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345
颗粒名称: 村名来源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7
摘要: 大西桥镇属军屯、民屯,有较少的土著人,故村寨名称多以屯堡或姓氏及地点特征而得名。
关键词: 村名 来源 地方

内容

大西桥镇属军屯、民屯,有较少的土著人,故村寨名称多以屯堡或姓氏及地点特征而得名。
  一、大西桥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6′。
  东与中所村接壤,南与马场、鲍屯两村连接,西与带子街、安庄村交接,北同小寨村连接。由大西桥和对门园两个自然村组成,贵昆铁路、滇黔、贵黄公路穿境而过。东面有一大河,河上有一大桥。
  村名来由:此地属邢江河上游,即双洞、河桥、狗场屯、安庄四条溪流汇集的地方,常年发大水,称大水桥。至民国21年(1932)省政府开展地方自治,曾改为“永隆镇”,归安顺县第十区永兴镇(石板房)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7月)更名为大西桥,是1958年第七区区公所、人民公社,至1984年及1992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后镇政府所在地。
  二、鲍屯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
  东与马场、化肥厂、新寨村交界;南抵西陇村;西与带子街村连接,北抵大西桥村界,贵昆铁路、滇黔公路穿境而过,有一条小河经过村前田坝流往西陇村。由鲍屯、鲊塘河两个自然村而组成。设有大街一条,门楼一座。
  村名来由:明洪武年间,该村住有土著居民,名“帚箕坝”,鲍姓祖先征南留遗此地,更名为“杨柳湾”。因无战事,国泰民安,遂改名“永安屯”。此间,鲍、汪、吕、许、江五姓共住此村,由于鲍姓人口猛增,吕、许、江3姓外迁,由鲍姓主宰村事,遂与鲍氏而定为“鲍家屯”。
  三、西陇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
  东与新寨村、九溪村连接;南与七眼桥镇雷屯、水洞口村接壤,西与王家院村、水泥厂交界,北与鲍屯村相连。有南北两条小河在村前相交流向新寨村河汇聚。由西陇和小果园两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因村前的河流由鲍屯、水硐口两河汇聚于村前,显示出村寨田坝上面大、下面小,看去似鱼笼,故改为“须笼”,人们将字逐年念下去,音须而“西”,笼而“陇”,于民国6年(1917)更名西陇。该村有石匠较多,由于石头质量好,常年以雕刻石碑为主要副业,“白族”谢姓住居于此。
  四、带子街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20′。
  东与鲍屯、大西桥村交接;南与王家院村接壤;西与三铺村连接;北与安庄村接壤。滇黔公路、贵黄公路、贵昆铁路、由村境内穿越而过。该村辖四个自然村,即由上带子街、下带子街、黄坡、黄家庄组成,上带子街、下带子街汉族居住;黄坡、黄家庄苗族居住。
  村名来由:该村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 ,没有村寨,是上通云南,下到四川的古驿道,当时鲍屯村大部分人都会织丝头系腰,部分人为了买卖物资方便,搬到此地居住,由于人户逐年增多,形成了一条街面,都以卖丝头系腰带为主,后取名为带子街。
  五、三铺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19′。
  东邻带子街村,南与王家院村接壤,西与白泥、杨家关两村连接,北与小屯、安庄两村相连。地处滇黔公路要道,有贵黄公路、贵昆铁路穿境而过,又有一条河道由村前流往带子街村境内,座北向南,背靠大青山,东西向设有街面一条。
  村名来由: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征南屯军戊边,有田、吴、舒、李四姓屯居于此。当时依靠烽火传递军情,设烽火台,又属安顺到平坝传递军情的交接点和驿站。得名“下中火”。后商贸发展,过往人员从安顺向东行走,属第三站,故名“三铺”。
  六、王家院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19′。
  东交西陇村,南与水硐口村接壤,西与白泥村毗邻,北与三铺、带子街村连接,境内有原大西桥镇水泥厂,位于两山之间。
  村名来由:王家院,原名“观音硐”,因后山有一高大宽敞的溶硐,曾修建一寺庙,供着观音菩萨,因此而得名。山下的人户是姓王,发展较快,于1958年更名为王家院。
