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图书馆
保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保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商业 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5751
颗粒名称:
商业 贸易
分类号:
F727.74
页数:
7
页码:
247-253
摘要:
本节记述了保山市2006年商业、贸易,供销商业、粮油购销、烟草行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保山市
商业
贸易
内容
供销商业
2006年,保山市供销社系统完成商品购进总额54348万元,同比增长26.7%;商品销售总额49292.6万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总额34280.9万元,同比增长7.3%。年末库存商品总额9894.9万元,同比增长30.3%。化肥销售26.56万吨,同比增长6.5%,完成省供销社下达25.4万吨销售任务的104.6%。经营总额57762万元,完成省供销社下达5.5亿元任务的105%。
供销社企业经营 2006年,保山市供销社系统独立核算企业75户,实现利润1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盈28万元,完成省供销社下达实现65万元利润指标的209%。其中,隆阳区实现利润67万元,完成市供销社下达62万元利润指标的108%;腾冲县实现利润33万元,完成市供销社下达25万元利润指标的132%;龙陵县实现利润15万元,完成市供销社下达14万元利润指标的107%;施甸县实现利润7万元,完成市供销社下达5万元利润指标的140%;昌宁县实现利润5万元,完成市供销社下达5万元的利润指标;市浩泰农资公司实现利润6万元,完成市供销下达6万元的利润指标;市欣宇农产品公司实现利润3万元,完成市供销社下达3万元的利润指标。75户企业8户发生亏损,亏损总额4万元,亏损企业户比上年同期减少1户,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减少6万元。资产总额34200万元,比上年同期32405万元,增加1795万元,负债总额27285万元,比上年同期25886万元,增加1399万元。资产负债率79.8%,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6915万元,比上年同期6519万元,增加396万元。社会贡献总额148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万元。上缴各种税费总额2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万元。
改革及分流职工安置 1998年起,保山市供销社实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分流人员为重点的深化供销社改革工作。截至2006年底,保山市供销社系统完成县以上直属企业改制25个,占36个直属企业的70%。其中,股份制改制企业5个,民营化改造企业11个,关、停、并、转企业9个。基层社改制56个,改制面达到80%。分流人员3907人,使职工总数从改革前的7229人减少到2719人,其中,在职职工从5289人,减少到420人,离退休职工从1940人,增加到2299人。分流职工安置,一方面,供销社通过以现金、商品、资产等形式,对分流人员给予了合理补偿,共支出9770多万元。所有改革成本由供销社自行消化,各级财政在供销社的改革中没有给予补助。另一方面,全部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一是积极帮助分流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目前有1330多名分流人员仍然继续依靠供销社现有门店或原供销社的门店开展经营活动,占分流人员的34%;二是共为1989名分流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占分流人员的51%;三是每年为670多户、1280多人申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使特困职工生活有保障。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2006年,保山市供销社共发展以“两社一会”(专业合作社、协会、服务社)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93个。完成省供销社下达全年发展200个“两社一会”指标的146.5%。其中专业合作社10个、协会8个、服务社275个。分县(区)完成情况:隆阳区发展2个专业合作社、2个协会和61个服务社共65个“两社一会”,完成市供销社下达全年完成45个“两社一会”指标的144.4%;腾冲县发展4个专业合作社、4个协会和102个服务社共110个“两社一会”,完成市供销社下达全年完成70个“两社一会”指标的157.1%;龙陵县发展2个专业合作社和43个服务社共45个“两社一会”,完成市供销社下达全年完成30个“两社一会”指标的150%;施甸县发展1个协会和27个服务社共28个“两社一会”,完成市供销社下达全年完成25个“两社一会”指标的112%;昌宁县发展2个专业合作社、1个协会和42个服务社共45个“两社一会”,完成市供销社下达全年完成30个“两社一会”指标的150%。截至2006年底,保山市供销社共发展以“两社一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405个。其中,专业合作社70个、协会17个、服务社318个。上述专业合作社、协会和服务社共有入社(会)农户4223户,服务农民388137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7443万元。2005年6月,隆阳区供销社在道街登高村成立道街登高蔬菜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代表农户与外地菜商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保护社员利益。2006年,蔬菜合作社社员的种植面积由成立之初的300亩增加到1200亩,并带动周边村寨新发展1800多亩。腾冲县滇滩镇草果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和二次返利(返给农户化肥)形式,促进草果产业发展。2006年,入社农户58户,比2005年成立时增加3户,收购鲜草果68吨,比2005年增加53吨,产值43.52万元,比2005年增加28.6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2006年,保山市供销社及农资经营企业发挥供销社农资经营主渠道作用,购进各种化肥194057吨,同比增长23.7%,其中购进尿素57621吨,同比增长19.9%,氮铵16585吨,同比增长37.1%,普钙55476吨,同比增长13.4%,复合肥42885吨,同比增长24.8%。购进农药1496.3吨,同比增长22.4%。购进农膜114.4吨,同比增长72.6%。销售各种化肥265563吨,同比增长6.5%,其中销售尿素113185吨,同比增长7.8%,氮铵17620吨,同比增长5.2%,普钙61525吨,同比增长3.3%,钾肥2591吨,同比增长106.3%,复合肥54564吨,同比增长7.3%,其他化肥2321吨,同比增长4.6%。销售农药1800.4吨,同比增长10.7%,销售农膜168.5吨,同比增长26.4%。年末,各种化肥库存51499吨,同比增长54.8%,其中尿素库存14673吨,同比增长60.4%。农药库存901.8吨,同比增长32.5%,农膜库存55吨,同比增长30.6%。
农村营业网点建设 农村基层供销社改革后,供销社农村经营点减少,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减弱。为适应农村市场变化,开拓农村市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截至2006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建立农村各种经营服务网点936个,其中农资连锁经营店679个。农村各种经营服务网点比改革前的585个增加351个,其中农资经营网点增加316个。隆阳区供销社在与省今邦公司合作开办“板桥日用消费品超市”的基础上,2006年,继续以省今邦公司为日用消费品的龙头企业,在隆阳区辛街、芒宽、潞江道街、板桥沙坝、汉庄汉营等乡(镇)创办“农村便民超市”5个。
