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7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结构
分类号: F302.2
页数: 21
摘要: 主要从耕作制度、粮食产量及种植结构等方面介绍了双堡镇的农业结构情况。
关键词: 农业 体制 结构

内容

一、耕作制度
  (一)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土地下放,每个农村人口约有耕地1.3亩左右。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间,江平公社耕地为8540亩,其中田6612亩,地1928亩,人均耕地面积2.27亩,1968年,耕地面积9471亩,其中田6686亩,地2785亩,人均耕地2.15亩;1978年,耕地面积9387亩,其中田6679亩,地2708亩,人均耕地1.60亩。
  双堡公社1958年耕地面积11066.8亩,其中田8701亩,地2365.8亩,人均耕地2.01亩,1968年耕地11996亩,其中田9298亩,地2698亩,人均耕地1.97亩,1978年耕地12450亩,其中田9786亩,地2664亩,人均耕地1.51亩。
  塘山公社1958年耕地面积6528.8亩,其中田5328亩,地1256.8亩,人均耕地1.58亩,1968年耕地面积6919亩,其中田5328亩,地1591亩,人均耕地1.47亩,1978年耕地面积6919亩,其中田5378亩,地1541亩,人均耕地1.02亩。随着区域和人口的不断变化,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也在变动。
  (二)水田作物
  民国时期镇内水田种植为一年一季制,也就是收割水稻后就翻犁抗冬。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小麦、油菜开始下田。1960年推广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绿肥、水稻—洋芋、水稻—蔬菜等一年两熟制。在耕作上多为四犁四耙,无水源的高塝田为五犁五耙后播秧。水田作物一般以农家肥和磷肥为底肥,化肥作追肥。
  (三)旱地作物
  旱地作物大多为一年两熟制,即玉米—小麦,玉米—油菜。由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耕作制度不断革新,从1989年开始,安顺市农经委、农业局在境内左官村、塘山村、江平村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当年推广面积为500亩, 1991年以后,由于分带轮作有增产增收,土地用养结合的效应,推广面积不断增大,1992年700亩,1993年750亩,1994年1350亩,1999年3800亩,推广的旱地分带轮作一般有麦肥、麦蚕豆、麦烟等。
  (四)复种指数
  民国时期,镇内复种指数一般在103%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时期复种指数在104%~108%之间。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境内种植制度的不断革新,复种指数也不断在递增,江平公社1962年为119.7%、1972年为125.4%、1982年为160.9%,塘山公社1962年为123.7%、1972年为127.5%、1982年为148.7%。双堡镇1992年的复种指数为182.7%,1996年为224.1%,2002年的复种指数为252.7%。
  二、粮食产量及种植结构
  (一)粮食产量
  1953年,双堡乡粮食总产为1856吨,人均产粮428公斤;1954年为1904吨,人均435公斤;1955年为1791吨,人均产粮409公斤;1956年为1910吨,人均产粮425公斤;1957年为2012吨,人均为457公斤;1958年为2113吨,人均产粮477公斤;1959年至1962年间,由于大搞深翻耕地运动和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违背了科学规律,在农业种植上得不到重视和合理安排,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59年双堡乡粮食总产量为940吨,人均产粮190公斤;1960年为900吨,人均186公斤;1961年970吨,人均为198公斤;1962为975吨,人均为195公斤。
  江平乡1953~1962年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是:1953年为1405吨,人均产粮406公斤;1954年为1461吨,人均产粮417公斤;1955年为1374吨,人均产粮392公斤;1956年为1469吨,人均产粮410公斤;1957年为1543吨,人均产粮428公斤;1958年为1620吨,人均产粮503公斤;1959年为920吨,人均产粮219公斤;1960年为883吨,人均产粮263公斤;1961年为668吨,人均产粮196公斤;1962年为985吨,人均产粮277公斤。
  塘山乡1953~1962年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粮是:1953年粮食总产量1550吨,人均产粮425公斤;1954年为1592吨,人均产粮429公斤;1955年为1644吨,人均产粮433公斤;1956年为1759吨,人均460公斤;1957年为1847吨,人均为486公斤;1958年为1949吨,人均542公斤;1959年为1100吨,人均298公斤;1960年为1250吨,人均334公斤;1961年为1460吨,人均384公斤;1962年为1010吨,人均239公斤。
  1966~1979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农业生产一直停步不前,1980年以后,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土地包干到户,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在生产结构上有了变化,粮食产量也逐步得到提高。
  1980~1990年双堡公社的粮食总产量分别是:1980年3113吨;1981年为2086吨;1982年3500吨;1983年3699吨;1984年3501吨;1985年为2317吨;1986年为3357吨;1987年为3117吨;1988年为3426吨;1989年为3531吨;1990年为3644吨。
  江平公社1980~1990年间粮食产量分别是:1980年是2052吨;1981年为1700吨;1982年是2176吨;1983年为2234吨;1984年为2309吨;1985年为1906吨;1986年为2313吨;1987年为1994吨;1988年为2223吨;1989年为2417吨;1990年为2471吨。
  塘山公社1980~1990年间粮食总产量分别是:1980年为1622吨;1981年为1284吨;1982年为1630吨;1983年为1965吨;1984年为1730吨;1985年为1412吨;1986年为1664吨;1987年为1633吨;1988年为1741吨;1989年为1613吨;1990年为1716吨。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农业生产得到合理的统一安排,科技兴农工作力度加大,粮食总产量稳步上升。2002年,由于境内受到了“秋风秋雨”的危害,水稻及其他同季作物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粮食产量损失60%左右。
  1991~2002年,双堡镇粮食产量及人均产粮分别是:1991年粮食总产量为8049吨,人均产粮339公斤;1992年为9043吨,人均产粮377公斤;1993年为9618吨,人均395公斤;1994年为10808吨,人均340公斤;1995年为11389吨,人均457公斤;1996年为12504吨,人均494公斤;1997年为12510吨,人均为488公斤;1998年13236吨,人均512公斤;1999年为13691吨,人均525公斤;2002年为14100吨,人均531公斤;2001年14625吨,人均552公斤;2002年7199吨,人均267.8公斤。
  (二)产值结构
