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251 |
颗粒名称: | 四、弥勒像与毗沙门天王像两躯组合造像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4 |
页码: | 415-418 |
摘要: | 重要的问题在于,当时的人们对这个图像构成有什么期待?下面的 P.2854中第8篇《转经画像祈愿文》值得关注。窃以皇王出震、踪神武而静八荒、调御应机、游胜通而导千里。于是霜戈夕曜、扫搀枪以济横流、惠剑晨麾、廓尘崂而清欲海。故使殊方诡俗、煦尧景以归仁、异党邪群、陶释风而仰化。是知彰善匿恶、步骤之理存焉。绚德惩奸、真俗之宜著矣。厥金转金经于宝池、集四众于莲宫、并画弥勒变一躯、毗沙门天王两躯、事无疆之福者、则我释门教授和上爰及郡首?都督等、奉为尚书北征保无灾难之所为也。唯愿以玆转经功德、画像胜因、先用荘严尚书贵位。(后略)开始,列挙出因皇帝统治和释迦牟尼的教导,称赞两者如何引导天下众生至善之道。此后,有“厥金转金经於宝池、集四众於莲宫、并画弥勒变一躯、毗沙门天王两躯”。文中记述进行该造像的是“释门教授高僧”,由此得知,他当时是敦煌宗教团体最高等级的都城教授之职的僧人。根据竺沙雅章先生的研究,吐蕃统治时期的后期(800-848年)使用的“都教授”之称,为归义军节度使时代初期为止所用,此后替代使用了 “都僧统”①。另外,说明了造像之目的是为了祈祷“尚书北征保无灾难”。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