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图书馆
保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保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6707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
页数:
20
页码:
161-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保山市农业的情况,介绍了种植业,渔业,林业,水利,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机械与管理,农业教育与培训,农业科研与推广,农业改革与服务和畜牧业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农业
概况
内容
种植业
耕地面积 2007年,保山市耕地总面积240.79万亩,比上年增加2.23万亩,增长0.93%。其中:①常用耕地230.69万亩,增加3.65万亩,增长1.6%。常用耕地中:水田103.33万亩,增加1700亩,增0.16%;旱地127.36万亩,减少8.04万亩,减5.94%;水浇地21.82万亩。②临时用地10.11万亩,减少1.41万亩,减12.24%。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8.388万亩,减少1.34万亩,减13.77%。
人均耕地面积 全市农村人口人均耕地1.12亩,比上年增加0.03亩,增长2.75%。其中:隆阳区0.87亩,持平;施甸县1.1亩,增加0.01亩,增长0.91%;腾冲县1亩,增加0.02亩,增长2%;龙陵县1.58亩,增加0.02亩,增1.28%;昌宁县1.35亩,持平。
农作物播种面积 2007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9.86万亩,比上年增加2.88万亩,增长0.5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324.72万亩,减少3.99万亩,减1.21%;其他作物播种175.14万亩,增加6.87万亩,增长4.0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64.96%;经济作物占35.04%。
粮食生产 2007年,全市粮食种植324.72万亩,比上年减少3.99万亩,减1.21%。粮食总产量99.4万吨,增加1.58万吨,增长1.62%。其中:稻谷88.31万亩,减少11.3万亩,减12.61%,总产量42.32万吨,减少8400吨,减1.95%;玉米96.35万亩,减少2800亩,减0.29%;总产量33.9万吨,增加2.51万吨,增长7.99%;小麦29.76万亩,减少(持续减少)3.93万亩,减11.66%,总产量5.69万吨,减少7700吨,减11.92%;豆类42.79万亩,减少6000亩,减1.38%,总产量4.52万吨,增加300吨,增长0.66%;薯类25.82万亩,增加9200亩,增长3.69%,总产量(折粮)5.23万吨、增加3800吨,增长7.83%。
油料生产 2007年,全市种植油料29.42万亩,比上年增加1400亩,增长0.47%,总产量3.52万吨,增加100吨,增长0.28%。其中:油菜子28.33万亩,增加1600亩,增长0.56%,总产3.36万吨,增加300吨,增长0.9%。
甘蔗生产 2007年,全市种植甘蔗59.84万亩,比上年增加7.61万亩,增长14.57%;总产量256.09万吨,增加44.86万吨,增长21.23%;总产值5.04亿元,增加8200万元,19.4%。
茶叶生产 2007年种植39.62万亩,比上年增3.43万亩,增长9.47%,超过历史最高年的1991年38.41万亩水平,其中:采摘面积33.19万亩,增加1.39万亩,增长4.37%。茶叶总产量1.91万吨,增加2500吨,增15.06%。因市场需求变化,总产中:生产红毛茶251吨,减少287吨,减53.35%;绿毛茶1.85万吨,增加4300吨,增长30.28%;其他茶381吨,减少1483吨,减79.56%。水果生产2007年,全市种植水果10.65万亩,比上年增加5400亩,增长5.34%;总产量6.54万吨,增加3500吨,增5.65%。水果总产中,热带水果增长较快,2007年,全市热带水果总产量3.51万吨,增加5800吨,增长19.8%。其中,龙眼产量1555吨,增加420吨,增长37%。
蔬菜生产 2007年,种植31.52万亩,增加8400亩,增长2.74%;总产量33.89万吨,增加1800吨,增长0.53%。其中:叶菜类种植11.91万亩,增加2200亩,增长1.88%,产量12.25万吨,增加1500吨,增长1.24%;瓜菜类种植2.8万亩,增加4900亩,增长2.21%,产量3.03万吨,增加4500吨,增长17.44%;块根块茎类种植3.24万亩,增加1.07万亩,增长49.31%,产量4.03万吨,减少4200吨,减9.44%;茄果类种植5.81万亩,增加1.22万亩,增长26.58%,产量7.23万吨,增加1.32万吨,增长22.34%;葱蒜类种植2.01万亩,减少2800亩,减12.23%,产量1.5万吨,减少900吨,减5.66%;菜用豆类种植2.57万亩,增加5200亩,增长25.37%,产量1.71万吨,减少1.41万吨,减45.19%;水生蔬菜种植7335亩,增加210亩,增长2.95%,产量1.8万吨,增加2900吨,增长19.21%;其他菜类种植2.46万亩,减少1.47万亩,减37.4%,产量2.2万吨,减少2.09万吨,减48.71%。蔬菜生产中,种植无公害蔬菜8.03万亩,增加1.57万亩,增长24.3%,产量1.13万吨,增加1394吨,增长14.1%,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5.48%和3.33%。
蚕桑生产 2007年,全市桑园面积9.64万亩,比上年增加2.14万亩,增长28.53%;蚕茧产量3000吨,增加1000吨,增长50%;生产白厂丝375吨,实现农业总产值0.62亿元,工业总产值1亿元,利税0.155亿元。蚕桑生产,在大曲折中,桑园面积超过历史最高年(1969年)1.6万亩,蚕茧产量超过1983年97.55吨的水平,农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亦居历史最高年。
咖啡生产 2007年,全市种植咖啡面积5.96万亩,其中:收获面积5.82万亩,咖啡豆产量6484吨。
烟叶生产 2007年,全市种植烟叶36.56万亩,比上年增加2.49万亩,增长7.31%,烟叶总产量4.98万吨,增加2100吨,增长4.4%。其中:种植烤烟29.58万亩,增加1.81万亩,增长6.51%,产量4.05万吨,增加1700吨,增长43.8%。
麻类生产 2007年共种植5730亩,比上年减少6370亩,减52.64%;总产量1564吨,减少1943吨,减52.4%。其中:苎麻,种植30亩,减少15亩,减33.33%;产量2吨,减少1吨,减33.33%;大麻,种植1140亩,减少360亩,减24%,产量284吨,减少74吨,减21%;亚麻,种植4545亩,减少5955亩,减56.71%,产量1277吨,减少1844吨,减59.1%。
大麦生产 2007年,全市大麦生产持续发展,种植34.74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增长5.43%,产量7.05万吨,增加27吨,增长3.98%。
大棚生产 2007年,全市大棚生产3.27万亩,比上年增加3100亩,增长10.47%。其中:大棚生产瓜类1.35万亩,增加500亩,增长3.85%;大棚生产水果类300亩,增加90亩,增长42.85%;大棚生产蔬菜1.89万亩,增加2500亩,增长15.24%。
农业基础条件 2007年与上年相比:农田(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60.35万亩,增加6.5万亩,增长4.27%,占耕地面积的66.59%,提高2.13%;农田(地)旱涝保收119.25万亩,增加3.99万亩,增长3.46%,占耕地面积的49.52%,提高1.21%;电力排灌20.31万亩,增加10.11万亩,增长99.11%;农村用电21.046万千瓦时,增加324万千瓦时,增长1.56%。通汽车村881个,占全市883个行政村的99.77%;通电话行政村882个,比上年增加1个,占行政村的99.88%,仅有1个村尚未通电话。
农业主要物资消耗 2007年,全市施用化肥(折纯)9.43万吨,比上年增加2200吨,增长2.39%。其中:氮肥5.57万吨,增加2100吨,增长3.92%;磷肥1.32万吨,与上年持平;钾肥1.2万吨,增加900吨,增长8.1%;复合肥1.34万吨,减少800吨,减5.63%。全市施用农用地膜2891吨,比上年减少2600吨,减0.9%。全市施用农药增长10.64%。
优质粮食生产 2007年,全市优质粮食生产105.19万亩,比上年减少13.67万亩,减11.5%;总产量43.69万吨,减少9.61万吨,减18%。其中:优质水稻62.3万亩,增加3.45万亩,增长5.86%,总产量30.41万吨,增加1.53万吨,增长5.3%;优质专用小麦9.4万亩,减少7.51万亩,减44.41%,产量2.6万吨,减少1.23万吨,减32.11%。其中:强筋专用优质小麦,面积减少53.61%,产量减少61.54%;中筋专用优质小麦,面积减少4.1%,产量减少34.6%;弱筋专用优质小麦,面积和产量减少100%。优质专用大豆4.25万亩,减少1.04万亩,减19.6%,产量3400吨,减少3400吨,减50%。饲料生产 2007年,全市饲料种植9408亩,比上年减少5.78万亩,减8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54家,经营从业人员3.43万人,带动农户43.58万户,占总农户的82.53%;带动基地面积143万亩;农产品加工总量43.29万吨,产值25.38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7.69亿元,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态建设 2007年,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腾冲县7550口国债沼气建设示范县任务圆满完成。以沼气建设为龙头,稳步推进农村庭院经济、田园经济、节能、卫生、无害化生产等一条线的建设,促进生态户、生态村的农村和农业生态建设。
乡村从业人员 2007年,全市乡村人口220.9万人,比上年增加1.13万人,增长0.51%。其中:劳动力135.16万人(占乡村人口的61.19%),比上年增加2.06万人,增长1.55%。劳动力中,在劳动年龄内123.34万人(占劳力的91.25%),增加1.92万人,增长1.58%。2007年,全市乡村从业人员129.28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增长1.2%。其中:劳动年龄内的从业人员118.2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95.87%),增加1.99万人,增长1.72%。从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105.71万人,增加5900人,增长0.55%,占从业人员的81.78%;工业从业人员3.1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47%),增加1500人,增长4.93%;建筑业从业人员6.44万人(占4.98%),增加7400人,增长12.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2.81万人(占2.17%),增加1800人,增长6.8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69人(占0.06%),增加358人,增长87.1%;批发与零售从业人员2.32万人(占1.79%),增加1400人,增长6.42%;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8790人(占0.68%)增加1022人,增长13.16%;其他行业从业人员7.85万人(占6.1%),增加7500人,增长10.56%。
渔业
经济总产值 2007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3.31亿元,比上年增加2900万元,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2.39亿元(占总产值的72.2%),增加3500万元,增长71.16%;第二产业3470万元(占总产值的10.47%),增加160万元,增长4.86%;第三产业5738万元(占总产值的17.33%),减少723万元,减11.19%。
水产品产量 200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979万吨,比上年增加1690吨,增长9.33%。其中:养殖产量1.91万吨,增加1500吨,增长8.52%;捕捞产量641吨,增加64吨,增长10.1%。