  民国时期,农业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林业、畜牲业、渔业都是自给自足,商品量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畜、副、渔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由于结构不合理,产值依然很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农村副业和乡镇企业逐渐得到了发展。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一直占有80%以上,土地包干到户后,农业结构逐渐趋于多种经营,产值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双堡乡1986年农业生产总产值为1701132元,其中:农业产值954392元,占总产值的56.1%;畜牲业产值705240元,占总产值的41.5%;林业产值10800元,占总产值的0.63%;副业产值30000元,占总产值的1.76%;渔业产值700元,占总产值的0.04%。江平乡1986年农业总产值是1827280元,其中:农业产值1268700元,占总产值的69.4%;牧业产值373880元,占总产值的20.5%;林业产值100500元,占总产值的5.5%;副业产值72200元,占总产值的3.95%;渔业产值1200元,占总产值的0.07%。塘山乡1986年农业产值是760598元,其中:农业产值563717元,占总产值的74.1%;牧业产值162866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4%;林业产值8965元,占总产值的1.18%;副业产值25050元,占总产值的3.29%。
  1991年,双堡镇农业总产值为1064.0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65.08万元,占总产值的71.9%;林业产值15.35%,占总产值的1.44%;牧业产值257.49万元,占总产值的24.2%;副业产值25.84万元,占总产值的2.43%;渔业产值0.27万元,占总产值的0.025%。1992年农业总产值为103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03万元,占总产值的67.9%;林业产值22万元,占总产值的2.12%;牧业产值266万元,占总产值的25.7%;副业产值44万元,占总产值的4.25%。1993年农业总产值为111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02万元,占总产值的71.7%;林业产值24万元,占总产值的2.15%;牧业产值290万元,占总产值的25.9%;渔业产值2万元,占总产值的0.18%。1994年农业总产值为122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31万元,占总产值的76.2%;林业产值30万元,占总产值的2.46%;牧业产值260万元,占总产值的21.3%;渔业产值1万元,占总产值0.082%。1995年农业总产值145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92万元,占总产值的74.9%;林业产值28万元,占总产值的1.92%;牧业产值336万元,占总产值的23.1%;渔业产值2万元,占总产值的0.137%。1996年农业产值156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53万元,占总产值的73.7%;林业产值25万元,占总产值的1.6%;牧业产值385万元,占总产值的24.6%;渔业产值2万元,占总产值的0.064%。1997年农业产值21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40万元,占总产值的79.3%;林业产值60万元,占总产值的2.7%;牧业产值393万元,占总产值的17.9%;渔业产值1万元,占总产值的0.046%。1998年农业产值196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35万元,占总产值的72.9%;林业产值61万元,占总产值的3.1%;牧业产值471万元,占总产值的23.9%;渔业产值1万元,占总产值的0.05%。1999年农业总产值为4185万元,人均产值395元;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4208万元,人均产值1402元;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4069万元,人均产值879.73元;2002年农业总产值为3811万元。
  (三)种植结构
  民国时期,秋粮在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秋粮占粮食作物面积在79%左右,而夏粮在21%左右。
  1962~1982年间,双堡公社夏粮占比重最少的一年是1966年,比例为8.7%,最高的一年是1982年,比例为36.3%,此期间,江平公社夏粮比例最少年是1965年和1969年,比例为9.1%,最高的一年是1962年,比例为72.8%。塘山公社在此期间比例最少的一年是1966年,比例为13.6%,最高的一年是1976年,比例为30.8%。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夏粮比例有所提高,一般在23%左右,秋粮比例在77%左右。
  1991年撤、并、建后,夏粮面积比例提高到28%左右,秋粮比例在72%之间。
  经济作物在境内历来占的比例都很小,解放以后,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作物在总的农业种植面积上的比例一般在2%到10%之间。随着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油菜、小麦开始下田,境内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在整个农业种植面积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91年以后,境内开始大力发展烤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为最低年,经济作物面积比例为19%,1997年为最高年,比例为48%。
  民国时期,境内养地作物较少,在总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5%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养地作物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稍有增加,在4~7%之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此期间,养地作物的种植起浮不定,徘徊在2~20%之间。双堡公社最低的是1972年,比重2.2%,最高的一年是1977年,比重为23.7%;江平公社在此期间最低一年是1974年,比重2.3%,最高年是1963年,比重为33.2%;塘山公社最低年是1970年,比重为0.7%,最高年是1965年,比重为24.6%。1980年以后,境内各地都在推广一年两熟制和旱地分带轮作,也就是调整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方式,促进了油菜、蚕豆、蔬菜、绿肥等养地作物的发展,养地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比重也在不断增大。1991年,双堡镇养地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6128亩,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3.6%,1996年面积为2767亩,比重为38%,2002年面积为31317亩,比重为46.6%。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