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税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7064
颗粒名称: 财政 税务
分类号: F812.7;F812.42
页数: 14
页码: 199-212
摘要: 本文讲述了2007年保山市财政、财政收入、骨干财源、国有资产经营、财政监察,国家税务、国税收入、“六管”互动、管好“四税”等情况。
关键词: 保山市 财政 税务

内容

财政
  财政收入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19亿元(根据2007年2月16日《云南省财政厅关于明确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的通知》,云财预〔2007〕22号之规定,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当地缴纳的上划中央收入+在当地缴纳的上划省级收入。从2007年起执行),比上年增收3.86亿元,增长25.1%。分级次看,县(区)级完成15.92亿元,增收3.66亿元,增长29.9%;市本级完成3.27亿元,增收1968万元,增长6.4%。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情况。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8亿元,比上年增收2.23亿元,增长26.7%(在全省州市中居第10位,收入基数仅列全省州市第9位),完成年初预算数的114.1%,超额完成年初预算比上年增长11%以上的目标。分县(区)看:隆阳区完成3.28亿元,施甸县完成6117万元,腾冲县完成3.23亿元,昌宁县完成9195万元,龙陵县完成1.05亿元,市本级完成1.49亿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面增收,五县(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财政增收主要体现在县(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26.7%,县(区)平均增31.3%,市级仅增4.3%。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市级财源少,没有新的增长点;二是烤烟调拨环节比上年减少4.2万担导致收入减少。主要增减项目完成情况:营业税完成2.85亿元,增收5944万元,增长26.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3525万元,增收3295万元,增长15倍;增值税(25%部分)完成1.74亿元,增收2728万元,增长18.6%;契税完成4213万元,增收1939万元,增长85.3%;烟叶税完成1.16亿元,增收1296万元,增长12.6%;土地增值税完成2241万元,增收1265万元,增长2.3倍;专项收入完成4276万元,增收1181万元,增长38.2%;罚没收入完成1.15亿元,增收1007万元,增长9.6%。财政收入增收中一次性、政策性和超常规因素,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罚没收入增加。②上划中央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情况。全市上划中央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完成5.39亿元,比上年增收8618万元,增长19%。除市本级下降8%以外,五县(区)“两税”收入全面增收,增幅最高的隆阳区增39.1%,最低的施甸县增12.3%。③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情况。全市上划中央、省所得税(84%部分)3.17亿元,比上年增7579万元,增长31.4%。④上划省级耕地占用税收入496万元,比上年增88万元,增长21.6%。此外,基金预算收入情况是:全市完成基金收入4088万元,比上年减收1528万元,下降27.2%,完成年初预算的78.9%。具体情况如下表。骨干财源 烟:2007年提供税收收入4.6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4.2%,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实现烟草企业所得税1.82亿元,烟叶税(烤烟及香料烟)1.16亿元,复烤烟叶增值税3540万元,商业烟叶调拨和卷烟批发增值税1.24亿元,烟草城建税和教育附加77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实现建安营业税1.15亿元,建安所得税、建材增值税1989万元,合计1.3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电力:2007年提供税收收入1.3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电力增值税1.26亿元,电力企业所得税547万元。矿冶:2007年提供税收收入1.2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有色金属、硅等增值税9725万元,实现铁矿石、铅锌矿等资源税1848万元,采掘、冶金企业所得税679万元。房地产:2007年提供税收收入1.1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不动产营业税6479万元,实现土地增值税2241万元,土地使用税1040万元,房产税1934万元。糖:2007年提供税收收入940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实现食糖增值税8387万元,制糖企业所得税收1017万元。交通运输及服务业:2007年提供财政收入7349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8%。实现交通运输营业税2899万元,实现服务业营业税4450万元。木材:2007年实现木材加工及边贸木材增值税254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酒:2007年实现增值税和消费税2208万元(其中:啤酒“两税”收入1765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2%,与上年持平。具体情况如下表。财政支出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支出38.22亿元,比上年增支8.36亿元,增长28%。其中:1.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6.41亿元,比上年增支8.2亿元,增长29.1%。分级次完成情况是:县(区)级完成一般预算支出32.29亿元,比上年增支8.29亿元,增长34.5%;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支出4.12亿元,比上年减支873万元,下降2.1%。2.全市基金预算支出1.81亿元,比上年增支1607万元,增长9.7%。其中:县(区)级完成1.65亿元,增支1975万元,增长13.6%;市本级完成1642万元,比上年减支368万元,下降18.3%。
  收支平衡 ①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地方财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27.3亿元,上年结余1.41亿元,调入资金3439万元,收入方合计39.6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6.41亿元,上解上级支出5961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221万元,支出方合计37.0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6亿元。结余资金主要是上级专款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和国库集中支付额度结余,需结转2008年安排使用。②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27.3亿元,下级上解收入5770万元,上年结余8182万元,收入方合计30.1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4.12亿元,补助下级支出24.52亿元,上解上级支出1295万元,支出方合计28.77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41亿元。结余资金主要是上级年底下达的专款补助和国库集中支付额度结余形成。③全市基金预算平衡情况。全市基金预算收入408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18亿元,上年结余收入7173万元,调入资金11万元,收入方合计2.31亿元;全市基金支出1.81亿元,调出资金87万元,支出方合计1.82亿元。收支相抵,全市基金年终结余4880万元,其中需结转下年支出上级专款2065万元。④市本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基金预算收入142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18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668万元,收入方合计1.69亿元;基金支出1642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32亿元,支出方合计1.48亿元,收支相抵,市本级基金年终结余2071万元。