池坝塘养鱼 2007年,全市池坝塘养鱼1.74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亩,增长0.57%,鱼产量9695吨,增加1066吨,增长12.35%。
水库养鱼 2007年,全市水库养鱼2.99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亩,增长1.7%,产量2636吨,增加509吨,增长23.75%。
湖泊养鱼 2007年,全市湖泊养鱼600亩,与上年持平,产量15吨,增加5吨,增长50%。
稻田养鱼 2007年,全市稻田养鱼24.04万亩,比上年减少200亩,减0.08%,产量6799吨,增加16吨,增长0.23%。
捕捞 2007年,全市捕捞641吨,比上年增加64吨,增长11.1%。
亩鱼产量 池坝塘养鱼亩产量558千克,比上年增加64千克,增长12.95%;水库养鱼亩产88千克,比上年增加16千克,增长22.22%;湖泊养鱼亩产25千克,比上年增加10千克,增长66.66%;稻田养鱼亩产28千克。其中:亩产50千克以上2.84万亩(占稻田养鱼总面积的1.81%),增加7400亩,增长35.23%;亩产51千克,减少26千克,减33.76%。
鱼种苗 2007年,全市人工繁殖鱼种苗3.98亿尾,比上年增加7200万尾,增长22.1%。鱼种苗产量1679吨,增加40吨,增长2.32%。投放种苗2972吨,增加372吨,增长14.3%。
鱼品种试验示范 2007年,保山市水产工作站,以罗非鱼、罗氏沼虾和团头鲂为重点开展鱼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引进单性罗非鱼苗37万尾,在昌宁县柯街华侨农场推广养殖24亩;引进罗氏沼虾26万尾,在昌宁县柯街农场、龙陵县勐兴镇示范养殖9亩;生产团头鲂鱼苗5万尾,养殖50亩,在全市实施团头鲂养殖示范工作;引进斑点叉尾鮰1.35万尾,在隆阳区板桥镇示范养殖5亩;引进鲟鱼1000尾,在市农业示范园水产园区示范养殖;在施甸县保场乡实施网箱养殖黄鳝试验示范,投放黄鳝苗160千克,网箱养殖8平方米。指导引进乌鳢苗和青鱼苗各1万尾,开展试验示范。
名优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竣工 保山市名优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投产运行。生产销售各类苗种2090万尾,创造产值20万元,实现利润2.48万元。
养鱼科技入户工作 2007年,保山市水产站抽派副站长、高级农艺师、中级技工各1人,进驻隆阳区板桥镇高海村,开展养鱼科技入户工作。通过宣传发动,发放稻田养鱼技术资料225份,培训225人(次),组织稻田养鱼工程技术示范43.25亩,投放鱼种450千克,配发“通威”牌配合饲料450千克,亩产鲜鱼50.3千克,亩产值523.9元,亩增收371.5元,引导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生态绿色稻米与生态鱼),带动稻田养鱼60亩。
争取项目资金工作 2007年,各县争取到省级养鱼项目资金110万元。其中:省发改委扶持腾冲县水产站虹鳟鱼养殖项目资金50万元;省农业厅扶持施甸县水产站黄鳝养殖项目资金20万元;省农业厅扶持昌宁县水产站优势水产品养殖项目资金20万元;省财政厅扶持昌宁县水产站稻田养鱼项目资金20万元;市财政扶持市水产站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15万元。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依法对渔业水域环境和生产环节渔业投人品进行管理,杜绝腐败、劣质、有害水产品在市场销售。全年出动车辆61台(次),检查人员28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00多份;检查养殖单位(户)731个(户);对13户过期的药物、饲料做处理。登记水产品养殖试点户66户,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中心,通过市场检测,抽取的鲤鱼和竹节虾均为合格产品。全市全年无重大水生动物疾病疫情发生,水产品生产、销售正常,质量和价格,为近十年的最好水平。
渔业执法检查 2007年,开展以怒江、龙川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检查治理、水产养殖业为重点的专项法规宣传检查活动。全年出动车辆96辆(次),人员465人次,查处渔业案件52起,没收触鱼器66台,查获渔具10件、渔获物50千克,销毁“迷魂阵”网具2000米,警告教育违法人员130多人。
渔业安全生产管理 全年出动车辆45台(次),人员250人次,检查养鱼水库80座,涉渔船筏200多艘(只),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31份。全市全年无一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2007年,龙陵县成立龙陵县渔政渔港管理局;施甸县成立渔政执法大队。各局队,加强内部管理,调动执法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搞好渔政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转变作风、树立形象,切实提高渔业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群众渔业组织 2007年末,全市有渔业户口8730户;有渔业人口30297人(隆阳区14837人,施甸县1192人,腾冲县10500人,龙陵县1448人,昌宁县2320人)其中:传统渔民工5270人(隆阳区3052人,施甸县326人,腾冲县1420人,龙陵县362人,昌宁县110人);有渔业劳动力9630人,渔业户和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中分离出来,有利渔业发展。(撰稿 蒋有龙)
林业
2007年全市林业工作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继续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发挥林业三大效益,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8.977亿元,各项林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生态公益林考评会 3月20日,由省林业厅与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开展的全省生态公益林考评会在保山召开。通过有关专家对保山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评,保山市荣获一等奖。
林业局局长座谈会 4月30日,全市林业局局长座谈会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市林业局领导、各县区林业局局长、分管营林和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副局长、森林公安分局长、办公室主任、林政科长、计财科长、资源站长等领导及相关人员。会议全面总结上年各项林业工作,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2007年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的各项林业工作。年内全市要完成植树造林18万亩以上(其中核桃造林10万亩以上),沼气池建设3000口,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8亿元以上。
省林改领导小组领导检查指导保山市林改工作 6月13~15日,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坚一行莅临保山市检查指导林改工作。检查组对保山市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保山市林改工作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拥护,群众参与林改的积极性高涨,各县区都创造出一些经验,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义务植树 6月20日,在隆阳区河图镇大官庙村,市直各党政机关、团体、中央及省属驻保单位、军分区、森警等64家单位共2346名干部职工上山义务植树。
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 7月11~16日,省政府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检查考核组对保山市2007年的森林防火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考核。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指挥部副指挥长穆快昌向省检查组全面汇报保山市2007年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的执行情况。省检查组对保山市2007年的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执行情况和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保山市在森林防火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要戒骄戒躁,攻克薄弱环节。
林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8月2日,保山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专题听取五个林改督察组对各县区林改工作开展情况督察汇报。副市长刘刚根据督察情况,对林改工作提出五点要求。市委副书记杨毅充分肯定各督察组的工作,并要求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要加强对五县区林改工作情况的综合掌握,密切关注工作进展情况和态势;二是要加大业务指导力度;三是要特别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林改业务指导组深入四县区检查指导工作 8月10~20日,保山市林业局四个林改业务指导组深入各县区对林改工作的进展情况、申请登记表及勘察表的填写、外业宗地勾绘质量以及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指导,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一级森林公安派出所 年内,保山市森林公安局隆阳分局杨柳林区派出所和老营林区派出所经过公安部认真考评和仔细审核,被命名为一级森林公安派出所。
鸡飞乡186户农户核桃收入超过2万元 鸡飞乡结合退耕还林和各种造林工程,大力培育核桃产业,2007年,全乡泡核桃产量达864.5吨,收入达1200多万元,人均核桃收入609元。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86户,产量、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核桃产业真正成为该乡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森林防火专职人员培训 10月22~26日,全市森林防火专职人员培训会议召开。参会人员有市县区专职副指挥长、防火办全体人员、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小黑山保护所负责人共计46人。会议传达学习有关国家和省市防火会议精神、讲授防火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安排部署冬春的森林防火工作。
林改专题汇报会 10月31日,全市林改专题汇报会召开。市委书记熊清华、副书记杨毅、市政府副市长刘刚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会议专题听取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并就后两个月和2008年的林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林改督察电视电话会 11月7日,全市林改督察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林改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保山市政府副市长刘刚主持,市林改办主任、市林业局局长李保国在会上通报全市林改进展情况,市委副书记杨毅作重要讲话。杨毅特别强调,“抓林改、建产业、促发展、创和谐”是全市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保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各县区党委政府一定要将推进林改工作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并加以研究、一并安排部署、一并加以落实。
