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木》,法藏馆,2000年;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М07年等。
② 谢继胜《莫高窟第465窟壁画绘于西夏考》ᄌ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③ Pellol,Les rottes de Touen-houang. Paris, 1914-1925. Tome VI, p.34—44.;谢稚柳 《敦煌艺术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张伯元《莫高窟465窟藏传佛教壁画浅识》,《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杨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465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金维诺《吐蕃佛教图像与敦煌的藏传绘画遗存》,《艺术史研究》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 敖特根(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研究综述》,《敦煌研究》,《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
⑤ 谢继胜《关于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的几个问題》,《中国藏学》2000年第3期;《关于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断代的几个问题(续)》,《中国藏学》2000年第4期;《敦煌莫高窟第465唐壁画双身图像辨识》,《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谢继胜《莫高窟第465窟壁画绘于西夏考》,《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⑥ 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第241~250页,(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二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① 李裕群《中国石窟考古五十年》,(考古》1999第9期。
② 李玉珉《佛教美术区域研究之回顾与省思》,《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人文学报》1997第 15期。
③ 杨清凡《关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④ 李玉珉《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之回顾与省思》,《佛学研究中心学报》1996第1期。
⑤ 所谓“三本根”,是中晩期印藏密教强调以上师为加持根本,本尊为成就根本,空行(护法)为事业根本。
① 成书于公元1476—1478年,全书分为15章,采用编年史体例。有George N Roerich, 的英译本,名为 The Blue Annals. Calcutta, 1949,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1979, 1983 reprint.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此书有台湾翻印版,收录在《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38~40册,华宇出版社,1988年。
② 布敦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第232~244页,福智之声出版社,1994年。
③ 霍巍《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建窟史迹再探》,《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
④ 有关敦煌陷蕃的具体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依据赵晓星有关敦煌陷蕃时间再考证的主张。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第14~26页,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 西夏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建国,乾道元年(1068年)后,敦煌由西夏统治。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攻占敦煌,同年西夏灭。
⑥ 此处依据哈佛大学学者宁强的说法。宁强《敦煌佛教艺木》第365页,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2年。
⑦ 杨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465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