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节 屯堡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306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屯堡习俗
分类号:
G127
页数:
7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人的习俗沿革历史。
关键词:
地方
习俗
历史
内容
来源于礼义之邦——江南的屯堡人,习俗繁缛。今分门别类略录部分于下。
一、屯堡婚俗的沿革
1950年以前的屯堡人继承老祖宗的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医疗、卫生等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人的寿命短促,男人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屯堡人普遍早婚,还在孩提时代的女孩的“八字”已被媒人“发”到了认为是门当户对的人家,叫“发八字”。经阴阳先生“比八字”,如“五行相生”,就叫“看得”。经双方父母对对方情况的内查外调,父母都没有意见,婚姻关系初步形成。选好一个日子,男方家备好糍粑、面条、猪肉之类的礼品,媒人送到女方家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叫“起红庚”。“起红庚”之后,婚姻关系正式形成。屯堡人一诺千金,“接了人家三匹黄菜叶,就是人家的人。”
待到男女双方长到十五六岁,就已经达到结婚年龄,做父母的着手为儿女筹办婚事。男方家备糍粑、猪肉(5斤左右),由媒人送到女方家,把准备办理婚事的时间告诉女方的父母,这一程序叫做“挑小提篮”,又叫“劝”。得到女方父母的同意后,男方家于办理婚事的上年的腊月备糍粑、猪肉一块、带有尾巴的猪腿一个(15~20斤),媒人押送到女方家,把下年就要办喜事的意见和女方家再次协商,这个程序叫做“挑大提篮”。
办喜事当年的上半年(一般在阴历6月),男方家要把办喜事的准确时间和请“属”什么的人为新娘绾戴等有关的信息用“日单”通知对方。男方家用“脚篮”两副,装上礼品。一副“脚篮”两头各装糍粑一个,每个糍粑要能盖住“脚篮”的上口(“脚篮”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另一副“脚篮”的其中一个放肉,另一个放面条和糖。备好的两担礼品由媒人押送,二男士挑着送到女方家,这个程序叫“报日子”。挑回的“脚篮”里,摆放着女方做的袜底、“全家鞋”等各种针线活。
女方的嫁衣,应由男方家按协商的数量、品种备齐。“报日子”后,媒人还得带上适量礼品到女方家,把女方所穿衣服的各部分的尺寸比好,以便男方家缝制,这一程序叫“比衣裳”。
嫁奁由女方家备办,一般是床1间,桌子一张配4条板凳,木柜一个。女方家出材料,男方家出人工钱,“报日子”时男方家应给的人工钱同时送去,叫“财礼”钱。
迎娶前一日,男方家备花轿,红毡盖顶,10岁以下的一男孩坐轿;盒(箱盒)两个,其中一个放米制“大泡糖”,另一个放“花粑粑”。并送去带有猪尾的齐头半边猪肉。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开盒”后,女方父母确认礼品无缺,才能入席就餐。
当晚,出嫁女的众女伴相陪,翌日鸡叫三遍由亲人背着哭得十分伤心的新娘上轿。阴阳先生燃点香烛,高颂:“远望一轮车,罗衣四角遮,车来车岂住,马来下金鞍,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上轿之后,五世其昌”。
“年无忌,月无忌,日月星辰无忌,姜公在此,诸神回避”。