  财政改革 ①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市本级及五县(区)共385个部门、913个预算单位全部推行部门预算,占总数的100%。并在市本级统一使用省开发的部门预算编制软件,预算编制更加细化、科学、规范,编制水平进一步提高。②全市全面启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一是市本级及五县(区)全面启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市县两级改革启动面达100%。2007年全市已纳入改革195个部门、515个预算单位,比上年增加107个部门、310个预算单位。2007年预算内全年纳入改革的财政性资金总量18.42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50.6%。二是纳入改革的资金范围扩大,五县(区)将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改革范围,2007年全市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资金总量22.96亿元。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五县(区)全面推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促进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特征的“乡财县管乡用”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④政府采购规模和质量得到提升(详见“政府采购”节目)。⑤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财政内部推行预算指标管理系统与预算执行管理系统对接,避免重复记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
  政府采购 2007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1.53亿元,较上年减少2317.08万元,节约资金957.04万元,节约率5.9%。其中集中采购机构采购7999.28万元,较上年减少4448.13万元,占采购金额52.2%;批复部门集中采购1708.19万元,较上年减少175.8万元,占采购金额11.2%;批复单位分散采购5608.83万元,较上年增加2306.86万元,占采购金额36.6%。市本级政府采购金额3134.35万元,较上年减少108.34万元,节约资金82.11万元,节约率2.55%。其中集中采购机构采购1787.01万元,较上年减少472.63万元,占采购金额57.1%;批复部门集中采购255.2万元,较上年减少172.17万元,占采购金额8.1%;批复单位自行分散采购1092.14万元,较上年增加536.46万元,占采购金额34.8%。根据财政部《中央国家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财行〔2006〕312号)的要求,市政府采购中心,对中央国家机关赴滇出差住宿和会议定点饭店进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拟定《全市2008~2009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以保政办发〔2007〕142号发文实行。按省财政厅要求,就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革的思路开展调研,及时上报《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情况》材料。起草《关于全市政府采购机构分设的请示》,提出政府采购监管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分设建议。
  农村综合改革 ①扩大试点范围。年内,在腾冲、昌宁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隆阳区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区),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施甸、龙陵县也按照全市的部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同时,全市确定隆阳区为开展化解乡村债务的试点县(区)。②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核定乡镇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市、县(区)定编后五年内不准突破编制。全市乡镇行政人员核定编制2160人,平均每个乡镇30人,实有人员2014人,平均每个乡镇28人;乡镇事业人员核定编制2705人,平均每个乡镇38人,实有人员2871人,平均每个乡镇40人。推进事业站所改革,控制事业单位和人员编制,成立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乡镇事业站所。通过改革达到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目的。截至2007年底,全市撤并减少乡镇行政机构212个,整合减少乡镇事业机构625个,撤并减少村委会4个,撤并减少村民小组128个,节减经费1144万元。③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增加乡村两级(包括教育)公用经费,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安排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7.61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支出1.75亿元,基层组织运转经费3.75亿元,农村五保户补助1093万元,其他支出2亿元。④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详细数据见本年鉴“支持行政事业发展”节)。实施农村校点布局调整,撤销乡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并入乡镇中心学校,人事和工资全部上收到县(区)实行统一管理。推行教师资格准入、教师岗位聘任、教师城乡交流等各项制度。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办学规模、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加强资金的管理使用,全市1234所中小学全面推行“校财局管”制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当年排除危房面积17万平方米。⑤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全部免除。各县(区)批复各场改革实施方案,张榜公示农工负担及直补金额,农工签字认可,填制发放负担手册,转移支付资金1019万元逐级下拨到县(区)、乡镇、国有农场,直接补助资金发放到农工手中,集中安排使用的部分开工建设。⑥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⑦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农村公益事业。明确筹资投劳范围和对象,控制金额标准,坚持议事程序。2007年全市共实施857个项目,在限额标准内按程序筹资1700万元,投劳61.2万个,建成一批群众满意、质量较高的农村公益事业项目。
  支持“三农”发展 ①筹集资金,加大农林水事务支出。2007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4.69亿元(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后一般预算支出的决算数,不含基金支出),比上年增8436万元,增21.95%。其中:农业支出2.48亿元,比上年增6192万元,增33.27%;林业支出9462万元,比上年增1284万元,增15.7%。效益: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核桃种植25万亩,人工造林17.7万亩,退耕还林5.5万亩,特色经济林核桃造林10万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7万亩,森林病虫害防治5.34万亩,建沼气池3454口,节能改灶4000户;水利支出6479万元,比上年增59万元,增0.92%。效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土石方217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949处,渠道防渗衬砌291千米,清淤渠道2058千米。加固水库3座,新建村镇供水工程32件,新建塘坝12处、小水窖15742口,新增蓄水能力56.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3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6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78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6平方千米,解决供水受益人口2.59万人,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财政扶贫资金支出1409万元,比上年减26万元,减1.8%(县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减少);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1101万元,比上年增860万元,增3.6倍;农业综合开发支出3607万元,比上年的3161万元增446万元,增14.1%。②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8月20日,全市农资综合直补和隆阳区、腾冲县粮食直补工作结束,分别兑现5114万元和1111万元,共涉及72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908个村委会和街道社区,52万户,216万人。兑付良种补贴资金180万元,涉及17个乡镇,补贴面积14万亩,受益农户9.2万户;农机补贴涉及五县(区),补贴资金315万元,购置农机具587台,受益农户534户。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全市至2007年底列入补助面积22.9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减少原因是部分经济林补贴到期。涉及73个乡镇、53274户,涉及兑现折现补助资金4812.4万元,粮食运费补助资金687.5万元,累计应兑现折现补助资金5499.9万元。兑付综合直补资金5114万元,涉及72个乡镇,受益农户52万户,受益人数216万人;兑付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077.23万元,受益农户15.05万户;兑付油菜补贴资金340万元,涉及59个乡镇,补贴面积34万亩,受益农户19.71万户,受益人数83.72万人。全市各级财政安排集体林权制度试点工作经费970万元。