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344
颗粒名称: 杂录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14
摘要: 从村名来源、名山、祠堂、古树、民间传说介绍了大西桥镇的情况。
关键词: 名山 祠堂 古树

内容

村名来源
  大西桥镇属军屯、民屯,有较少的土著人,故村寨名称多以屯堡或姓氏及地点特征而得名。
  一、大西桥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6′。
  东与中所村接壤,南与马场、鲍屯两村连接,西与带子街、安庄村交接,北同小寨村连接。由大西桥和对门园两个自然村组成,贵昆铁路、滇黔、贵黄公路穿境而过。东面有一大河,河上有一大桥。
  村名来由:此地属邢江河上游,即双洞、河桥、狗场屯、安庄四条溪流汇集的地方,常年发大水,称大水桥。至民国21年(1932)省政府开展地方自治,曾改为“永隆镇”,归安顺县第十区永兴镇(石板房)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7月)更名为大西桥,是1958年第七区区公所、人民公社,至1984年及1992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后镇政府所在地。
  二、鲍屯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
  东与马场、化肥厂、新寨村交界;南抵西陇村;西与带子街村连接,北抵大西桥村界,贵昆铁路、滇黔公路穿境而过,有一条小河经过村前田坝流往西陇村。由鲍屯、鲊塘河两个自然村而组成。设有大街一条,门楼一座。
  村名来由:明洪武年间,该村住有土著居民,名“帚箕坝”,鲍姓祖先征南留遗此地,更名为“杨柳湾”。因无战事,国泰民安,遂改名“永安屯”。此间,鲍、汪、吕、许、江五姓共住此村,由于鲍姓人口猛增,吕、许、江3姓外迁,由鲍姓主宰村事,遂与鲍氏而定为“鲍家屯”。
  三、西陇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
  东与新寨村、九溪村连接;南与七眼桥镇雷屯、水洞口村接壤,西与王家院村、水泥厂交界,北与鲍屯村相连。有南北两条小河在村前相交流向新寨村河汇聚。由西陇和小果园两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因村前的河流由鲍屯、水硐口两河汇聚于村前,显示出村寨田坝上面大、下面小,看去似鱼笼,故改为“须笼”,人们将字逐年念下去,音须而“西”,笼而“陇”,于民国6年(1917)更名西陇。该村有石匠较多,由于石头质量好,常年以雕刻石碑为主要副业,“白族”谢姓住居于此。
  四、带子街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20′。
  东与鲍屯、大西桥村交接;南与王家院村接壤;西与三铺村连接;北与安庄村接壤。滇黔公路、贵黄公路、贵昆铁路、由村境内穿越而过。该村辖四个自然村,即由上带子街、下带子街、黄坡、黄家庄组成,上带子街、下带子街汉族居住;黄坡、黄家庄苗族居住。
  村名来由:该村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 ,没有村寨,是上通云南,下到四川的古驿道,当时鲍屯村大部分人都会织丝头系腰,部分人为了买卖物资方便,搬到此地居住,由于人户逐年增多,形成了一条街面,都以卖丝头系腰带为主,后取名为带子街。
  五、三铺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19′。
  东邻带子街村,南与王家院村接壤,西与白泥、杨家关两村连接,北与小屯、安庄两村相连。地处滇黔公路要道,有贵黄公路、贵昆铁路穿境而过,又有一条河道由村前流往带子街村境内,座北向南,背靠大青山,东西向设有街面一条。
  村名来由: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征南屯军戊边,有田、吴、舒、李四姓屯居于此。当时依靠烽火传递军情,设烽火台,又属安顺到平坝传递军情的交接点和驿站。得名“下中火”。后商贸发展,过往人员从安顺向东行走,属第三站,故名“三铺”。
  六、王家院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19′。
  东交西陇村,南与水硐口村接壤,西与白泥村毗邻,北与三铺、带子街村连接,境内有原大西桥镇水泥厂,位于两山之间。
  村名来由:王家院,原名“观音硐”,因后山有一高大宽敞的溶硐,曾修建一寺庙,供着观音菩萨,因此而得名。山下的人户是姓王,发展较快,于1958年更名为王家院。
  七、白泥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5′,北纬26°19′。
  东与王家院村毗邻,南与七眼桥镇的雷屯村连接,西与七眼桥镇的左蒋村交接,北与杨家关、三铺两村接壤。滇黔公路、贵昆铁路穿村而过,由白泥和娄家庄两个自然村组成。白泥住汉族;娄家庄住苗族;娄家庄还是贵州省民族风情点,吸引了省内外和国内外人员旅游观光。
  村名来由:明朝初年(1368),此地住居着杨姓苗族,原名“青苗旧院”,明洪武征南屯军移民,潘、徐二姓定居于此,与苗族相好,苗族迁居于娄家庄。后期发现土下藏有大量的白泥,适用于陶器产品的开发,是陶器生产的主要原料,从康熙二十六年(1867)定名为白泥。