然后是燃香请诸路神仙护驾。
最后是将公鸡的冠子顶端掐掉少许至出血点于轿子的上、中、下各部。边点边颂:“紫鸡点轿头,辈辈出公候;紫鸡点轿腰,脱了蓝衫换紫袍;紫鸡点轿脚,早生贵子早登科。上轿已毕,百事大吉”。
起轿后,抬轿人抬着轿子在门前转三转后方能起程。一路上,过桥需丢红蛋。到了夫家,请阴阳先生为新娘举行下轿仪式(与上轿仪式基本相同)。头顶红盖头的新娘一般由将成为妯娌的人背着离开花轿。到了堂屋门前,从交换铺设的两张新席上走入堂屋,跨过马鞍。跨马鞍时旁边有人为之祝福,说四句:“又驮金来又驮银,又驮高官与贵人;新人一生都平安,子子孙孙在朝庭”。在神龛前拜堂后,新婚夫妇进入洞房。阴阳先生按东西南北“撒帐”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二中年妇女“铺铺”,颂“铺铺”四句二首:“这张新床三尺三,上铺绫罗下铺毡;自从今日铺过后,子子孙孙中高官”。
“这张新床三尺六,绫罗绸缎上面铺;红梅一定多结子,床上睡定状元公”。
再经洗淘米水,坐床、倒宝瓶之后,才能安静下来的新婚夫妇开始接待新娘的娘家街坊亲戚“送饭”。新娘在三天之内不能吃婆家的饭,饭由娘家街坊亲戚送来。为备缓急,新娘备有各种干鲜果品。
第二天“拜二朝”,亲戚朋友送礼在“拜二朝”时兑现。叫做“丢拜钱”,新郎、新娘站立于神龛前,给“丢拜钱”的每一位磕头致谢。仪式结束时,新郎的弟弟可以抢拜钱。
第三天,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前新娘先“下厨房”。在厨房中,新娘的婆婆要用新的洗锅扫帚给儿媳“刷油肩”。边刷边念:“刷去灰尘,四季平安;去掉油渍,地久天长”。新娘把盐巴送给婆婆,并喊“妈,接盐”。“接盐”意为“接缘”,预示以后的日子婆媳有“缘”,家和万事兴。在堂屋里,一个大簸箕中摆下丰盛的菜肴,公婆主席,一家人按序就座。就餐开始后,新娘只做一个吃饭的动作就急急回洞房。
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走破路”,如果有新娘的娘家路远,“回门”后推等情,就一定要“走破路”,走了“破路”新娘才可以窜门。时间安排在吃“团圆饭”的当晚。
第三天下午,新娘的娘家请二童子接新娘回门,二童子中,一人陪新娘回门,先行。另一人接“送亲客”,后走。第四天,新婚夫妇到娘家“回门”,“送亲客”也于当日返家,但不能和“回门”转来的新婚夫妇碰面。如果碰面,不能说话,且要相互交换手帕。
经双方父母的多年操劳,一对将晓事的青年男女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结婚后的恋爱生活。
1949年以前,幼年失去父母或因姐妹过多、家庭困难的女孩,被他人收养,作为收养人儿子的“小媳妇”(童养媳)。待到女孩长到15~16岁,就选订吉日完婚,叫作“圆房”。
1949年以后,收养“小媳妇”被明令禁止。
没有男孩或有男孩但尚幼的家庭,招赘女婿上门。上门女婿要写出契约,契约内容包括:原因,女婿的权利和义务,改名换姓后的姓名。
1949年以后,逐渐有人冲破父母的束缚,自由恋爱,婚礼从简。到1980年以前,男女婚龄在20岁、18岁左右,虽也有媒人撮合,但男女双方必须“对象”,同意后互赠凭据。女方在阴历六月农闲时到男方家“过六月”,全面了解男方家的方方面面,以便作出最后决策。1949年以前的一些婚俗已被废去。如“发八字”、“起红庚”、“拜二朝”等。结婚的所有开支,由父母全面承担。
1980年以后,男女婚龄逐步扩大,一般都在20岁以上,完全是自由恋爱。但还是请传递信息的媒人,象征性的比“八字”、定吉期。迎亲的当天“报日子”,请送亲人和扶亲人,汽车接娶新娘,拜堂、倒宝瓶、“送饭”、吃“团圆饭”、“回门”。结婚的开支,由男女双方做生意或到外地打工挣回的资金支付。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以往的许多婚俗已经流逝。现在的嫁奁是大型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组合大柜等等。这些嫁奁是“拜二朝”的老一代人连空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
