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屯堡人的服饰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8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屯堡人的服饰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6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人的服饰文化改革情况。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据咸丰元年《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当时之官,如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妇人以银索绾发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在600多年中,妇女服饰脱离中原服饰演化,在封闭的屯堡中保留下来。走进屯堡,就是进入仿真的民族博物馆。
一、妇女上装
妇女的衣服为圆领,领高约1.5~2厘米,用与衣服布料颜色不同的布料滚边和镶嵌内层,作为领部装饰。衣服上有4.5厘米宽的与衣服布料不同的镶边,镶边的内部再镶嵌图案各异的宽1.5厘米的丝绸制作的“辫子”。“辫子”向下沿伸7厘米后向右延长6.5厘米,再向下作孤形沿伸30厘米至第五颗纽扣处。袖宽22~24厘米,长45厘米;袖口向上反折10厘米,反折出的袖口边有4.5~5厘米的不同布料镶边,镶边内再镶嵌宽1.5厘米的“辫子”。扣子和扣绊各7个。其中,领部2个,右肩部位2个,腋下部位1个,至大腿中部再设2个。纽扣和扣子用布条折迭缝合后作成,常称之为“棒头纽子”。
二、屯堡妇女的围腰布
屯堡妇女是田地间劳动的好手,又是操持家务的能人,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一块围腰布既是装饰品,又是挡污的“屏障”,是每一位屯堡妇女必备的用品。其款式为:长2尺左右,上部宽1.5尺,下摆成孤形宽2.3~2.5尺。上部有8~9厘米的不同布料的镶边。左右各有长10厘米的带套,带套有朴素的花纹。使用时将特制的围腰布带穿入带套之中,在后腰打结,布带双双下垂约1尺至臀部左下方。
三、屯堡妇女的“系腰”
(一)布系腰
大西桥镇屯堡人的祖先于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十四年间来到这黔中腹地安营扎寨,落地生根定居斯土,妇女在开发黔中大地中作出重大贡献。众多祖妣系着的布腰带,几百年来,代代相袭,保留至今。
今天的屯堡妇女所备的布腰带有青色或白色。一般情况下系青色布腰带,纪念长逝的父母的2年半中备白布腰带于特定的场面中使用。
腰带用长1丈4尺的布料一段,宽处多次对折成形后宽10~11厘米。围绕腰部盘旋三圈后,再打出漂亮的结垂于身后。春夏秋冬,暑往寒来,系腰搂抱着勤劳善良、聪明智慧的屯堡妇女渡过一生。
(二)丝头系腰
据鲍屯鲍姓言:丝头系腰是鲍姓十一世祖鲍大千于明代两次赴安徽老家学成织丝头系腰的技术后,代代相传,沿革至今。几百年来,鲍屯村鲍姓、汪姓部分人精通此道,代代相袭,技艺炉火纯青。
丝头系腰棉织板面,过去的长1.25~1.3丈,现在长改为1.16丈,宽2寸,口丝满4层。棉织面板的两头根据使用人的身高安上长1.35尺、1.4尺、1.5尺、1.6尺的细丝线1400~1500根。
鲍屯人精湛的技艺织出的丝头系腰远销镇宁、旧州、平坝、双堡等地,凡是有屯堡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鲍屯人织的丝头系腰。
1980年以前的屯堡妇女结婚时索要的礼品中,必有丝头系腰。
