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与伊甸园生与死主题的比较分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唯一号: 260034020220001226
专题名称: 《荒原》与伊甸园生与死主题的比较分析
文件路径: 2600/02/object/MP4/260016020220000049/001
起始页: 00:09:36,218
专题类型: 玄学宗教

专题描述

《荒原》各章的标题依次是死者葬仪奕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雷霆所说的。它们揭示了现代人沉闷无聊的生存状态,也表达出诗人对获得灵魂净化和新生的期望,全诗在总体上构成枯萎死亡图景,再生的希望的潜在框架,从伊甸园中走出来的人类在不停的心灵选择中也经历着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的U型循环。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像四季的交替变化一枯一荣一荣一枯总是在乐园与荒原之间相互移位,我们的社会总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地延伸时隔数千年,斯物亦彼物斯人亦彼人,1921年艾略特创作《荒原》时精神处于几乎崩溃的状态,由此我们很难断定《荒原》是否在有意照应,伊甸园的原型艾略特甚至否定它带有社会批评的性质,对我而言,它仅仅是个人的完全无足轻重的对生活不满的发泄,它通常只是有节奏的牢骚,但我们并不能仅由他的主观态度,就否认《荒原》和伊甸园之间的无形联系。艾略特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精通欧洲各国和东方的文化,历史知识他尤其崇拜但丁,弥尔顿一类熟悉基督教文化的诗人,伊甸园的故事通过圣经,也通过各类文学尤其基督教的文学,悄悄地沉积于他的心灵底部,正因为他当时正处于,个人发泄的迷狂状态,那久沉底层的情感才更会被唤醒,披挂起亮晶晶的各种观念的残片,舒卷成神奇的诗意,所以二者的联系不仅体现在,表层的各类形象中,更重要的是,也存在于深层的文化心理中,伊甸园故事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有花草有树林有流水有动物,有幸福人类的图画,这是一帧美满的自然图景,而在《荒原》中天然的河道被石油,沥青巨木所堵塞不再流淌,过度的纵欲社会肌体的异化,使人失去了灵气麻木不仁,自然与人类在机器大工业,文明的压迫下痛苦地呻吟,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质上与追求个性自由,向往天然和谐的人类相对立,20世纪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人类自降生之日起就不仅面临着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考验,也面对着自身生存还是毁灭的疑虑,基督教学者对伊甸园故事有一段注释神造人原赐人以永生,而人犯罪后若永远活着就于己无益,因为罪的代价乃是死,罪人不能进入神的国,必须重生成为新造的人,这段文字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后,上帝安设基路伯和剑,来把守生命树的解释,这里的生不仅指幸福生活,也预示着苦艰辛的生活。死不仅指生命的消亡也含有对失败人生的否定以及对新生的预告,自原始时代起,人类对生与死的关系就有朦胧的辩证认识,无独有偶在《荒原》中,诗人也以生与死为中心,来构筑其象征的体系,卷首题辞中提到呼喊着“我要死的西比尔,火意象的本质即再生的前提,破坏毁灭或死。有评论家甚至认为,荒原就是处于新生前夕的死亡意象的隐喻体,《荒原》中充满了由死亡意识生成的意象。早在第一章一节它就倔强地蠢动以其固有的本能破土而出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它出现了,它在咒语般的语言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魔力与强势,接着在第二节中它再次突兀地显露,攫住不放的根是什么,什么树枝从乱石的垃圾堆中长出来,这意象自诞生之时就具备着辩证的力量,包含着生与死的二重性态势,死去的土地和乱石的垃圾堆,构成死亡的无情压力,而丁香沉闷的根芽和攫住不放的根,则构成生命的本能冲动,这样死亡的基本意象单位就有了内在的辩证结构和张力,达到完满的平衡和统一,不难发现这是诗中全部意象的基本特征。这里有破败的自然、凄凉的大海、被淤塞的河、充满恐惧的尘土,这里有破败的社会、倒塌的伦敦桥、扔弃着白骨的小楼阁、空无一人的教堂,这里有破败的人群、淹死的腓尼基水手、情感麻木的女打字员、只有兽欲的情人、以及走向地狱的亡灵之群,这就是那个正在毁灭的荒原,然而这里也在悄悄地萌动着什么,丁香在死去的土地下苏醒,春雷在远山回响,渔王在考虑着,是否至少将田地收拾好,这又是一个为复苏积蓄力量和信心的荒原方死方生已死已生,在我的开始时我的结束,我们惊奇地发现,伊甸园中死而复生的循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演化为“死即复生”的反应程式,伊甸园突出了生的美好,而《荒原》则花大力气描述,现代西方人精神的崩溃文明的没落,诗人愈是绝望就愈是希望重获新生,希望破败的一切快快消亡,新生的力量瞬间壮大,新生的意识在伊甸园中处于强势,而《荒原》中则处于劣势,就像巨石下的一粒嫩芽,做着倔强的抗争充满着悲剧的色彩。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内容包括:黎丽《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的10节课程;郝放《营养与健康》的9节课程;冯丽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10节课程;徐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7节课程;牛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的9节课程;崔亚楠《百姓生活中的物流科技》的5节课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艾略特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基督教
相关作品
荒原
相关作品
伊甸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