队伍培训 2006年,保山市供销社系统采用以会代训、短期培训、专题知识讲座、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示范等形式,对各级供销社职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各类从业人员、部分乡村干部及农民等开展了外出培训考察、安全生产知识、农村合作经济的相关知识、农产品购销基本知识、当地产业政策和名优产品、农作物种植加工技术、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等知识培训。全市供销社共举办各类培训32期、1934人次,完成省供销社下达全年培训600个人员指标的322%。其中外出培训考察4期、89人次,安全知识培训3期、96人次,农业科技知识培训11期、1345人次,种养业培训2期、55人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两社一会”)相关知识培训12期、298人次。从培训人员结构看,除外出考察学习、安全知识和农药上岗等培训人员215人次为供销社内部人员外,其余1719人次均为对乡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外单位人员的培训,其中,乡村基层干部培训人数133人次。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2006年,市供销社发挥自身优势,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商品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现有经营网络,引导和吸引农村诚实守信的个体工商户加盟,力争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心工程。把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工作作为2006年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①积极与各级商务部协调,力争所辖五个县(区)都纳入试点。②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人员、网点等资源优势,发挥供销社的主抓手和主力军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③狠抓落实,做好店址选择和网点布局。④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标准对配送中心、门店进行装修改造。2006年全市供销社完成农家店改造227个,其中隆阳6个日用消费品农家店、42个农资农家店共48个;腾冲县55个;龙陵县27个;施甸县25个;昌宁72个。
(撰稿 周成甲)
粮油购销
粮食收购 2006年,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全市下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秋粮的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县(区)为隆阳区1200万千克,腾冲县1300万千克,昌宁县400万千克,施甸县400万千克,龙陵县200万千克。年底,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原粮4887.3万千克,比上年同期购进增加284.8万千克,增62%。其中:小麦购进6075万千克,比上年减少70.8万千克,减10%;稻谷购进3220.9万千克,比上年增加749.4万千克,增30%;玉米购进1052.2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少购进365.3万千克,减25%;其他杂粮购进6.7万千克,少购进28.5万千克,减80%。全年秋粮购进4288万千克,占预计收购任务的123%。
粮食销售 2006年,保山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销售原粮5261.3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增加1971.8万千克,增60%。其中小麦销售965.7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增加673.4万千克,增2.3倍;稻谷销售3570.9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增加1413.7万千克,增65%;玉米销售691.7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减少71.8万千克,减9%;其他杂粮销售33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减少43.5万千克,减56%;油脂销售143.1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增加98.5万千克,增2.2倍。
粮食库存 2006年底,保山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商品粮食库存原粮5112.4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库存减少403万千克,减7%。其中小麦库存211.9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库存减少521.5万千克,减71%;稻谷库存3241.6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库存减58万千克,减1.8%;玉米库存1351.9万千克,比上年同期库存增加203.6万千克,增18%;其他杂粮库存307万千克。
企业管理 2006年,市、县(区)粮食局依法对包括国有粮食企业在内的全行业经营主体进行引导、调控、监管、服务,促进企业进一步深化粮改,巩固改革成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水平,积极探索做强做大粮食购销企业的措施和办法,积极面向市场,把工作重心向外移和向农村移,转换机制,主动服务“三农”,继续担负起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责任。年末,全市获得“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各类粮食企业65户。全市国有粮食粮食购销企业有9个核算单位,其中:国家粮食储备库1户,军粮供应站3户,国有独资3户,国有控股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员工268人。
财务管理 2006年,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始终坚持以粮为本求生存,跳出粮字谋发展,按照“购得进、销得出、不亏损”的原则,积极组织购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搞好成本核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积极开展粮油以外的多种经营,不断挖掘利润增长点,经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实现经营利润40万元,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扭亏增盈目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 2006年,全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把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2006〕16号文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电视及印发宣传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在世界粮食日、端阳花市等重要节日,共发放宣传资料8000多份。认真组织《条例》及粮食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粮食队伍的依法管粮水平。严格按照《条例》抓“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至年底全市共办理许可证65件。按照省粮局云粮法规发〔2006〕2号文件部署,对全市已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的粮食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核查,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粮水平。认真履行粮食市场监管和粮食质量监督工作,全年共完成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3个州(市)的各级储备粮、军供粮及市场商品周转粮样品100多件检测,代表数量为9745万千克粮食;完成了全市200件大米样品的矿物油检测。认真履行了依法管粮的职责。
