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烟生产和对工人的剥削压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843
颗粒名称: 三、水烟生产和对工人的剥削压迫
分类号: TS455
页数: 4
页码: 182-185
摘要: 兰州水烟业,在经济上虽有其一定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本身具有封建的保守性,在生产上一直是设备单陋,技术落后,长期采用手工业操作,限制了生产的向前发展。据调查制烟工人最多时共为六、七千人,年产水烟曾达到四万担左右,资本也增至八百多万两,这是按照最高纪录来计算,实际上生产的进行是极不平衡的。
关键词: 水烟 鼻烟 生产工艺

内容

兰州水烟业,在经济上虽有其一定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本身具有封建的保守性,在生产上一直是设备单陋,技术落后,长期采用手工业操作,限制了生产的向前发展。据调查制烟工人最多时共为六、七千人,年产水烟曾达到四万担左右,资本也增至八百多万两,这是按照最高纪录来计算,实际上生产的进行是极不平衡的。在生产管理方面,设有大头(俗称“元帅”),他们是工人中分化出来的封建把头,负责管理:工人的录用和解雇,工资的初步议定,并掌握生产原料的计划和收购,原材料配备以及产品的检查等工作,他们的工资高,工作比较固定,吃的是小灶,与掌柜平起平坐,在烟厂中显然居于特殊地位;另设小头,协助大头进行工作,他们的具体分工是:大头管技工,小头管杂工,大头管计件工,小头管计时工,就这样管理和监督工人从事水烟生产。
   制烟工序,按照操作情况,可分下列五项: (一)整理烟叶。由产区进厂的烟叶,俗称“毛烟叶”,为了在运输途中保持质量,减少损耗,除本身水分外,普通喷开水百分之十至十五,烟叶到厂后,先由女工抽尽烟筋,依照质量,划分等级,并在砖房顶上翻抖晾干,堆码备用,这一工序俗称“撕溜”。 (二)配料。领取一定数量烟叶,在配料工间根据气候和烟叶所含水分程度,适当喷射开水,潮润烟叶,再按配料标准,把胡麻油、绿沫子、盐碱、香药等配好,捣拌均匀,这一工序俗称“焖烟”。焖烟的配方,青烟丝是干青烟叶若干斤,按一定比例加清油、绿石沫子,青烟丝的配料,虽只有上列三种,但绿沫子是自制的综合性辅料,是由白石沫子按一定比例配用槐子、紫花、冰碱、白矾各若干,加水烫制而成;棉烟丝是干黄烟叶若干斤,按一定比例加清油、白盐、姜黄、当归、石仁、冰碱和香药,棉烟丝的配料,共有八种,其中香药是自制的综合性辅料,是由中药灵苓、桃草、兰花末、丁香、山奈、苍术、檀香、薄荷、大黄、甘松、陈皮、霍香、细辛、羌活、白芷、川芎、当归、甘草等配制而成。(三)压捆。原辅料经过配、焖、拌匀,然后由配料工间送到杆榨工栅,分层踏箱,装进杆下木箱内,经过培杆挂石压榨,压成捆坯,再用烟刀切成三块,转到大杆下垒成一墩,经大杆挂石压榨,压成坚实烟捆,再用烟刀四面裁齐,成为方形,然后用烟轴、麻绳扎好,这一工序俗称“杆榨压捆”。(四)推烟。推烟亦称刨丝,是变叶为丝的基本工作,以板为生产单位,一付板由推工二人组成,一称上手,一称下手,使用推刨,一推一拉的配合工作,上手掌握重要技术,随时观察烟丝均匀程度及烟方厚薄轻重,并将烟丝分底分面的装匣,下手作辅助工作,将装好烟匣用小扎绳扎紧,压成小方块,用刀削齐两边,再取出垒放于烟盘,这是烟丝生产的重点工作,俗称“推烟”。 (五)出风装箱。凡是检验合格的湿产品,由出风工人摆垒于烟架上,经过吹风晾干,由装箱工人使用夹刀装入木箱,再用铁条麻绳捆好,这是辅助性工作,俗称“出风装箱”。通过以上工序制成的产品,有青、黄烟丝两种,青烟丝以水烟厂字号头一字作为烟丝牌名,如一字青烟、福字青烟、昶字青烟、丰字青烟、祥字青烟等,在当时皆负盛名,而得名牌称号;黄烟丝如黑牛牌棉烟、金牛牌棉烟,双鹿牌棉烟、麒麟牌棉烟、福禄寿牌棉烟、天官牌棉烟等,都销路很广,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烟厂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由于烟厂开工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农民便利用这一农闲时间,进城到各烟厂做临时工,一般多在旧历十一月以后到第二年五、六月收获以前。还有些技术工人,他们是专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此外,有杂工、撕溜工(撕溜工一般是女工和童工,多为烟厂附近的妇女和儿童),是在有活时临时雇用的。制烟工人,由于地区不同,分南路帮和本地帮,来自天水、秦安一带的叫南路帮,来自兰州、榆中一带的叫本地帮。烟厂按照制烟的工序,分配工作,因为农民一般是利用农闲到烟厂来做推烟及其他杂工,是临时性的,烟厂就根据这一情况,分别采取了计件工(按推烟把数或捆数计算工资)与计时工(按月给工资),而使用这种不同工资制度的目的,在于以最低工资换得廉价劳动力,获取较大的利润;在农闲时,农民为生活所迫,大量流入城市,这就给资本主造成了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使得资本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制烟工人的工资低、生活苦,根本没有福利可言,更重要的是工人除受资本主的剥削和压迫外,还受着封建把头的剥削和压迫;烟厂大头,可以随便打骂开除工人,工人进厂,必先给大头送礼,在刨丝计件工上,又抽若干分之一“孝敬”大头。他们把制烟工人叫做“烟匠”,在他们看来, “烟匠”是最下级的人,用“烟匠”称呼制烟工人,包含着十分贱视的味道。制烟工人吃的完全是小米杂粮,每天两顿散饭(用黄米面做的稠粥)一顿馍,馍做的非常粗糙,有时给些咸白菜,有时根本就没有菜,只有过年、过节、开工、歇工时,才吃顿细粮和一些肉菜,叫做“犒劳”,以表示资本主的“恩赐”。住的方面,几十个人住一个屋子,睡一个通炕,没有窗子,阴湿暗黑,俗称“烟匠洞”,铺的盖的是一些毡片,枕的是石头砖块。工作时间更没有规定,从早上五、六点钟被大头喊起上班,直到下午七、八点钟,除吃饭外没有休息时间,平均每日工作时间总在十二时以上,有些计时工晚上还要加班,一直到深夜。同时实行锁门、搜身等制度,工人不能随便外出,出门要浑身上下搜查一遍,对于技工搜查更为严格;在开门时只开一个缝,仍用铁链子锁着,仅一个人能侧着身子出入。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人的生活待遇以及对人身自由的侵犯与摧残,虽然给资本主带来了额外的利润,但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工人根本不可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生产发展和技术提高。特别是工人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曾不断地因提高工资、改善生活等问题和资本主发生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一九二三年爆发了一次全行业工人大罢工,参加人数达五、六千人,以后还连续发生了多次轰轰烈烈的罢工斗争,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的凶恶气焰。由于当时的罢工运动是自发的,缺乏正确的领导,终于在资本主及反动势力的威胁利诱下,被镇压下去,从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工人们提出的要求也没有得到过合理的解决。但资本主与工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而斗争是无法停止的。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出版地: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写的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概略,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起因,民初甘肃省临时议会琐忆,张广建督甘七年,凉州事变与马廷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