全市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780万元,整合资金2.5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252个,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 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市完成项目总投资422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87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0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90万元,银行专项贷款650万元,企业和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89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461万元),分别完成计划数的100%。完成改造中低产田4.84万亩,完成计划数的104%,其中:建设优质粮食基地0.74万亩,马铃薯基地0.28万亩,优质糖料基地1.06万亩,种草养畜基地0.89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0.47万亩,分别完成计划数的110%、104%、134%、110%、100%;改良土壤0.52万亩,完成计划数的100%;扩大良种种植面积3.0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推广3.89万亩,农业适用技术培训4.78万人次,购农业机械和设备10台(套),分别完成计划数的206%、100%、121%、100%;衬砌渠道74.15千米,修建机耕道路26.43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203座,分别完成计划数的102%、124%、495%。完成产业化建设项目2个:重点产业化经营建设项目—隆阳区自动缫丝生产线加工项目,新建全自动缫丝生产线5组,年新增生丝生产能力20万千克,分别完成计划的100%;一般产业化经营建设项目—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加工项目,搬迁扩建茶叶加工精制总厂及初精合一分厂各1个,完成计划的100%,新建厂房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完成计划数的136.9%。②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工作。根据《云南省财政厅关于2002年至2004年到期中央与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呆账核销的批复》(云财发〔2006〕2号),共核销全市2002~2004年到期中央与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呆账222.48万元,其中:施甸县甜柿种植项目31.18万元,龙陵县咖啡基地建设项目148.8万元,昌宁县泡核桃种植项目42.5万元,全市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③到期中央及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偿资金债务核减工作。根据云财发〔2007〕5号、13号文件通知,共核减市2003~2009年到期中央及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偿资金本息2165万元(中央1562万元,省级603万元),其中:隆阳区469.17万元、腾冲县516.39万元、施甸县266.69万元、昌宁县536.44万元、龙陵县317.31万元,市农业局59万元。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债权债务核减的有关手续。有效地缓解了还款压力,减轻县乡财政负担。④2008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全市共筛选上报项目24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10个,产业化经营项目6个,省级科技推广示范项目8个。
  支持经济发展 一是全市财政安排烟水配套工程资金679万元、项期工作费205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贴息2212万元,主要支持重点工程项目和烟草、电力、矿冶等工业生产。二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全年共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476万元,重点扶持核桃、蚕桑、茶叶三大产业。三是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切实抓好省重点扶持的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四是整合工业化扶持资金1750万元,支持全市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投入国企改革资金524万元,推动国企改革工作。五是安排旅游产业专项资金982万元,支持以隆阳、腾冲、龙陵为重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力做好城市“四化”工程等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工作。
  支持行政事业发展 2007年,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安排禁毒经费3101万元、艾滋病防治专项补助经费270万元,支持禁毒人民战争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共8.14亿元,占当年一般预算支出36.41亿元的22.4%,比上年增加1.19亿元,增长14.5%。其中:教育支出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亿元,增长22.7%;科技支出(上年前为“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2172万元,比上年增加191万元,增长1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170万元,比上年减少1971万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即“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地震支出”、“档案支出”后增加1123万元,增长27.7%。2007年,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方面,中央和省继续给予全市免学杂费补助资金2593.72万元,免除34.27万名学生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资金1112.83万元,免除13.1万名学生教科书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已由上年市县自行解决改为省、市、县共同分担,仅省财政补助资金已达2728.64万元,共解决11.03万名学生的生活费问题;补助全市校舍维修改造指令性计划资金1787.02万元,计划排除危房22821平方米。文化方面,全市认真落实文化大市战略,重点解决基层文化站建设和农民看戏难等问题。市财政除按市委、市政府〔2003〕38号文件要求继续安排农村文化站建设补助资金30万元外,2007年又安排57万元专项资金,配套腾冲、龙陵两个边境县共1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在解决农民看戏难方面,除每年安排“2131”电影放映工程资金外,2007年又增加“2131”电影放映工程二期启动资金18万元;另外还安排2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百万村民共建共享信息工程。科技方面,市财政2007年已将科技部门直接管理使用的科技三项费用从60万元增加到80万元,将科普经费从上年的20万元增加到25万元。另外新增知识产权及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项经费10万元。计划生育方面,一是继续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共兑现2774户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一次性奖励金259.8万元;16454名中小学生教育奖励补助资金301.84万元(两项市财政配套资金71.9万元);对36229名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补助。二是倾力完成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人口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市本级计划生育投入不低于200万元的目标,稳定干部队伍,加强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启动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实施办法,新建8个计划生育服务站所。
