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保山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260420020230003059
颗粒名称: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123.1
页数: 5
页码: 152-156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保山市在“十五”期间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内外贸易,城镇建设,旅游和第三产业,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农村经济,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工业经济,固定资产经济,消费贸易和旅游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保山市 综合经济 管理 计划管理

内容

“十五”生产总值 “十五”期间,保山市经济先后经历了低速徘徊、恢复性增长和加快发展3个阶段。自“九五”末的2000年至“十五”头两年,经济增长连续3年均在7.6%左右徘徊,2003年开始走出低迷局面,增速达8.2%,2004年达9.4%,2005年加快到13.1%。生产总值由“九五”末2000年的70.4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8亿元,年均增长9.2%,超过“十五”计划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8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9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9%,分别超过“十五”计划的1.33、0.97和1.9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3020元增加到4954元,年均增长10.40%,扣除物价等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4%,超过“十五”计划1.9个百分点。
  “十五”产业结构 保山市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42.4∶18.6∶39调整为“十五”末的35.3∶26∶38.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产业比重顺序由一、三、二型逐步优化为三、一、二型。
  “十五”固定资产投资 保山市全社会年固定资产投资由“九五”末的15.5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0.23亿元,年均增长31%。“十五”期间,保山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3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7倍,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九五”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2倍。1.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龙陵岔河、昌宁明山等省级重点中型水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腾冲大河、施甸三块石、隆阳区明子山等病险水库相继完成了除险加固。施甸鱼洞水库扩容也即将完工。全市新增蓄水库容4684万立方米,累计解决人饮困难33.85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9平方千米,在贫困干旱缺水山区建成农户小水窑1万余口。2.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缩短了部分原有路段的无效里程外,还净增717千米,总里程达9936千米。市内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50.6千米。建成了腾冲至梁河、龙陵黄草坝至龙镇大桥、东风桥至六库境内段和大官市至“七〇七”等通县油路。全市32个乡(镇)通油路,39个乡(镇)通弹石路。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支线,干支结合,内联外通的公路运输网络。3.电力“瓶颈”开始缓解。全市五年新增水电装机21万千瓦。苏帕河流域(阿鸠田)四级、(乌泥河)三级电站在“十五”期间建成发电,朝阳二级电站工程建设、三江口五级电站扩容进展顺利,预计2006年年底前,全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将全面完成。槟榔江流域四级水电开发正式启动,其中猴桥二级电站已建成发电,其余梯级电站前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龙江流域水电开发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市域110千伏电网正加紧建设,朝阳经保山到大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全市农村电网一、二期工程改造和“十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验收,五县(区)城网改造、完善西部农网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开始起步。4.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中,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市县(区)一中高中扩招项目、市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36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40个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文化、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加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十五”工业经济 “十五”期间,保山市工业增加值年增长速度分别为9.8%、7.8%、11%、21%和22%,年均增长12.4%。2005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达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为“十五”以来的最高年增长速度。工业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10.8%上升到17.2%。蔗糖、啤酒、中成药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香料烟、山葵、亚麻等新兴产业培植初见成效,电力和矿冶产业发展加速,中小流域水电开发全面推进,建材产业不断壮大,造纸、茧丝产业经招商引资重现生机。保山、腾冲工业园区列入省级重点园区并启动实施。产业聚集平台作用初步显现。与“九五”末相比,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水电装机容量由2000年的17.46万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38.5万千瓦,增加1.2倍;发电量从7.47亿千瓦时增加到15.97亿千瓦时,增加1.14倍;工业硅从1.9万吨增加到3.15万吨,增长65%;中成药从1058吨增加到1467吨,增长39%;水泥从39.78万吨增加到68万吨,增长71%;啤酒从2.53万吨增加到4.53万吨,增长79%;电锌从0.8万吨增加到2.63万吨,增加2.28倍;铁矿石原矿量从10.5万吨增加到73.93万吨,增加6.02倍;精制茶从0.3万吨增加到0.75万吨,增加1.5倍;天然气从220万立方增加到603万立方,增加1.74倍。由于工业拉动,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8.6%上升到了26%,上升了7.4个百分点。
  “十五”农业经济 “十五”期间,保山市认真贯彻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42.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8%,粮食总产量92.9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烟草、甘蔗、茶叶、咖啡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蚕桑、麻类、山葵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粮经种植比例进一步优化,畜牧、林果业比重稳步上升,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2%。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1户。
