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唱花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6034
颗粒名称: (二)唱花灯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摘要: 民间称玩花灯。在贵州,花灯分东、南、西、北路,各路花灯表演形式和腔调各异。双堡花灯属西路花灯,具有悠久历史。
关键词: 民俗 文化 科技

内容

民间称玩花灯。在贵州,花灯分东、南、西、北路,各路花灯表演形式和腔调各异。双堡花灯属西路花灯,具有悠久历史。《续修安顺府志》礼俗卷中载:唱花灯,演唱都化妆男女若干人,男执扇,女执帕,相对边唱边舞,以月琴、二胡伴奏,词极俚俗,甚得民众欢迎。各地依次演完后,全班合演一场,演唱毕,接待之家酬以喜对。花灯表演多在夜间场坝子,演唱时间一般在春节到元宵节,有时延长到正月底,每个灯班20~30人不等,其中演出人员10~15人、勤杂人员10人左右。灯班为非职业性民间传统文艺组织,是一种融灯、歌舞剧为一体,集宗教祭祀、群众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的艺术。每当花灯班一出动,走向街头或场院时,随着一阵有节奏的锣鼓声,人们便会看见灯班队浩浩荡荡走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灯笼”。“灯笼”标志着演出水平,所以在造型工艺上十分讲究。常见的灯笼有排灯、宫灯、八卦灯、五角灯、扇灯、鱼灯、球型灯等,灯笼排列有序,带有政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宫灯排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以排灯排首,两个排灯各有毛泽东主席像和朱德委员长像。这些彩灯均用长竹秆挑之,每人举一个,排队进寨,首先参土地、参水井(在土地庙、水井前由领队人领唱,祷告平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如意的唱词),后才能进场。有时还要参“桌子”(考验智力的娱乐,在大方桌上摆上物品,以各种物品的性格名称组成一个句子成语,有的摆上俗语,揭出谜底,猜对后才得放行,猜不对会遭到起哄)。到演出场地,全体演出人员亮相名曰“踩场子”,唱些谦虚客气的话后再按演出顺序表演,每个节目演出人上场,由二胡伴奏“聊白”后,才到节目演出的正题,每个节目演出一般为四季、五更、十二月为段,每段以锣鼓、伴奏、亮扇子作为缓气时间,演出毕后全体演员出场齐唱,由领队人领唱,内容均是祝贺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词语,名曰“扫场”。
  花灯在民间源远流长,深受群众喜爱,其魅力在于花灯调子(节目内容)通俗易懂、欢快朴实、热情开朗、简练精当。编排者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观实生活内容,揭露、批判懒惰等不良丑恶现象,颂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如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赌钱骂五更”、“吹洋烟(吸鸦片)骂五更”、“懒汉过年”、“婆媳对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政治性强,如20世纪50年代以歌颂中国共产党、农民翻身解放、抗美援朝,宣传宪法、婚姻法、义务兵役、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为内容。60年代以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毛泽东思想为主题。80年代改革开放,宣传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以市场经济、科技兴农、邓小平理论等为主题。以后时期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