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82
颗粒名称: 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分类号: D90-056
页数: 2
页码: 160-161
摘要: 由于敦煌扼丝绸之路的咽喉,所以丝路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商贸,隋唐正是丝路畅通、贸易昌盛之际,敦煌的商业贸易亦随之繁荣。
关键词: 敦煌 法律 经济

内容

由于敦煌扼丝绸之路的咽喉,所以丝路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商贸, 隋唐正是丝路畅通、贸易昌盛之际,敦煌的商业贸易亦随之繁荣。
  本来随着商贸的兴盛,作为商贸活动交换手段的货币也应同步发展, 但从敦煌文献来看,初、盛唐时期确有货币流通的记载,如P.3348V《天宝年间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载:“(合当军)伍仟陆百疋大生絹,疋估肆百陆拾伍文,计贰仟陆佰肆贯文。”对百姓和籴的斛斗值一律折成货币。还有五谷时价,如 P.2626载:“小麦壹斗值四十九文。”可见市场流通货币。
  但从中唐吐蕃统辖以后,直至归义军时期, 敦煌出现的却是以物易物,如支付人工钱,据 S.6185《归义军衙内用粮历》记载,“支牧牛人杨阿律丹等叁群各粗面柒斗,共粗面两硕壹斗” “支托壁匠粗面贰升,拽锯人夫粗面肆升”。 买物也不付钱币,如买饼用麦子换,据S.5830 记载:“胡饼四十,麦肆斗。”买酒用粟来换, 如P.2040载“粟柒斗壹胜卧酒及古(沽“粟叁斗沽酒,下城来日就大和尚院众僧吃用”。用麻换油,P.4913载:“阳僧律油壹升,见麻壹斗贰升。”以絹换牛,如P.4083载:“买五岁耕牛一头,断作价值生絹壹疋,长三丈七尺。”买其他物品也多以麦粟进行交易,如S.6064《未年(约公元9世纪前期) 正月报恩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载:“正月一日,麦一石,沽苏(酥)供僧食。九日,麦—h六石四升,还裙价。十一日,麦一十六石,乞音声。二升麦,买苁蓉。”(图30) P. 2032净土寺账目中也记载:“麦叁硕贰斗、 粟壹硕伍斗,於写匠田盈子边卖(买)铁古路釜子用。”从吃的、穿的到用的都可以物易物。
  为什么中唐以后敦煌地区不流通货币,究其原因:一、吐蕃民族不使用中原货币,其国内亦无货币流通的记载。二、盗铸蜂起,恶钱泛滥,形成通货膨胀。唐代铸钱,必经朝廷敕准,据《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 载:“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但事实上是有禁不止,各地自铸、 私人盗铸,比比皆是,恶钱大量流入社会。尤其是安史之乱后,钱价不定, 屡次贬值改易,钱为虚钱,造成人心不定。元和十五年(820年)以后, 税额改配端匹斤两之物,包括租庸课调均不计钱,而以匹帛、粮食折纳, 因此形成物渐重、钱渐轻,贱钱而贵物的观念。三、敦煌当地缺乏铸钱所需的铜,所以无法自铸,如由中原转送,路途遥远,费用昂贵,而且沿路经常发生抢掠。如P.2962《张议潮变文》所记述的,唐朝使团的国信都被回鹘劫夺,可见路途之艰险。在上述诸种因素的作用下,敦煌在中唐以后实行以物易物制。四、当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以物易物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