  八、杨家关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4′,北纬26°19′。
  东与白泥、三铺两村接壤,南与七眼桥镇的左蒋村连接,西与七眼桥镇的二铺村及631库交界,北与小屯、背陇两村相连。由上哨和下哨两个自然村组成。贵黄公路、清黄公路从村北穿过。
  村名来由:该村原名杨家岭,是上哨、下哨的统称。何谓上哨、下哨,上哨是观察西部敌情的哨所,下哨是观察东部敌情的哨所。自古以来出名,古代是古驿道,关隘险峻,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入之险要也、是上走云南、下到四川必经之所。原关上有杨姓的人在此地开店,供过往行人食宿,因此而得名杨家关。
  九、小屯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5′,北纬26°20′。
  东与三铺村接壤,南与杨家关村连接,西与三个山村交界,北与背陇村相连,贵黄公路、清黄公路从村南穿境而过。
  村名来由:原名“冷窝寨”,有一口很好的井,据罗姓史碑记载,明末清初年间,该寨是罗姓居住,后与塘官乡罗家大寨梁姓交换产业及祭扫祖茔,自梁姓迁入后,就把该井称为梁井,故尔称“梁井”小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称“梁简屯”,后又把梁简二字去掉而形成村名小屯。
  十、三个山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4′,北纬26°20′。
  东与小屯村交界,南抵七眼桥镇的二铺村及化工厂连接,西抵蔡官镇的长冲村交界,北与背陇村接壤。由三个山、山背后、猫岩三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相传老辈古话:“螺蛳锁海口,五马朝南走,三尊大炮响,一马惊回首,谁人识此地,辈辈出诸侯”。该村是以这三尊大炮为名,座落在三个小山脚,由此而得名“三个山”。
  十一、背陇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5′,北纬26°20′。
  东与安庄村接壤,南与小屯村交界,西接三个山、猫岩两村相连,北与平坝县二官村连接。有一座乐坝水库建在村前。
  村名来由:该村居于岭岗之上,岭下出水,水量较大,是乐坝水库的源头。岭岗与出水口如巨龙喷水,村门似一个大拢,又有一堵独生的岩石像人,岩边有一株银杏树,似一根赶鱼杆,而村寨设在拢的背上,故尔取“拢”的音为“背陇”。
  十二、安庄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6′,北纬26°20′。
  东与大西桥、鲍屯两村交接,南与带子街村接壤,西与背陇村、平坝县二官村连接,北与小寨、狗场屯两村地界相连。乐坝水库位居于村的上游。清黄公路穿村南而过,设有一条街面。
  村名来由:村寨住在河谷,地势较为低矮,是乐坝水库的下游。1958年乐坝水库未修建前,四方水常流入此地,特别是雨季,山洪暴发,农田和部分房屋常被水“淹”,本地口音“淹”读作“安”字,意为常被水“安”的村庄。乐坝水库建好后,农田、房屋得到安全保障,即意味着“安全”的村庄而得名安庄。
  十三、小寨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1′。
  东与中所、大西桥两村接壤,南与大西桥、带子街两村连接,西与安庄村、平坝县的二官村连接,北与狗场屯、江常两村交接。贵黄公路、贵清公路夹村而过。一条小河从村后到村前流向大西桥,由上寨、下寨、贾家寨三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在清顺治六年(1644),该村只有50多户人家,分三个自然村寨,由于村寨小,寨中建有一寺庙,附近的人常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增福、增寿”。为了吉利,将寨名取为“增福小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叫增福小寨。后人喊增福小寨较为繁琐,就去掉了“增福”二字,故名小寨。
  十四、狗场屯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2′。
  东与江常、河桥村毗邻,南与小寨村接壤,西与安庄村、平坝县二官村接连,北抵长坡、地区茶场交界。村后有一座底下坝水库为上游,又有一个常年流水不断的龙潭是保障全村农田灌溉的后盾。设有一条很宽的大街,两座门楼。村东有一大塘(称大官塘)。
  村名来由:明洪武调兵征南屯军戊边,属屯堡人住居,此地曾设场坝赶集,是以十二属相中的戊(狗)辰(龙)六天一场开展集市活动,连续下去,逐步逢狗(戊)场的这天最为兴旺,故尔得名“狗场屯”。
  十五、江常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21′。
  东与河桥村、平坝县天龙村接壤,南抵中所村界,西与小寨村毗邻,北与狗场屯村连接,后靠野鸡坡,前有一条河,清黄公路穿境而过。由江河、常山两个自然村组成。