使用时,缠于腰部数匝再打结于后。屯堡妇女走亲访友,参加集会时系上丝头系腰,伴着轻盈的步伐,众多丝线左右摆动,簌簌作响,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四、屯堡妇女的绣花鞋
传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长趾大足,为美化这位功勋卓著的皇后的大足,朱元璋令人为皇后精心设计了凤头花鞋。大脚的屯堡妇女继承并发展了马皇后的凤头花鞋,代代相袭,穿着它踏遍山山水水,跨越600多年,走入21世纪。
绣花鞋顶端和两侧对称,镶嵌有绣有花鸟鱼虫的图案的“花”,鞋尖是凤头,鞋的腰筒用白布之类的布料做成。鞋底用多层布以浆糊粘合以后,再用手工搓成的麻线在锥针引孔,大针开道中,密密麻麻缝实。做成的绣花鞋轻巧、耐用、美观。1960年以前,屯堡姑娘们在出嫁之前夜以继日,见缝插针做成十几至几十双花鞋,在“报日子”时,摆在“脚篮”中送往婆家。所做花鞋的质量被围观的人们预先作为评价姑娘能力的标准之一。
五、屯堡妇女的头饰
屯堡女性从小起注重蓄发,未婚女子,发分三绺,左右二绺在耳部下垂,称之为“两耳盖发”。三绺发归为一体,汇集于脑后,再将三绺发从脑后起编成长辫,辫端用红线等细线捆扎。所系围腰的结打在左侧的髋骨上方。女孩长到12岁时,于阴历的腊月初八在两个耳垂上锥“耳眼”,以便婚后挂耳环。
已婚妇女,发仍分三绺“两耳盖发”,挽圆鬓于后脑,以马尾(以前)或纤维制成的丝网罩之,插玉簪固定,网罩上再插梅花。头包长5尺5寸,经多次对折为宽2寸2分的黑色纱帕或白色帕子,交头处用锁针或绵线针固定。耳垂部分的左右耳眼各挂长约1寸5分的银质耳环各一只。
1950年以前,已婚妇女冬天包“裹脚”,“裹脚”分内层和外层,内层和外层的颜色各异(一般内层为白布,外层布为青布),内层长,外层短。“裹脚”从踝关节以上起打至小腿的上部。小腿处的裤子严包于“裹脚”的最内层。长6寸的圆台形手套从手腕起往上套至肘关节以下。
1950年前,屯堡妇女结婚时收到夫家、娘家、亲戚所送的手镯,有玉的、银质的,如“穿丝”手镯之类的各种手饰。如果是“穿丝”、“双滚龙”、“泡泡”或“古老钱”等银质手镯,可以左右手各戴一只。如果是玉石手镯就只能戴一只,并且只能戴左手。如今的屯堡妇女戴上自购的手镯、必需的手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
盛装的屯堡妇女在参加“蟠桃会”、“观音会”等宗教活动中,欢聚一堂。环佩铿锵,宛如神话传说中的众仙临凡。在各村开展的文娱活动中,身着汉阳凤装的屯堡妇女跳起“迪斯科”,她们把握着改革开放的今天屯堡,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1950年以前屯堡男士的服饰
1950年以前,在屯堡中耋耄之年的部分男性,头发长了全部剃光,打扫头部卫生很少使用推剪,春夏秋冬用青布之类的长条带子包头,称之为“套头”。身着有五颗“棒头”纽扣的圆领长衫。长衫用青、兰布料缝制,袖大5寸,下摆与小腿部分齐平。在穿长衫的年代,腰不缠布带者是有文化的屯堡人,谓之“先生”。
1950年前,屯堡部分男性冬天穿布鞋或自做的鞋底有圆形铁钉的粘腰皮鞋,穿自做的布袜或“棉袜”。多数人冬天是穿不上袜子的。春夏秋三季主要是穿妇女在冬季为他们编制的草鞋。谁在春夏秋三季白天穿鞋,便被认为是“不安逸”(病了)。
他们所穿的裤子上部如一条大麻布口袋,绱有5寸长的裤腰,裤腰宽2~2.5尺,裤脚长度因人高矮而定,一般与小腿肚齐平。系由布条做成的裤带,也有用草绳作裤带的。裤脚大在0.8尺~1尺之间,最大的达1.2尺。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屯堡男士解掉裤带,换上皮带。中山服上衣配上西装裤子,逐渐“洋”了起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男士们西装革履,头式时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骑着“隆鑫125”、“嘉陵125”等摩托车,皮带上吊着手机,为屯堡经济的发展展现聪明才智。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穿着长衫、腰缠布带开发屯堡的历代先驱。