安全储粮 2006年,保山市开展了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全面清查工作。认真组织春、秋两季粮油普查,落实各项保粮措施,严格执行粮食保管责任制,认真开展了储粮化学药剂的安全检查,认真开展全系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六月”安全生产月和“119”消防日期间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消防知识宣传,共发放宣传材料7类1800份。做到自上而下层层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了安全储粮。年内全市未发生仓储事故,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实现了“一符四无”,连年受省粮食局表彰奖励。完成了省级储备粮883万千克,市级储备粮75万千克的轮换任务。
队伍建设 2006年,70人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2006年全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64人获得《行政执法证》和“粮食监督检查证”,做到持证上岗,全面提高了依法管粮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已有4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军粮供应 2006年,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确保所供军粮符合国家规定等级,坚持军供粮质量“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确保了驻保部队满意。开展了军粮供应财务大检查,规范了财务管理。市粮食局加强对军粮供应的督导工作,定期派专人深入、县(区)军粮供应站、代供点进行检查,加强对军粮质量的检验工作,组织节日走访慰问部队,倾听部队官兵对军粮供应工作的意见的建议。2006年向省粮食局争取到10万元资金,对隆阳区军粮供应网点进行维修改造,不断提高军供条件及服务质量。五县(区)3个军粮供应站,两个代办点,做到坚持质量第一,优质服务,全市军粮供应工作做到“让上级放心,让部队满意”的要求,受到驻保部队的好评。
粮食安全责任制 2006年,保山市接受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对2004、2005年度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执行情况的考核,较好地完成了考核任务,保山市连续两年荣获二等奖。同时,组织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市五县(区)2004年、2005年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了良好的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
社会粮食流通统计 ①把80%以上的涉粮企业纳入了统计范围,帮助他们建立台账,要求他们按规定报送粮油购、销、存统计报表;②开展了乡、村、社及农户抽样调查;③开展了城镇居民口粮抽样调查;④对国有粮食企业、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全面掌握粮食供给量、消费量、库存等基本情况,为粮食经济工作的开展,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撰稿 严立杨)
烟草
烤烟生产 2006年,全市规划烟水工程项目总投资11980.543万元,各级烟草补贴资金8448.491万元;计划工程项目27711件,其中新建水窖27669件(口)、管网(桩灌)42件,受益种烟面积12.84万亩,受益农户39221户。年底完工15894件,占计划的57.36%,其中水窖15885件(口)、管网(桩灌)9件;实施标准烤房部分自动化改造596座,全部投入烘烤使用。全市配备809名烤烟辅导员,切实抓好“培育无毒高茎壮苗、实行深耕高起垄深栽、加强以揭膜培土为中心的中耕管理、强化烘烤基础和科学调制”等各项科技措施落实。烟叶生产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育苗、整地、施肥、防治病虫害、烘烤等专业化服务得到加强,优质烟示范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共49个乡(镇),78453户烟农种植烤烟,签订合同78453份,签订合同种植面积2835万亩,种植株数3.16亿株,收购烟叶3875万千克,收购上等烟比例达39.51%,中等烟比例49.68%,收购上等烟等级合格率为76.90%、综合等级合格率为79.60%,实现收购产值4.09亿元,实现烟叶税9012万元。
卷烟销售 2006年,全市共销售卷烟75186箱,毛利率22.14%。
专卖管理 2006年,全市共出动专卖执法办案17477人次,查办各种涉烟案件1250起,其中查办烤烟违法案件32起,没收烤烟211.12吨,罚没变价款98.6余万元;查办卷烟违法案件1218起,涉及假烟1325.04件,私烟370.47件,每条按135.7元计,案值约1150余万元。向公安部门共移送案件25起,除公安认定证据不足退回案件4起外,公安部门立案21起,对案件当事人刑拘21人,逮捕10人,判刑6人。另外,隆阳区烟草专卖局在2005年5月查获一起制售假冒卷烟案件,其中5名涉案人员于2006年3月被隆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刑。
企业经济运行 2006年,全市共实现销售收入307980万元,同比提高21.03%;销售毛利75266万元,同比增长20.11%;实现税利61908万元,同比增长40.36%,其中利润36341万元,完成税收25567万元。
内部管理监督 2006年,保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开展专卖内管检查和同级审计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整改,进一步健全了各项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专卖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健全机构。重点加强“两烟”经营、投资项目、物资采购、资金等方面的监督,有效防范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
(撰稿 杨务农)
商务