  村名来由:该村由江河自然村、赖山自然村组成。因赖山的“赖”字不雅,于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改名“常山”。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协商组建大队,两个村各取一个村名的字组成,故名“江常”而得名。
  十六、河桥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2′。
  东与平坝县双硐、天龙村接壤,南与平坝县天龙村交界,西与江常、狗场屯两村连接,北与平坝县新华、芦车坝两村相连。由黑寨和新寨两个自然村组成。又是仡佬族居住的村寨,新寨自然村有一个常年流水不断的龙潭,于1956年建有黑寨水库一座,清黄公路由村南境内而过。两岸民房依河畔而建,设有一座门楼。
  村名来由:原名“黑寨”是仡佬族(土著人)居住的地方,古代满山遍野“黑洋大菁”,遮天蔽日,是穿越黔地必经之道。路弯狭窄,方向不明,因此从安顺步行到此天就黑了,从平坝到此天仍然黑,故人们就把它称为“黑寨”。
  1956年修建水库,1959年遇洪水坝崩,冲毁了“黑寨桥”,后重建一座长30米、宽5米的石拱大桥,把两岸的人户连成一体,就以此桥把“黑寨”有贬义的村名更换为“河桥”,水库也随着更名为“河桥水库”。
  十七、石板房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1′。
  东与平坝县天龙村连接,南、西与中所村接壤,北与平坝县天龙村相连,是平坝县、西秀区两县(区)交界之处。贵昆铁路、滇黔公路穿村而过。后靠青山,房屋南北向设街而建,有门楼一座。于民国21年(1932) ,省政府调整区划时,第十区区公所设在此地称“永兴镇”。后又设永兴乡,是乡公所所在之地。
  村名来由:该村因地处滇黔要道,属商屯,明朝中期,附近村民到此摆摊设市,方便行人。后由于商贸发展,从业者就定居下来,对房屋建筑都以石头为主,多以石板盖房,故得名“石板房”。
  十八、中所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0′。
  东与平坝县天龙镇的山背后、吉昌两村毗邻,南与马场村接壤,西与大西桥镇、小寨两村连接,北与平坝县天龙村、石板房村相连,有贵黄公路、贵昆铁路,滇黔公路、关州公路四线穿境而过。由中所、山脚寨两个自然村组成。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属安顺府5起13枝。民国6年(1917),属第一区所辖。民国21年(1932)省政府调整区划时,属第十区永兴镇所辖,称“麒麟乡”,1950年设中所乡,属第十区所辖,1951~1955年间,设乡公所。有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从村北往村前绕村南流出。前有樟角、狮子两山,后有八脚、小青两山。村寨设在地势平坦之处,建有大街、小街、上街,门楼四座。
  地名来由: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屯兵戍边,按当时军事编制。在紧要地方设置卫所,连接数所置卫,卫中有中、前、后、左、右5所。洪武十五年(1382)明在阿达卜(今安顺)建普定卫,领中、前、后、左、右5个守御,千户所设于此。由于时间变迁,撤消前、后、左、右所,屯军定居下来,中所屯就是当时设所而得名。
  直至民国19年(1930)调整区化时,中所定名“麒麟乡”(因村前有一著名的狮子山),正所谓“狮子配麒麟”之称,据口碑传说,中所屯后期曾更名为“麒麟屯”,到民国28年(1939),又调整区划,设乡公所,故恢复中所乡。
  十九、吉昌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0′。
  东与平坝县汪井、石家大坡村连接,南与平坝县金平、高寨村接壤,西与马场村交界,北与中所村连接。由吉昌、马家院两个自然村组成。1966年,建“183”厂,占地境内,村前有一条笔直小河流向中所河。后靠大山,房屋南北立向,设有一条较宽的大街,有三座门楼和一座文昌阁。现有凉亭三座。
  村名来由:原名“鸡场屯”,明洪武年间调兵南征,屯军戍边,定居建屯后,设有交易市场,按十二生肖赶集,时逢“鸡”、“兔”日定赶场天,故名“鸡场屯”。1966年,把村的“鸡”字改为“吉”字,“场”字改为“昌”字,以示“吉祥昌盛”之意而得名。
  二十、马场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9′。
  东与吉昌、平坝县高寨村连接,南与九溪、新寨两村接壤,西与大西桥村交界,北与中所村相连。是关州公路的必经之道,汉苗两族杂居之地,中所河流与大西桥河流的汇聚之处。
  村名来由:该村四周是大村寨,属中心地段,清朝时就设有农贸市场,村东有一大坟茔场地,亦设一市场为“猪场”,统称猪、马二场,周边村民到此摆摊设点,逐步形成村寨,后以十二生肖逢午(马)、猪(亥)定为赶场日,因而得名猪马二场。1950年,在猪场场坝上建有国库粮仓一幢,猪场另迁到大西桥村赶集,只有马场继续赶集,故直称“马场”°1955年至1991年期间是马场人民公社、管理区、马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二十一、新寨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