  “十五”交通 在国家和省的关心支持下,保山市“十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58.5千米,一级公路17.2千米,二级公路268.3千米。“大保”高速公路于2002年10月建成通车,“保龙”高速公路于2004年开工建设。同时,“施七”、“保腾”和“云保”(保山左官至昌宁大水平段)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先后投入使用,保山公路等级不断得到提升。经保山市政府与南方航空公司协商洽谈,双方合作成功开通了保山至广州首条出省直达航线,使保山市的对外交往条件得到了改善。
  “十五”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 “十五”期间,保山市实施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32项,科技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40%。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教育“瓶颈”开始缓解,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疾病、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其他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5796元增加到2005年的9040元,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1409元增加到2005年的1879元,年均增长5.9%。
  “十五”内外贸易 “十五”期间,保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九五”末的20.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6.03亿元,超过“十五”计划3.03亿元,年均增长11.7%,比“十五”计划快1.7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399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824万美元,增加1.46倍,超过“十五”计划1824万美元,年均增长19.75%,比“十五”计划快4.7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9.1个百分点,快4.1个百分点;进口年均增长20.7个百分点,快5.7个百分点。
  “十五”城镇建设 “十五”期间,保山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保山、腾冲等县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蒲缥、勐糯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44.29平方千米,比“九五”末的29.5平方千米扩大了50%,比“九五”前1995年的19.7平方千米扩大了近1.25倍。城镇化水平达21.8%。两极带动效果明显,“十五”末,隆阳区和腾冲县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6.8%、67%和54%。
  “十五”旅游和第三产业 “十五”期间,保山市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带动了全市以腾冲火山热海、和顺侨乡等一批知名景点景区为支撑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使保山市成为继西双版纳、大理、丽江之后的全省又一个特色旅游热点地区。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由“九五”末的192.1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82.97万人,增长99.29%(其中国内旅游者增加1.01倍,海外旅游者增长7%);旅游业总收入由“九五”末的4.4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73亿元,增加1.88倍。文化产业快速起步,交通运输、通信、房地产、金融、商业贸易、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27.4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6.4亿元,年均增长9.9%。
  “十五”财政收入 2005年,保山市财政总收入达12.3亿元,比“九五”末的6.01亿元增加1.05倍,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10.6%,超计划2.6个百分点。
  “十五”体制改革 “十五”期间,保山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目标基本实现,81户原国有企业成功改革改制,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新一轮改革顺利启动。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施甸、腾冲、龙陵、昌宁四县全面免除农业税,隆阳区农业税降至2%,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价格听证和公示制度、垄断行业价格改革积极推行,以信用社和国有商业银行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十五”对外开放 “十五”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在腾冲猴桥建成了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及联检大楼等口岸配套设施,同时缅甸政府也批准了在其境内甘拜地建设对应口岸。2005年,猴桥口岸进人了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的前五位,“全省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扶持。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和板瓦两条出入境二级公路建设在国家和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下,工程进展顺利;引进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70项,实际引进到位资金25.5亿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8倍和2.7倍。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05年,保山市主要宏观调控指标除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生产总值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超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31.14亿元,增长32.8%;第三产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7.5∶21.7∶40.8调整为35.3∶26∶38.7,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财政总收入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超年度计划目标19.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超年度计划17.8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9.5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9.5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4万人,城镇其他从业人员341人,乡村从业人员12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与上年持平。
  农村经济 2005年,保山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抗灾减灾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贯彻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等农村政策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0.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实现农业增加值4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8%。除甘蔗因严重干旱减产外,其他主要农作物均在大灾之年实现普遍增产。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92.9万吨,比上年增长5.7%;烤烟4.15万吨,增长26.9%;油料3.34万吨、香料烟0.52万吨、茶叶1.39万吨、水产品1.69万吨分别增长13.1%、41%、14%、和8.8%。畜牧业发展加快,肉类总产量17万吨,增长8.1%。生猪、蚕桑、茶叶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乡镇企业 2005年,保山市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6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总产值59亿元,增长25.3%;利税总额4.93亿元,增长11.1%。