二、婚俗补叙
1.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中不出洞房,端茶送水由新郎承担,大小便也由新郎送出。
2.结婚的三天中,新郎不能窜门,如果越轨,就要给人家挂红(在人家的门顶上挂红布)。
3.结婚的三天中,“三天不论大小”,不同辈份和年龄的人都可以“打新房”。
4.结婚的第四天,新郎由一人相伴与新娘到岳丈家“回门”,在岳丈家神龛前烧香敬神。供磕头的袋子中可能藏有公鸡之类的活物,老实的新郎可能上当;如果吃汤圆,新郎所得到的一碗中的汤圆可能包有过量的盐巴、辣子面或核桃之类的干果。这种取笑方式往往是新娘的嫂子们所为。
5.结婚的第三天下午,娘家请二童接新娘“回门”。第四天二童中一人早上伴新娘先行,另一个伴“送亲客”后走。“小姑娘回门——现转”。如果在回来的路上与“送亲客”相遇,互相不能说话,但要交换手帕。
6.吃“团圆饭”前,新娘要“下厨房“,在厨房中“刷油肩”、“接盐”。
7.新娘由自己的哥哥背着上车(或上轿);由将与自己成为妯娌之类的人背着下车(或下轿)。
8.新娘在黎明前上车(或上轿)离开娘家,预示新娘的未来越走越亮。新娘哭别娘家,一是哭法(发),二是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9.男家请被认为是福份好的二妇女参加迎亲,女家请二妇女送亲,叫“送亲客。”“送亲客”在做客的三天中受多种优惠,有扶亲的妇女为首的多名妇女早晚相陪。
10.“新郎”拜堂时穿长衫。
11.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宴请宾客,吃“姑娘酒”。结婚的当天男方家宴请宾客,都是早上吃糯米饭,一律素菜。晚上荤食,菜肴丰盛。
12.街坊中亲朋提前多日送礼,一般是米一升(4斤)和适量的现金。
13.新娘在吃“团圆饭”后,始称公婆为“爹、妈”。当“爹、妈”的要给一定量的现金给儿媳,称为“开口钱”。
14.新娘上下车(或轿)禁四眼人(怀着孩子的人)旁观。
15.新婚夫妇的新床,安放要与房屋的大梁平行。
三、丧葬习俗
1.老人死了以后用干“艾”熬水洗净全身,为女性死者梳头,包上新纱帕,男性死者需剃光头发。
2.老人死了以后,孝子需系上“孝刷把”,“孝刷把”用谷草扎成,长20~25厘米,根数比所死老人的实际年龄多四根。
3.给死人所穿的“装老衣”只能是单数件,换上女儿所做的“装老鞋”。比齐双脚掌后,用线捆好脚掌,线的根数比所死老人的实际年龄多四根。
4.死人装棺材后,棺材从上到下的中线应和堂屋前后中线重合。
5.不能让眼泪落在死者身上。
6.棺材头在内,尾在外,前面摆桌子一张,桌子上放插香米一升和摆放供果。
7.死者的女儿提前到灵前烧三斤六两“倒头纸”。
8.抬空棺材进家,棺材的合子和盖子必须分开抬。
9.“孝子”请人帮助料理丧事时,系上“孝刷把”,要给所请的人下跪。其余时间,进入他人住宅,要取下“孝刷把”。(孝子:指死者的儿子。以下同)
10.“道士”及时为死人“开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为死者“对道场”,点“药师灯”。(屯堡道士,名为“道士”,实为佛家信徒)
11.出殡的路上,如果有桥,“孝子”要爬在桥上,并说:“爹(或妈)我背你过桥”。抬棺材的人如果需要更换人员,或路上有障碍物,需要暂停,“孝子”要面向出殡人群跪下。在棺材未入墓穴以前,不能落地。因为“棺材落地,穷得叹气”。