  东与平坝县高寨村交界,南与九溪村连接,西与西陇村、鲍屯村接壤,北与马场村连接。由石坝、上摇车、下摇车、新寨四个自然村组成。汉族居住在石坝村和新寨村(新寨村原名叫苗寨午),苗族居住在上摇车和下摇车,属九溪村河流上游。
  村名来由:新寨村原名“苗寨舞”,地图上标有摇寨舞,因背后靠山与上摇、下摇车共一山梁,而且村寨靠近,有因缘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四村合并为一个大队,重新更名为“新寨”而得名。
  二十二、九溪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8′。
  东与白岩村连接,南与下九村、老落坡林场交界,西与七眼桥镇雷屯村接壤,北与新寨村相连,位于三个大山之间,谓之“三老下棋”之地,土丘较多,适种树木、茶叶,坡内藏有较多可开采的煤矿,是水火俱全的村寨。关州公路穿村而过。村前有一条较宽的大河,有门楼2座,设有街面。
  村名来由:九溪村于明洪武年间屯军戍边,由大堡、小堡、宋家院、马家院四个小村落组成,后因人口增多,房屋增加,把四个小院落建为一体,明崇祯九年(1628)以九条渠流水汇聚得名“九渠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将“渠”改为“溪”,去掉了“坝”字,故称“九溪”而得名。
  二十三、下九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7′。
  东与白岩村、旧州镇杨宝寨村毗邻,南与旧州镇浪塘村交界,西与老落坡林场交界,北与九溪村接壤。村寨座西向东,位于三个小山之间,地下煤矿较多,坡上茶林、树林是开发项目最具可行性的村,土山广阔,林地即可发展。村前有一条大河。关州公路穿村越过。
  村名来由:据传说及考证,该村是从九溪分居而来,原名“下九渠”,音“溪”的读声,位居于九溪河的下游,简称“下九”而得名。下九人常以打鱼及挖煤为业。
  二十四、白岩村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18′。
  东与平坝县茂柏村交接,南抵旧州镇杨宝寨村接壤,西与下九村毗邻,北与九溪村、平坝县高寨两村相连。由老青山和小白岩两个自然村组成,苗族住居小白岩,汉族居住老青山。林业较为发达,煤矿藏量较为丰富,村前有一口常年不断的小井,形成了一条小溪灌溉农田流向下九河。目前,林木是该村的支柱产业。
  村名来由:
  (1)该村沿老青山主峰而下,有一横断山峰,岩石历尽苍桑,面呈灰白色,村寨建于岩下面,以此岩而得名“白岩”。
  (2)老青山脚下有5~6户人家住居,地宽人少,1950后,从九溪村及其他村寨迁入,现今20余户。村寨依老青山而居得名。
  名 山
  一、老青山(又名“天龙山”)
  地理位置:东径106°09′,北纬260°18′。海拔1538.1米。山上庙宇名为“普德寺”,是明洪武二年(1369)古源和尚组建,在半山平坦之处。寺院坐北向南,上设大殿五间、下殿五间,两边厢房各三间,有山门。
  对联:天生地就环绕一弯绿水
  龙飞凤舞排达四面青山
  占地面积60平方丈,后雍正年间僧微可增修。据口碑传说:古源和尚是一位德高望众、很有名望的禅师。云鹫山、天台山、天龙山三山起造时,用一个时辰竖柱、上梁,三方主持者同请古源禅师敬神,但都应允按时到现场主持敬神上梁。天龙山实属大西桥镇境内的一大景点,到建普德寺后,有很多名人到此游览,曾留下很多诗句佳作。
  刘庆臻诗
  刘庆臻原名刘玉玺,普定人,道光戊子科举人,任训导。曾写下七律为证,有诗赞曰:九溪河畔偶登临,步入青山不计寻①;①古八尺为寻
  山势磅礴雄目杰,浪说天语甚闻音②;②妄说漫语
  千树万树乔柯矗,中藏古刹最蔷森③;③普德寺古刹
  刹后神米连溪长④,④细流不绝,建文去后传于今⑤;⑤今天
  攀萝绿蹬升绝顶,显然可摘辰与参⑥;⑥均为星名
  下视城邑逾千里,闾阎匝地倚桑阴⑦;⑦巷的门、匝、围围绕
  上有石灵岐嶷立⑧,⑧茂貌妙能点头识人心;
  推之辄动摇不朴,神仙巧置如悬城⑨;⑨钻子
  将军著屐⑩昔寻乐,⑩鞋;拱壁特加珍南金⑪;⑪铜
  归来细与山僧语,不觉莺鹤已满林。
  这首七言古体诗以游踪为线索,显示了九溪河畔老青山(天龙山)的具体特点:一是山脉高势雄林深,相传山高可闻天语,不是事实,中藏古刹,莺鹤满林,则是实见。这大抵就是老青山命名的由来,真实不妄。二是建文神米,亦系传闻,点到为止。三是点头灵石,妙在动摇不朴,天然成趣,此石为此山特有,理应突出,故着墨亦多。全诗突出了老青山外表雄杰、内藏神奇这一种特点,用语真实而不浮饰,反觉神奇不妄,真实可信。
  刘起春诗
  (选自)《安顺府志》的参修者,“登天龙山”后留下七律:
  藤萝尽处藓为梯,上到青宵望转迷;
  问讯老僧无甲子①①不知年月,依稀犹记夜郎西。
  这七言绝句亦写老青山(天龙寺),但与前诗笔法回导。
  诗人抓住绝顶于宵、藤尽苔深的特点及登临望眼转迷的感觉,突出山之高矗。僧老不知岁,犹记夜郎事,突出寺之古老,诗人重在写意,内涵深厚,诗风清远含蓄。
  张仲怡诗
  据《续修安顺府志》载,张仲怡诗中题老青山四首:
  (1)名山峻极镇避方,山麓之本水更长;
  活动岩高凌绝顶,清凉井小涤回肠。
  夏来古木千章荫,冬至梅花几树香;
  大地门前平若砥,山僧嗜酒仲黄梁。
  (2)摘寻梅子可调羹,带得诗来要酒烹;
  入道无人求远大,藏经有阁颇高闳。
  贤流随意庞无吠,俗子翘瞻鸟亦惊;
  我是天台采药客,尘缘抛去学长生。
  (3)闲携拄仗乐傲游,不到名山几度秋;
  木铎悬空无客振,金钟仆地有谁修?