  非公经济 2005年,保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8.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上缴税金3.16亿元(其中个私经济2.93万元,比上年增长39.4%),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5.7%(其中个私经济占23.8%)。个私工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3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占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7%。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3.81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67万户,比上年增1430户;私营企业1280户,比上年增19户;三资企业96户,从业人员7.93万人(其中个私经济7.69万人)。增加值、上缴税金、从业人员三项指标分别完成了省政府考核目标的124%、124%、105%。
  工业经济 2005年,保山市工业连续倍增计划启动,猴桥电站两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矿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完成工业增加值20.65亿元,增长2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蔗糖、中成药比上年下降外,其余品种均保持不同增长,其中发电量、锌、金属硅、水泥、机制纸和纸板分别比上年增长55.1%、102.4%、25%、55.6%、8.4%。工业经济效益好转,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26亿元,比上年增长55.8%。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5%。市政府召开了银、政、企座谈会,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发展机制。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协议》,研究制订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保山市平台建设方案》,完成了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全年共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0.4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保山市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和市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继续加大项目申报和争取力度,强化重大项目管理,集中力量实施“443”重大项目计划,有效扭转了年初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局面。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含保龙公路),比上年增长69.8%,超额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责任目标,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拉动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4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城乡集体单位投资2.09亿元,增长49.9%;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46亿元,增长13.5%;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2.03亿元,增长20.9%。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4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更新改造投资3.23亿元,增长36.1%;房地产开发投资7.01亿元,增长11.8%;其他投资8.25亿元,增长24%。
  全年共争取到国家、省发展和改革系统各项补助资金3.75亿元,比上年增加0.58亿元;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各项贷款2.7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项目前期工作有新突破。怒江干流水电开发前期工作继续推进,腾冲县至怒江泸水县公路、保山市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开发、保腾高速公路等项目有序开展。积极参与并配合推动龙川江流域水能规划调整方案和保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以及大瑞铁路、中缅输油输气大型石化基地选址、中印公路等项目的相关前期工作。重大项目对投资增长支撑有力。2005年市级领导挂钩8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腾冲柏联和顺景区开发、“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腾冲古林木业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槟榔江二级(猴桥)电站、苏帕河三级(乌泥河)电站、保山山葵加工厂、保山茧丝绸自动缫丝生产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保龙高速公路,昌宁大水平至施甸链子桥县际油路,腾密、腾板公路改造,昌宁大成水库、苏帕河二级(朝阳)电站,腾冲火山热海旅游景区提升改造,腾冲空港四星级观光酒店,龙陵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硅铁(一期)工程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昌宁麻地河小(一)型水库除险、槟榔江梯级电站对外永久公路、隆阳孙足河一级电站、龙陵公养河二级电站、腊寨电站、施甸至勐定公路、腾冲界头亚麻原茎加工厂、保山官房“北城春天”等24个项目实现了开工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隆阳、腾冲城市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施甸、龙陵、腾冲三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入扫尾阶段,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和顺跻身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魁,潞江小平田集镇建设加快,板桥、腾越、马站、姚关五乡(镇)列入全省旅游小镇得到省级扶持并开工建设。