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会议 12月11日,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召开。副市长刘刚到会并讲话,市林业局局长李保国、市森林防火指挥成员单位领导以及五县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林业局局长、专职副指挥长和防火办主任等人员参加会议。会议总结2007年度森林防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兑现《责任状》考核奖,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分析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2007年冬2008年春全市森林防火工作。
造林绿化 2007年全市共完成完成营造林34.41万亩,其中国家、省列项目19.344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441.8万株,占计划的101%;共建领导样板林和义务植树基地16块,建设总面积为1978亩。2007年保山市荣获“全省造林绿化一等奖”、“全省退耕还林综合考评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核桃产业发展 年内,确定全市“十一五”后四年核桃产业发展目标,制定出台《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保政发〔2007〕146号),明确全市核桃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143万亩基础上,举全市之力,合力攻坚,用4年时间,新发展核桃157万亩,使全市核桃总规模达到300万亩。
林业科技推广及示范 一是加大试验研究力度,共开展腾冲红花油茶苗木扦插繁殖及栽培试验等林业科技试验项目9个。二是继续抓好核桃经济林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样板林建设工作,举办培训班38期,培训人员7200多人,核桃种植农户培训达5万人次;完成核桃示范样板林1000亩,通过采取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涂白、覆盖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发挥很好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开展秃杉良种推广、核桃栽培管理教学示范等林业示范推广项目5个。四是组织编辑出版《保山林业》正刊四期、林改专刊一期、论文集一期,共计2500册,进一步扩大保山林业的影响力。
森林防火 年内,实现无人员伤亡和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较好成绩。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29次(其中火警21次,一般性火灾8次),与上年相比下降3.33%,占市政府下达控制指标的36.25%;森林受害面积146.89公顷,占控制指标的17.89%;森林受害率0.147‰,低于控制指标0.853个千分点;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达100%;29次森林火灾查处26次,查处率为89.65%,高于下达指标9.65个百分点。经省政府考核为优秀奖。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监测站点已达51个;完成野生动物肇事补偿25万元和野生猕猴资源专项调查;依法审核办理“三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运输证;加强对《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全市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 全市共发生森林病虫害5.98万亩,完成防治面积5.34万亩,防治率89.2%,成灾率为0.1‰,无公害防治率为99.34%,测报准确率为91.97%,木材调运检疫率为99.6%、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9.75%,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显著。
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超额完成任务,林业部门完成沼气3454口,改节能灶4000口,为计划的115%和100%。
自然保护区建设 开展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巡护道和监测站建设、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标本生物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项目、灵长类研究基地、兰科植物野外考察及专著出版等工作,继续实施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巩固期项目。成立“高黎贡山自然公园管理站”,完善百花岭科考接待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质量,为自然公园经营管理走上正轨打下基础。
资源林政管理 共办理林木采伐104万立方米(含商品材和农民自用材),办理林地征占用37起、203公顷,查处林政案件1813起,完成隆阳、施甸、昌宁3个县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林业依法行政 切实推进行政执法和自身建设;抓好林业行政执法证件的管理,审核换发行政执法证1208证,确保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森林公安 全年共受理各类森林案件746起,查处746起,查处率100%。共处罚996人次;打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团伙一个;共计收缴木材4139.124立方米,收缴野生植物170株、幼树2.2万株,收缴炭粉56.6吨、石斛2.37吨,收缴野生动物制品38张,有效保护全市林业资源,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
林业经济 2007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89770万元,比上年增加23733万元,增长14.3%。其中林业第一产业150247万元,增20.1%;第二产业36126万元,减5.4%;第三产业3397万元,增32.1%。全市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42828万元,增加18501万元,增76%,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8万亩,产量1.63万吨,产值35858万元,增116%。全市共争取到各级林业专项资金投入13399.1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7711.88万元,省级投入5227.31万元,市级投入460万元。
林业龙头企业 全市已有古林木业、林瑞木业、承信木业和杜鹃王4户企业荣获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在12月举办的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保山市林业龙头企业参展的林产品获金奖1项、银奖5项,占全省的1/5,有效提升保山市林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撰稿 字金权)
水利
水利电力建设投资 2007年,全市共完成水利电力建设投资13.26亿元,为计划8.2亿元的161.7%;比上年同期增加4.56亿元,增长52.41%。其中,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亿元,为任务的100%;完成小型农田水利投资1.7亿元,为任务的142%;完成电力建设投资11.56亿元,为任务的192.2%。
年内,共争取到中央、省水利建设投资23255.8万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补助资金6046.8万元,省级水利建设补助资金7209万元,政府信用贷款1亿元,创同期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历史最高。所涉及水利建设项目以水利“五大工程”为主,涵括大城、红岩水库新建水源工程;八〇八、塘子坝、侍郎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箐河、玉皇阁新建重点小(一)水库工程;三块石水库干渠旧城二号大沟、大河水库干渠、河西水库配泽沟、甘露寺水库上云大沟等干支渠防渗加固工程,以及一批河道治理、水土保持、节水灌溉、高稳农田建设、山区五小等水利建设项目,极大地推进保山市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水利化程度由上年的30%提高到31.5%。
重点工程 2007年,施甸三块石水库、隆阳区明子山水库两件省重点中型除险加固项目结余资金配套工程全面完工,完成市级验收。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两件工程基本完建,顺利通过由省水利厅组织的水库蓄水安全检查,开始蓄水投入试运行,并通过单位工程验收。隆阳区芒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按设计基本竣工,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的工程效益。腾冲大河水库经省财政厅评审中心进行竣工审计,完成竣工验收。隆阳区红岩水库建设、龙陵八〇八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6328万元的隆阳区红岩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全面结束;输水隧洞、施工导流隧洞、工程监理、坝基防渗帷幕灌浆、拦河坝五项工程的施工招标工作全面完成;输水隧洞、施工导流隧洞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工程按施工计划顺利实施。投资2248万元的八〇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1月16日开工建设,正抓紧进行施工建设。总投资778万元腾冲塘子坝和投资984万元的侍郎坝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
前期工作 2007年,全市共投资前期工作经费近1000万元,完成隆阳区红岩中型水库工程初步设计工作报告,并通过省级评审。完成龙陵三岔河水库、腾冲甘露寺2座中型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评审,具备立项开工的条件。共规划上报病险水库160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33座,小(二)型水库123座。其中:隆阳区大、小海坝2座中型病险水库,龙陵坪子寨、隆阳区梨树岭岗等18件小(一)型病险水库完成项目初步设计以及各级大坝安全鉴定、复核工作,具备开工条件。共规划新建重点小(一)型水库工程16件,其中昌宁县玉皇阁、大箐河两件新建水源点工程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大箐河水库经批准开工建设。施甸县盐槽坡水库等14件新建水源工程在开展前期工作。投资3494万元,拟解决8.6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的2007年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已经批准实施;投资2949万元的2008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已报省水利厅待审,拟新建饮水工程728件,解决全市5县区59个乡镇、362个村民小组、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编制完成全市《水库干渠防渗工程“十一五”及远景规划报告》,规划防渗渠道总长1054.73千米,渠系建筑物4436座,投资50555.58万元,新增灌溉面积6.3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0.21万亩。共上报干支渠防渗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7795万元。省水利厅工管局分两批给予列项腾冲县甘露寺水库上云大沟、昌宁县河西水库配泽沟、隆阳区北庙水库河图中沟、腾冲县大河水库北干渠防渗工程4个项目,工程总投资1739万元。