对外贸易 2006年,保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0610万美元,比年计划目标任务增加6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比年计划增长目标高出6.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值在全省仍列第六位。其中进口197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8.3%,降幅为全省第一位;出口8633万美元,增长43.9%,增幅为全省第二位,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14.5个百分点。按贸易方式分:边境贸易完成72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进口1940万美元,下降45.6%;出口5346万美元,增长73.2%。一般贸易完成261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进口36万美元,增长3.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7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进口1万美元;出口完成709万美元,增长6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全年累计受理边境经济合作项目17个,项目比上年增加4个。实现外经项下带出物资出口74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26万美元,增长了43.2%。
外资利用 2006年,保山市共审批外资企业4户。其中合资3户,独资1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户。合同利用外资1726.35万美元,同比增长9.8倍;实际利用外资393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倍,占目标考核任务300万美元的139%,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边贸企业 2006年,全市边贸企业上缴各种税费达5813.31万元,比上年减少1851.8万元,降幅为24.2%。其中上缴地方各税4795.58万元,比上年减少822.75万元,降幅为14.6%;上缴关税及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1017.73万元,比上年减少1029.05万元,降幅为50.3%;上缴各种管理费220.00万元,比上年减少85万元,降幅为27.9%。
腾冲口岸进出口 2006年,腾冲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872.5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794.5万美元,降幅为38.5%。其中出口额达1001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47万美元,降幅为12.8%;进口额达1871.5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647.5万美元,降幅为46.8%。腾冲口岸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额的27.1%,比上年低20.4个百分点。腾冲县对外贸易共完成5083万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的比重由上年的65.9%,下降了18个百分点。隆阳区对外贸易共完成2843万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比重由上年的17.3%上升为26.8%,上升了9.5个百分点。市直企业进出口完成2135万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比重由上年的11.1%上升为20.1%,上升了9个百分点。
内贸流通 2006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所建设改造的233个“农贸农家店”和“消费品农家店”比省商务厅下达建设任务数多完成83个,实际完成计划数的1.55倍;保山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基本完成;培育品牌工作取得突破,腾冲制药厂荣获全国“老字号”称号;“东桑西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隆阳区蚕桑基地建设及龙头企业建设项目已获国家商务部批准;通过全面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重点行业管理和重点商品市场检测工作得到全面加强。通过以上工作,促进了社会消费持续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亿元,增幅14.4%,比上年12.7%的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 ①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市商务局把建立新型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当作工作重点来抓。积极推进建立新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争取,保山市五县(区)均被列为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范围。年底,工程验收工作结束,完成建设改造农资农家店和消费品农家店233个,争取到国家补助资金144.9万元。通过工程建设,店容店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农家店”管理更加规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购物环境,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②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年内,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保山建成滇西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目标,结合保山市实际编制完成了《保山市(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方案》。③“东桑西移”工程通过多方努力和争取,全国“东桑西移”工程东西部蚕桑基地建设洽谈会于5月在保山召开,这为推动保山市蚕桑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06年,保山茧丝绸公司改扩建工程和隆阳区蚕桑基地建设工程已列为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龙头企业和蚕桑基地项目。年底,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达7.4万亩,其中隆阳区5.7万亩,施甸县1.7万亩。通过“东桑西移”工程建设,促进了保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年内,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市县(区)整规办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各级各部门共出动专项整治检查人员7.11万人次,出动车辆1.13万车次,查处各类有问题商品货值7475.01万元,罚款1131.39万元,立案查处1966件,结案1893件,案值4996.16万元,取缔各类非法窝点298个。通过市场整顿,市场秩序明显好转。⑤强化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一是认真贯彻《直销管理条例》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范直销行为,搞好酒类流通企业监管力度和备案登记工作;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抓好“三绿工程”及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确保食品和“菜篮子”安全;三是对民爆器材经营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四是规范拍卖业发展,培育旧货市场,尤其是二手车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五是开展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及农产品批准市场和流通企业的摸底调查;六是做好节假期间市场运行分析和食品、副食品经营安全;七是加强对重要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成品油等的市场监测,净化了消费环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边贸出口 由于2006年边贸形势异常严峻,在面临边贸木材进口减少1500万美元的情况下,为确保年初预定目标任务的完成,市商务局主要领导和各科室多次深入腾冲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出补进”的工作思路,采取“五抓五促”的办法和挂钩联系奖惩的措施,促进边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边贸出口534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59万美元,增幅为73.2%,增幅列为全省第二位,比全省平均增幅20.6%高出52.6个百分点。