七、屯堡妇女的针黹
1980年以前的屯堡妇女,从小习针黹,在习作中交流技艺,十四五岁以后就能刺绣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编织出细耳草鞋和粗耳草鞋。
(一)草鞋
1980年以前,糯谷草被屯堡妇女看成“花线”,因为糯谷草是打草鞋的唯一材料。秋收之后的要务之一是收拾好糯谷草。惯完糯谷,谷子和糯谷草就要同时搬入家中,及时将糯谷草根部的乱脚叶去掉,晾晒至干,绝不让草捂着。糯谷草是耕地所需的索子和一家人穿的草鞋必不可少的材料。劳动归来或雨天,妇女们就折“米心”(从稻穗往下至节的部分),折下来的米心扎成把后放于通风处晾晒。晾晒好的每把米心的穗部用篦子倒梳,去掉穗枝。将米心放在石墩上,用木榔头或木棒头从上至下捶软。经以上程序处理好的米心用作做“耳子”,草鞋绳(比麻线稍大的细绳,屯堡人叫草鞋ting)。把每根米心划成4~6条后,在比八号铁丝略小的“耳子棍”上搓成直径为1毫米左右的单个“耳子”。再将单个“耳子”穿在长8~10厘米的硬质小棒上,大耳穿21双,小耳穿15双。编成宽3~4厘米、长4~5厘米的耳子两块(叫幺耳子)。得到的两块耳子就作为一只细耳草鞋上的“大耳”和“小耳”,安放在细耳草鞋的顶部。草鞋绳(草鞋ting)长2米左右。使草鞋绳的表面光滑的办法是:将草鞋绳在担钩之类的弯曲部分来回拉动,叫“拉草鞋厅”。
没有折米心的糯谷草叫“草壳”,把“草壳”捶柔软后用作编草鞋的板面。至此,打草鞋的材料已经备齐。
打草鞋必备的工具有:草鞋架一个,穿在草鞋架的耳孔上的圆形草鞋棒一根,草鞋腰钩一个。打草鞋时,“草鞋厅”制作成“〓”形。底部两根绳头系于草鞋腰钩上,顶部两个圈大小相等,穿在草鞋棒上。打草鞋是从头到尾编织。先用米心裹草鞋“鼻子”,进入左右两个圈的部位时,材料改用“草壳”,边搓边左右来回编织,在适当的位置错位安上前面的两个耳子。每只草鞋有4块耳子,后跟的两块左右对称,裹上后跟以后一只草鞋成形。
在一年四季都穿草鞋的年代,一个成年人每年需穿40~50双草鞋。整个冬天,妇女的主要任务就是打草鞋。她们鸡叫半夜就点灯工作。一般每天编6~8双。男人的任务是捶草,打犁牛用的草绳。6~7岁的小姑娘就开始学习打草鞋,她们将编得不成样子的草鞋供“茅石(厕所)公公”,希望“茅石公公”保佑她们长大后成为编草鞋的高手。
草鞋中有“冒牌货”——布耳草鞋,这是因为布耳草鞋名为“草鞋”,鞋的整个部位实无草。所以叫“草鞋”,一是因它的样子和草鞋相似,二是在休闲中它代替了草鞋。女士的布耳草鞋,凤头,有“大耳”和“小耳”。“大耳”和“小耳”上绣有花草虫鱼类的刺绣。在休闲和走亲访友时穿。如果把布耳草鞋作为“装老鞋”,鞋上绣“鱼闹莲花”,叫“鱼闹莲花,穿起回家”。如果把布耳草鞋作出嫁鞋,鞋上绣“海棠包枣子”,意早生贵子,叫“海棠包枣子,小妹穿起坐轿子”。男士的布耳草鞋,每只草鞋有4块耳子,结构和草鞋相同。轻巧、凉爽、美观。
从江南步入黔中的屯堡人祖先,几千里的行程,路远山高,披荆斩棘,最合适的鞋莫过于草鞋。垦荒辟土,风里来雨里去,最合适的鞋也莫过于草鞋。屯堡妇女一代又一代地接过上辈的草鞋架一直编到1980年。1980年以后,草鞋被品种各异的胶鞋和皮鞋所取代。从草鞋架边解放出来的妇女是电视的热心观众。在各村寨的文艺汇演中,她们不发一枪一弹,就完全占领了这些舞台。
(二)打“辫子”
屯堡妇女凤头花鞋顶部的镶边是宽约3毫米的辫子,这种“辫子”是用花线纺织而成。编织“辫子”的主要工具是辫砣。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辫砣,每个重约50克,形如壶芦,顶部有小孔穿系花线。将花线拴在一个竹篮的把手上,花线的另一头系上辫砣,就可以开始作业。