饮水安全“民心工程” 2007年,全市共投资2015万元,重点组织实施2006年第二、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新建自流引水工程148件,架设输水管道656千米,共解决五县区、58个乡镇、164个村民委员会共计5535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 2007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573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其中投入中央资金8189万元、省市县乡资金9716万元、群众自筹4926万元、其他资金2899万元。累计投入工日1772万个,出动机械台班2.6万个,完成土石方217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949处,渠道防渗衬砌291千米,清淤渠道2058千米。加固水库3座,新建村镇供水工程32件,新建塘坝12处、小水窖15742口,新增蓄水能力56.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3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6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78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6平方千米,解决供水受益人口2.59万人。
抗旱工作 年初,全市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截至4月底,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为4.33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78万公顷,有5.58万人、1.0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为抗旱减灾,全市共投入人力15.13万人次、资金426万元,浇灌耕地0.42万公顷,临时解决2.33万人、0.5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防汛工作 5月中旬,全市进入雨季。主汛期降雨量属正常稍偏多,但局部单点性暴雨频繁,且降雨强度大,来势猛,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市共发生洪涝灾害34起,全市5县区72个乡镇66.42万人遭受洪涝灾害。灾害造成2776间民房倒塌,死亡39人(其中洪水灾害致死1人,山地灾害致死38人),农作物受灾58.56万亩,造成直接损失4.31亿元。为抗御洪涝灾害,全市投入人力26.21万人次,投入防洪抢险资金1252.17万元,挽回粮食损失678吨,挽回财产损失2029.5万元,抢修水毁水利水电工程102件,抢修其他水毁工程132件。
电力建设 2007年,全市计划完成电力投资9.12亿元,新增装机容量4.07万千瓦,完成发电量20.19亿千瓦时。实际完成电力投资11.56亿元,完成发电量22.5亿千瓦时。全市水电总装机已达52.28万千瓦。年内,经批准动工新建和续建电站21座,建设规模84.3万千瓦,完成建设投资9.9亿元。孙足河一级、三级,千佛洞、湾帕河三级以及三江口(扩建)二号机已建成投产,新增投产装机4.07万千瓦。以杏花110千伏变电站改造、白马庙35千伏变电站改造及腾冲“电缆入地”的城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任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7566户。西部农网改造工程建设改造10千伏线路196千米,低压线路875千米,更换配变327台,完成一户一表改造30944户,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水政水资源管理 2007年,“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全市积极组织开展以“应对水短缺”为主题的宣传纪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向社会散发宣传材料2万余份,通过保山电视台向广大市民播放《人•水•法》电视短片、新《水法》知识讲座和公益广告。提高对水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维护正常水事秩序,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注重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全市共组织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2件,开展水资源论证项目13件,征收水资源费950万元,每月通过《保山日报》定期对保山市重要城(镇)10个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向社会发布公告。
水土保持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依法行政,强化管理,在水土保持宣传、预防监督、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平方千米,占全市计划的110.9%,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01件,核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9.71平方千米,开展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执法检查66个,组织水土保持专项预防监督执法活动53次,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31万元。开展开发建设和矿山开采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专项工作,对隆阳区小堡子水土保持综合典型监测站开展水土保持常规监测,对苏帕河朝阳电站工程、三江口电站扩建工程、龙川江一级电站工程和槟榔江猴桥电站工程等13个开发建设项目实施水土流失监测。实施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腾冲县北海湿地项目完成投资71万元,建成谷坊3座,拦沙坝1座,土石坎1400米,水泥桩拦护1860米,建沼气池12口,封禁治理66.3平方千米,植树造林33.3公顷,草坪绿化849平方米。
农民用水户协会 2007年,全市积极探索推广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年内,共组建农村用水户协会200个。
龙陵县八〇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奠基典礼 1月16日,龙陵县八〇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奠基典礼在龙陵八〇八水库举行。标志着龙陵八〇八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龙陵八〇八水库自1960年建成,总库容1032万立方米,已运行近50年,在灌溉、防洪、发电等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多次地震的影响,水库日益老化并逐步暴露出工程病险,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成为防洪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防洪安全的重大隐患。工程计划总投资2255万元。计划工期2年。
昌宁县大城水库分部工程通过市级验收签证 4月10日,昌宁县大城水库枢纽工程主坝、副坝、溢洪道单位工程的分部工程通过市级验收签证。
红岩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通过省水利厅专家评审 6月5日,隆阳区红岩中型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通过省水利厅专家评审。红岩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80年代末陆续开展测量、地勘等基础工作,1995年8月,原保山地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可研报告》正式上报。2007年5月完成《红岩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隆阳区红岩水库工程坝高61米,总库容15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73万亩。总投资1.69亿元,计划建设工期为4年。水库建成后,隆阳区蒲缥镇坝区2.73万亩耕地灌溉将得到解决。并承担下游防洪任务。
省专项资金检查组莅保检查调研 10月19~21日,遵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对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以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坚率队的省专项资金检查组到保山市进行检查调研。检查组先后对腾冲县芒棒乡、猴桥镇,隆阳区芒宽中型灌区、丙麻乡秀林人饮安全工程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调研。
省水利厅到保山市督察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 11月30日,省水利厅工管局局长张杰一行到保山市督察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督察组一行在市水利局局长彭小庆等人的陪同下,对保山市2007年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实地察看隆阳区北庙水库河图中沟防渗工程和昌宁县河西水库沛译沟防渗工程。
启动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 11月22日,保山市水利局组织启动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暨进行监督执法培训。对全市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对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职责、执法程序、方式、方法以及落实执法专项行动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进行专项培训。
广东省水利厅组织考察组莅保考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12月19日,广东省水利厅建设管理处处长邱德华率广东省江门市、惠州市、肇庆市、梅州市、湛江市、珠海市、揭阳市和博罗县、罗定县分管水管体制改革的副局长及相关人员一行12人到保山市考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昌宁县大箐河水库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12月21日,昌宁县大箐河水库工程项目举行开工典礼。水库位于昌宁县勐统镇,距县城65千米,属怒江水系勐统河流域大箐河上游,为小(一)型水库,设计总库容116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0.05米,坝顶长13.58米,坝顶宽5米,批准概算总投资1402.53万元。工程工期24个月。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昌宁县勐统镇新庆、小勐统2个村民小组2350亩耕地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撰稿 李志跃)