  支持社会保障 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社会保障性资金支出8.3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91亿元),比上年的6.26亿元增2.05亿元,增32.75%,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41亿元的22.82%。①积极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集资金3705万元(中央省3515万元,市县190万元),支出4270.2万元,对特困人员每人每月增发10元,确保不因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月人均补助107元,确保全市3.4低保对象得到补助,实现应保尽保。二是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共筹集资金3600万元(中央、省2700万元,市县180万元)。全市惠及10万人。②加大医疗卫生投入。2007年度卫生经费2.91亿元,同比增加9298万元,增长49.92%。增加主要原因:①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安排:村卫生室经费1794.6万元(省补助1594.6万元,市安排200万元),解决425个村卫生室的建设并购置部分设备。提高乡村医生补助,全年支出221.26万元,同比增支108.81万元。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补助资金8356.9万元(其中:省级3018.72万元,中央4637.07万元,市县区701.11万元),同比增加3192.7万元,参合人员201.22万名,参合率达92.3%。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③重新启动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09笔,贷款金额2530万元,财政安排贴息资金120万元,已支付利息54.7万元,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63人。④再就业资金1802万元,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4542个(其中:公益性岗位683个)新增再就业11821个,“零就业家庭”消除率98%,城镇登记失业率3.83%控制在预定的4.2%内。⑤抚恤1767万元。主要是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同时执行部分参战人员生活补助增加支出1007万元,改善其生活待遇。⑥筹集拨付各项救灾资金645万元,帮助灾区群众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⑦市本级财政全年预算共安排资金1677万元,保证市政府向社会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的资金需要。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稳步增长,年末财政专户中“五险”基金滚存结余5.44亿元,其他资金滚存结余1.2亿元,均在良好的水平上运转。
  办理退税 2007年全市共退税3户(均为劳改企业)、275.48万元,比上年增加74.98万元,增长37.4%。
  支持县域经济建设 落实隆阳、腾冲同省财政厅签订的《财政考核目标责任书》所规定各项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优势特色龙头产业项目、省重点扶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引进和扶持新型工业化项目,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2007年,全市GDP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8.0%、25.8%、26.9%、11.2%,2007年分别完成162亿元、19.2亿元、10.6亿元、2365元,分别达到2004年的164%、199%、204%、137%。隆阳、腾冲两个省级试点县超额完成目标责任书签订的任务。2007年,隆阳区GDP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完成71.52亿元、5.49亿元、3.27亿元、2714元,分别完成与省财政厅签订的财政考核目标责任书所规定任务的134%、164%、134%、121%;腾冲县GDP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完成41.4亿元、5.5亿元、3.2亿元、2592元,分别完成与省财政厅签订的财政考核目标责任书所规定2007年目标数的129%、203%、205%、125%。三年目标期(2005~2007年)省财政累计安排全市县域经济项目扶持资金1305万元;累计兑现隆阳区腾冲县目标考核4500万元(2005年,隆阳区658万元,腾冲县413万元,合计1071万元;上年,隆阳区761万元,腾冲县630万元,合计1391万元;2007年,隆阳区1091万元,腾冲县947万元,合计2038万元)。同时,在上年度10强县和20个先进县评比中,两县(区)分别进入先进县行列,分别得到工作性奖励20万元。
  规范机关人员津贴补贴 全市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7400人全部执行新的津贴补贴方案,地方性津补贴财政负担年资金总量2.71亿元,比规范前增加1.44亿元。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全年实现预算内非税收入2.76亿元(其中市级8362万元)、预算外非税收入2.83亿元(其中市级7036万元),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总计达5.59亿元。粮食风险基金 2007年,全市共筹集粮食风险基金7251万元,其中:①粮食风险基金包干规模内省财政补助573万元;②省专项补助粮食直补资金6293万元;③市县(区)财政自筹374万元(省包干自筹324万元,超任务50万元);④2007年利息收人11万元(市级5万元,施甸县2万元,腾冲县3万元,龙陵县1万元),超额完成省下达全市粮食风险基金的规模。加上上年结转1599万元,收入方合计8850万元。年内,省、市、县(区)政府批准共动用粮食风险基金7562万元。2007年度应补粮食购销企业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7562万元(应拨付种粮农民直接补贴6225万元,应补地方储备粮食利息费用补贴288万元,应补政策性挂账利息补贴578万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人员适当补助400万元,应拨付其他补贴71万元)。2007年度已拨付粮食购销企业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6513万元,支出方合计7652万元,收支相抵,结转2007年粮食风险基金1288万元,其中:市级337万元;隆阳区1万元;施甸县508万元;腾冲县283万元,龙陵县153万元,昌宁县6万元。
  会计管理 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市报考人数2568人(次),出考率62.2%。51人获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17人取得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共9人报考,2人参加评审,1人获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全市140人报名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共292科(次),出考率29.3%。12人获得13科单科合格证,4人获得全科合格证,取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1281人(次)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出考率85%,242人取得从业资格。加强会计人员注册登记管理。年底,全市在册登记管理的会计人员9759人,其中:男性3666人,女性609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514人,高中文化1230人,中专文化4216入,大专文化3266人,大学文化533人;2592人获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419人获得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8人获得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4555人持有初级会计电算化资格,12人持有中级会计电算化资格;在岗人员8765人,不在岗人员994人。
  企业财务 1.企业决算户数。2007年,全市国有、集体、非国有企业纳入决算汇编共208户,比上年减少21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6户,比上年减少9户,集体企业129户,比上年减少13户,非国有企业23户,比上年增加1户。2.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①工业生产增长提速,重点行业支撑作用突出。2007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同比增30.8%;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亿元,同比增22.2%;16个重点行业中有10个行业产值增长较快,36种主要产品有19种呈两位数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其中增长突出的有色、钢铁、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食品、非金属矿物业、烟草、电力等8个行业共完成产值48.13亿元,占全市行业产值的56.28%。主导产品产值中食糖增长50.66%、咖啡增长65.67%、非金属矿物业增长42.84%、有色金属冶炼增长19.71%、黑色金属冶炼增长24.06%、金属硅增长60.61%、电力增长35.42%。②实现销售收入、上缴税金总额呈增长态势,但利润却大幅下降。一是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汇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27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4亿元,增长29%;集体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54亿元,增长8.6%,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9亿元,增长14.2%。二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大幅下降,实现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下降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946万元,增长150.3%;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780万元,下降48%;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4408万元,下降7%。三是企业上缴税金总额增长,企业已交税金总额3.28亿元,增长16.7%,其中:国有企业已交税金总额9828万元,增长25.9%,集体企业已交税金总额1.56亿元,增长7%,非国有企业已缴税金总额7429万元,增长29%。四是亏损企业户数减少但亏损额增加。56户国有企业亏损31户,亏损面55.4%,同比减少1户,累计亏损1669.4万元,增亏14.1%;129户集体企业亏损39户,亏损面30.2%,同比减少3户,累计亏损额1650.8万元,增亏63.8%;23户非国有企业亏损6户,亏损面26.1%,同比减少1户,累计亏损额135.2万元,减亏57.4%。2007年,由于雨季较长,雨量充沛,自发电力比上年增加1.55亿千瓦时,同时,工业用电负荷大幅上升,外购电量增加,售电量比上年增加6.31亿千瓦时。保山电力股份公司销售、利润、上缴税金等经济指标都大幅增长:实现销售收入6.81亿元,增长42%;实现利润7162.7万元,增长233.5%;已交税金9402万元,增长45.5%。制糖企业由于食糖价格下降,利润大幅下滑。全市制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9业,增长18.5%;实现利润4843万元,同比减少5338万元,下降52.4%;已交税金总额10661万元,增长12.5%。3.存在问题。①大中型企业少,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②工业基础不够牢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③资产负债率较高,技改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包袱沉重。④支柱产业受市场制约因素加重。