  山径难行临恃马,高轩敞卧看牵牛;
  尔来未了伤心事,禾忝离离念两周。
  (4)有酒追欢且发歌,前明已逝可奈河;
  空留赑屃斯文身,未受虫沙浩劫磨。
  梦梦苍天谁作主,滔滔一下敌为倭;
  山头凭吊江河泪,安得蛮夷若赵佗。
  老青山的几大景观是人们游玩时必到的地方,即月亮井、盐米洞、乌龙硐、活动岩、和尚塔等。上大殿五间,中殿塑有释迦牟尼佛,右有观音,左有地藏等菩萨。
  自建“普德寺”以来,在古源禅师的主持下,兴盛时期曾有100~200僧人居住。建国初期,残匪猖獗,曾有国民党军队军长官为僧,纠集残匪与解放军发生战斗,后残匪逃往“斗篷冲”,全被歼灭。
  建国后,仍有僧人涂信初住居。在1964年,由于新建马场农中,将寺内全部木料搬到马场修建中学学校,至今只剩下残址。
  二、狮子山
  地理位置:东经106°09′,北纬26°20′,海拔1409.5米。位于中所村。
  山上庙宇名为“回龙寺”,始建于明辛丑年(1421),恒修滚和尚组建。此山自成一体,森林密布、山势雄伟,山尾平斜而饱满,若入此山,有举目无天之景。山顶是1堵岩,面白,占整个山顶的80%,侧面像石狮,故名狮子山。
  又清康熙元年(1662),扩建“回龙寺”上下各一层、五间、二厢房,占面积60平方丈。石木就地取材,还制有石碑一块,上面写着:
  晋阳之东四十里,有秀地一峰,笑傲玲秀,严若狮子形,故号狮子山,且隆大道士缙绅,不时登眺,飞锡善仰,每月游城,为黔南之名胜地也。目击接待之烦,询诸父老曰:“此山之兴隆,何先人之所避。常往之乡也”。父老向来人答曰:“辟地开天以来,此山不知几万年矣!前,此山无寺,有山无田,自和尚始盖于明辛丑岁(公元1421),恒修师徒二人,手辟狮山五载”。中殿菩峻和淡泊,而尚勤俭。有常住地常往,田约三百余金者,该滚和尚之心血所置,施主请为禅记,以志不朽,予不禁慨然兴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僧不在多,有田则行。
  再于康熙元年(1662),开始多募化于各处扩充设庙产。
  羽安后学:彭雪峰 拜 撰
  主 持:照 华 照 稳 照 岑 勒 石
  开山祖师恒修滚为“方丈”,羽安为“后学”,彭雪峰为“监院”,照华、照稳、照岑、勒石为“知客”。都是男的称为“大僧”,这些前辈僧人“圆寂”后,由幺和尚掌管,再后是昌宗属“监院”传有弟子隆智、隆华。后有河南许昌人是国民党军械库排长在山居住,欲出家,但昌恐慎,称他为“挂单”。一直下到众弟子,伦发、伦元、仁和、仁诠、仁成、仁贵、仁兴等女和尚。寺中香火兴旺,还有平坝县乐平乡和尚洞一带百余亩土地出租。
  建国后(1950年)10月,和尚还在此住着,但平坝县乐平乡的和尚洞这片田产,土改时归他村,和尚生活无法自理,远走他乡。
  狮子山“回龙寺”至1964年无僧人居住管理,常出现盗者到寺内偷门窗、撬楼板、锯柱料等,房屋逐渐倒塌。1965年,村里将寺中全部木料撤除,用于增建村办公楼,寺中只剩墙院。1979年10月又将狮子山的树木全部划分给各村民组砍伐后栽种包谷。1980年村承包给第12村民组3人重新绿化。经20余年,目前山林基本恢复。
  三、关帝庙
  俗称“关爷庙”,位于大西桥村境内。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20′。
  关帝庙原名“云龙寺”,建修在黄金大坡前面,是上走云南、下走四川“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旁。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又于明崇祯二年(1629)扩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再次扩建,至嘉庆二年(1797)全面竣工完毕,设有围墙、山门,中间大院,前、后大殿共10余间房屋,占地面积100平方丈。前殿塑有西方接引佛;后殿塑有关羽、周仓、关平三大泥像。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帝庙庙会的重大节日。1956年,第七区曾办农茶中学1所,设有初中一、二、三个年级共7个班,有10多名教师任教、489名学生在此就读。1961年7月,“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全体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4年,大西桥村拆除木料建村公房,现剩遗址。
  四、晓礼山(又名“晓礼”)
  地理位置:东经106°08′,北纬26°19′;海拔1351米。位于新寨村境内。庙宇分为“诚信寺”与“魁星阁”各1幢房屋。
