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309
颗粒名称: 三、丧葬习俗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丧葬习俗文化的历史传承。
关键词: 地方 习俗 历史

内容

1.老人死了以后用干“艾”熬水洗净全身,为女性死者梳头,包上新纱帕,男性死者需剃光头发。
  2.老人死了以后,孝子需系上“孝刷把”,“孝刷把”用谷草扎成,长20~25厘米,根数比所死老人的实际年龄多四根。
  3.给死人所穿的“装老衣”只能是单数件,换上女儿所做的“装老鞋”。比齐双脚掌后,用线捆好脚掌,线的根数比所死老人的实际年龄多四根。
  4.死人装棺材后,棺材从上到下的中线应和堂屋前后中线重合。
  5.不能让眼泪落在死者身上。
  6.棺材头在内,尾在外,前面摆桌子一张,桌子上放插香米一升和摆放供果。
  7.死者的女儿提前到灵前烧三斤六两“倒头纸”。
  8.抬空棺材进家,棺材的合子和盖子必须分开抬。
  9.“孝子”请人帮助料理丧事时,系上“孝刷把”,要给所请的人下跪。其余时间,进入他人住宅,要取下“孝刷把”。(孝子:指死者的儿子。以下同)
  10.“道士”及时为死人“开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为死者“对道场”,点“药师灯”。(屯堡道士,名为“道士”,实为佛家信徒)
  11.出殡的路上,如果有桥,“孝子”要爬在桥上,并说:“爹(或妈)我背你过桥”。抬棺材的人如果需要更换人员,或路上有障碍物,需要暂停,“孝子”要面向出殡人群跪下。在棺材未入墓穴以前,不能落地。因为“棺材落地,穷得叹气”。
  12.人死了后,要及时在大门前或巷道口,在一根长长的竹杆顶端系上下垂的分节的“望山钱”。“望山钱”的节数与死者年龄的整十数相同。
  13.送殡的人回到丧家吃早饭时,依次从安排在丧家门前的火堆上跨过。
  14.从丧事料理完毕后的第二天开始,死者的儿子家庭每顿吃饭时,在饭桌留一空位,摆上碗筷,盛上饭,要这样供满一百天。死者逝世一周年,要满周年,死者的儿女要到坟上烧化纸钱。待满了二年半,还需再到坟上烧化纸钱。(满二年半,不能过三个春节,如果死者的忌日在腊月,第三年的腊月就满二年半,实际仅为两年)至此孝服才满。
  15.如果父母逝世未满二年半,维修房屋和基建工作都要停止。
  16.出殡时棺材上放一个“汤罐”,公鸡一只,一路上撒放纸钱,称之为“买路钱”。
  17.出丧杖:用长50~60厘米,直径2.5~3厘米的圆棒一根,白纸条缠绕,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做几根,跪接客人时双手拄杖。最后放于死者的坟前。
  18.死者家属在三年中,不能用红纸写春联,只能用黄纸或绿纸写“素对子”。
  19.三年满后,才能把死者的名字写上记有历代祖先姓名的“排位”上。
  20.安埋死者的当天,“孝子”象征性地背负一些泥土到死者坟上,并边说:“爹(或妈),我给你盖房”。随之道士“买地”,“明确”死者对墓穴四方的“管理权”。
  21.死者的儿子在征得未婚妻子及其岳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在办丧事的同时结婚。称之为“孝里扶”。
  22.从出殡的当晚起,孝子要连续送三夜的“火”。第一晚送到坟上;第二晚送到半路;第三晚又近一些。“送火”:是点燃葵花杆桔之类的东西,送到适当地点。每次均跪拜于地后说:“爹(妈),我给你送火”。
  23.安埋死者的第三天,死者的亲属到坟上烧化纸钱,呜放鞭炮,谓之“扶山”。
  24.屯堡人用“祭文”纪念新故亡人,在死者“上山”前的追悼会上歌颂。格式为:
  ①祭日:写岁次、朔日、望日、祭日。
  ②写主祭人的姓名。
  ③歌颂死者的丰功伟业。(此部分是祭文的中心,多为韵文)
  ④伏维、上飨各占一行。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