  地方金融企业财务 1.基本情况: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设6个分支机构(其中城市信用社1户),从业人员1072人,共143个营业网点:其中隆阳区51个、施甸县14个、腾冲县42个、龙陵县18个、昌宁县18个。2.财务状况: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2007年,全市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57.86亿元,同比增加10.28亿元,增长21.6%。其中:流动资产32.27亿元,同比增加4.6亿元,增长16.75%;长期资产25.47亿元,同比增加5.72亿元,增长28.97%;无形及其他资产1200.1万元,同比减少700.9万元,减36.87%。负债总额55.26亿元,同比增加9.98亿元,增长22%,其中:流动负债43.55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5.15亿元,增加8.4亿元,增长23.88%;长期负债11.7亿元,同比增加1.57亿元,增长15.53%。所有者权益26011.6万元,同比增加3117.4万元,增长13.62%。②盈亏状况。全市6户集体金融企业2007年户户盈利,实现利润总额1414.7万元。③资产质量及财务风险情况。全市2007年贷款总额40.35亿元,其中:不良贷款7.2亿元,占比17.8%。④成本费用(特别是人均费用)、上缴税金。全年营业费用总额1.39亿元(人员工资及各项费用5206.3万元,业务费用支出1905万元,管理费用6775万元)。人均费用12.95万元。上缴营业税及附加1689.8万元,上缴所得税1575万元。
  国有资产监管 ①国资监管机构组建情况。市国资委于2005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在市财政局加挂市国资委牌子,由局长邹银凯兼任国资委主任),下设国资监管办(编制4人),由该局企业科代行监管职能。五县(区)除昌宁县在财政局设国资监管办,有人员2名外,其余四县(区)均未设立单独的国资监管机构,相应职能均挂靠在财政局,由财政局内部的有关职能科室履行国资监管职能。②市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情况。市属国有企业2户:国有独资企业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直国有控股企业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市国资委监管的2户企业,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6亿元,比上年增加1.76亿元,增长36.76%。实现利润总额7228万元,比上年增加5053万元,增长232.32%;实现净利润6200万元,比上年增加4352万元,增长235.50%。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明显好转。2007年底,2户监管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35.78亿元,比上年增加6.6亿元,增长22.62%;净资产收益率为6.42%,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4.79%。③参与国企改革。在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工作中,市国资委配合市国企改革办,完成云南保山建材实业集团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安置职工532人,完成部分国有股减持工作。截至2007年底,列入全市新一轮深化改革的38户企业中,已完成保山交通运输集团等8户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其中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2户,整体出让的4户,实施依法破产的1户,解除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企业1户。同时,还完成15户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工作。以上23户企业共退出国有资产1.4亿元,安置在职职工4484人,企业继续留用和实现再就业职工3530人,安置退休人员2516人和内退人员256人,共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各种安置费用3.13亿元。对全市制糖企业实现区域性整合,将全市16个制糖企业整合为5户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康丰、保升龙、恒盛糖业公司已形成年产蔗糖10万吨以上的能力,制糖业效益逐年提高。全市上轮深化改革的81户国有企业和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8户国有企业,除65户实行关闭解散、依法破产、整体出售外,其他24户国有企业全部实现国退民进。24户企业均按《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增强企业的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④全市国有资产总量与结构分析。2007年,全市纳入国有资产统计报表汇编的企业有65户,其中49户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另有7户正在改制期间或等待破产。全市国有企业共8户,其中:市级企业2户,县(区)企业6户。上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57.19亿元,负债总额为38.14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9.05亿元,利润总额为7946.16万元,职工4052人。2007年全市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9亿元(市国资委监管的2户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6.53亿元)。⑤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综合分析评价。全市2007年末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为19亿元,全市年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为14.38亿元,同比增加4.62亿元,增长32.13%,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32.13%。全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4.49%。⑥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户公司都按《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⑦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建立和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市国资委于上年3月正式制定《保山市市属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原则、对象、考核指标、计分方法、奖惩方式及各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