12.人死了后,要及时在大门前或巷道口,在一根长长的竹杆顶端系上下垂的分节的“望山钱”。“望山钱”的节数与死者年龄的整十数相同。
13.送殡的人回到丧家吃早饭时,依次从安排在丧家门前的火堆上跨过。
14.从丧事料理完毕后的第二天开始,死者的儿子家庭每顿吃饭时,在饭桌留一空位,摆上碗筷,盛上饭,要这样供满一百天。死者逝世一周年,要满周年,死者的儿女要到坟上烧化纸钱。待满了二年半,还需再到坟上烧化纸钱。(满二年半,不能过三个春节,如果死者的忌日在腊月,第三年的腊月就满二年半,实际仅为两年)至此孝服才满。
15.如果父母逝世未满二年半,维修房屋和基建工作都要停止。
16.出殡时棺材上放一个“汤罐”,公鸡一只,一路上撒放纸钱,称之为“买路钱”。
17.出丧杖:用长50~60厘米,直径2.5~3厘米的圆棒一根,白纸条缠绕,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做几根,跪接客人时双手拄杖。最后放于死者的坟前。
18.死者家属在三年中,不能用红纸写春联,只能用黄纸或绿纸写“素对子”。
19.三年满后,才能把死者的名字写上记有历代祖先姓名的“排位”上。
20.安埋死者的当天,“孝子”象征性地背负一些泥土到死者坟上,并边说:“爹(或妈),我给你盖房”。随之道士“买地”,“明确”死者对墓穴四方的“管理权”。
21.死者的儿子在征得未婚妻子及其岳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在办丧事的同时结婚。称之为“孝里扶”。
22.从出殡的当晚起,孝子要连续送三夜的“火”。第一晚送到坟上;第二晚送到半路;第三晚又近一些。“送火”:是点燃葵花杆桔之类的东西,送到适当地点。每次均跪拜于地后说:“爹(妈),我给你送火”。
23.安埋死者的第三天,死者的亲属到坟上烧化纸钱,呜放鞭炮,谓之“扶山”。
24.屯堡人用“祭文”纪念新故亡人,在死者“上山”前的追悼会上歌颂。格式为:
①祭日:写岁次、朔日、望日、祭日。
②写主祭人的姓名。
③歌颂死者的丰功伟业。(此部分是祭文的中心,多为韵文)
④伏维、上飨各占一行。
四、一年中的习俗
1.屯堡人在每年腊月最后一天“过年”,当天晚上要“守岁”,通宵达旦,玩至天明。
2.屯堡人注重“过年”的晚上洗脚,此晚的脚洗得特别干净,来年的时运越好。
3.“过年”的下午先在神龛前供祖宗,次供灶神,最后安排吃年夜饭。
4.“三十夜守岁,年初一睡一觉大瞌睡”,大年初一谁也不应惊动谁,可以一直睡到天黑。
5.大年初一,不能窜门。
6.大年初一不能动用绳子,不能做针线活。禁用一切刀具。不准扫地。
7.大年初一,全天素食。煮食年三十夜就切好的糕粑或糍粑。
8.大年初五和初九不“下升”,也就是不能煮饭。这天食用初四和初八煮好的饭。
9.大年初二,女儿、女婿给岳父母拜年。
10.过年以后,大家都选择好日子开张,开张之前是“出行”。“出行”吉日选好之后,按“甲戊庚牛羊,乙已鼠猴乡,丙丁猪鸡位,壬癸兔蛇藏,六辛逢马虎,此是贵人方”确定大利方向。“出行”人到贵人方向的山上带回柴火,“空手出门,带财归家”。“出行”时间在正月初十以前。
11.从正月初二起,所备生活用水已用完的人家,在井边烧香和化纸钱后挑水回家,谓之“买水”。男性要负责“买水”。
12.“年小十五大”,“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元宵之夜鞭炮此起彼伏,屯堡人家“过大年”。
13.正月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狗场屯、鲍屯、吉昌抬菩萨,祭汪公。
14.腊月间,各家各户都要“打扬尘”。按十二生肖计日的某一天,家中没有属这个生肖的人就可以“打扬尘”。所用工具是新鲜竹枝捆成的扫帚,刷掉屋内、外顶部和四壁的灰尘和污垢。用新鲜竹枝、青枝绿叶,取“清洁平安”之意。