农业经济与管理
农村经济总收入 2007年,保山市农村经济总收入86.3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亿元,增长18.4%。其中:乡镇企业收入3.99亿元,占总收入的4.68%,比上年减少15.1%;村组经营收入4496万元,占总收入的0.53%,比上年减少6.23%;农民家庭经营收入73.51亿元,占总收入的86.14%,增长19%;其他经营收入7.38亿元,占总收入8.65%,比上年增长44.14%。
农村经济总收入结构 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86.34亿元中,从产业看:第一产业54.6亿元,占总收入的64%;第二产业19.28亿元,占21.4%;第三产业12.46亿元,占14.6%。从行业看:农业33.33亿元,占总收入的39.1%,比上年增加15.1%;林业4.12亿元,占总收入的4.8%,比上年增加25.4%;畜牧业16.76亿元,占总收入的19.6%,比上年增加27.3%;渔业收入3874万元,占总收入的0.5%,比上年增加16.1%;工业收入11.44亿元,占总收入的13.4%,比上年增加13.9%;建筑业6.84亿元,占总收入的8%,比上年增加20.5%;运输业收入5.33亿元,占总收入的6.5%,比上年增加16.1%;商饮业收入3.20亿元,占总收入的3.8%,比上年增加16.2%;服务业收入1.39亿元,占总收入的1.6%,比上年增加22.5%;其他收入2.53亿元,占总收入的3.0%,比上年增加20.4%。
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及投资收益 2007年,全市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及投资收益39334万元,增加6978万元,增长20%。其中:隆阳区收入13990万元,增长29.9%;施甸县收入4961万元,增长32.1%;腾冲县收入16278万元,增长11.5%;龙陵县1498万元,增长1.7%;昌宁县2607万元,增长22%。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 2007年,保山市共有901个村,当年无村集体经营收益的村616个,占村的68.4%。其中:隆阳区229个,占村的76%;施甸县124个,占村的92%;腾冲县101个,占46%;龙陵县87个,占73%;昌宁县75个,占60%。有村集体经营收益的285个村,占村总数的31.6%。其中: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47个(隆阳区13个,施甸县0个,腾冲县31个,龙陵县1个,昌宁县2个),比上年增加21个村,增长80.8%,平均每村当年收益30.79万元;收益5~10万元的村27个(隆阳区9个,施甸县1个,腾冲县11个,龙陵县0个,昌宁县6个),和上年持平,平均每村当年收益6.73万元;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211个(隆阳区50个,施甸县10个,腾冲县77个,龙陵县32个,昌宁县42个),比上年减少52个村,减19%。
农民收入 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3983元(隆阳区5065元,施甸县2976元,腾冲县3289元,龙陵县2911元,昌宁县39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9元,比上年增加315元,增长17%。其中:隆阳区2424元,增加403元,增长19.9%;施甸县1890元,增加159元,增长9.2%;腾冲县2353元,增加351元,增长17.5%;龙陵县1429元,增加141元,增长10.9%;昌宁县2092元,增加328元,增长18.6%;全市以乡镇划分,农民人均收入1000~1500元12个乡镇,占72个乡镇的16.7%。其中:隆阳区1个;施甸县3个;龙陵县8个。1500~2000元26个乡镇,占36%。其中:隆阳区6个;施甸县7个;腾冲县6个;龙陵县1个;昌宁县6个。2000~3000元33个乡镇,占46%。其中:隆阳区10个;施甸县3个;腾冲县12个;龙陵县1个;昌宁县7个。3000~4000元1个乡镇,占1.4%。其中:隆阳区1个。全市901个村中,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20个,占村总数的20%。其中:隆阳区4个;施甸县2个;腾冲县0个;龙陵县9个;昌宁县5个。人均3500~4000元的4个,占村的0.4%,其中:隆阳区1个;昌宁县3个。人均4000~5000元的村2个,占2.2%。其中:隆阳区2个;施甸、腾冲、龙陵、昌宁4县为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证工作 2007年末,全市72个乡镇,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的51个乡镇,占71.8%。其中: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已全部完成;隆阳区完成9个乡镇;施甸县完成1个乡镇。全市901个村,完成668个村。全市有384666户,领证384549份。其中:腾冲县132670份;昌宁县77064份;龙陵县60095份;隆阳区110676份;施甸县4044份。
农业费用 2007年,全市农业费用总支出40.68亿元,占总收入的47.7%,比上年增加6.69亿元,增加19.7%。其中:生产费用36.13亿元,增加17.6%;管理费用2.67亿元,增加51.8%;其他费用1.89亿元,增加23.9%。
乡村债务清理 2007年,全市清理核实2005年12月31日以前债权债务和上年度新增债务。2005年12月31日以前,全市村组债务总额为1.7792亿元,平均每村19.68万元。上年,村组新增债务总额1767.31万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道路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支出)1131.32万元,占新增债务的64.01%;其次是农村小学危房改造投资557.83万元,占31.56%;村组管理费用支出123.48万元,占6.98%。
村级换届离任审计 2007年,对全市72个乡镇901个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在任职及换届期间的经济责任、工作业绩、财务收支情况和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审计。审计总金额23987.733万元,查出违纪单位10个,涉及违纪12人,违纪金额14.24万元,已退赔1.08万元。
村组集体固定资产 2007年末,全市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共有集体所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9892万元。其中:隆阳区5886.5万元,施甸县1757.8万元,腾冲县3948万元,龙陵县1818.1万元,昌宁县16482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007年末,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4个,比上年增加74.2%,成员总数11067人,增长217.3%。其中:专业合作社46个,增长53.3%,社员9075人(农民9041人),增长171.2%;专业协会8个,增长700%;有会员1992人(农民成员1978人),增长1303%。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中:种植业25个,占54.54%;林业5个,占10.86%;畜牧业9个,占19.56%;服务业1个,占2.17%;其他业6个,占13%。54个专业合作组织中,有14个(占26%)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11.15万元。其中:省财政扶持48万元;市、县财政扶持54.15万元;中央财政扶持8.2万元。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1820.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115万元。专业合作社负债总额835.46万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100.7万元。参加合作组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973元。
农业机械与管理
农业机械总动力 2007年,保山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8765万瓦特,比上年增加7871万瓦特,增长8.66%。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63704万瓦特,增加4341万瓦特,增长7.31%;汽油发动机动力12494万瓦特,增加2151万瓦特,增长20.79%;电动机动力22567万瓦特,增加1379万瓦特,增长6.51%。总动力中:隆阳区27440万瓦特,增加3443万瓦特,增长14.35%;施甸县15764万瓦特,增加288万瓦特,增1.86%;腾冲县24750万瓦特,增加1336万瓦特,增长5.71%;龙陵县12278万瓦特,增加1079万瓦特,增长9.63%;昌宁县18507万瓦特,增加1723万瓦特,增长10.26%;市直25万瓦特,与上年持平。
大中型拖拉机 2007年,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机17507台,比上年增加2509台,增长16.72%。其中:轮式拖拉机17289台,增加2433台,增长16.37%;36.78千瓦(50马力)以上422台,增加79台,增长20.03%。
小型拖拉机 2007年,全市有小型拖拉机7387台,比上年增加126台,增长1.74%。其中:小四轮拖拉机320台,减少8台,减2.44%。
变形拖拉机 2007年,全市有变型拖拉机5007台,比上年减少506台,减9.18%。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2007年,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138部,比上年增加569部,增长100%;全市有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3239部,比上年增加6348部,增长92.12%。
种植业机械 2007年,全市有耕整机械1263台,比上年增加785台,增长164.23%。其中:微耕机696台,增加410台,增长143.36%。有机引犁2034台,增加465台,增长29.64%。有机引播种机78台,减少3台,减3.7%。其中:有半精量播种机39台,减少3台,减7.14%。有机引耙676台,增加381台,增长129.15%。有旋耕机5413台,增加412台,增长8.24%。有免耕播种机39台,与上年持平。有机动水稻播种机4台,比上年增加1台,增长25%。有追肥枪18765支,比上年增加643支,增长3.55%。有制钵机279台,比上年减少3台,减1.06%。有筑垄机7台,比上年增加1台,增长16.66%。机引铺膜机减少4台,减100%。有三角履带111台,比上年减少1台,减0.9%。
农用排灌类机械 2007年,全市有农田排灌动力机械3805台,比上年增加568台,增长17.55%。其中:柴油机动力排灌机械1105台,增加167台,增长17.8%。有电动排灌机械2700台,增加401台,增长17.4%。有农用水泵3490台,增加219台,增长6.69%。有节水排灌机械87台,增加7台,增长8.75%。
机动喷雾(粉)机械 2007年,全市有机动喷雾(粉)机械83台,比上年减少7台,减7.77%。
收获机械 2007年,全市有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79台,比上年增加60台,增长50.42%;有机动割晒机1台,与上年持平。
脱粒烘干机 2007年,全市有机动脱粒机6147台,比上年增加452台,增长7.94%;有烤烟烘干机26台,增加18台,增长225%。
种子加工设备 2007年,全市有种子包衣机4台,与上年持平;有种子精选机4台,比上年减少2台,减33.33%。
