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辫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94
颗粒名称: (二)打“辫子”
分类号: G127
页数: 1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妇女的针黹文化的技法介绍。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屯堡妇女凤头花鞋顶部的镶边是宽约3毫米的辫子,这种“辫子”是用花线纺织而成。编织“辫子”的主要工具是辫砣。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辫砣,每个重约50克,形如壶芦,顶部有小孔穿系花线。将花线拴在一个竹篮的把手上,花线的另一头系上辫砣,就可以开始作业。
  所用编砣可以是7个、8个、9个、12个、14个、16个不等,根据所编“辫子”的品种而设。如果用7个辫砣,其中一个编砣拴白花线,其余6个拴绿花线,打成的“辫子”叫“珠珠辫”。如果用8个辫砣,用白、绿两种花线,所成的辫子镶花鞋的“迎阴花”。如果用9个编砣,用红、绿、白三种花线各3根,所成的“辫子”镶在花鞋前的周围。如果用12个辫砣,用白、绿花线各6根,编成的“辫子”叫“豆狗辫”,所成的“辫子”作小孩帽子和花鞋的镶边。所用编砣14个或16个编成的辫子,也叫“豆狗辫”。
  1980年以前的每年阴历六月,是屯堡妇女一年中的黄金月。她们在“坐六月”中根据自己所做针线活的需要打“辫子”,左右手的10个手指一齐上阵,辫砣在“嗒、嗒、嗒……”的响声中左右翻滚,观者眼花潦乱,工作者从容不迫。
  1980年以后,琳琅满目、花色齐备的各种服装随处可以买到,姑娘们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此道传人渐稀。辫砣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历史博物馆。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