  城信寺座西向东,三间正殿原塑有玉皇、猪王、观音等菩萨。魁星阁座南向北,三间正殿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占地面积30平方丈。同治二年(1863)在下八府反上五府的战乱中,九溪村民多次在此山避难,为了安全,又修建了第二、三道围墙。设有垛口、三道重门。寺中香火兴盛。至民国12年(1923)女僧“慧贞”讨庙居住,收徒隆兴(女)、隆兴收徒祥妹(女),祖孙三代在此山开荒度日。1950年祖、孙三代在新寨村参加土改。住持慧贞于1961年去世,隆兴于1963年不慎落井而死,剩下孙祥妹一人与新寨村宋某结婚安家。房屋、圣像多年失修、倒塌,三道围墙已陈。时至1989年“天桂线”由此山经过,征收修建了一座铁塔,没有占据庙址。2004年新寨村村民集资重建原“诚信寺”,重塑玉皇大帝、猪王菩萨,安排人员管理。
  第一重门,绍周、宋秉章写雕刻对联如下:
  上联:晓谕本至诚有为有守
  下联:礼义主忠信能屈能伸
  五、永安阁
  地理位置:东经106°07′,北纬26°19′;海拔1320米。
  永安阁(太平寺)建在鲍屯村境内的一个小山上面,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设有正房五间,两边厢房各二间,山门。建房占地面积40平方丈,石阶141道。原正殿供着释迦牟尼佛,左边供有观音菩萨,右边供有地藏王菩萨,还有和尚居住。1952年前还住阁内, 1953年后和尚走了,于是无人管理。房屋、塑像全部腐朽倒塌,只剩下墙院。
  2004年,村里及群众集资,将鲍氏祠堂的所有木料运往永安阁进行重建,现重塑有菩萨供奉。中殿释迦牟尼佛,左边观音菩萨,右边地藏王菩萨,山门等全部修补完好。山脚有4座小桥,周围都是河流及稻田。
  现作出对联:
  小桥流水绕青山 胜景独好
  河谷螺蛳塞海口 奇峰多娇
  祠 堂
  大西桥镇境内解放前仅有两个较大的村寨,设有祠堂。建国后,其使用不同。分别是:鲍屯村的鲍氏祠堂;九溪村的朱氏祠堂。
  鲍屯村鲍氏祠堂 始建被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鲍氏重建,座落在村寨后最高地,由北向南而建,正房七间,厢房两边各三间,长方形的大天井,前有辕门一道,九级台阶,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相距鲍氏祖坟约300米左右。1958年新修贵昆铁路由祠堂后横穿而过。建国前夕,曾办过私塾(1949年划入学校办学,所有权归学校管理)。由于政府重视文化教育,1955年扩大为高小班级,永兴小学从石板房转入鲍屯学校。1967年后,扩大班级,办中心完小。至1997年大西桥初级中学开办,改为小学。2004年“两基”期间,由于该校房屋年久腐朽,学校及村委会协商拆除,重建了一楼一底校舍。
  原对联:渊源发于尚党 积厚流光 太傅之 家声特远
  奕祀来自棠樾 多福余庆 邦侯之 世泽孔长
  九溪村“朱氏祠堂” 建于明末清初。座落在大堡“汪公庙”的后侧,坐西向东,正房三间,厢房二间,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明洪武年间,朱姓调北征南,屯军戍边,朱姓占据了大堡的这一块好地,要求各户建房都按两边而建,留出街道和祠堂,前面较宽的面积,可供朱氏祭祀时食杂之用。当时里面供着朱氏各支神祖,设立神阁、排位等。建国后,没有征收归集体所有,一直保留下来,但里面神祖牌位等全毁,剩下空房仍归朱姓管理。
  古 树
  树是村寨的一个象征,起到的作用很大,既能作风景,又能挡风沙。据调查,各村自建村以来,都种有树,它们历尽苍桑,枯枝败叶较多,而有些遭到风吹雷打,逐步枯死,现幸存下来的只有少安徽。
  一、银杏树
  (一)狗场屯村内现存3株,其中2株是始建村时栽种的,距今600余年。第1株长于学校门口,其周长4.7米,高2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30米。第2株位于老协会房右侧,距第1株10米,树枝交叉,其周长3.4米,高18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20米。两株虽显苍老,已露部分枯枝,但生机盎然,春夏秋三季,白鹤、大雁常住栖于上,实是一大景观。第3株是村民陈方型之父亲于民国戊辰年(1928)种植在新门楼的,现叶鲜枝茂,其周长3.4米,高16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20米。
  (二)九溪村“青龙寺”前有1株,据口碑传,已有600余年历史,在60年代被烧,树枝枯断,重新发出茂枝,其他植物已寄生于老树干上,其周长7米,高12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10米。
  (三)河桥村西面现存1株,据口碑传距今已200余年,枝叶繁茂,处于年轻树龄阶段,其周长5米,高2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20米。
  二、柏树(柏枝树)
