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玛札靡崖造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12
颗粒名称: 1.丹玛札靡崖造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343-346
摘要: 丹玛札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香堆镇仁加村仁达拉康内的丹玛札崖壁上(图1)。仁达拉康系为保护丹玛札造像而建,利用丹玛札崖壁作为佛堂后(西)壁,壁上浮雕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二飞天、一龙王,开刻有臧、汉文题记。造像区域呈中轴对称式布局,外围为一纵向长方形龛,龛内为大日如来所在的纵向长方形区域的龛边。外龛与内龛之间左右两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1尊飞天及4尊菩萨像。大日如来头顶部浅浮雕屋顶式华盖。华盖左上方有一月亮,右上方有一太阳(图2)ᄋ造像区域下方的古藏文题记下右侧有一龙王。古藏文题记位于造像区域下方和右上方,汉文题记则位于造像区域下方古藏文题记的右下。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丹玛札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香堆镇仁加村仁达拉康内的丹玛札崖壁上(图1)。仁达拉康系为保护丹玛札造像而建,利用丹玛札崖壁作为佛堂后(西)壁,壁上浮雕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二飞天、一龙王,开刻有臧、汉文题记。造像区域呈中轴对称式布局,外围为一纵向长方形龛,龛内为大日如来所在的纵向长方形区域的龛边。外龛与内龛之间左右两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1尊飞天及4尊菩萨像。大日如来头顶部浅浮雕屋顶式华盖。华盖左上方有一月亮,右上方有一太阳(图2)ᄋ造像区域下方的古藏文题记下右侧有一龙王。古藏文题记位于造像区域下方和右上方,汉文题记则位于造像区域下方古藏文题记的右下。
  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头戴三叶冠或五叶冠,以前者为主,仅1尊菩萨戴五叶冠。部分造像可见冠后束起的发髻。项饰多为环状或双层麦穗状。手镯和臂钏均为简单的环状。上身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带,下身着长裙、腰束带,跣足(图3)。大日如来法界定印、结跏趺坐于扁平仰覆莲束腰须弥獅子座上,菩萨游戏坐于扁平仰覆莲座上。
  大日如来高浮雕,菩萨、飞天、龙王浅浮雕。造像衣纹、装饰等细节用阴线或浅浮雕刻画。头光与身光系在岩面上整体下凿,边缘浅,向内逐渐加深,形成内凹的龛窝,使造像轮廓自然凸显出来。头光和身光相接处有一道凸棱。题记阴线刻画。
  造像古藏文题记中包含了赞普名、年代、工匠、目的等信息(图4)。此次调査中特别注意了汉文题记。汉文题记末尾的“甲申岁”正好可与古藏文题记中的“赤德松赞”统治时期之“猴年”相对应,均为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藏、汉文题记不仅明确了造像的雕凿年代,而且标示了造像所具有的汉藏和盟的重大历史意义(图5)。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