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莫高窟第465窟的断代问题及其藏文题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75
颗粒名称: 一、关于莫高窟第465窟的断代问题及其藏文题记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463-466
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其断代问题上。谢稚柳先生于1942—1943年在敦煌莫高窟作研究,记录文字和临摹北魏至隋唐壁画①。谢稚柳先生较详细地描述了莫高窟第465窟的图像,并记录了该窟壁画图像的汉字音写藏语名称,这些译名基本符合壁画本尊神的确凿身份,他确定该窟为吐蕃窟;金维诺教授也把莫高窟第465 窟断代定为唐代吐蕃窟。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将莫高窟第 465窟确定为元窟;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考察了莫高窟第465窟,推断此窟为公元14世纪或13世纪后半叶,即元窟或蒙元窟;敦煌研究院杨雄先生认定此窟为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建立的蒙元窟。近几年,谢继胜先生从洞窟造像等方面分析研究,发表系列论著,提出了西夏初期说。以上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吐蕃窟、西夏窟、蒙元或元窟三种说法。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其断代问题上。谢稚柳先生于1942—1943年在敦煌莫高窟作研究,记录文字和临摹北魏至隋唐壁画①。谢稚柳先生较详细地描述了莫高窟第465窟的图像,并记录了该窟壁画图像的汉字音写藏语名称,这些译名基本符合壁画本尊神的确凿身份,他确定该窟为吐蕃窟;金维诺教授也把莫高窟第465 窟断代定为唐代吐蕃窟。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将莫高窟第 465窟确定为元窟;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考察了莫高窟第465窟,推断此窟为公元14世纪或13世纪后半叶,即元窟或蒙元窟;敦煌研究院杨雄先生认定此窟为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建立的蒙元窟。近几年,谢继胜先生从洞窟造像等方面分析研究,发表系列论著,提出了西夏初期说。以上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吐蕃窟、西夏窟、蒙元或元窟三种说法。
  莫高窟第465窟保存有汉文、蒙古文、藏文等各种文字的题记,学术界对此窟年代的推断,主要依据这些题记和所绘壁画的题材、风格、人物形象等因素提出。其中发现甬道南壁西侧有一则用无头体古藏文书写的题记,字迹较清楚,内容完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bod 1o nyi shu Inga dur khrod cha tshang bzhens )学者对这条题记的时代、含义争论比较多。金维诺先生在《中国壁画集•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第一卷的序言《古代藏区寺院壁画》中,对这条藏文题记曾作了详细的描述:敦煌第465窟是遗留下来的有明确纪年的洞窟,在主室窟门南侧有藏文题记:“蕃二十五年全窟建成。”可黎可足是唯一使用年号按顺序纪年的吐蕃赞普,据《唐书•吐蕃侍》:长庆元年 (822年)唐与吐蕃会盟兼署彝泰七年”。唐蕃会盟碑上长庆元年、二年、三年,也对照为彝泰七年、八年、九年,由此知道可黎可足的年号是彝泰,公元821年为吐蕃彝泰七年。据《布顿佛教史》《红史》《贤者喜宴》《汉藏史集》等藏文资料记载,可黎可足在位 27年,此窟建成于蕃二十五年,当即可黎可足在位彝泰二十五年(839年)。敦煌第465窟在宋以前,被称为独煞神堂(见于道真《腊八遍窟燃灯窟龛名数》),这是一个专画藏式密宗图像的秘密堂,它为我们了解藏式变相提供了全新认识,过去一直以为双身或大怖畏的形象出现在后弘期,或者认为这种藏式图像没有元代以前的作品,但是敦煌第465窟的实物,却说明早在公元 839年以前这种图像已经形成完整体系。①金先生提出莫高窟第465窟为吐蕃窟的主要依据是此窟主室东壁门南的这则藏文题记,释读为“蕃二十五年全窟建成”,并根据史料把纪年换算为公元839年。
  金先生作为莫高窟第465窟断代依据的藏文题记,由于年代已久,无法确认,大部分学者对金先生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杨雄先生认为:此题记已很不清楚,经笔者请人释读,因辨认上的困难,推测并不一致,释读也有出入。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此题记并非建窟题记,“随便写的,不重要”……此题记作为游人题记,不能作为唐代建窟的根据,是没有大的疑义的。①霍巍先生对杨雄先生的“ ‘随便写的,不重要’……此题记作为游人题记,不能作为唐代建窟的根据,是没有大的疑义的”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从这则藏文题记在石窟中出现的位置、书写的方式、文字内容等各个方面考虑,它的重要性应当都超过其他文字题记,从文字的内容上看,它应是建窟者在修建全窟竣工之后留下的题记,并且符合石窟建窟题记的书写习惯和基本章法,其他游人题记与之在性质和意义上都无法比拟。因此,如果这则藏文题记可靠的话,从理论上讲它应当成为我们判断第465窟建窟年代的一条重要依据,“蕃二十五年(839年)”应当就是第465窟的始建年代。② 霍先生还从藏文题记的位置和主室门框的构成来分析,说明很有可能原来建窟时的藏文题记是书写在窟门一侧(南侧)的木质立柱上,后来因为立柱腐朽,在更换木柱时,重修者根据吐蕃时期的建窟题记临摹转写的藏文题记,从而形成文字内容是原来吐蕃时期内容,而文字则已是后来的藏文这种情况。进而提出莫高窟第465窟始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公元 839年这个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并根据考古和文献两方面材料,从石窟中保存的题记人手,结合莫高窟第465窟本身各窟室之间关系及其与周围石窟相互间的关系,参考石窟壁画的题材,对此窟的建窟历史及其年代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此窟现存遗迹并非同一时代形成,而是同时保存有吐蕃、西夏、蒙元各个时期的因素,反映出完整的建窟史迹。这个观点值得重视。霍先生提出该窟吐蕃因素的依据还是这则藏文题记释定为:“蕃二十五年(839年)全部修建。”

附注

①季羡林等《敦煌学大辞典》第90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①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第404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① 杨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465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② 霍巍《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建窟史迹再探》,《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