  国有资产经营 1.国有资本总额。截至年底,市国资公司接受授权划转运营管理的国有资本总额3.72亿元。其中:市体育活动中心2.31亿元,县乡企业开发公司移交(应收账款)1141.7万元,货币资金1285万元,国有股本出资额(长期投资)1.17亿元:①持有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份7984.95万元。②持有云南保山苏帕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股本3255.6万元。③持有保山造纸厂380万元。④持有云南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127万元。2.国有资本投资收益。2007年公司实现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国有股份分享的股红利)额570.8万元,即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红利2005年度市本级股红利261.43万元,上年度股红利309.37万元。截至2007年底,市国资公司累计上缴国库国有资本投资收益657.2万元,其中:2005年度上缴32.9万元,上年度上缴53.5万元,2007年度上缴570.8万元。3.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借款的使用和管理。依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保山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信用主体的函》(保政函〔2003〕8号),2004年5月19日,市人民政府、市国资公司分别与国家开发行云南省分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和《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借款用途为全市2003~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4~2007年,市国资公司承借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累计11亿元;其中:隆阳区城市道路建设项目25项、4.3亿元;腾冲县城市道路建设项目14项、2.4亿元;龙陵县城市道路建设项目5项、3000万元。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政府回购模式运作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等6个项目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保纪会纪32号)会议精神,对保山师专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等6个项目资金拟采取“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出资回购,资金分期支付”的投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信贷资金的杠杆效应。保山师专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8000万元,腾冲至密支那公路国内段扩建项目1.6亿元,市担保平台建设项目2000万元,施甸至孟定公路改建项目6000万元,昌宁城市中心道路建设项目3000万元,昌宁至永平四季利河公路建设项目5000万元。截至2007年12月20日,累计支付项目贷款利息1.1亿元。
  财政监察 年内开展“两免一补”、社保基金、“新农合”等专项资金的检查。全市共检查242户,查出违纪13户,违纪金额273.28万元,已分别作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纳入资产清查行政事业单位1319户。其中:行政单位339户,事业单位960户,民间非营利组织1户,其他19户。清查结果:全市的资产清查数为52.33亿元(家底),其中:行政单位17.43亿元,事业单位34.9亿元。净资产清查数为39.85亿元,其中:行政单位11.04亿元,事业单位28.81亿元。待处理资产单位3.77亿元,其中:行政单位1.98亿元,事业单位1.79亿元。清查出资产损益情况:截至上年12月31日,全市资产总额账面数为51.53亿元,其中:行政单位16.72亿元,事业单位34.81亿元。此次资产清查中,资产盘盈数为6.46亿元,清查出的资产盘盈占资产总额账面数的12.53%,其中:行政单位3.18亿元,事业单位3.28亿元。具体盘盈项目为:1.流动资产盘盈0.98亿元,其中:行政单位0.74亿元,事业单位0.24元;2.固定资产盘盈5.44亿元,其中:行政单位2.44亿元,事业单位3亿元;3.事业单位未入账的对外投资0.02亿元,事业单位无形资产0.02亿元。清查出财产损失为1.9亿元,其中:行政单位0.5亿元,事业单位1.4亿元,财产损失占资产总额账面数的3.68%。财产具体项目为:1.流动资产损失0.19亿元,其中:行政单位0.15亿元,事业单位0.04亿元;2.固定资产损失1.54亿元,其中:行政单位0.34亿元,事业单位1.2亿元;3.其他资产损失0.16亿元,其中:事业单位0.16亿元。上述清查出的资产损益事项,均由会计师事务所对有关清查事项进行审计确认,并出具审计报告。
  专项资金检查 于9月19~21日(配合工作是9月初~9月底),对全市2006年1月~2007年8月,以水利和林业专项资金为重点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检查。上年全市共投入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资金9.7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1.08亿元,占11.1%;教育、科学、文化体育6335万元,占6.5%;社保、医疗卫生1.83亿元,占18.9%;环境保护2539万元,占2.6%;城乡社区事务5918万元,占6.1%;农林水事务3.89亿元,占40%;交通运输7196万元,占7.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4505万元,占4.6%;其他支出2708万元,占2.8%。2007年1~8月共投入专项资金7.01亿元。通过检查,各类资金投入过程中存在着财政支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有限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专项资金市县级财政配套比例过高,市县财政压力过大;上级专项资金下达较晚,影响财政支出进度;专项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问题。
  (撰稿 陈绍雄)
  国家税务
  国税收入 共实现税收收入101749万元(含免抵调库增值税1000万元、不含海关代征2137万元),比上年增收17949万元,增长21.42%,完成确保目标任务97350万元的104.52%,完成奋斗目标任务99800万元的101.70%,其中“两税”71616万元,比上年增收11374万元,增长18.88%,完成确保目标任务7.1亿万元的100.87%;企业所得税21006万元,比上年增收4432万元,增长26.74%,完成确保目标任务19000万元的110.56%;涉外企业所得税139万元,比上年增收79万元,增长1.34倍,完成确保目标任务60万元的230.94%;个人利息所得税2599万元,比上年增收257万元,增长10.99%,完成确保目标任务2590万元的100.34%;车购税6390万元,比上年增收1808万元,增长39.45%,完成确保目标任务4700万元的135.96%。全市二、三产业国税宏观税负由上年的8.85%提高到9.42%,税收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弹性系数为1.07,国税总收入实现突破1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
  “六管”互动 一是分析与强管互动,以管促收。彻底改变传统的就报表分析报表、不探究纳税申报是否真实、管理是否到位的简单、粗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和平时积累的参考数据,搞好宏观、中观、微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系数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强化管理,提高对税源的控管水平,促进税收增长。二是评管互动,以评促管。按月开展对指定评估户、走逃户、比对不符户、异常户和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回收、民政福利企业的增值税纳税评估;结合实际,规范、改进评估方法,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由弱变强,有效开展对内外资企业、房地产行业的所得税纳税评估。由于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剖难解疑,查找税企双方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堵塞了征收漏洞。同时,健全完善政策变动分析、发现问题剖析、评估预警有机结合的退税管理机制,按季对全市27户出口退税企业进行退税评估预警,及时引导企业纠正退税申报中出现的差错和不足,杜绝骗税。三是评查互动,以查促管。全年共评估各类企业1195户,查补税款、罚款1063.75万元。其中:增值税纳税企业889户,有问题移交稽查16户,查补税款、罚款548.11万元;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284户,有问题111户,查补税款505.99万元,外资企业22户,有问题4户,查补税款9.65万元,促进了科学精细管理,提高了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四是管票与管税互动。认真落实好发票管理使用的各项制度,严格税前扣除或抵扣的网络比对,有效防止拖欠税和利用发票骗税漏税的发生。五是人机互动,以人强管。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税源进行层层严密监控的同时,结合保山市实际,把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准确定位,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确保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税款流失。六是抓收入与提质量互动。在落实收入目标责任中,既抓任务、增幅的考核,又抓征管质量、效益的提升,实现聚财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管好“四税” 一是管好增值税。高质量地抓好金税工程增值税防伪税控税务端系统各项操作规程的落实,确保发行、发售、认证、报税等“五个子系统”数据采集、导入、清分比对、传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准确无误。全市纳人防伪税控系统管理的一般纳税人达322户,占一般纳税人总数608户的52.96%,企业按期抄报税率、档案采集率和专用发票存根联采集率均达到100%。认证系统累计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50601份,认证后相符发票达100%,无存在问题发票,通过失控发票快速反应系统监控,未发现认证时失控发票和认证后失控发票。在全市21户企业中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网上认证方式,通过网上认证专用发票共1351份,金额18804.38万元,税额2655万元。对226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施“账表票”审核管理,严密防范不法分子利用“专票”偷骗税的发生。潜心搞好“一窗式”审核比对,强化“四小票”管理。