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石笋山摩崖第8号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84
颗粒名称: 2.石笋山摩崖第8号龛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5
页码: 296-300
摘要: 由于龛内风化严重,很多尊名不清。明王站于岩座,接着龛底的坐像, 坐于莲花座或圆座,而其他诸尊都表现为乘云。有人指出,第3号龛的3~4.坐像、第8号龛的1~2.坐像与第3号龛1~2.山中的禅定像,表示《千臂经》《千手经》所说的进行修行阶段,直至成佛①。这些坐像之中看到很多是菩萨形而持有合掌动作的,这也可以认为它们是供养菩萨。与其他眷属像比较,这些坐像不能说是主要眷属。主要眷属就是乘云飞来的天部诸尊。 其中可以看见《千手经》“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所说的“孔雀王”图像。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1.六坐像、2.四坐像、3.四臂明王、4.夜迦天、5.六臂明王、6.夜迦天、7.武装天部形象及一侍者、8.武装天部形象及二侍者、9.六像、10.四立像及一鬼形象、11.武装天部形象及五侍者、12.武装天部形象及四侍者、13.三像、14.武装天部形象及三侍者、15.天部形象及四侍者、16.天女形象及四侍者、17.七立像、18.天女形象及四侍者、19.武装天部形象(? )、20.武装天部形象二侍者及二鬼形象、21.骑兽像及一侍者、22.不明、23.孔雀王、24.二像、25.坐佛十三体。
  由于龛内风化严重,很多尊名不清。明王站于岩座,接着龛底的坐像, 坐于莲花座或圆座,而其他诸尊都表现为乘云。有人指出,第3号龛的3~4.坐像、第8号龛的1~2.坐像与第3号龛1~2.山中的禅定像,表示《千臂经》《千手经》所说的进行修行阶段,直至成佛①。这些坐像之中看到很多是菩萨形而持有合掌动作的,这也可以认为它们是供养菩萨。与其他眷属像比较,这些坐像不能说是主要眷属。主要眷属就是乘云飞来的天部诸尊。 其中可以看见《千手经》“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所说的“孔雀王”图像。
  四川地区还有认定中唐时期公元9世纪开凿的资中重龙山摩崖第 113号龛,这《千手千眼观音变》龛也是大多眷属乘云从上方降临的表现。 四川丹棱郑山第40号龛《千手千眼观音变》龛(盛唐),大多数眷属诸尊都乘云飞来。在这些没有形成金刚界曼荼罗的所谓供养菩萨。我们可以设想,四川地区的千手千眼观音变在盛唐时期就基本上已经是依据《千手经》的变相了。
  小林太市郎早就指出千手观音在唐朝以后的四川地区所流行的情况②。其中列挙的《寺塔记》卷下“先天菩萨帧”的记录。现再引用如下: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中略)寺有先天菩萨帧。本起成都妙积寺。开元初,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双流县百姓刘乙,名意儿,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常于奥室立禅。尝白魏云,先天菩萨见身此地。遂筛灰于庭,一夕有巨迹数尺轮理成就。因谒画工随意设色,悉不如意。有僧杨法成,自言能画。意児常合掌仰祝,然后指授之以匠,十稔工方毕。后塑先天菩萨凡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势,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 曰鸟树一,凤四翅,水肚树,所题深怪,不可详悉,画樣凡十五卷。 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为长史,进之。后因四月八日,赐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
  辞先天帧讃。连句观音化身。厥形孔惟。腌淫厉。众魔膜拝。 指蔓鸿纷。膀列区界。其事明张。何不可解。阎河德川。大士先天。众像参罗。瞰田田梦复百亿花发。百千灯燃。肢如络绎。浩汗连绵。善继焰摩界灭。洛迦苦霁。正念归依。众青如簦。柯古戾滓可汰。痴膜可脱。稽首如空。晬容如睇。
  阐提墨尿。覩而面之。寸念不生。未遇乎而。
  “先天菩萨帧”本来是开元初在成都妙积寺,说十一岁的少年:意儿感得的菩萨画。“首如塔势。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的描述,表明了这菩萨像都头烦如塔一样有数层之堆积,在众多的手臂中持有多种器物。“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中“大悲咒”就是《千手经》里记有的陀罗尼。连句还记有“观音化身ᄄ,因此,一般认为“先天菩萨”就是千手观音①。 也可以认为是以《千手经》的信仰为基础的千手千眼观音像。
  值得注意的是,“先天菩萨帧”不只画出千手观音,也画出很多其他的尊像。小林先生把“后塑先天菩萨凡二百四十二首”加标点为“后塑先天菩萨。凡二百。四十二(臂)。首首如塔势”,解释了“造出了先天菩萨及眷属一组,一共二百的塑像”。对此,王惠民先生解释“先天菩萨有凡二白四十二首”,王先生的说法很自然。不过,连句中的“众魔膜拜”描写魔众败北的样子,还记有“大士先天。众像参罗”。可以认为在“先天菩萨帧”里,除了先天菩萨以外也画了其他眷属之众像。考虑到魏八尼常念“大悲咒”的事情, 其眷属也应该是《千手经》系统的,如听大悲咒参会的诸众、一切鬼神或投降魔众等尊像。
  更有趣的是,开元时期流行于成都的“先天菩萨帧”,被人带到长安去之后,在长安也盛行起来了。甚至将此还奉献给玄宗。如“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为长史、进之”。可以设想,在公元8 世纪前叶,长安流行着按照《千手经》而作的千手观音及眷属图像。
  公元8世纪前叶的日本也受到《千手经》的很大影响。随行遣唐使的玄昉①在天平十三年(741年)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发愿了书写《千手经》 1000 卷。
  日本东大寺二月堂本尊十一面观音的背光(公元760年制作)也线刻有千手观音与眷属众像。该千手观音像腹前有二手的宝钵手,从这些图像特点,有人已指出,该千手观音像的所依经典应该是《千手经》②。也有人认为,周围的眷属也应是依据《千手经》与《华严经》“入法界品”而来的③。尤其是,眷属之中的十四菩萨被认为是《千手经》所说的普陀洛迦山观音宫殿参会的十五尊诸菩萨之中,主角的观音菩萨以外的十四尊菩萨。于是, 可以认为,日本的千手观音变之中,《千手经》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空海的《性灵集》卷七“为田少贰设先妣忌斋愿文”记有“大同二年(807年)仲春十一日。恭图绘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并四摄八供养摩诃萨埵等一十三尊”。不能轻易把日本于公元9世纪初就有千手千眼观音和四摄菩萨、八供养菩萨组合的造像例子给遗漏了。这就是金刚界曼荼罗系统的布置形式。不用说,空海就是把中国惠果(746—805年)制作完成的两界曼荼罗传播到日本的高僧。那么,可以说是,8世纪后叶到9世纪初的长安已经成立了千手千眼观音与四摄菩萨、八供养菩萨的尊像组合了。
  公元8世纪后叶的长安,《千手千眼观音变》的眷属种类也至少应有两个系统。
  金刚界曼荼罗系统组合的《千手千眼观音变》则是出于莫高窟盛唐末到吐蕃统治时期的石窟壁画,这点是很重要。莫高窟第148窟,就是李大宾在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的洞窟(《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徳记碑》), 可以说是与两界曼荼罗的成立于同一时期,或者早于这个时期的作品。敦煌于盛唐就接受了伴有金刚界曼荼罗系统眷属的《千手千眼观音变》,在吐蕃统治时期也于石窟内部继续造出同样的眷属系统的《千手千眼观音变》。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