粮食,另一男子持扫帚在粮食上掠扫②。
  吐蕃统治时期“农作图”中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劳动场景和生产工具。例如,莫高窟第129、159、222、238窟和榆林窟第25窟等多幅“农作图”中出现了妇女跟在播种犁铧的后面撒种子的场面。如莫高窟第129窟 (中唐)北壁东侧一人挽二牛耕地,一手扶犁,后一人夹着圆形篮子撒种。
  牛已模糊,犁铧、牛衡清楚。一人站着收割或锄地(手中工具模糊),一妇女蹲在一边,前有放食品的器物。莫高窟第238窟南壁屏风《弥勒经变》,由东第一幅中绘一农夫挽二牛耕地,一手扶犁一手扬鞭,后面跟一人,旁边另有一人,画面损毁严重。
  中唐时期,在描绘打场的场面中出现了新的场上劳动工具。如莫高窟第202窟南壁《弥勒经变》,描绘农民从种到收割的各个生产环节:一男子持连枷在摊开的麦捆上打场,另一堆粮食前,一妇女站在三腿高発上端簸箕簸扬,两妇女装粮袋前的四方形量器,应是木嶺威木升;拉运场面中,一妇女蹲在粮堆旁, 旁边放置的“丁”字型农具应是场上推移粮食的推板,两人抬的农具为大斛斗,旁边另有一堆粮食,另一人模糊,后有一送饭等待的妇女,另有卸着的车和站着的图1农作图奠高窟第202窟南壁牛;下边绘着“树上生衣”(图1)①。
  绘制于中唐莫高窟第159窟《法华经变》中的耕地农民身着吐蕃服, 挽二牛耕地,一手扶犁。更有意思的是画工给拉犁的牛绘画了一身长毛。 这种艺术形象在吐蕃统治时期绘画中并不奇怪,它使我们想起了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对吐蕃人从事耕种的描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的诗是形象的记录,敦煌壁画则是逼真的写生画®。

附注

① 王进玉《敦煌壁画中农作图实地调查》,《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② 王进玉《敦煌石窟全集.23•科学技术画卷》第62~64页,(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③ 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粮食脱粒及扬场工具》,《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① 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粮食脱粒及扬场工具》,《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② 同①。 ① 王进玉《敦煌石窟全集·23•科学技术画卷》第64页,图版55,(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1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