  消费贸易和旅游 2005年,保山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12.7%,超过年度计划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23.88亿元,增长13.3%;农村市场12.16亿元,增长1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8.92亿元,增长12.6%;餐饮业5.17亿元,增长11.6%;其他行业1.95亿元,增长17.2%。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8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9.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001万美元,增长34.2%;进口3822万美元,增长39.7%。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3168万美元,增长18.3%;边境贸易6655万美元,增长47.5%。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9.7%。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交通 邮电 金融 保险 2005年,保山市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1206万吨、18.52亿吨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9%、增长47.9%;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875万人次、9亿人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9%、增长9.8%。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936千米,汽车拥有量4.35万辆。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年末电话用户20.28万户,比上年增加1.94万户。电话普及率2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各项贷款年末余额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04亿元,比上年增长83.4%。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2005年,保山市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取消了施甸、腾冲、龙陵、昌宁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税。隆阳区农业税率降至2%。共减轻农民负担2540万元,农业人口人均减负11.8元。纳入前3年(第一轮)产权制度改革考核目标任务的83户原国有企业已完成改革81户,改制率97.6%,改革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新一轮国企改革如期启动。以“校长公开选聘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公资绩效制”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试点阶段。文化、卫生、供销、粮食流通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报批程序,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投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明显提高。单一的审批制度逐步被审批、核准、和备案制所代替。一批引资项目得以签约并逐步落实;云南官房集团承债式整体兼并保山、永昌、兰花三个国有宾馆统一规划建设“保山马里商务中心”项目顺利开工。火山、热海、和顺景区经营权成功转让。保山与华隆集团、香港琅瑞国际管理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腾冲国际旅游区、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和龙王塘度假区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2项,已启动实施24项。引进市外资金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
  价格管理和服务 2005年,保山市出台了隆阳区城市用水、污水处理调价和施甸县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改革方案。政府定价逐步走向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依法取消了公安、交通、民政、文化、教育等18个部门不符合国家行政审批的收费项目,减轻群众负担100多万元。继续开展收费许可证年度审验,清理取消收费项目178项,取消金额645万元。继续加大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烤烟收购、招标药品、中小学教材、车用压缩天然气等价格监管力度,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97件,实行经济制裁169万元,受理各类价格举报案件55件。进一步强化价格服务职能,全年共受理价格鉴证619起,鉴定评估金额5213万元。
  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 2005年,保山市集中力量推动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20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计划。腾冲优质茶叶产业化技术开发、保山年产1500吨透心绿豆开发示范等项目实施取得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学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保山师专搬迁一期工程扫尾,施甸一中、龙陵一中高中扩招项目竣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实施顺利,25个国债教育危房改造项目投入使用,改造面积2.6万平方米。公共卫生防治救治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龙陵9个农村卫生院、施甸人民医院传染科、施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建成,龙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昌宁、隆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昌宁文化馆,腾冲清水、北海文化站基本建成。计划生育工作成果得到巩固,施甸、隆阳计生服务站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总人口242.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均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6万和8.2万人,有2.96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员0.82万人。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达18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达9040元。共追发拖欠农民工工资73.4万元,清偿拖欠工程款2亿元,清欠率98%。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亿元,实施茅草房改造0.78万户,年内解决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1.56万人。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低。支柱产业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进程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比重大,竞争性项目比重小。
  “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 2004年12月31日,保山市政府成立“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1月10日,召开编制工作动员会,9月底完成了《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的研究和编制工作,10月中旬完成了《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0月28日,市委一届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12月20日编制完成了《保山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初稿,先后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及老干部和五县(区)意见。12月27日,代市长段跃庆带领相关人员向省发改委作了专题汇报衔接和咨询。2006年2月9日,市政府召开全体会议对《纲要》进行了研究。编制人员先后13次对《纲要》作了修改完善。2月20日提交市二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在《纲要》编制过程中,全市25个重点专项规划也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完成初稿编制。

知识出处

保山年鉴.2006

《保山年鉴.2006》

出版者: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概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重要文献、统计资料和索引等类目,记述了保山市2005年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以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保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