  七、白泥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5′,北纬26°19′。
  东与王家院村毗邻,南与七眼桥镇的雷屯村连接,西与七眼桥镇的左蒋村交接,北与杨家关、三铺两村接壤。滇黔公路、贵昆铁路穿村而过,由白泥和娄家庄两个自然村组成。白泥住汉族;娄家庄住苗族;娄家庄还是贵州省民族风情点,吸引了省内外和国内外人员旅游观光。
  村名来由:明朝初年(1368),此地住居着杨姓苗族,原名“青苗旧院”,明洪武征南屯军移民,潘、徐二姓定居于此,与苗族相好,苗族迁居于娄家庄。后期发现土下藏有大量的白泥,适用于陶器产品的开发,是陶器生产的主要原料,从康熙二十六年(1867)定名为白泥。
  八、杨家关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4′,北纬26°19′。
  东与白泥、三铺两村接壤,南与七眼桥镇的左蒋村连接,西与七眼桥镇的二铺村及631库交界,北与小屯、背陇两村相连。由上哨和下哨两个自然村组成。贵黄公路、清黄公路从村北穿过。
  村名来由:该村原名杨家岭,是上哨、下哨的统称。何谓上哨、下哨,上哨是观察西部敌情的哨所,下哨是观察东部敌情的哨所。自古以来出名,古代是古驿道,关隘险峻,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入之险要也、是上走云南、下到四川必经之所。原关上有杨姓的人在此地开店,供过往行人食宿,因此而得名杨家关。
  九、小屯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5′,北纬26°20′。
  东与三铺村接壤,南与杨家关村连接,西与三个山村交界,北与背陇村相连,贵黄公路、清黄公路从村南穿境而过。
  村名来由:原名“冷窝寨”,有一口很好的井,据罗姓史碑记载,明末清初年间,该寨是罗姓居住,后与塘官乡罗家大寨梁姓交换产业及祭扫祖茔,自梁姓迁入后,就把该井称为梁井,故尔称“梁井”小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称“梁简屯”,后又把梁简二字去掉而形成村名小屯。
  十、三个山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4′,北纬26°20′。
  东与小屯村交界,南抵七眼桥镇的二铺村及化工厂连接,西抵蔡官镇的长冲村交界,北与背陇村接壤。由三个山、山背后、猫岩三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相传老辈古话:“螺蛳锁海口,五马朝南走,三尊大炮响,一马惊回首,谁人识此地,辈辈出诸侯”。该村是以这三尊大炮为名,座落在三个小山脚,由此而得名“三个山”。
  十一、背陇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5′,北纬26°20′。
  东与安庄村接壤,南与小屯村交界,西接三个山、猫岩两村相连,北与平坝县二官村连接。有一座乐坝水库建在村前。
  村名来由:该村居于岭岗之上,岭下出水,水量较大,是乐坝水库的源头。岭岗与出水口如巨龙喷水,村门似一个大拢,又有一堵独生的岩石像人,岩边有一株银杏树,似一根赶鱼杆,而村寨设在拢的背上,故尔取“拢”的音为“背陇”。
  十二、安庄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20′。
  东与大西桥、鲍屯两村交接,南与带子街村接壤,西与背陇村、平坝县二官村连接,北与小寨、狗场屯两村地界相连。乐坝水库位居于村的上游。清黄公路穿村南而过,设有一条街面。
  村名来由:村寨住在河谷,地势较为低矮,是乐坝水库的下游。1958年乐坝水库未修建前,四方水常流入此地,特别是雨季,山洪暴发,农田和部分房屋常被水“淹”,本地口音“淹”读作“安”字,意为常被水“安”的村庄。乐坝水库建好后,农田、房屋得到安全保障,即意味着“安全”的村庄而得名安庄。
  十三、小寨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1′。
  东与中所、大西桥两村接壤,南与大西桥、带子街两村连接,西与安庄村、平坝县的二官村连接,北与狗场屯、江常两村交接。贵黄公路、贵清公路夹村而过。一条小河从村后到村前流向大西桥,由上寨、下寨、贾家寨三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在清顺治六年(1644),该村只有50多户人家,分三个自然村寨,由于村寨小,寨中建有一寺庙,附近的人常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增福、增寿”。为了吉利,将寨名取为“增福小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叫增福小寨。后人喊增福小寨较为繁琐,就去掉了“增福”二字,故名小寨。
