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果与军粮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布朗族篇》
唯一号: 260037020220007593
片段名称: 粟米果与军粮
起止时间: 00:03:58,400-00:05:23,100
分类号: I276.3
主题词: 民间传说;云南

简介

口头流传在今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协村的一则传说也是关于诸葛亮的。讲“召玛贺”诸葛亮带兵打仗来到双江,因为粮草不济而被困。他见遍山长着一种缀满红果的树,这种树果当地人称做粟米果,又名火把果,他想:能不能充饥呢?他怕士兵中毒,先尝,果然可食。士兵们食果后士气大振,打败了敌军。此果以后被称为“救军粮”。诸葛亮回去后,在锦缎上用金粉书写“树王”二字,派人携去贴在粟米果树上。差官是个滑头,他想:云南迢迢千里,要是真的走去,不知要吃多少苦头。于是那个差官便把锦缎随便挂在附近山上的椿树上,去各地游玩。转悠半年后,他回去复命,谎报自己赴云南历尽艰辛。粟米果有功而被夺名,气不过,就让自己长得既矮又弯曲,不让不公正的人使用自己优质的木材。

知识出处

布朗族篇

《布朗族篇》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本专题主要介绍布朗族概述、布朗族的历史渊源、布朗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氏族公社后期的土地分配与剥削关系、布朗族头人特权与村舍组织特点、布朗族村舍制度、母系制度、父系制度、农村公社制基本形态、农村公社土地私有过程与生产关系改变、封建地主及经济文化特征、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手工业和副业、交通与商贸、布朗族民间信仰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