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名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370
颗粒名称:
名山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4
摘要:
大西桥镇的名山介绍。
关键词:
地方
名山
古迹
内容
一、老青山(又名“天龙山”)
地理位置:东径106°09′,北纬260°18′。海拔1538.1米。山上庙宇名为“普德寺”,是明洪武二年(1369)古源和尚组建,在半山平坦之处。寺院坐北向南,上设大殿五间、下殿五间,两边厢房各三间,有山门。
对联:天生地就环绕一弯绿水
龙飞凤舞排达四面青山
占地面积60平方丈,后雍正年间僧微可增修。据口碑传说:古源和尚是一位德高望众、很有名望的禅师。云鹫山、天台山、天龙山三山起造时,用一个时辰竖柱、上梁,三方主持者同请古源禅师敬神,但都应允按时到现场主持敬神上梁。天龙山实属大西桥镇境内的一大景点,到建普德寺后,有很多名人到此游览,曾留下很多诗句佳作。
刘庆臻诗
刘庆臻原名刘玉玺,普定人,道光戊子科举人,任训导。曾写下七律为证,有诗赞曰:九溪河畔偶登临,步入青山不计寻①;①古八尺为寻
山势磅礴雄目杰,浪说天语甚闻音②;②妄说漫语
千树万树乔柯矗,中藏古刹最蔷森③;③普德寺古刹
刹后神米连溪长④,④细流不绝,建文去后传于今⑤;⑤今天
攀萝绿蹬升绝顶,显然可摘辰与参⑥;⑥均为星名
下视城邑逾千里,闾阎匝地倚桑阴⑦;⑦巷的门、匝、围围绕
上有石灵岐嶷立⑧,⑧茂貌妙能点头识人心;
推之辄动摇不朴,神仙巧置如悬城⑨;⑨钻子
将军著屐⑩昔寻乐,⑩鞋;拱壁特加珍南金⑪;⑪铜
归来细与山僧语,不觉莺鹤已满林。
这首七言古体诗以游踪为线索,显示了九溪河畔老青山(天龙山)的具体特点:一是山脉高势雄林深,相传山高可闻天语,不是事实,中藏古刹,莺鹤满林,则是实见。这大抵就是老青山命名的由来,真实不妄。二是建文神米,亦系传闻,点到为止。三是点头灵石,妙在动摇不朴,天然成趣,此石为此山特有,理应突出,故着墨亦多。全诗突出了老青山外表雄杰、内藏神奇这一种特点,用语真实而不浮饰,反觉神奇不妄,真实可信。
刘起春诗
(选自)《安顺府志》的参修者,“登天龙山”后留下七律:
藤萝尽处藓为梯,上到青宵望转迷;
问讯老僧无甲子①①不知年月,依稀犹记夜郎西。
这七言绝句亦写老青山(天龙寺),但与前诗笔法回导。
诗人抓住绝顶于宵、藤尽苔深的特点及登临望眼转迷的感觉,突出山之高矗。僧老不知岁,犹记夜郎事,突出寺之古老,诗人重在写意,内涵深厚,诗风清远含蓄。
张仲怡诗
据《续修安顺府志》载,张仲怡诗中题老青山四首:
(1)名山峻极镇避方,山麓之本水更长;
活动岩高凌绝顶,清凉井小涤回肠。
夏来古木千章荫,冬至梅花几树香;
大地门前平若砥,山僧嗜酒仲黄梁。
(2)摘寻梅子可调羹,带得诗来要酒烹;
入道无人求远大,藏经有阁颇高闳。
贤流随意庞无吠,俗子翘瞻鸟亦惊;
我是天台采药客,尘缘抛去学长生。
(3)闲携拄仗乐傲游,不到名山几度秋;
木铎悬空无客振,金钟仆地有谁修?