  十四、狗场屯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2′。
  东与江常、河桥村毗邻,南与小寨村接壤,西与安庄村、平坝县二官村接连,北抵长坡、地区茶场交界。村后有一座底下坝水库为上游,又有一个常年流水不断的龙潭是保障全村农田灌溉的后盾。设有一条很宽的大街,两座门楼。村东有一大塘(称大官塘)。
  村名来由:明洪武调兵征南屯军戊边,属屯堡人住居,此地曾设场坝赶集,是以十二属相中的戊(狗)辰(龙)六天一场开展集市活动,连续下去,逐步逢狗(戊)场的这天最为兴旺,故尔得名“狗场屯”。
  十五、江常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1′。
  东与河桥村、平坝县天龙村接壤,南抵中所村界,西与小寨村毗邻,北与狗场屯村连接,后靠野鸡坡,前有一条河,清黄公路穿境而过。由江河、常山两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该村由江河自然村、赖山自然村组成。因赖山的“赖”字不雅,于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改名“常山”。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协商组建大队,两个村各取一个村名的字组成,故名“江常”而得名。
  十六、河桥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2′。
  东与平坝县双硐、天龙村接壤,南与平坝县天龙村交界,西与江常、狗场屯两村连接,北与平坝县新华、芦车坝两村相连。由黑寨和新寨两个自然村组成。又是仡佬族居住的村寨,新寨自然村有一个常年流水不断的龙潭,于1956年建有黑寨水库一座,清黄公路由村南境内而过。两岸民房依河畔而建,设有一座门楼。
  村名来由:原名“黑寨”是仡佬族(土著人)居住的地方,古代满山遍野“黑洋大菁”,遮天蔽日,是穿越黔地必经之道。路弯狭窄,方向不明,因此从安顺步行到此天就黑了,从平坝到此天仍然黑,故人们就把它称为“黑寨”。
  1956年修建水库,1959年遇洪水坝崩,冲毁了“黑寨桥”,后重建一座长30米、宽5米的石拱大桥,把两岸的人户连成一体,就以此桥把“黑寨”有贬义的村名更换为“河桥”,水库也随着更名为“河桥水库”。
  十七、石板房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1′。
  东与平坝县天龙村连接,南、西与中所村接壤,北与平坝县天龙村相连,是平坝县、西秀区两县(区)交界之处。贵昆铁路、滇黔公路穿村而过。后靠青山,房屋南北向设街而建,有门楼一座。于民国21年(1932) ,省政府调整区划时,第十区区公所设在此地称“永兴镇”。后又设永兴乡,是乡公所所在之地。
  村名来由:该村因地处滇黔要道,属商屯,明朝中期,附近村民到此摆摊设市,方便行人。后由于商贸发展,从业者就定居下来,对房屋建筑都以石头为主,多以石板盖房,故得名“石板房”。
  十八、中所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0′。
  东与平坝县天龙镇的山背后、吉昌两村毗邻,南与马场村接壤,西与大西桥镇、小寨两村连接,北与平坝县天龙村、石板房村相连,有贵黄公路、贵昆铁路,滇黔公路、关州公路四线穿境而过。由中所、山脚寨两个自然村组成。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属安顺府5起13枝。民国6年(1917),属第一区所辖。民国21年(1932)省政府调整区划时,属第十区永兴镇所辖,称“麒麟乡”,1950年设中所乡,属第十区所辖,1951~1955年间,设乡公所。有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从村北往村前绕村南流出。前有樟角、狮子两山,后有八脚、小青两山。村寨设在地势平坦之处,建有大街、小街、上街,门楼四座。
  地名来由: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屯兵戍边,按当时军事编制。在紧要地方设置卫所,连接数所置卫,卫中有中、前、后、左、右5所。洪武十五年(1382)明在阿达卜(今安顺)建普定卫,领中、前、后、左、右5个守御,千户所设于此。由于时间变迁,撤消前、后、左、右所,屯军定居下来,中所屯就是当时设所而得名。
