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省民众教育《抗日意传演劂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40
颗粒名称: (5)省民众教育《抗日意传演劂队。
分类号: J834
页数: 3
页码: 149-151
摘要: 七七事变鑷发时,我父亲柴若愚正在兰州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馆址在兰州市西大街庄严寺内(即现在的张掖路兰州报社址)。该寺相传系唐代古老建筑之一,馆内共有前后三院,前院是民众茶园,设有茶座,有民间艺人说书、自乐班弹唱秦腔和兰州鼓词等,为群众性娱乐场所;中院两廊为展览室,陈列着古代文物、卫生模型及抗战初期被我空军击落的日机残骸,残骸上还有飞行员佩带的护身符,如“武运长久”及日本国旗之类;后院系办公室,偏院中另有一座剧场,是演剧及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的集会场所。
关键词: 话剧艺术 话剧 话剧表演

内容

七七事变鑷发时,我父亲柴若愚正在兰州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馆址在兰州市西大街庄严寺内(即现在的张掖路兰州报社址)。该寺相传系唐代古老建筑之一,馆内共有前后三院,前院是民众茶园,设有茶座,有民间艺人说书、自乐班弹唱秦腔和兰州鼓词等,为群众性娱乐场所;中院两廊为展览室,陈列着古代文物、卫生模型及抗战初期被我空军击落的日机残骸,残骸上还有飞行员佩带的护身符,如“武运长久”及日本国旗之类;后院系办公室,偏院中另有一座剧场,是演剧及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的集会场所。
  抗战初期,我和同院爱国青年王家兄妹王德彰、王德谦、王德芬等及馆内职员,每晚在馆内仅有的一架收音机旁听广播并抄录抗战消息及国际新闻,于次晨编写壁报,在该馆群众茶园从事宣传,并向群众教唱抗战救亡歌曲;同时组织该馆职工及馆外爱国青年编演街头剧及舞台剧,观看的群众场场座满,效果很好。 当时我父亲年已花甲,也参加演出独幕剧《中华民族不会亡》,深受观众好评。
  另外,该馆在抗战期间,曾接待过不少由外地来兰进行救亡宣传活动的团体和一些流亡青年学生。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由团长汪达之率领的新安旅行团一行二十余人,来兰后,就住在该馆内中院的几个展览室内。还有平津流亡学生及一些进步青年如萧军、塞克、吴勃、刘克里等,都由我父亲接待在馆内寄宿,还协助他们在馆内剧场演出独幕剧、多幕剧,例如《放下你的鞭子》及《凤凰梂》等。当时党代表谢觉哉和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主任伍修权等均往民教馆观看演出。谢老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记述了他在民教馆观看演出的情景。在天寒时,我父亲还亲自奔走,为新安旅行团员和流亡学生募集冬衣及捐款,对该团等有所接济。以后我父亲因接近进步人士,竟被国民党甘肃省教育厅长葛武檠(复兴社头子)所解职。那时候,我正在兰州女师、农校、工校等担任音乐教师,每当晚间,我们便和院邻王家兄妹等十余人,自动走上街头,手挽手昂首阔步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如 《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 《大刀进行曲》等,步行绕城内大街一周,大家情绪激昂,颇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