山径难行临恃马,高轩敞卧看牵牛;
尔来未了伤心事,禾忝离离念两周。
(4)有酒追欢且发歌,前明已逝可奈河;
空留赑屃斯文身,未受虫沙浩劫磨。
梦梦苍天谁作主,滔滔一下敌为倭;
山头凭吊江河泪,安得蛮夷若赵佗。
老青山的几大景观是人们游玩时必到的地方,即月亮井、盐米洞、乌龙硐、活动岩、和尚塔等。上大殿五间,中殿塑有释迦牟尼佛,右有观音,左有地藏等菩萨。
自建“普德寺”以来,在古源禅师的主持下,兴盛时期曾有100~200僧人居住。建国初期,残匪猖獗,曾有国民党军队军长官为僧,纠集残匪与解放军发生战斗,后残匪逃往“斗篷冲”,全被歼灭。
建国后,仍有僧人涂信初住居。在1964年,由于新建马场农中,将寺内全部木料搬到马场修建中学学校,至今只剩下残址。
二、狮子山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0′,海拔1409.5米。位于中所村。
山上庙宇名为“回龙寺”,始建于明辛丑年(1421),恒修滚和尚组建。此山自成一体,森林密布、山势雄伟,山尾平斜而饱满,若入此山,有举目无天之景。山顶是1堵岩,面白,占整个山顶的80%,侧面像石狮,故名狮子山。
又清康熙元年(1662),扩建“回龙寺”上下各一层、五间、二厢房,占面积60平方丈。石木就地取材,还制有石碑一块,上面写着:
晋阳之东四十里,有秀地一峰,笑傲玲秀,严若狮子形,故号狮子山,且隆大道士缙绅,不时登眺,飞锡善仰,每月游城,为黔南之名胜地也。目击接待之烦,询诸父老曰:“此山之兴隆,何先人之所避。常往之乡也”。父老向来人答曰:“辟地开天以来,此山不知几万年矣!前,此山无寺,有山无田,自和尚始盖于明辛丑岁(公元1421),恒修师徒二人,手辟狮山五载”。中殿菩峻和淡泊,而尚勤俭。有常住地常往,田约三百余金者,该滚和尚之心血所置,施主请为禅记,以志不朽,予不禁慨然兴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僧不在多,有田则行。
再于康熙元年(1662),开始多募化于各处扩充设庙产。
羽安后学:彭雪峰 拜 撰
主 持:照 华 照 稳 照 岑 勒 石
开山祖师恒修滚为“方丈”,羽安为“后学”,彭雪峰为“监院”,照华、照稳、照岑、勒石为“知客”。都是男的称为“大僧”,这些前辈僧人“圆寂”后,由幺和尚掌管,再后是昌宗属“监院”传有弟子隆智、隆华。后有河南许昌人是国民党军械库排长在山居住,欲出家,但昌恐慎,称他为“挂单”。一直下到众弟子,伦发、伦元、仁和、仁诠、仁成、仁贵、仁兴等女和尚。寺中香火兴旺,还有平坝县乐平乡和尚洞一带百余亩土地出租。
建国后(1950年)10月,和尚还在此住着,但平坝县乐平乡的和尚洞这片田产,土改时归他村,和尚生活无法自理,远走他乡。
狮子山“回龙寺”至1964年无僧人居住管理,常出现盗者到寺内偷门窗、撬楼板、锯柱料等,房屋逐渐倒塌。1965年,村里将寺中全部木料撤除,用于增建村办公楼,寺中只剩墙院。1979年10月又将狮子山的树木全部划分给各村民组砍伐后栽种包谷。1980年村承包给第12村民组3人重新绿化。经20余年,目前山林基本恢复。
三、关帝庙
俗称“关爷庙”,位于大西桥村境内。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20′。
关帝庙原名“云龙寺”,建修在黄金大坡前面,是上走云南、下走四川“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旁。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又于明崇祯二年(1629)扩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再次扩建,至嘉庆二年(1797)全面竣工完毕,设有围墙、山门,中间大院,前、后大殿共10余间房屋,占地面积100平方丈。前殿塑有西方接引佛;后殿塑有关羽、周仓、关平三大泥像。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帝庙庙会的重大节日。1956年,第七区曾办农茶中学1所,设有初中一、二、三个年级共7个班,有10多名教师任教、489名学生在此就读。1961年7月,“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全体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4年,大西桥村拆除木料建村公房,现剩遗址。
四、晓礼山(又名“晓礼”)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9′;海拔1351米。位于新寨村境内。庙宇分为“诚信寺”与“魁星阁”各1幢房屋。
城信寺座西向东,三间正殿原塑有玉皇、猪王、观音等菩萨。魁星阁座南向北,三间正殿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占地面积30平方丈。同治二年(1863)在下八府反上五府的战乱中,九溪村民多次在此山避难,为了安全,又修建了第二、三道围墙。设有垛口、三道重门。寺中香火兴盛。至民国12年(1923)女僧“慧贞”讨庙居住,收徒隆兴(女)、隆兴收徒祥妹(女),祖孙三代在此山开荒度日。1950年祖、孙三代在新寨村参加土改。住持慧贞于1961年去世,隆兴于1963年不慎落井而死,剩下孙祥妹一人与新寨村宋某结婚安家。房屋、圣像多年失修、倒塌,三道围墙已陈。时至1989年“天桂线”由此山经过,征收修建了一座铁塔,没有占据庙址。2004年新寨村村民集资重建原“诚信寺”,重塑玉皇大帝、猪王菩萨,安排人员管理。
第一重门,绍周、宋秉章写雕刻对联如下:
上联:晓谕本至诚有为有守
下联:礼义主忠信能屈能伸
五、永安阁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海拔1320米。
永安阁(太平寺)建在鲍屯村境内的一个小山上面,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设有正房五间,两边厢房各二间,山门。建房占地面积40平方丈,石阶141道。原正殿供着释迦牟尼佛,左边供有观音菩萨,右边供有地藏王菩萨,还有和尚居住。1952年前还住阁内, 1953年后和尚走了,于是无人管理。房屋、塑像全部腐朽倒塌,只剩下墙院。
2004年,村里及群众集资,将鲍氏祠堂的所有木料运往永安阁进行重建,现重塑有菩萨供奉。中殿释迦牟尼佛,左边观音菩萨,右边地藏王菩萨,山门等全部修补完好。山脚有4座小桥,周围都是河流及稻田。
现作出对联:
小桥流水绕青山 胜景独好
河谷螺蛳塞海口 奇峰多娇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