  (一)狗场屯村内办公室门口有1株已枯死,其周长2.5米,高20米,无树冠。但村两委及村民用石头彻了1米多高的围墙进行保护。
  (二)鲍屯村门口存有2株,它虽不大,但年岁已有100年以上,村里已彻石围好保护。
  三、檬子树
  (一)吉昌学校门口有1株,胸围1.3米,高1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10米,据口碑传有150年树龄。
  (二)九溪村(西方大路)有一土地庙,4株檬子树长于庙的周围,其中最大的一株周长4.18米,高2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22.6米。4株笼罩着土地庙。做活的、赶路的、闲游的到此,都要休息一会,故不曾损坏。
  (三)安庄村村东有一董姓的坟茔,靠后有1株似1把大伞,树龄200余年,其周长3米,高1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14米。现枝叶繁茂。
  四、皂角树
  (一)吉昌村内现存2株,第1株于村寨门口。据口碑传:树龄120余年,其周长3.2米,高2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30米。生机盎然、新叶丛影,叶繁枝茂,村里作古树保存,围上石阶,覆盖了3户房屋及道路。第2株位于上街冯家门楼,村民已将此树砌上石阶,口碑传它的树龄在80年左右,由于建房,锯了树枝。其周长3米,高15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20米。作为古树保护、人们休闲乘凉之处。
  (二)九溪村(西方大路)2株,位于土地庙前,属年轻阶段,枝叶茂盛,其周长1.2米,高20米,树冠覆盖地面直径20米,与檬子树交叉。
  以上存在的这些古树木,由于得到村民们的自觉保护和珍惜,已成为村寨的文明标志。
  民间传说
  大西桥镇境内的屯堡人在1960年以前,还在烤“地煤火”,喜欢串门,点上煤油灯或菜油灯,一帮老年人坐于火边,摆“龙门阵”。存在今古奇观的故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略表如下。
  一、古源禅师
  古源神师,称古源和尚。有一天,古源到安顺府募捐(化缘),走了很多富户人家,没想到从县府门前走过,不料府台大人闻知,遂令人来请,古源禅师随同进入,与府台大人相见时,互相道个了礼。分宾入座,府台大人座西向东,古源禅师坐东向西。随从立即递过一杯茶,古源接在手中,也不对府台称“谢”字,反手将茶往后倒了,府台看见,想发脾气,便问道:“和尚,你太小看我了,很多富家人及各位官员到我府来,还没有像你如此无礼。”古源微笑回答:“大人有所不知,城东一户人家失火(火烧房),我将此茶救之。”府台又怒:“晴天日朗,你怎么救?”古源回答道:“急差人察看。”府台令手下人员立即前往,不多时回报:“大人,刚才城东一户人家果然失火,突然从天上降下黄雨,扑灭了大火。”府台再问:“果有其事?”回:“果有真事。”府台大人方知古源和尚果真有道行。唤下人多拿些银两谢之,古源再三推谢,方才收下。不到一个时辰返回天龙山。相传天龙山、天台山、云鹫山三座山的庙宇都是古源和尚择日建造的,上梁都在同日同时进行,而在三座名山都可以看到古源和尚在现场指挥。传说古源和尚会分身道术。
  二、中所吴茂才
  中所吴茂才,生于1880年。自幼好武,身材魁梧。惯使一对单刀,在当地很有名望。1912年10月,轿子山的跳灯场来了一个专赌而又横行霸道姓罗的人,也是匪首之一。安顺府台曾几次派兵征讨,反被败回。这日,突然访到中所吴茂才,特派兵10余名跟随到中所聘请,吴茂才当时应允了,府台派出随从10余名士兵带路去到跳灯场。恰逢这天赶场,赌场上十分热闹,旁人告之姓罗的人:“今天有人带兵前来捉你,快些走了。”匪首听了叫道:“你给我传个口信,要捉拿我,可惊动赶场之人,待等一时相约。”吴茂才只得等待,时间在下午3点以后,该匪赌后吃饱喝足,与吴茂才相见,大喝道:“吴茂才,久闻慕名,今天可见个高低了。”吴茂才答道:“好汉听我一言相告,束手就擒,改邪归正,可保性命,如执迷不悟,只好奉陪。”该匪道:“如今你我不必在此,选一块平坦之地较量。”二人就离场坝百余米之地的一块稻田,双方拔出双刀(该匪双刀有护手,吴茂才的双刀是自做的,没有护手)开始斗欧,围观的群众不低于几百人,只听见忽忽声、叮当声,约一个时辰后,吴茂才的左手指头被该匪削去。吴暗想,今日非比寻常,不捉此人,我命休矣。遂使出八面刀的架势,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左手一晃刀,右手刀从头上刷下来,武术上称“泰山压顶式”,该匪套头巾断为数截,头额血流满面。紧接着吴茂才使个遍马腾空一扫腿,该匪脚虚手松一跤倒于地下,双刀离手,吴茂才跨上一脚,踏于背心,口称:“服与不服。”该匪口称:“饶命。”众兵丁一齐拥上将其绑缚。群众有的买炮,有的口称:“除了一大害,这下可太平了”。