扶持新增企业 2006年,全市共有79户企业有进出口业绩,比上年新增外贸企业12户,增长率为15.2%。在12户新增企业中,有边贸经营权企业7户,一般贸易经营权企业4户,外资企业1户。新增外贸企业完成进出口额为412万美元,占上年全市对外贸易的4.2%,成为保山市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扶持重点企业 2006年,保山市把13户进出口额已上300万美元和有条件上300万美元的企业列为重点企业予以扶持,重点企业比上年增加1户;重点企业进出口额达933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212万美元,增幅为52.4%,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8.1%。在13户企业中,进出口额上300万美元的有7户;上500万美元的有4户,比上年增加1户;进出口额上1000万美元的有1户,与上年持平;首次有1户企业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万美元大关,扶持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成效显著。
扶持外商投资企业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完成71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88万美元,增幅为68.2%,居全省第二位,比全省平均增幅21.5%高出46.7个百分点。优化商品结构,扩大地方产品出口,全年地方产品累计出口282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72万美元,增幅为25.4%。其中咖啡出口47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72万美元,增长1.3倍;木制品出口123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62万美元,增幅为27.1%;水泥出口54.97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3.59万美元,增长1.57倍;金属硅出口1034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6万美元,增幅为7.9%。
调整边贸进口商品结构 面对严峻的边贸进口形势,为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木材和矿产品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边贸木材和矿产品进口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尽最大努力降低木材进口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商务局局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向省商务厅反映保山市边贸进口的特殊情况,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及时解决了矿产品滞留境内关外的问题。全年共进口矿产品826万美元,培植新的进口骨干产品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走出去”战略 抓住中央和云南省加大对“走出去”,特别是大力发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机遇,以项目为依托,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全力推动保山市企业“走出去”,积极申报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上报的17个项目已经得到省商务厅的认可。正在执行的腾密路境外段外经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完成边境外经项下带出物资出口74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26万美元,增幅达43.2%。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①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采取并联审批、环节前移的办法,公开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切实做好外贸审批工作。2006年保山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年共批准“三资”企业4户,其中合资2户,合作1户,独资1户,项目总投资6540.59万美元,注册资本3885.925万美元,其中外方投入1725.84万美元,占44.41%;外资来源于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中国香港3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涉及矿产开展、房地产开发、水泥建材的生产和销售。年底,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303万美元,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3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
落实商务促进政策 全年向省商务厅申报并获准2006年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21个,比上年增加11个,批准实施金额116.9万元,比上年增加56.5万元;申报2006年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专项资金项目上报5个,比上年增加1个,申请补助金额145万元,比上年增加125万元,已到位资金65万元;申报2006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专项资金补助100万元;兑现市政府对全市外经贸企业2005年出口奖励资金52.52万元。积极争取内贸发展资金支持,上报2006年省级内贸发展资金项目8个,申报资金247万元。其中申请贷款贴息项目5个,申请贴息金额137万元,申请无偿资金项目3个,申请资助金额110万元;上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33个,申请国家级补助资金144.9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为增强保山市内外贸企业实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撰稿 李晓江)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7)》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6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