农业设施 全市有温室386.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0.27万平方米,增长184.21%。其中:塑料连栋温室7.54万平方米,减少3800平方米,减4.79%。有塑料大棚温室378.59万平方米,增加250.65万平方米,增长195.91%。有田园管理机28台,增加4台,增长16.66%。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有农副产品动力机械2.72万台,比上年增加3200台,增长13.33%。其中:有柴油机械600台,增加128台,增长27.11%;有电动机械2.66万台,增加3000台,增长12.71%。有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3.01万台,增加3300台,增长12.31%。其中:有磨面机8915台,增加1224台,增长15.91%;有碾米机1.45万台,增加2200台,增长17.88%;有淀粉加工机1106台,减少63台,减5.38%;有榨油机597台,增加43台,增长7.76%;有轧花机27台,增加10台,增长58.82%;有其他机械4970台,增加568台,增长12.9%。
运输机械 2007年,全市运输机械;有农用载重汽车1937辆,比上年增加105辆,增长5.73%;有四轮运输车1674辆,增加124辆,增长8%;有三轮运输车61台,增加19台,增长45.23%。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2007年,,全市农田基地建设机械:有推土机157台,增加30台,增长23.62%;有挖掘机66台,增加44台,增长200%;有装载机32台,增加14台,增长77.77%;有开沟机37台,增加15台,增长68.18%;有平地机9台,增长100%。
农机化投入 2007年,全市农机化投入1.44亿元,比上年增加700万元,增长5.1%。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24.35万元,增加175.35万元,增长117.68%;地方财政投入818.85万元,增加46.31万元,增长5.99%;单位和集体投入143.74万元,减少25.03万元,减14.83%;农民个人投入13063.9万元,增加422.01万元,增长3.34%;其他投入54.03万元,增加50.43万元,增长1400.8%。
农机化经营收入 2007年,全市农机化经营收入3.89亿元,比上年增加4100万元,增长11.78%。其中:农机户收入3.85亿元,增加4100万元,增长11.92%。
机耕机耙作业 2007年,全市机耕机耙109.67万亩,比上年增加3.45万亩,增长3.25%。其中:机耕60.55万亩,减少1.33万亩,减2.15%;机耙49.13万亩,增加4.79万亩,增长10.8%。
机播作业 2007年,全市机播9291亩,比上年减少1135亩,减10.89%。其中:机播水稻91亩,增加65亩,增长250%;机播小麦9200亩,减少1200亩,减11.54%。
机电灌溉 2007年,全市机电灌溉20.32万亩,比上年减少5.1万亩,减20.1%。
机械植保 2007年,全市机械植保11.65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亩,增0.17%。
机械收获 2007年,全市机械收获11.3万亩,比上年增加2.59万亩,增长29.73%。其中:机械收获小麦6.14万亩,增加1.14万亩,增长22.8%;机械收获水稻5.16万亩,增加1.45万亩,增长39.08%。
机械修梯田 2007年,全市机械修梯田5110亩,比上年增加149亩,增长3%。
机械免耕播种 2007年,全市机械免耕播种1630亩,比上年减少600亩,减26.91%。其中:免耕覆盖播种1600亩,减少580亩,减26.61%。
农业机械总产值 200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产值60532万元,比上年增加3954万元,增长6.98%。其中:全民所有247.7万元(占总值的0.4%),减少56.1万元,减18.49%;集体所有599.83万元(占1%),增加53.83万元,增长9.85%;农民所有59685万元(占98.6%),增加3957万元,增长7.1%。
农业机械管理 办理拖拉机注册登记2572台;办理过户转籍384台、报废1347台;全市在册拖拉机1943台,挂牌率93%。全市联合收割机62台,办理注册登记50台;检验拖拉机18658台,占应检的96%;考核拖拉机驾驶员4029人。
农机事故 2007年,全市发生拖拉机事故1起,重伤0人,死亡1人;千台农机事故率、重伤率、死亡率分别为0.05∶0∶0.05,比上年大幅下降。
农业教育与培训
农村劳动力开发培训 2007年,先后培训2000名。达丰公司、旭宝高尔夫俱乐部3次到五县区招聘,1000多名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面试,708人被录用。年末,有350人到“长三角”企业就业,438人等待进厂。
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技能培训 5月起,妇联家政服务中心在城区建立培训基地,对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到12月末,已培训4期834人,部分人员已就业。
阳光工程培训 全市共向国家和省级分别争取到阳光工程项目培训资金250万元,项目实施增加至3个县,培训转移1万人。
经济作物技术培训 2007年,市经作站针对经济作物起步晚、科技含量低,群众只知道种植,不懂得管理,造成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的局面,采用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接待群众来访、咨询2500多人次;到基层实地培训1万多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培训1000多人次。
农机校培训 2007年,全市8所农业培训学校(培训站),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6期4310人;培训大小车和摩托车驾驶员31期1091人;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1期3059人;联合收割机手培训1期31人;绿色证书培训410人。
测土技术知识培训 2007年,各县区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技术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促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规范实施。隆阳区技术培训180场次,受训5.5万人;印发科技宣传单3.6万份、宣传画2003联。腾冲县举办业务骨干培训班3期,培训农技骨干150人次;举办农民培训班53期,培训农民工29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6万份。龙陵县举办骨干培训班2期,培训技术骨干120人次,出动宣传车120辆次;宣传报导典型事例16次。
职工业务培训 2007年,市种子管理站选派中青年技术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先后有5人到省外参加统计和产业发展、测试分析、农业执法等培训,3人通过考试合格,分别取得4项种子质量检测证。
小麦条锈病技术知识培训 2007年,隆阳区、施甸县、在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工作中,加强防治技术宣传。在小麦播种和管理各个阶段,先后组织现场会10场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帮助农民掌握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达到73.8%。
紫茎泽兰消除技术培训 全年全市开展消除紫茎泽兰技术培训4次,培训460人次。同时,腾冲消除紫茎泽兰示范县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当天,开展“全民动员消除紫茎泽兰,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宣传活动。在保山端阳花市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中,累计发放“铲除紫茎泽兰,保障生活、生产、生态安全”宣传单7800余份,回答群众咨询566人次。结合宣传活动,腾冲县的腾越镇、和顺镇筹资6000元,购买草甘磷除草剂120件,发放到农户手中,动员农民群众对路旁、村寨旁、田边地头的紫茎泽兰进行化除两次以上,防除2400多亩。此外,各县区还宣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铲除田间地头的紫茎泽兰,采割嫩紫茎泽兰堆沤肥料;筹资1万元资金补助10座石灰窑、砖瓦窑收购500吨紫茎泽兰,代替木柴做燃料,宣传动员结合老茶园改造,新植茶园、果树栽植铲除紫茎泽兰2万亩;宣传动员群众结合封山育林、次生林改造铲除紫茎泽兰5万亩。
农业科研与推广
水稻育种 2007年,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水稻育种,有4个大项目32个子课题。种植亲本、株系、鉴定材料4197份;承担省市级试验12组219个品种(其中省市级试验各6组);温室加代材料78份;抗寒性鉴定85份;引种粳杂新组合49个;引进17个籼型杂交稻新品种(系),在热区柯街试验鉴定。通过试验鉴定,筛选出表现较好的苗头组合和株系有:岫粳13号、两优104.E0706等17个品种(系),供进一步扩大示范鉴定。
玉米育种 2007年,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玉米育种有21项,种植亲本、株系、鉴定1800份,收获自交材料2300份,组配新组合700个;完成各种试验11组100个品种,其中:八州市联合多点试验9个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有6个:保B-327亩,亩产500.3千克,居第一位;八州市玉米展示8个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的有5个,其中保玉9号亩产459千克,居第一位。通过试验观察,有12个品种可以引入扩大示范种植。保103、保107等重点自交系扩繁保纯40亩,收获亲本种子10050千克;保玉9号制种示范10亩,收获种子3500千克。
麦类育种 2007年,麦类大小麦育种,引种材料、鉴定材料、株系材料、原始材料4151份。完成省市级试验12组,其中:省级试验7组;市级试验5组。筛选出较好的大麦品种(系)5个。其中:02-2、云啤2号,可以在中产区扩大示范;保大麦9号、11号、12号,可以在中低产区和烟后地麦扩大示范,解决多年推广V06和V24带来的品种单一的问题;小麦品种7181-1、临04198综合性状较好,可以适当扩大推广示范。选留杂交后代材料3400份;配制杂交组合248份。圆满完成国家大麦中心安排的夏播大麦试验项目20项2240个品种(系)筛选出400余份继续观察鉴定。
蚕豆育种 2007年蚕豆育种,完成省级试验5组,种植蚕豆株系选种圃211份,异地鉴定19份,配制蚕豆杂交组合30份,实收F1代种21粒;从产量、抗性、经济性状等方面优异的筛选出3个品种进一步试验。已选出444-6-4、98-51-2-1、98-33等6个品种,作为下年出圃材料利用。
油菜新品种选育 2007年油菜科研,主要与省农科院经作所进行育种协作。完成各种试验3组,种植油菜株系材料80份,油菜品种观察12份。选留3份有苗头的品种继续鉴定。
辣椒育种 2007年种植品种资源筛选鉴定材料150份。表现较好的品种有:A10、A40、A49等品种。种植辣椒新组合鉴定85份,表现好的有:7-15、7-17等几个组合。其中:7-17表现丰产性好,果特长,中早熟,抗病性好。配制青椒新组合120份。对岫椒5号、6-45等几个品种,进行异地鉴定和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种植的6-45品种表现生长旺盛,具有植株高度适中、果大、抗病性强、中早熟(较岫椒5号早7天左右)、产量高、商品性好等持点,有希望取代岫椒5号。
马铃薯育种 2007年,完成马铃薯试验4组34个品种,试验结果,表现较好的品种有:S02-367,平均亩产2172千克,S02-223,平均亩产1728千克。这两个品种,田间表现长势较强,丰产性好,下年可在冬马铃薯种植区扩大示范。S02-1424,平均亩产2064千克,S02-1247,亩产1791千克。这两个品种,田间鉴定,表现长势较强,丰产性好,下年可在春马铃薯种植区小面积示范。S03-3349,亩产3672千克,S03-2391,亩产3376千克。这两个品种,田间长势较强,下年可在春马铃薯种植区扩大示范。S03-1549,亩产3032千克,田间长势较强,下年可在春马铃薯种植区扩大示范继续观察。2007年,在隆阳区杨柳乡,龙陵县龙新乡、镇安乡,腾冲县马站乡、明光乡进行集中连片繁殖种薯1.3445万亩,产种薯1.9285万吨,解决种薯紧缺问题。