  传报给府台大人,即乘轿往跳灯场,亲让轿给吴坐下,命抬着走,从跳灯场一直鞭炮放至城中,后在府台作“捕快”留用。后来,吴茂才查不到下落,家庭拿衣物葬之。
  三、顾则子传
  听说顾则子,人们口传叫顾虱子,能说会道,聪明伶俐。
  则一 时逢春二月,有一天,他父母给他说:“牛圈坑里的粪太满了,找几个人出了粪,有待春种时放田里。”则子找了几个合心的人挑了一天,把粪出来堆在街面上。众人看了十分厌恶,骂声载道。父母听后,也对则子责备。无奈之下,则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家中的高梁粑蒸熟,用竹筒塞后,放于粪堆上面,而每天到此与众人摆玩,引众人入圈套。东扯西拉的一些打赌事,几个青年人不知圈套,突然就谈到这一堆粪的事,有一个人就骂道:“你家堆粪不能堆于街面,影响卫生和环境,还有这个狗更不像话,还要屙屎在上面。”当这句话说出,正好中则子的圈套,他发言了:“如果哪个吃了这堆狗屎,我给他做10天工。”几个年轻人听了,哪能吃狗屎呢,反将此话回则子:“如果你吃了这狗屎,我们几个给你家做10天工。”则子慢谈慢谈地说“不说10天工,就是20天工我都不干,最主要的是扫了我的脸面。”几个年轻人更是赌得太急:“如果你吃了,不说天工,我们几个把这堆粪搬到你家田里去。”这时则子可不能放过机会,把手的小指头伸出打个勾,又请了在场的几个年轻人作证,蹬在粪堆上吃起“狗屎”来了,众人不知其意,大笑起来,他一下就把这堆约一斤的“狗屎”吃了,几个年轻人回家拿着扁担、撮箕用了一天功夫把这堆粪搬到了他家田里。他回家给父母说:“我今天把粪挑到田头了,你们二老人不要骂了”。
  则二 由于父母严令紧,对他要有一定的教育方式,童年时顽皮、聪明。有一天,当他父亲到大龙潭钓鱼去了,他从外面气冲冲地跑进家中,对他母亲说:“不好,不好。”他母亲大吃一惊问道:“出什么事了?”他说他父亲在大龙潭钓鱼,倒在潭头淹死了,“我”拿门板去给他停尸,“你”随后再慢来。他扛着门板往大龙潭就是一溜烟。由于母亲年老,边哭边走,跟不上他。他一口气跑到他父亲面前说道:“父亲,家中失火了,我只救得这一块门板,快想办法再去救。”他父亲听了,丢下鱼杆,向九溪方向跑去,他坐在潭岸不动了,等到二老边哭边跑相会时,问明没有此事,才知道是则子出的鬼点子,觉得上了他的当。
  则三 有时他与一些老人坐玩,目的是向他们学点各方面的知识,听他们“摆龙门阵”。这样一来与这般老人就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每逢玩耍走到哪一家就要做饭吃。他与几个有钱的老人摆谈,几个老人都说自己从没有饿过饭,以后也不会饿饭,顾则子听了暗自发笑,心里说,你们没有饿过饭,我偏要你们饿一天。基本上快要轮流到他家了,但是又没有权利叫家中人做饭,真是几头为难,事到临头再说。这天他请几位老人到他家玩,他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倒茶烧水,使这些老人确实感到满意,则子说:“你们闲玩住,我到街头上买点小菜。”当他出门时,把煤火整燃,用一个顶罐放水,再把一支水瓢放于顶罐中,就把几道门锁上走了。老人们玩到一定时候,发觉肚子饿了,才找则子,有的去开门,门也开不开,有的去灶房看时,发现顶罐里面响声不绝,认为是煮肉。大家又安心坐了下来。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不见则子回来,再去望灶房的顶罐,原来是一支水木瓢在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大伙警觉起来,肚子又饿,门又不能开,望饭甑,又是空空的。直到下午则子才开门进来,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几位老人说从来没有饿过饭,今天你们该尝到饿饭的滋味了吧!”这时几位老人才发觉上了他的当。
  四、天龙山的盐米洞
  自古源禅师建庙以来,发现此洞有米,甚为稀奇,吩咐小和尚每日用口袋去接,但是来的和尚多了,接来的米也足够吃,只是没有库存。在“普德寺”兴旺时期二百余僧人吃饭,最起码要用马驮来才行,可是凭着几个小和尚用口袋接米,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古代除了水碾而外,其余各户用碓舂谷子,你看就是怪在这一点,接来的米能够供给寺中使用,真是太神奇了。后来听说是一个贪财的和尚从中暗地去接米往外售,盐米洞还是照常流着。为了偷米快,时间少,免被发觉,就拿着手锤、钻子将盐米洞的口打大一点,让它淌多点。万万没有想到,遭了,这一下子米不但不淌大点,反而一粒都不淌了。盐米洞因而被断。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但盐米洞现存,当你在周围的草丛里,时而会找到黑色的大米,这是一桩奇事。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