所用编砣可以是7个、8个、9个、12个、14个、16个不等,根据所编“辫子”的品种而设。如果用7个辫砣,其中一个编砣拴白花线,其余6个拴绿花线,打成的“辫子”叫“珠珠辫”。如果用8个辫砣,用白、绿两种花线,所成的辫子镶花鞋的“迎阴花”。如果用9个编砣,用红、绿、白三种花线各3根,所成的“辫子”镶在花鞋前的周围。如果用12个辫砣,用白、绿花线各6根,编成的“辫子”叫“豆狗辫”,所成的“辫子”作小孩帽子和花鞋的镶边。所用编砣14个或16个编成的辫子,也叫“豆狗辫”。
1980年以前的每年阴历六月,是屯堡妇女一年中的黄金月。她们在“坐六月”中根据自己所做针线活的需要打“辫子”,左右手的10个手指一齐上阵,辫砣在“嗒、嗒、嗒……”的响声中左右翻滚,观者眼花潦乱,工作者从容不迫。
1980年以后,琳琅满目、花色齐备的各种服装随处可以买到,姑娘们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此道传人渐稀。辫砣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历史博物馆。
(三)拉袜底
1970年以前的袜底一是用垫于鞋内,搪汗、挡污,提高鞋的使用寿命。二是做“洋袜底”。在买来的“洋袜”底部开口,把底部一分为二后缝上袜底,后跟配上袜纽跟,土洋结合,美观耐用。袜底是出嫁姑娘们的门面货,出嫁前摆放在“脚篮”中送往夫家。
做袜底的第一步是取样,根据人们脚掌的大小用笋叶剪下模型。在模型的两面粘上布,上面是白布,另一面是青、蓝等布料,边沿裹入内层,这一程序叫“粘袜底”。在粘好的袜底上用白线密密麻麻地来回缝实,这一程序叫拉袜底。
针脚整齐、图案鲜活的袜底是袜底中的上品,袜底上常见的图案有:满天星、水波浪、葵花路、连根万字、六(四)耳机、柏果花、辣子花等等。
1970年以前,姑娘在“对象”时给出的凭据就是袜底一对,如果男方得到的袜底上绣有“再见”字样,婚事有可能是“瞎子养儿——无望。”
袜底是信物,是礼品,是艺术品。屯堡妇女在劳动余暇勤操女红针黹,继承了历代高曾远祖妣的刺绣工艺,可谓是“连根万字”。
(四)花花绿绿的刺绣
屯堡人在1980年以前,讲究多子多福,认为“多匹茅草多匹露水”。无计划地生育使每个家庭应接不暇,他(她)们的第一个孩子是“花花绿绿”,以后的孩子就是“连连补补”。
1.背扇
背扇由背扇板、背扇裙、钉在背扇板左右两边顶角的背扇带三个部分组成。
背扇板长1.5尺,宽8~9寸,有里层和外层。里层用棕叶多层铺成以后,外套布一层,麻线绗实。外层背面镶嵌花边,绣有塔、鱼、六耳机等图案。中部长方形内又绣“如意头”、孔雀、桃子、石榴、枣子等图案。这些刺绣被一块绣有花鸟虫鱼的,与背扇长、宽相等面复盖。背扇裙长2.8尺左右。一床背扇背了老大背老二,背了老二背老三,……不管有几个孩子,就靠这床背扇背长大。
2.花帽帽
幼儿的花帽帽一般有:鱼尾帽、木鱼帽、大风帽。
鱼尾帽的后部如金鱼尾巴。木鱼帽形如木鱼。大风帽的后部如鹅形。在这些帽子上绣有凤穿牡丹、野鹿含花、鸡、鱼、蝴蝶、寿字等图案。中间是银制小菩萨。另有长宽2厘米的银质花板共4块,每块上有字1个,合成“长命富贵”。5块均中部凸出,边缘水平有小孔,易钉于帽上。
这些帽子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们的共同财产,轮流在幼儿时期使用。
3,“小围围”与口水兜
“小围围”和口水兜连成一体,主要作用是搪口水,保持胸部衣服干燥,还起美化、装饰作用。
“围围”成圆形,从内往外绣成多个同心圆,每个圆均由花瓣围成。口水兜上有螃蟹、桃子、石榴等刺绣。
屯堡妇女心灵手巧,针黹成龙配套,是大西桥镇屯堡中的又一朵奇葩。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