魔芋育种 2007年,承担3组魔芋软腐病防治药效试验。种球繁殖5.5亩,收获种球3256千克,折合亩产723.6千克,供下年繁种用。其中:德宏红魔芋气生种球繁殖种球1200粒,种植0.5亩:花魔芋、德宏红魔、微型脱毒种球繁殖5亩,种球10万粒。
甘蔗良种繁育 2007年,市甘科所在潞江、勐糯、芒合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提供甘蔗良种种苗706.2吨,繁育云引17号、18号、42号,粤糖83-88,云瑞99-601、99-178,德蔗93-94,99-36,CP85-1308品种,为下年提供甘蔗良种。
云南省第十套甘蔗品种区试 通过一手预试,初步结果显示:云蔗02-588、03-422、03-45、99-91、03-103、02-2332、03-258;云瑞03-902、03-321;赣95-108;德蔗03-68、03-83品种,在工艺、农艺性状方面都比对照品种优良。
旱地甘蔗品比试验 上年至2007年,进行旱地甘蔗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分2组实施:一组在龙陵县勐糯村试验,一组在隆阳区芒合村试验。通过二年试验结果显示:云引3号、云蔗94-343、云瑞99-601,表现较好,可加速繁殖、示范、推广。
香蕉组培苗繁育 市甘科所,先后培植香蕉组培苗99-16(10万亩),销售6.257万苗(销售收入4万多元),促进香蕉生产。
茶树良种繁育 市茶树良种场,为适应全市发展茶叶生产需要,2007年,加强新植母本园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管理,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500万株,比上年增加300万株,增长150%。
优良桑种蚕种种养试验 2007年,全市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引进农桑8号、育111等优良桑品种,建设高标准规范化优质蚕茧基地1.85万亩;引进青松╳皓月、秋丰╳白云等家蚕良种;开展杀虫灯物理防治桑虫、大棚养蚕、吊式蚕台育、打孔覆膜育、小蚕共育等省电化养蚕技术试验示范,使蚕种单张产茧量大幅上升,平均每张蚕种产茧40千克,接近江浙发达蚕区水平,蚕茧质量有所提高,成本降低,蚕农收入增加。
野生茶树调查 年内,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按照全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部署要求,组织五县(区)相关部门对全市野生茶树群落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大量野生茶树资源数据和图片,通过整理编写成《保山市农业野生植物—野生茶树资源分布现状调查报告》。全市除施甸县未发现野生茶树外,在其他四县(区)23个乡(镇)40个村的65处发现野生茶,分布面积66474.1亩,其中代表性群落65个,面积58594亩。
病虫草鼠害防治 2007年,全市发生农业植物病虫草鼠害689.98万亩次,防治1406.58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8万吨。其中:病害发生238.52万亩次,防治570.1万亩次;虫害发生284.45万亩次,防治415.35万亩次;病虫害防治挽回产量损失12.24万吨。农田杂草发生103.92万亩,防治290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4.4万吨。农田鼠害发生63万亩,农田灭鼠120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36万吨。
22种水稻病虫害防治 2007年,全市水稻发生7类病虫害:稻瘟病,发病25万~33万亩,防治126.93万亩,挽回产量损失1.46万吨;白叶枯病,发病7.72万亩,防治35.6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552吨;条纹叶枯病,发病4900亩,防治17.28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42吨;稻曲病,发病4.56万亩,防治32.42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374吨;纹枯病,发病2.6万亩,防治8.42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1082吨;水稻螟虫,发生18.19万亩次,防治54.5万亩次,挽回损失5248吨;稻飞虱,发生45.41万亩,防治80.13万亩次,挽回损失9212吨;玉米叶斑病(灰斑病),发生55.52亩,防治72.25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15万吨;玉米螟,发生25.62万亩,防治26.84万亩,挽回损失1822吨;玉米螟虫,发生14.61万亩,防治23.98万亩次,挽回损失430吨;玉米地下害虫,发生16.59万亩,防治27.36万亩次,挽回损失1600吨;小麦条锈病,发生11.5万亩,防治25.1万亩次,挽回损失3813吨1;小麦白粉病,发生23万亩,防治62.1万亩次,挽回失8650吨;大麦条纹病,发生3.57万亩,防治6.25万亩次,挽回损失748.12吨;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4.38万亩,防治9.65万亩次,挽回损失2256吨;小麦蚜虫,发生63.68万亩,防治119.5万亩次,挽回损失1.27万吨;斑潜蝇,发病10.82万亩,防治42.89万亩次,挽回损失2748吨;蔬菜、水果病虫,发生19.14万亩,防治75.55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94吨;甘蔗病虫,发生30.37万亩,防治77.2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661吨;茶叶病虫,发生17.79万亩,防治31.31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827吨;桑树病虫,发生5.5万亩,防治10.3万亩次,挽回鲜叶产量损失318吨;油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病虫,发生10.2万亩,防治31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679吨。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 年内区县乡成立防治小组,省、市、区、县植保部门联合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导防治工作。共举办综防样板6000多亩,带动大面积防治。加强技术宣传、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组织现场会10场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年内,国家、省级财政投入11万元,农民投入300多万元,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49.5万亩次,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51.32%,防效达到73.8%,平均损失控制在2.6%。
玉米叶斑病防治 2007年,玉米叶斑病(灰斑病、小斑病、大斑病、锈病),在5月18日开始发现,比上年提早15~24天。全市玉米种植96.35万亩,发生叶斑病55.52万亩,占57.6%,综合防治72.35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2.14万吨。综防区平均亩产,比非防区295.1千克,增加54.31千克,增长18.4%。综防区病叶率为58%,病指17.52,损失率2.88%,防效70.74%;非防区,平均病叶率80.1%,病指50.74,损失率11.88%。
耕地质量监测 在全市水稻、玉米主产区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10个,其中:保山坝2个,腾冲坝1个,龙陵县2个,昌宁县3个,施甸县2个。根据保山市的主要土壤类型,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进行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4个。其中:昌宁县玉米小麦旱地土壤监测点,1993年建立,已获得13年监测数据;施甸县水稻土壤监测点、隆阳区潞江坝甘蔗燥红土壤监测和老营乡茶叶山地土壤监测点建于2001年,已获得6年监测数据。2007年,对1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和土壤肥力监测点,开展生产情况调查2次,取样76个,获取988个监测数据。
新型肥料肥效试验 完成保山明和农资公司生产的“沙河”牌复合肥在马铃薯和大麦上的肥效试验6组,示范性试验16亩;完成腾冲县复合肥厂生产的“腾产”复合肥在水稻和玉米上的肥效试验6组;完成云天化天和公司生产的“金沙江”牌复混药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1组;帮助实施保山市青义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青义”牌精制有机肥在大麦和油菜上的肥效试验6组;安排落实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掺混肥在水稻和玉米上的试验6组,示范性试验30亩。
土壤分析化验 上年市土肥站投资22万元购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光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和部分器皿药品,拓展微量元素分析项目;2007年,又投资8万元添置部分石英器皿,玻璃仪器和药品。年内,完成土壤样品分析3430多个样,其中:帮助保山市烟草公司分析植烟区土壤样品750个样;帮助德宏州土肥站分析500多个样;帮助怒江州土肥站分析80多个样;帮助保山市老科协、经作站、日本邱公馆食品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分析100多个样;帮助隆阳区土肥站分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样品1000个样;帮助腾冲县土肥站分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样品1100个,共获取分析数据3.55多万个。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 年内,推广杂交水稻37.7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2.69%,比上年增加300亩,增长0.08%;杂交玉米79.21万亩,占玉米面积的82.21%,比上年增加2400亩,增长0.3%;玉米地膜覆盖15.99万亩,占16.6%,比上年增加2.95万亩,增长22.62%;小麦精量米精量播种8万亩,占小麦面积的8.3%,比上年减4.4万亩,减35.48%;秸秆还田104.4万亩,比上年增加11.79万亩,增长12.73%;秸秆覆盖3.58万亩,增加5300亩,增长17.4%;化肥深施145.47万亩,增加61.83万亩,增长73.92%;配方施肥153.43万亩,增加33.93万亩,增长28.39%;节水灌溉6.05万亩,增加2.25万亩,增长59.21%。
获省农技推广奖项目 2007年,全市获得《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获奖项目》4项。其中:一等奖1项,即《保山市127万亩高原粳稻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获奖单位:保山市农科所、保山市种子管理站、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腾冲县种子管理站、腾冲县农技推广中心、龙陵县种子管理站、龙陵县农技推广中心、昌宁县农技推广站、施甸县种子管理站。受奖科技人员钏兴宽、段其忠等30人。二等奖2项,即:①《推广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54.8万亩》项目,受奖单位:市农科所、市种子管理站、隆阳区种子管理站、腾冲县种子管理站、昌宁县种子管理站、施甸县种子管理站、龙陵县种子管理站。获奖科技人员尹开庆、邵思全、段其忠等20人。②《隆阳区5.7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受奖单位:隆阳区蚕桑技术推广站、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受奖人员杨春玲等20人。三等奖1项,即:《村内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实施见成效》项目,受奖单位:腾冲县经营管理站,腾冲县界头乡、中和乡、腾越镇和新华乡农经站,受奖人员尚朝伦等15人。
