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图像的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03
颗粒名称: 4.图像的演变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以上以图像分析和编年的相关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了绘有孔雀明王的敦煌石窟壁画。现将其作一总结和梳理。目前能够确认的敦煌石窟孔雀明王像共8例,分布于:莫高窟第133、165、169、205、208、431、456窟及榆林窟第33窟。除了属于晚期的莫高窟第133窟之外,其余均为石窟的雨道天井画。并且绘制时间集中于归义军节度使曹氏一族当政时期 (914—1014年),这是其特征之一。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以上以图像分析和编年的相关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了绘有孔雀明王的敦煌石窟壁画。现将其作一总结和梳理。目前能够确认的敦煌石窟孔雀明王像共8例,分布于:莫高窟第133、165、169、205、208、431、456窟及榆林窟第33窟。除了属于晚期的莫高窟第133窟之外,其余均为石窟的雨道天井画。并且绘制时间集中于归义军节度使曹氏一族当政时期 (914—1014年),这是其特征之一。
  按照时代追溯其图像的细微变化,首先是在曹议金或第二代曹元德至第三代曹元深时期,敦煌开始出现孔雀明王像。图像多为一面四臂。此一面四臂像自胎藏曼荼罗中的“孔雀王母”而来,又受到义净或不空所译经典的影响,持物中的孔雀尾、果实以及左右两手各持莲花,与其他地域相异。
  之后,到了第四代曹元忠与第六代曹延禄时期,并行出现了汉译经典中没有的一面六臂像和一面二臂像。
  与一面六臂像图像特征完全符合的文献尚未发现,汉译经典中也只字未提,但持物中的弓与箭,与梵文文献中的三面六臂孔雀明王像有相同之处。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后来制作的三面六臀孔雀明王像中,也可见到持物中的弓与箭,说明弓与箭作为孔雀明王的重要特征得到了继承。除去持弓与箭的两手,其他四臂持物中,敦煌右手持果实的图像与其他相异,左手所持莲花继承了汉译经典系統。总的来说,一面六臂的孔雀明王像,从敦煌独特的一面四臂像中发展而来,可以说是受到了印度的一些影响。
  一面二臂像,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孔雀尾。虽在汉译经典中找不到根据,但与埃罗拉石窟第12窟的雕像、比哈尔帕特那美术馆藏浮雕等印度密教造像类似,至公元12世纪中期成书的梵文文献中也记载了孔雀明王的相同持物,只是左右手持物相反。这种左手持孔雀尾的图像,与右手持孔雀尾的金刚界曼荼罗“孔雀王母”系统相异,其源头与右手执孔雀尾的汉译经典有相同之处。印度,尤其是东亚对于此汉译经典的影响,已经有学者从多个角度指出①。比起中原地区来说,此图像形成于印度的看法更为妥当。
  一面六臂与一面二臂孔雀明王像在当时无疑是新奇的,有可能来自西域画家,而其支持者应该是曹元忠、曹延禄父子。
  到了第七代曹宗寿以后,单尊孔雀明王像在天井画中了无踪迹,取而代之的图像,只有作为千手观音眷属尊出现的金翅鸟王与金色孔雀王①。

附注

①冲松健次郎(研究ノート孔雀明王の倶縁果をめぐつて》,《MUSEUM》第618号, 2009年2月。 ① 松本荣一先生早已指出,经常作为千手观音眷厲的“金色孔雀王"等尊神为鸠摩罗天图像。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1937年;森雅秀《インド密教の仏 たち》,春秋社,2001年。森雅秀在文中,就其理由进行了综合考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