共采集运费发票18706份,申报抵扣税额2284.37万元;采集海关完税凭证310份,申报抵扣税额1761.44万元;废旧物资发票740份,抵扣税额1127.26万元;代开专用发票1624份,抵扣税额605.47万元;农产品发票68053份,抵扣税额21837.89万元,纳入清分比对的货运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三票”抵扣比对相符率分别达96.28%、86.45%和97.43%;完成货运发票税控系统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的推行工作,强化以票控税管理;对农产品税收管理,做到分级设防,层层把关,严格管住用票资格审查、实地查验、稽核比对、复核和评估“五道闸门”;对省局比对异常的445份运输发票抵扣联、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废旧物资发票逐份进行审核检查,堵住利用“四小票”骗取抵扣税款的漏洞。实现纳税申报表34项逻辑校验的零差错;对水泥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清理检查,依法规范和完善管理办法,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掺废比例计算不准确的问题,年内增加税款474.11万元;加强对出口不予退税货物征税监控管理,确保不予退税货物增值税及时足额入库;健全完善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税收管理制度,强化茶叶税收的管理。1~12月全市入库茶叶税收537万元,比上年增加260万元,增长96.30%。二是搞好消费税管理。针对保山市消费税零星分散的特点,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对酒类、贵重金属及珠宝玉石、木竹类制品等税目的征收管理措施,确保消费税增长。全年共实现消费税1767万元,比上年增加432万元,增长32.41%。三是提升所得税管理质量效率。市局制定实行税企一体化培训,同步提高税企操作运用技能、申报审核前移,将问题发现和解决在企业纳税申报前等强有力措施,组织全系统完成所得税纳税申报管理软件的推行运用工作任务。全市有462户所得税企业实行介质申报,经省局比对,差错率仅为2.60%。同时,高效率地完成上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任务。全市应参加汇算企业有419户,汇算面达100%,通过汇算,盈利企业166户,实际应缴所得税16290万元,已全额入库;认真执行省局制定的所得税分类管理标准,将55户企业确定为重点纳税人进行重点管理;对59户长期微利企业实行核定征收,年核定所得税额13万元;认真按照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相关文件的规定,搞好国税征管企业户籍清理,及时将12户新办企业纳入管理。四是强化车购税管理。成功推行新版车购税管理软件,实现纳税申报从手工操作到系统自动打印申报的转变;进一步完善车购税“一条龙”管理办法,实现各管理环节的链接和互动;完成车购税电子信息采集系统的推行工作,对全市151户机动车辆经销企业的车购税申报信息实行电子采集,大幅度地提高车购税办税效率。
  稽查工作 1~12月,共查办案件63件,有问题40件,查补税款、罚款和加收滞纳金310.00万元,扣除企业增值税留抵税额9.06万元后,入库税款300.40万元,入库率、处罚率分别达100%和55.99%。一是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型连锁零售超市、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金属矿采选和冶炼企业的专项检查,共检查纳税户24户,查出有问题8户,查补税款、罚款和加收滞纳金50.10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分类检查,共检查纳税人18户,有问题13户,查补税款、罚款和加收滞纳金147.40万。三是认真搞好协查工作,金税协查系统共发出委托协查1起,涉及发票8份,金额22.91万元,税额3.9万元,协查结果为正常;收到受托协查6起,涉及发票7份,涉及金额78.78万元,税额12.92万元,经核实,认定“假票废票”4份,正常发票3份,按期向有关单位作回复;配合外地完成“4•09”专案等5起案件的协查。四是积极搞好举报案件的查处,共查处举报案件12件,查补金额合计6.98万元。五是认真按照省局督办要求,完成“5•10”系列案件查处工作。同时,加强部门协作,移送司法案件7件,其中公安立案侦查6件,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和震慑力度。
  严格治税 年内,为37户财产损失企业审核批准所得税税前扣除金额10119万元,其中:转报省局审核批准1户,扣除金额2556万元,市局审核批准3户,扣除金额2329万元,县(区)局审核批准33户,扣除金额5328万元;为企业和个体户落实各项税收优惠29114.19万元,其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软件产品、废旧物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和民政福利税收优惠政策,即征即退和减免增值税13152.68万元;落实西部大开发、购进国产设备、新办非公有制经济、来滇投资和农村信用社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7100万元;给下岗职工取得再就业优惠证后办理税务登记证的626户个体户,免收工本费0.94万元;为未达起征点的10816户个体户减免增值税460.57万元;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结构优化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办理出口退(免)税8400万元,比上年增1900万元,增长29.23%,其中免抵1000万元,退税7400万元。
  零差错目标 1~12月,全市征管、执法“两个系统”运行差错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
  征管质量效率 到12底,全市准期申报率、累计申报率分别达到99.99%和99.97%,两项指标从上年至今在全省排名第一。
  监控力度加大 到年底,全市纳入综合征管软件管理的纳税户21280户,达办证户总数的100%,其中,单位纳税人2188户,占总户数的10.28%;个体纳税人19092户,占总户数的89.72%;介质申报和银行储蓄扣税分别发展到859户和3447户。执法系统全年共监控执法行为25万项(次),涉及过错行为33个,经申辩调整处理,全市有3项过错发生,过错率仅为0.00003481,税收执法质量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培训教育 年内,市局先后利用50天时间,对县(区)局选拔的65名业务骨干进行强化培训,有6人通过考试获得市局“业务能手”称号。全市国税系统共举办税收管理、办税厅、稽查业务操作、企业所得税、车购税管理、财务会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等各类业务培训班48期,参训2001人次,培训时间131天;选送人员参加总局、省局和地方举办的培训班82期,参训192人次,培训时间883天。派队参加省局第七届“业务能手”竞赛,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三等奖及3名队员获省局“业务能手”称号的好成绩。同时,不断改善学历结构,选送两名税干参加省局委培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考试。年底,全系统有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28人;现有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131人,专科319人,专科以上学历452人,占职工总数的88.11%。
  党风廉政建设 年内,执法监察子系统监控出全市疑点信息296个,监察部门按规定立项核查166个,通过检查没有发现违法违纪违规的问题。市局组织开展对县(区)局班子和领导干部巡视工作,对昌宁、龙陵两县局进行巡视检查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五县(区)局局长、纪检组长进行述职述廉;市、县(区)对84名税干开展任前、任期、诫勉等谈话;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全市共聘请特邀和义务监察员123名,召开监察员座谈会7场次,参会人数达260人次;国税机关与纳税人签订《廉政公约》由上年的9828户增加到12280户,通过回访调查,纳税人对推行《廉政公约》的满意率达100%。据统计,年内,税干拒吃请126人次,拒收礼品礼金4人次、金额5000余元,捐资捐款救助贫困生、困难户324人次、金额2.89万元。
  (撰稿 李策)
  地方税务
  地税收入 全年征收各项地方税费收入119934万元,比上年增收25240万元,增长27%。其中:组织地方税收入82989万元,连续迈上7亿元和8亿元两个台阶,同比增收18143万元,增长28%,完成省局年初考核任务7.23亿元的115%、追加任务7.8亿元的106%;征收社会保险费33904万元,同比增长26%,增收6939万元;征收水资源费952万元,同比增长25%,增收191万元;征收地方教育附加938万元,同比增长28%,增收203万元;征收其他规费收入1151万元,同比减收17%,减收236万元。剔除省级金融保险营业税4045万元,加上50%的水资源费收入后,全年组织市、县级地方税费收入79420万元,完成市政府考核任务7.1亿元的112%,比上年增收17314万元,增长27%。
  税费源监控 实现税费收入应收尽收和均衡入库,超额4989万元完成省地税局下达的全年税收收入任务,税费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11亿元两个大关。
