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屯堡婚俗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307
颗粒名称:
一、屯堡婚俗的沿革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婚俗的沿革情况。
关键词:
地方
习俗
历史
内容
1950年以前的屯堡人继承老祖宗的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医疗、卫生等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人的寿命短促,男人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屯堡人普遍早婚,还在孩提时代的女孩的“八字”已被媒人“发”到了认为是门当户对的人家,叫“发八字”。经阴阳先生“比八字”,如“五行相生”,就叫“看得”。经双方父母对对方情况的内查外调,父母都没有意见,婚姻关系初步形成。选好一个日子,男方家备好糍粑、面条、猪肉之类的礼品,媒人送到女方家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叫“起红庚”。“起红庚”之后,婚姻关系正式形成。屯堡人一诺千金,“接了人家三匹黄菜叶,就是人家的人。”
待到男女双方长到十五六岁,就已经达到结婚年龄,做父母的着手为儿女筹办婚事。男方家备糍粑、猪肉(5斤左右),由媒人送到女方家,把准备办理婚事的时间告诉女方的父母,这一程序叫做“挑小提篮”,又叫“劝”。得到女方父母的同意后,男方家于办理婚事的上年的腊月备糍粑、猪肉一块、带有尾巴的猪腿一个(15~20斤),媒人押送到女方家,把下年就要办喜事的意见和女方家再次协商,这个程序叫做“挑大提篮”。
办喜事当年的上半年(一般在阴历6月),男方家要把办喜事的准确时间和请“属”什么的人为新娘绾戴等有关的信息用“日单”通知对方。男方家用“脚篮”两副,装上礼品。一副“脚篮”两头各装糍粑一个,每个糍粑要能盖住“脚篮”的上口(“脚篮”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另一副“脚篮”的其中一个放肉,另一个放面条和糖。备好的两担礼品由媒人押送,二男士挑着送到女方家,这个程序叫“报日子”。挑回的“脚篮”里,摆放着女方做的袜底、“全家鞋”等各种针线活。
女方的嫁衣,应由男方家按协商的数量、品种备齐。“报日子”后,媒人还得带上适量礼品到女方家,把女方所穿衣服的各部分的尺寸比好,以便男方家缝制,这一程序叫“比衣裳”。
嫁奁由女方家备办,一般是床1间,桌子一张配4条板凳,木柜一个。女方家出材料,男方家出人工钱,“报日子”时男方家应给的人工钱同时送去,叫“财礼”钱。
迎娶前一日,男方家备花轿,红毡盖顶,10岁以下的一男孩坐轿;盒(箱盒)两个,其中一个放米制“大泡糖”,另一个放“花粑粑”。并送去带有猪尾的齐头半边猪肉。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开盒”后,女方父母确认礼品无缺,才能入席就餐。
当晚,出嫁女的众女伴相陪,翌日鸡叫三遍由亲人背着哭得十分伤心的新娘上轿。阴阳先生燃点香烛,高颂:“远望一轮车,罗衣四角遮,车来车岂住,马来下金鞍,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上轿之后,五世其昌”。
“年无忌,月无忌,日月星辰无忌,姜公在此,诸神回避”。
然后是燃香请诸路神仙护驾。
最后是将公鸡的冠子顶端掐掉少许至出血点于轿子的上、中、下各部。边点边颂:“紫鸡点轿头,辈辈出公候;紫鸡点轿腰,脱了蓝衫换紫袍;紫鸡点轿脚,早生贵子早登科。上轿已毕,百事大吉”。
起轿后,抬轿人抬着轿子在门前转三转后方能起程。一路上,过桥需丢红蛋。到了夫家,请阴阳先生为新娘举行下轿仪式(与上轿仪式基本相同)。头顶红盖头的新娘一般由将成为妯娌的人背着离开花轿。到了堂屋门前,从交换铺设的两张新席上走入堂屋,跨过马鞍。跨马鞍时旁边有人为之祝福,说四句:“又驮金来又驮银,又驮高官与贵人;新人一生都平安,子子孙孙在朝庭”。在神龛前拜堂后,新婚夫妇进入洞房。阴阳先生按东西南北“撒帐”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二中年妇女“铺铺”,颂“铺铺”四句二首:“这张新床三尺三,上铺绫罗下铺毡;自从今日铺过后,子子孙孙中高官”。
“这张新床三尺六,绫罗绸缎上面铺;红梅一定多结子,床上睡定状元公”。
再经洗淘米水,坐床、倒宝瓶之后,才能安静下来的新婚夫妇开始接待新娘的娘家街坊亲戚“送饭”。新娘在三天之内不能吃婆家的饭,饭由娘家街坊亲戚送来。为备缓急,新娘备有各种干鲜果品。
第二天“拜二朝”,亲戚朋友送礼在“拜二朝”时兑现。叫做“丢拜钱”,新郎、新娘站立于神龛前,给“丢拜钱”的每一位磕头致谢。仪式结束时,新郎的弟弟可以抢拜钱。
第三天,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前新娘先“下厨房”。在厨房中,新娘的婆婆要用新的洗锅扫帚给儿媳“刷油肩”。边刷边念:“刷去灰尘,四季平安;去掉油渍,地久天长”。新娘把盐巴送给婆婆,并喊“妈,接盐”。“接盐”意为“接缘”,预示以后的日子婆媳有“缘”,家和万事兴。在堂屋里,一个大簸箕中摆下丰盛的菜肴,公婆主席,一家人按序就座。就餐开始后,新娘只做一个吃饭的动作就急急回洞房。
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走破路”,如果有新娘的娘家路远,“回门”后推等情,就一定要“走破路”,走了“破路”新娘才可以窜门。时间安排在吃“团圆饭”的当晚。
第三天下午,新娘的娘家请二童子接新娘回门,二童子中,一人陪新娘回门,先行。另一人接“送亲客”,后走。第四天,新婚夫妇到娘家“回门”,“送亲客”也于当日返家,但不能和“回门”转来的新婚夫妇碰面。如果碰面,不能说话,且要相互交换手帕。
经双方父母的多年操劳,一对将晓事的青年男女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结婚后的恋爱生活。
1949年以前,幼年失去父母或因姐妹过多、家庭困难的女孩,被他人收养,作为收养人儿子的“小媳妇”(童养媳)。待到女孩长到15~16岁,就选订吉日完婚,叫作“圆房”。
1949年以后,收养“小媳妇”被明令禁止。
没有男孩或有男孩但尚幼的家庭,招赘女婿上门。上门女婿要写出契约,契约内容包括:原因,女婿的权利和义务,改名换姓后的姓名。
1949年以后,逐渐有人冲破父母的束缚,自由恋爱,婚礼从简。到1980年以前,男女婚龄在20岁、18岁左右,虽也有媒人撮合,但男女双方必须“对象”,同意后互赠凭据。女方在阴历六月农闲时到男方家“过六月”,全面了解男方家的方方面面,以便作出最后决策。1949年以前的一些婚俗已被废去。如“发八字”、“起红庚”、“拜二朝”等。结婚的所有开支,由父母全面承担。
1980年以后,男女婚龄逐步扩大,一般都在20岁以上,完全是自由恋爱。但还是请传递信息的媒人,象征性的比“八字”、定吉期。迎亲的当天“报日子”,请送亲人和扶亲人,汽车接娶新娘,拜堂、倒宝瓶、“送饭”、吃“团圆饭”、“回门”。结婚的开支,由男女双方做生意或到外地打工挣回的资金支付。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以往的许多婚俗已经流逝。现在的嫁奁是大型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组合大柜等等。这些嫁奁是“拜二朝”的老一代人连空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