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七、屯堡妇女的针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92
颗粒名称:
七、屯堡妇女的针黹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妇女的针黹文化介绍。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1980年以前的屯堡妇女,从小习针黹,在习作中交流技艺,十四五岁以后就能刺绣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编织出细耳草鞋和粗耳草鞋。
(一)草鞋
1980年以前,糯谷草被屯堡妇女看成“花线”,因为糯谷草是打草鞋的唯一材料。秋收之后的要务之一是收拾好糯谷草。惯完糯谷,谷子和糯谷草就要同时搬入家中,及时将糯谷草根部的乱脚叶去掉,晾晒至干,绝不让草捂着。糯谷草是耕地所需的索子和一家人穿的草鞋必不可少的材料。劳动归来或雨天,妇女们就折“米心”(从稻穗往下至节的部分),折下来的米心扎成把后放于通风处晾晒。晾晒好的每把米心的穗部用篦子倒梳,去掉穗枝。将米心放在石墩上,用木榔头或木棒头从上至下捶软。经以上程序处理好的米心用作做“耳子”,草鞋绳(比麻线稍大的细绳,屯堡人叫草鞋ting)。把每根米心划成4~6条后,在比八号铁丝略小的“耳子棍”上搓成直径为1毫米左右的单个“耳子”。再将单个“耳子”穿在长8~10厘米的硬质小棒上,大耳穿21双,小耳穿15双。编成宽3~4厘米、长4~5厘米的耳子两块(叫幺耳子)。得到的两块耳子就作为一只细耳草鞋上的“大耳”和“小耳”,安放在细耳草鞋的顶部。草鞋绳(草鞋ting)长2米左右。使草鞋绳的表面光滑的办法是:将草鞋绳在担钩之类的弯曲部分来回拉动,叫“拉草鞋厅”。
没有折米心的糯谷草叫“草壳”,把“草壳”捶柔软后用作编草鞋的板面。至此,打草鞋的材料已经备齐。
打草鞋必备的工具有:草鞋架一个,穿在草鞋架的耳孔上的圆形草鞋棒一根,草鞋腰钩一个。打草鞋时,“草鞋厅”制作成“〓”形。底部两根绳头系于草鞋腰钩上,顶部两个圈大小相等,穿在草鞋棒上。打草鞋是从头到尾编织。先用米心裹草鞋“鼻子”,进入左右两个圈的部位时,材料改用“草壳”,边搓边左右来回编织,在适当的位置错位安上前面的两个耳子。每只草鞋有4块耳子,后跟的两块左右对称,裹上后跟以后一只草鞋成形。
在一年四季都穿草鞋的年代,一个成年人每年需穿40~50双草鞋。整个冬天,妇女的主要任务就是打草鞋。她们鸡叫半夜就点灯工作。一般每天编6~8双。男人的任务是捶草,打犁牛用的草绳。6~7岁的小姑娘就开始学习打草鞋,她们将编得不成样子的草鞋供“茅石(厕所)公公”,希望“茅石公公”保佑她们长大后成为编草鞋的高手。
草鞋中有“冒牌货”——布耳草鞋,这是因为布耳草鞋名为“草鞋”,鞋的整个部位实无草。所以叫“草鞋”,一是因它的样子和草鞋相似,二是在休闲中它代替了草鞋。女士的布耳草鞋,凤头,有“大耳”和“小耳”。“大耳”和“小耳”上绣有花草虫鱼类的刺绣。在休闲和走亲访友时穿。如果把布耳草鞋作为“装老鞋”,鞋上绣“鱼闹莲花”,叫“鱼闹莲花,穿起回家”。如果把布耳草鞋作出嫁鞋,鞋上绣“海棠包枣子”,意早生贵子,叫“海棠包枣子,小妹穿起坐轿子”。男士的布耳草鞋,每只草鞋有4块耳子,结构和草鞋相同。轻巧、凉爽、美观。
从江南步入黔中的屯堡人祖先,几千里的行程,路远山高,披荆斩棘,最合适的鞋莫过于草鞋。垦荒辟土,风里来雨里去,最合适的鞋也莫过于草鞋。屯堡妇女一代又一代地接过上辈的草鞋架一直编到1980年。1980年以后,草鞋被品种各异的胶鞋和皮鞋所取代。从草鞋架边解放出来的妇女是电视的热心观众。在各村寨的文艺汇演中,她们不发一枪一弹,就完全占领了这些舞台。
(二)打“辫子”
