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257窟《九色鹿本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38
颗粒名称: 北魏第257窟《九色鹿本生》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2
摘要: 告密,出卖,是所有组织不容且最为痛恨的行为。有时,敌人的千军万马都无法摧毁一个组织,但一个叛徒的出卖行为却可能导致组织的土崩瓦解。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告密,出卖,是所有组织不容且最为痛恨的行为。有时,敌人的千军万马都无法摧毁一个组织,但一个叛徒的出卖行为却可能导致组织的土崩瓦解。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是敦煌故事画经典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溺水者告密、出卖九色鹿的故事。
  据佛经说,有一只身毛九色、双角如银的鹿,生活在一个水草丰美的河边。有一天,一个行人掉入水中将被淹死,在水中挣扎呼救,恰逢九色鹿从河边经过,闻声而至,奋勇入水,救起溺水人。为感谢九色鹿救命之恩,溺水人跪地请求,愿做奴仆,听其使唤。九色鹿说:“无须报恩,只是万万不可泄露之所在。”溺水人发誓遵其所言,然后离去。这天夜晚,此国的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贪欲顿起,要求国王设法捕获九色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于是,国王命人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愿分国土财富一半作为赏赐。溺水者见利忘义,立刻进宫告密, 并领国王入山捕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全然不知,惊醒时已被国王率领的围猎队伍包围,无法脱身。于是,九色鹿便毅然走到国王面前, 向国王述说了自己曾经如何救了溺水者、溺水者如何发誓等情况,并感叹现在自己竟被此人出卖。国王听后,深为感动,立刻谴责溺水者的卑鄙行为,同时下令全国禁止捕捉九色鹿。最后,溺水者遭毒誓报应,全身长疮,暴病身亡;王后也因私欲未达到,又羞又恼, 恚愤而死。
  这幅壁画打破了习惯上按时间先后为序的情节分布法。画面从南端往北描绘了 :(1)溺水者在水中呼救;(2)九色鹿经过河边听见呼救声;(3)九色鹿救溺水者;(4)溺水者发誓不泄密:(5)九色鹿安卧山中。另外同时从北端往南画:(6)王后夜梦九色鹿并要求国王悬赏捕鹿;(7)溺水者告密;(8)国王带兵入山捕鹿。最后在画面中间绘:(9)王鹿对话。画中的九色鹿与国王分站南北两侧,“王鹿对话”成为连接两组情节的交点,以揭露告密者、谴责叛徒为故事的高潮、主题的核心,应该说这是本则故事的深层内涵(图 27)。
  以前人们只注意这幅画所宣传的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但如果结合南壁的坚守佛教戒律的《沙弥守戒自杀缘品》,以及北壁的以恩威并用争取支持者的《须摩提女缘品》,综合来看,这几幅画也涉及如何巩固和发展佛教僧侣组织的问题。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