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拉袜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95
颗粒名称: (三)拉袜底
分类号: G127
页数: 1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妇女的针黹文化的技法介绍。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1970年以前的袜底一是用垫于鞋内,搪汗、挡污,提高鞋的使用寿命。二是做“洋袜底”。在买来的“洋袜”底部开口,把底部一分为二后缝上袜底,后跟配上袜纽跟,土洋结合,美观耐用。袜底是出嫁姑娘们的门面货,出嫁前摆放在“脚篮”中送往夫家。
  做袜底的第一步是取样,根据人们脚掌的大小用笋叶剪下模型。在模型的两面粘上布,上面是白布,另一面是青、蓝等布料,边沿裹入内层,这一程序叫“粘袜底”。在粘好的袜底上用白线密密麻麻地来回缝实,这一程序叫拉袜底。
  针脚整齐、图案鲜活的袜底是袜底中的上品,袜底上常见的图案有:满天星、水波浪、葵花路、连根万字、六(四)耳机、柏果花、辣子花等等。
  1970年以前,姑娘在“对象”时给出的凭据就是袜底一对,如果男方得到的袜底上绣有“再见”字样,婚事有可能是“瞎子养儿——无望。”
  袜底是信物,是礼品,是艺术品。屯堡妇女在劳动余暇勤操女红针黹,继承了历代高曾远祖妣的刺绣工艺,可谓是“连根万字”。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