  依法治税 一是规范税收执法。全年依法减免地方税收7453万元。清理上年3月底以前的税收规范性文件371件,其中现行有效的150件,全文废止、失效的204件,部分条款废止、失效的17件。审理重大税务案件11件。二是加强税费票证和银行账户管理。3月份起,对近3年开具的税费票证开展专项检查,全市自查税费票证557850份、作废票证14831份;6月份,抽调6名干部组成2个检查小组,对市局直属征收分局、各县区局及所属9个基层分局的62909份开具税费票证、26386份作废票证开展抽查。同时,对46个涉税银行账户、42个税款报解户、4个旅游宣传促销费专户进行规范,促进票款结报制度的落实。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坚持以行业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为主要方法,以查假发票、查假账、查假申报为突破口,认真开展房地产行业税收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国银行、石油公司、综合商场、医院、移动通讯等行业的涉税情况专项检查,检查企事业单位10437户,查补税款、滞纳金及罚款1325.22万元。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全年查办税务案件247件,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1111.36万元,其中罚款93.69万元。继续强化税警协作机制,地税稽查与公安协作办案5起,查补地税收入40.06万元,公安协作地税追缴欠税2起,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扣押摩托车2辆、小轿车1辆,有力地整顿和规范了地方税收秩序。加强稽查队伍建设,实施《税务稽查廉政回执》制度,开展“稽查查账能手专项练兵”活动,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素质,税务稽查骨干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11名。
  税收宣传 一是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以《税收征管法》颁布实施15周年为主线,紧扣“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成立领导机构,走进机关、企业、校园、社区、乡村和军营,突出地方税费法律法规、地方税收职能作用、地税工作成就,以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房地产相关税收知识、车船税和《云南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第16个税收宣传月活动。二是4月18日市局领导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走进保山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现场解答群众提问,提供政策咨询。三是建立税收宣传阵地,办好《保山日报》“税一国库之源”专栏,向社会各界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展示地税工作成绩。全年市级以上报刊采用地税宣传稿件210篇,其中《保山日报》189篇、《云南日报》3篇、《云南地税》14篇、《中国税务报》4篇。四是召开有党政领导、纳税人、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地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征管质量年”活动 一是强化税源管理。认真贯彻《税收分析工作制度》,开展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联分析。积极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税收管理员308名,重点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并结合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建立起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成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化税源动态管理,通过对纳税人实地巡查、“一户式”管理、加强监管等方式,对辖区内纳税户做到管户清、管户基本情况清、税源情况清、纳税情况清,建立税源统计、分析、预测报告制度。开展税务登记证办理情况检查,全市地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20328户,辖区内企业登记率达100%,个体登记率达99%。二是深化各税种精细化管理。1月1日起,积极应对和解决货运发票税控系统推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广域网增设到税源集中、货运业务量大的6个基层征收分局,其他乡镇委托税务中介机构代开货运发票,并开展货运发票开具单位专项检查,取消腾冲恒益物流公司自开票纳税人资格,补征税款188万元,确保货运发票税控系统的顺利启动和平稳运行。加强内外培训,全面推广使用企业所得税新申报表,启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并按照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总体要求,组成32个汇算清缴小组,投入税务干部156名,认真开展上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完成612户企业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做好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圆满完成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工作,全市有174人到地税机关进行申报纳税1203.19万元,并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查补个人所得税322万元,其中又有8名纳税人申报补缴税款91.28万元。坚持“先税后证”的原则,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税收政策,加强对房地产税收政策的跟踪管理,抽调县区地税局查账骨干,聘请会计中介机构人员,对保山城区5户房地产企业开展税收专项稽查,查补各项税款1299.4万元,占全年查补入库收入的53.3%,有效地堵塞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流失漏洞。争取城建、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在房地产交易中心设置征税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
  规费管理 全年清收社会保险费欠费2406万元,完成省下达清欠任务1800万元的134%。全年征收社会保险费33904万元,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增收6939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18664万元、医疗保险费12024万元、失业保险费2222万元、工伤保险费632万元、生育保险费362万元;征收水资源费952万元,同比增长25%,增收191万元;征收地方教育附加938万元,同比增长28%,增收203万元;征收其他规费收入1151万元,其中文化事业建设费69万元、旅游宣传促销费52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455万元、矿业开发协调服务费236万元、工会经费49万元、境外道路维修费290万元,同比减收17%,减收236万元。
  纳税服务 一是市、县区局投入资金180万元,开展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统一办税服务厅标准式样、纳税服务工作规程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二是加强对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查询系统的管理和运用,充分发挥其在税收宣传、政策咨询、办税服务、税务公开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打造服务品牌。巩固腾冲、隆阳、昌宁3个县区城区征收分局启用多元报税系统成功经验,积极与金融部门协作,争取其资金支持,拟定市局直属征收分局、施甸、龙陵城区征收分局多元报税系统启动方案,为地方税费缴纳人开设高效、便捷服务措施。同时,各级基层征收机关积极推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等缴款方式,大力减轻纳税人负担。四是坚持把执法为民、文明服务的理念融入窗口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建设 举办有14人参加的计算机触摸屏查询系统管理员师资培训,开展31期499人参加的计算机知识业务培训;积极筹措资金139.8万元购买245台计算机,配备人均一台计算机,使全市地税系统计算机装备量达638台;市局投资16.48万元,建成直属征收分局办税大厅电子显示屏,为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奠定物质基础。推行公路(内河)货物运输发票税控系统、办税服务厅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系统和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做好《云南地税综合管理系统V1.0》软件的升级和维护管理。
  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强警示教育。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到保山监狱、殡仪馆接受警示教育,引导全体人员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4月18日,市局主要领导率领税政、征管、规费、监察和办公室部门负责人,走进保山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解答群众提问,做好政策咨询,倾听纳税人呼声,解决纳税人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同时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活动,向社会各界发出问卷调查表893份,收回736份,满意率达99.5%。三是强化主体责任。查处隆阳区地税局违背税收征管规程案件3起,给予12名干部过错责任追究,其中有2名干部受行政警告处分、1名试用期科级干部被免职、9名干部被追究经济责任,并依法补征入库纳税人少缴的税款84.7万元,推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撰稿 黄发)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8

《保山年鉴.2008》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7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