  直至民国19年(1930)调整区化时,中所定名“麒麟乡”(因村前有一著名的狮子山),正所谓“狮子配麒麟”之称,据口碑传说,中所屯后期曾更名为“麒麟屯”,到民国28年(1939),又调整区划,设乡公所,故恢复中所乡。
  十九、吉昌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0′。
  东与平坝县汪井、石家大坡村连接,南与平坝县金平、高寨村接壤,西与马场村交界,北与中所村连接。由吉昌、马家院两个自然村组成。1966年,建“183”厂,占地境内,村前有一条笔直小河流向中所河。后靠大山,房屋南北立向,设有一条较宽的大街,有三座门楼和一座文昌阁。现有凉亭三座。
  村名来由:原名“鸡场屯”,明洪武年间调兵南征,屯军戍边,定居建屯后,设有交易市场,按十二生肖赶集,时逢“鸡”、“兔”日定赶场天,故名“鸡场屯”。1966年,把村的“鸡”字改为“吉”字,“场”字改为“昌”字,以示“吉祥昌盛”之意而得名。
  二十、马场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9′。
  东与吉昌、平坝县高寨村连接,南与九溪、新寨两村接壤,西与大西桥村交界,北与中所村相连。是关州公路的必经之道,汉苗两族杂居之地,中所河流与大西桥河流的汇聚之处。
  村名来由:该村四周是大村寨,属中心地段,清朝时就设有农贸市场,村东有一大坟茔场地,亦设一市场为“猪场”,统称猪、马二场,周边村民到此摆摊设点,逐步形成村寨,后以十二生肖逢午(马)、猪(亥)定为赶场日,因而得名猪马二场。1950年,在猪场场坝上建有国库粮仓一幢,猪场另迁到大西桥村赶集,只有马场继续赶集,故直称“马场”°1955年至1991年期间是马场人民公社、管理区、马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二十一、新寨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
  东与平坝县高寨村交界,南与九溪村连接,西与西陇村、鲍屯村接壤,北与马场村连接。由石坝、上摇车、下摇车、新寨四个自然村组成。汉族居住在石坝村和新寨村(新寨村原名叫苗寨午),苗族居住在上摇车和下摇车,属九溪村河流上游。
  村名来由:新寨村原名“苗寨舞”,地图上标有摇寨舞,因背后靠山与上摇、下摇车共一山梁,而且村寨靠近,有因缘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四村合并为一个大队,重新更名为“新寨”而得名。
  二十二、九溪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8′。
  东与白岩村连接,南与下九村、老落坡林场交界,西与七眼桥镇雷屯村接壤,北与新寨村相连,位于三个大山之间,谓之“三老下棋”之地,土丘较多,适种树木、茶叶,坡内藏有较多可开采的煤矿,是水火俱全的村寨。关州公路穿村而过。村前有一条较宽的大河,有门楼2座,设有街面。
  村名来由:九溪村于明洪武年间屯军戍边,由大堡、小堡、宋家院、马家院四个小村落组成,后因人口增多,房屋增加,把四个小院落建为一体,明崇祯九年(1628)以九条渠流水汇聚得名“九渠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将“渠”改为“溪”,去掉了“坝”字,故称“九溪”而得名。
  二十三、下九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7′。
  东与白岩村、旧州镇杨宝寨村毗邻,南与旧州镇浪塘村交界,西与老落坡林场交界,北与九溪村接壤。村寨座西向东,位于三个小山之间,地下煤矿较多,坡上茶林、树林是开发项目最具可行性的村,土山广阔,林地即可发展。村前有一条大河。关州公路穿村越过。
  村名来由:据传说及考证,该村是从九溪分居而来,原名“下九渠”,音“溪”的读声,位居于九溪河的下游,简称“下九”而得名。下九人常以打鱼及挖煤为业。
  二十四、白岩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18′。
  东与平坝县茂柏村交接,南抵旧州镇杨宝寨村接壤,西与下九村毗邻,北与九溪村、平坝县高寨两村相连。由老青山和小白岩两个自然村组成,苗族住居小白岩,汉族居住老青山。林业较为发达,煤矿藏量较为丰富,村前有一口常年不断的小井,形成了一条小溪灌溉农田流向下九河。目前,林木是该村的支柱产业。
  村名来由:
  (1)该村沿老青山主峰而下,有一横断山峰,岩石历尽苍桑,面呈灰白色,村寨建于岩下面,以此岩而得名“白岩”。
  (2)老青山脚下有5~6户人家住居,地宽人少,1950后,从九溪村及其他村寨迁入,现今20余户。村寨依老青山而居得名。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