15.正月初七不外出办事;在外的人,正月初八不回家。即“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16.腊二十四日不能使用碓、磨。
17.清明前后三天都可以在祖宗坟上添土,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食“清明菜粑”,宗族祭祖。清明日各宗族上“大坟”。清明日戴新鲜杨柳枝叶。
18.端午节是屯堡人的主要节日之一,此日吃粽粑或糯米饭戴“艾”枝。
19.阴历六月六日是秧苗节,人们做“秧苗会”,祭天、祭地、祭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从阴历七月一日起至七月十四日前,各家根据情况确定“接老祖”的时间。接“老祖公”的当天,挂好“排位”后,从堂屋门口开始向大门外插香,将历代高曾祖考妣迎入。七月十四日烧化的“包袱”有二种,第一种为“花包”,烧给“地盘业主古老先人”和“历代高曾远祖考妣”;第二种是“白包”,烧给未满三年的新故亡人。
21.阴历八月十五日过“团圆节”,以月饼供奉月神后再食用。
22.阴历九月初九过“重阳节”,早上打糍粑,下午各户均备有丰盛的菜肴。
23.阴历十月初一是牛王的生日。“借尔千钧力,耕我百亩田”,牛为屯堡人家作出重大贡献。这天,要将糍粑拌于草料中喂牛或在牛角上挂上糍粑,牛与主人共同享受劳动果实。此日做“牛王会”的人到庙中祭神,燃放鞭炮。
24.“冬至”日食狗肉。
25.腊月初八给小姑娘锥“耳眼”。
26.立夏日,吃煮好的鸡蛋、鸭蛋,叫“躲立夏”。
五、其他习俗
1.女人坐月子的一个月中,足不出户。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都严禁他们踏出。
2.生了第一个孩子,由亲族中的一女子抱上公鸡一只给刚出生的小孩的外公、外婆报喜。
3.到人家还水桶,不能挑着空桶进门。两只水桶中应一只挂于担钩之上,另一只用手提着。
4.不能扒着人家的门站在门坎外面,特别是赶场天,房主人十分忌讳。
5.如果猪跑入别人家的住宅,猪的主人要给人家“挂红”(在门顶上挂红布)。因为“猪来穷,狗来富”。
6.和长辈坐在一起不能翘脚。
7.木结构房屋的梁上钉银币,叫“银包大梁,金包柱”。
8.女人不应横跨别人放着的扁担、绳索。
9.赶牛耕田是男人的事,女人不参加此项劳动。
10.女人不能摸男人的头,男人不能摸女人的腰。叫“男不摸头,女不摸腰”。
11.木结构房屋的大梁,由建房主人的岳父家族于上梁的头一天送至,挂1丈2尺长的红布,任何人都不能从梁上跨过,如果此情出现,就要重新更换一根,上梁时石匠和木匠说“四句”,丢“高梁粑”。
12.因为“蛇”和“折(shé)”同音,所以屯堡人把蛇叫做“顺条子”或“钱串子”。
13.木结构堂屋顶部的檩子和大梁根部一律在左,顶端在右。
14.屯堡人家的住房,厢房在后叫“小鬼推车”。前后有厢房叫“四人抬轿”。被认为正确的格局是厢房位于正房前面,左边厢房高于右边厢房。左青龙,右白虎,“只可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头望”。
15.朝门外的坎子和由天井进入正房的坎子只取单数,即三道、五道、七道等,根据地形而设。
16.堂屋大门的中点,照面房屋的大门的中点,天井中心不能在一直线上。
17.还蒸米饭用的饭甑,里面应放有适量的米饭;还蒸粑粑的饭甑,里面放有适量的粑粑。不能还空饭甑。
18.屯堡人家的餐桌上必有辣椒做成的菜肴,“酸辣椒”尤其受到青睐。
19.起房造屋,搬运重物,早饭结束后,施工人员未离开前,不能移动餐桌上的任何器皿。施工人员吃早饭时,不能泡汤。
20.有客人到家,在厨房中劳动的一定是女主人。
21.备好的棺材中放少量木碴,使用时讨人吉言,“里面有材(财)”。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