农业改革与服务
种子体制改革 2007年,进行体制改革,将原保山市种子公司,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6个国有种子公司注销,成立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6个种子管理站。种子经营工作停止,实施种子管理职能。原6个种子公司的资产、人员全部转入种子管理站,核定人员编制112人,在核定的112人编制中,市种子管理站14人,隆阳区种子管理站32人,施甸县种子管理站13人,腾冲县种子管理站20人,龙陵县种子管理站8人,昌宁县种子管理站25人。
“数字乡村”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2007年,市农业局按照省农业厅的相关要求,于7月12日工作会后全面推开。“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全年共投入资金553.31万元。其中:省级投入285万元,市级投入43万元,县区级投入119.5万元,乡镇级投入105.81万元。购置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计算机345台。其中:调剂193台,新购置152台;数码相机332台,其中:调剂206台,新购置126台;打印机116台,其中:调剂67台,新购置49台;数码摄像机66台,其中:调剂57台,新购置9台。每个乡镇都配置1台计算机,1台数码相机,市县乡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工作中,全市培训技术人员1.7711万人次,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全市完成1个市级网页、5个县区级网页、72个乡镇、910个行政村、6590个自然村的网页基础信息收集上传工作;完成基础数据报表7562份,文字编录3557套,照片拍摄110.14万张,按时按质按量上传,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切实为“三农”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12月12日,全市2007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定格为优秀。
农业信息传送 2007年,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采编《农业信息》50期,采用信息252条,被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室采用信息62条。全市上传保山农业信息网信息835条,上传云南农业信息网农业信息1310条被采用。其中:被中国农业信息网经济信息联播栏目采用532条。农业信息,为各级领导了解农业、决策农业工作提供依据,也对宣传保山农业、树立保山农业形象起促进作用。
耕作制度改革 2007年,全市持续耕作制度改革,完成水田改旱作6.74万亩,比上年增加2.45万亩,平均亩产增加221.7千克,共增产粮食1400多万千克;推广立体栽培42.02万亩,比上年增加2.58万亩,并取得提高产量的实效。
惠农资金 2007年,全市争取到中央、省、市三级支农资金74项1.064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2项2567.6万元;省级投入29项7609.35万元;市级投入33项469.13万元。
企业产品换证 根据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规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有效期三年,继续使用产品标志需重新换证的规定,全市有20家企业32个产品,需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8个企业的8个产地,需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通过换证企业的基地、加工厂、质控档案及相关现场检查等,完成23家企业产地和产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对不合格和不再申请复查换证的5家企业,6个产品,5.4万亩基地,取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农业产业调查研究 2007年,组织对全市茶叶、甘蔗、蚕桑、咖啡、山葵、甜柿、亚麻等9个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农资产品质量抽查 2007年,组织市种子管理站和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全市种子、农药质量进行抽查检验。一季度,全市抽查种子24个,其中:稻谷12个,玉米12个;抽查生产经营单位13个。抽检结果,水稻种子合格率达100%,杂交玉米品种合格率为75%,严禁不合格农用物资产品上市流通。(撰稿 蒋有龙)
畜牧业
畜牧业产值、产量 2007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现价)27.27亿元,肉类总产20.82万吨,比上年分别增40.2%和10.3%;禽蛋产量9498吨、牛奶产量5456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1.41%、47.34%。
畜禽存栏、出栏 2007年末生猪存栏212.45万头,出栏209.7万头,比上年分别增1.38%和3.26%;牛存栏57.91万头,比上年增1.1%,出栏12.99万头,比上年增6.04%,出栏率达22.68%;羊存栏41.15万只,比上年增6.03%,出栏22.56万只,比上年增9.09%;禽存栏511.55万只,比上年增2.46%,出栏685.84万只,比上年增26.35%。
畜产品价格 2007年底,全市的肥猪活重价14元/千克,仔猪价24元/千克,同比分别上涨74.49%和122.22%;去骨带皮猪肉24.5元/千克,牛肉26元/千克,羊肉30元/千克,同比分别上涨80.77%、30%和87.5%;禽蛋9元/千克,比上年同期上涨12.5%。整个畜产品价格全面上扬,特别是下半年后,猪粮比价一直在1∶8以上,高于1∶5的盈亏平衡点。
畜牧产业地位 2007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31.7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84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现金收入692元,占23.19%。
畜牧产业发展基础 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18家,比2004年增10家,增125%;民营种畜禽场15家,新增9家;规模化养殖场(大户)快速发展到79户;养殖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稳步发展,示范村106个,小区8个;全市72个乡镇883个行政村动物防疫配备冷藏设备。
畜牧业扶持政策落实 落实兑现能繁母猪补贴扶农、惠农政策,对全市19.32万头能繁母猪按照50元/头的标准全部兑现补助;顺利完成能繁母猪保险工作,与财政、保险公司联文出台《能繁母猪保险实施方案》。截至年底共完成195510头母猪保险,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193246头的1.17%;实际参保率达90%;落实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市县相继成立“生猪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对中央扶持施甸县82万元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认真组织实施;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政策。市县畜牧部门编制中央投资800万元建设39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实施方案,并上报省级有关部门。
生猪养殖模式创新 农村信用社通过“找路子、出点子、送票子”支持尹家坝养殖小区以“信用社+养猪协会+农户”养殖模式发展生猪生产取得成功。
养殖大户、专业户 饲养能繁母猪3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585户,年存出栏肉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194户,年出栏3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71户。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6月中旬,部分乡镇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市畜牧局及时组织扑灭,使损失降到最低,并于8月底在全省率先全部解除疫情封锁,恢复正常的生猪生产、流通秩序。同时,组织扑灭腾冲、隆阳局部地方发生的疑似禽流感和动物狂犬病疫情。
常规免疫 2007年全市共调供口蹄疫疫苗1053.5万毫升,禽流感疫苗403万毫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465万毫升,常规疫病疫苗15种791万头份;组织完成禽流感免疫493.69万羽;完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29.04万头;完成猪、牛、羊口蹄疫免疫分别为319.59万头、88.26万头、58.42万只,免疫密度分别达84.1%、83.0%、78.9%;完成猪瘟免疫340.88万头;完成畜禽常规疫病免疫(猪瘟、猪肺疫、鸡新城疫等)816.12万头(只)。
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年内进一步规范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对检疫合格的猪肉加盖验讫章、开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证章齐全的猪肉方可上市销售,加强畜牧业投入品源头治理工作。全年全市共出动人员1075人次、车辆274辆次,检查定点屠宰场和肉食品市场230个次,兽药饲料市场303个次,检查兽药、饲料经营户19730户,养殖大户130多户;共抽检兽药120批,完成下达任务的100%;组织饲料产品质量抽检90批,完成下达任务的100%;组织待宰猪“瘦肉精”检测猪尿样抽检300批,完成下达任务的100%,“瘦肉精”检出率为零。开展农村自宰自食肉猪的检疫监管试点工作。由各县区以村为单位确定一名检疫员,设立报检点,配置一套检疫设备,农户屠宰肉猪时,向报检点报检,村检疫员到户实施检疫,检疫合格的肉猪方可屠宰和食用,保障广大群众的肉食品安全。
畜牧科技推广 2007年完成肉牛冻精改良配种2.8万头,猪人工授精28.3万窝,推广青贮饲料52万吨,农田种草10.12万亩;巩固、新建示范村45个,引进良种猪1500多头,推广二元杂优质母猪1.2万头。在原有50个肉牛冻精改良站点的基础上,新增24个,年末达74个。同时引进二元杂母牛1600多头。全市先后引进世界有名的奴比亚山羊293只。
科技进村入户挂钩帮扶工作 2007年全市畜牧系统组织畜牧科技人员200人,帮扶养殖、加工龙头企业20户,养殖专业户500户,进驻科学养畜示范村30个,养殖小区9个,帮扶农户2000多户,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3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4万多份,全年挂钩帮扶户出售畜产品实现收入29457万元,比2004年的23325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达1157元,比2004年的796元增361元,增长45.36%,占人均家庭经济收入3006元的38.49%。(撰稿 张元兵)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8》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7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