屯堡妇女凤头花鞋顶部的镶边是宽约3毫米的辫子,这种“辫子”是用花线纺织而成。编织“辫子”的主要工具是辫砣。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辫砣,每个重约50克,形如壶芦,顶部有小孔穿系花线。将花线拴在一个竹篮的把手上,花线的另一头系上辫砣,就可以开始作业。
所用编砣可以是7个、8个、9个、12个、14个、16个不等,根据所编“辫子”的品种而设。如果用7个辫砣,其中一个编砣拴白花线,其余6个拴绿花线,打成的“辫子”叫“珠珠辫”。如果用8个辫砣,用白、绿两种花线,所成的辫子镶花鞋的“迎阴花”。如果用9个编砣,用红、绿、白三种花线各3根,所成的“辫子”镶在花鞋前的周围。如果用12个辫砣,用白、绿花线各6根,编成的“辫子”叫“豆狗辫”,所成的“辫子”作小孩帽子和花鞋的镶边。所用编砣14个或16个编成的辫子,也叫“豆狗辫”。
1980年以前的每年阴历六月,是屯堡妇女一年中的黄金月。她们在“坐六月”中根据自己所做针线活的需要打“辫子”,左右手的10个手指一齐上阵,辫砣在“嗒、嗒、嗒……”的响声中左右翻滚,观者眼花潦乱,工作者从容不迫。
1980年以后,琳琅满目、花色齐备的各种服装随处可以买到,姑娘们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此道传人渐稀。辫砣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历史博物馆。
(三)拉袜底
1970年以前的袜底一是用垫于鞋内,搪汗、挡污,提高鞋的使用寿命。二是做“洋袜底”。在买来的“洋袜”底部开口,把底部一分为二后缝上袜底,后跟配上袜纽跟,土洋结合,美观耐用。袜底是出嫁姑娘们的门面货,出嫁前摆放在“脚篮”中送往夫家。
做袜底的第一步是取样,根据人们脚掌的大小用笋叶剪下模型。在模型的两面粘上布,上面是白布,另一面是青、蓝等布料,边沿裹入内层,这一程序叫“粘袜底”。在粘好的袜底上用白线密密麻麻地来回缝实,这一程序叫拉袜底。
针脚整齐、图案鲜活的袜底是袜底中的上品,袜底上常见的图案有:满天星、水波浪、葵花路、连根万字、六(四)耳机、柏果花、辣子花等等。
1970年以前,姑娘在“对象”时给出的凭据就是袜底一对,如果男方得到的袜底上绣有“再见”字样,婚事有可能是“瞎子养儿——无望。”
袜底是信物,是礼品,是艺术品。屯堡妇女在劳动余暇勤操女红针黹,继承了历代高曾远祖妣的刺绣工艺,可谓是“连根万字”。
(四)花花绿绿的刺绣
屯堡人在1980年以前,讲究多子多福,认为“多匹茅草多匹露水”。无计划地生育使每个家庭应接不暇,他(她)们的第一个孩子是“花花绿绿”,以后的孩子就是“连连补补”。
1.背扇
背扇由背扇板、背扇裙、钉在背扇板左右两边顶角的背扇带三个部分组成。
背扇板长1.5尺,宽8~9寸,有里层和外层。里层用棕叶多层铺成以后,外套布一层,麻线绗实。外层背面镶嵌花边,绣有塔、鱼、六耳机等图案。中部长方形内又绣“如意头”、孔雀、桃子、石榴、枣子等图案。这些刺绣被一块绣有花鸟虫鱼的,与背扇长、宽相等面复盖。背扇裙长2.8尺左右。一床背扇背了老大背老二,背了老二背老三,……不管有几个孩子,就靠这床背扇背长大。
2.花帽帽
幼儿的花帽帽一般有:鱼尾帽、木鱼帽、大风帽。
鱼尾帽的后部如金鱼尾巴。木鱼帽形如木鱼。大风帽的后部如鹅形。在这些帽子上绣有凤穿牡丹、野鹿含花、鸡、鱼、蝴蝶、寿字等图案。中间是银制小菩萨。另有长宽2厘米的银质花板共4块,每块上有字1个,合成“长命富贵”。5块均中部凸出,边缘水平有小孔,易钉于帽上。
这些帽子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们的共同财产,轮流在幼儿时期使用。
3,“小围围”与口水兜
“小围围”和口水兜连成一体,主要作用是搪口水,保持胸部衣服干燥,还起美化、装饰作用。
“围围”成圆形,从内往外绣成多个同心圆,每个圆均由花瓣围成。口水兜上有螃蟹、桃子、石榴等刺绣。
屯堡妇女心灵手巧,针黹成龙配套,是大西桥镇屯堡中的又一朵奇葩。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