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花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69
颗粒名称:
二、花灯
分类号:
G127
页数:
5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艺术花灯的艺术。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安顺文史资料》第二辑张芝梁的《屯堡艺术之葩——花灯》中对花灯的起源有其独到的见解:“屯堡花灯并非土生土长,它在贵州西部屯堡地区形成,是与明洪武六年(1373)以后江南文化的陆续流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的。自明洪武初年至清顺治前期(1650),花灯班会在贵州西部屯堡地区出现,其间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到了清乾、嘉时(1736~1796)‘花灯’这一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方在贵州西部屯堡地区普遍盛行起来”。作为安顺花灯剧团的副团长张芝梁对花灯的起源和普及的论证当无可非议。
已定居大西桥镇六百年多年的屯堡人,痴迷于花灯。花灯在屯堡中缓慢演绎变化,它经历了地灯歌舞灯、台灯歌舞灯、台灯灯夹戏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1953年前,大西桥镇花灯台灯歌舞灯和台灯灯夹戏在同一戏台共存。以台灯歌舞灯为主体,灯夹戏片断插入。“唐二”和小旦风趣、幽默、诙谐的表演赢得屯堡观众的赞誉。每一晚的演出先由唐二聊(liá)白,其词丰富多彩,不可尽录。今以一斑以窥全豹。
唐二老者不聊(liá)白,聊(liá)起白来了不得。
穿白楼上过,穿白楼下行。老糠搓索子,抱倒柱头勒,勒呀勒成几半截。驾绳拴公鸡,公鸡拉着驾绳飞。抓住小蚂蚁,拿来当马骑。虱子苦胆有四两,虮子后腿有半斤。取下蚊子的边油,针尖顶上去削铁。拔下黄鳝的眉毛,取下虼蚤的眼睛。母鸡上墙追野猫,兔儿又去把狗追。耗子管闲事,猫猫躲不及。我唐二一行两走,两行三走来到围妹子的门口。
“围妹子在屋不在屋?”
“谁在喊奴家,奴家就出来”。
“要请围妹子和我唱歌,不知妹妹意下如何”?
“一颗豆子圆又圆,先请二哥唱在前”。
“一颗谷子两头尖,先请妹妹唱在先”。
“哥哥就和妹妹一道唱吧”。
“说得有理”。
合唱的《梳妆歌》
一更阳雀叫喳喳(叫喳喳),高点明灯洋裙带奴插花(奴插花),前面梳个盘龙髻,后面插朵牡丹花(牡丹花)。
二更阳雀叫叽叽(叫叽叽),高点明灯洋裙带奴穿衣(奴穿衣),上身穿件红绫袄,下身穿件柳丝裙(柳丝裙)。
三更阳雀叫哀哀(叫哀哀),高灯明灯洋裙带奴穿鞋(奴穿鞋),鞋上绣有红牡丹,又绣一对小螃蟹(小螃蟹)。
四更阳雀叫咚咚(叫咚咚),妹在房中洋裙带把脂涂(把脂涂),轻施胭脂薄擦粉,对着明镜整面容(整面容)。
五更阳雀叫嚷嚷(叫嚷嚷),看到窗外洋裙带有亮光(有亮光),奴家打扮多齐整,收拾打扮会君郎(会君郎)。
《绣花歌》
正月里来绣鸡头,绣个狮子滚绣球;
哥在外面莫探花,免得黄泉路上割冤愁。
二月里来绣白花,花瓣花心分开插;
哥在外面要谨慎,花花肠子要失去家。
三月里来绣蝴蝶,蝴蝶采花团转飞;
蝴蝶只顾把花采,不知远处有黄莺。
四月里来绣桃花,又绣蜜蜂去采花;
哥在外面学乖点,武松不比武大差。
五月里来绣花鞋,绣对凤凰飞起来;
凤也会去把凰求,阴阴阳阳颠倒来。
六月里来绣枕巾,绣上犀牛望明月;
人眼不见天眼见,莫要忘掉结发妻。
七月里来绣帽花,为哥哺子早成家;
哥在外面有事做,子在家中读百家。
八月里来绣荷花,绣上荷叶戏水花;
花出污泥不染污,学它做人不会差。
九月里来绣枕头,绣个鸳鸯戏水在上头;
哥哥做事要谨慎,不要偷着去青楼。
十月里来绣帐檐,绣上张生和莺莺;
一对情人作佳偶,天作之合结良缘。
冬月里来绣荷包,绣来挂在郎的腰;
随时打开荷包看,拿起合包想起娘(liāng)。
腊月里来绣梅花,不怕寒风阵阵刮;
悄悄提前把春报,家家人也发来财也发。
《绣荷包》
一绣一笼鸡,天子管万民;
二绣二郎庙,牛郎夜夜瞧;
三绣三洞桥,张飞把脚翘;
四绣四郎来探母,家中去会杨延昭;
五绣五子早登科,一举成名天下扬;
六绣六六顺,万民齐安康;
七绣七擒老孟获,诸葛武侯收蛮王;
八绣八虎闯幽州,舍死忘身保君王;
九绣九月重阳节,登高又把远处瞧;
十绣十里长亭去,情哥情妹摆家常。
唱时用胡琴伴奏,间歇敲响鼓、镲,唐二小旦舞动花扇作舞蹈表演。一曲唱罢又是一曲,观众的阵阵欢笑,鼓励着台上不知疲倦的演员。屯堡人就这样在农历正月和七月度过一个个难忘的良宵。
1953年以后台灯歌舞灯在大西桥镇被台灯灯夹戏所取代。大西桥镇的九溪、吉昌、马场、中所、狗场屯、小寨、安庄、小屯、三铺、鲍屯、大西桥等村都有自己的花灯班子,有的村还有两个花灯班子。花灯班子的成员多数又是地戏演员,他们白天“跳神”,晚上“玩灯”。在正月和七月无私的奉献,满足了屯堡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长期以来,花灯班子演出《蟒蛇记》、《秦香莲》、《八仙图》、《朱痕记》、《蝴蝶梦》、《武二杀嫂》、《芭蕉扇》、《文武图》、《珍珠塔》、《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戏剧节目,深受村民欢迎。
花灯灯夹戏的道具主要是鼓和镲,间或也用胡琴伴奏。没有固定的戏台。每次演出,戏台都是临时搭建。村民七手八脚拼凑搭台材料,很快就将台搭起,并安上灯具。演出从不误时。
“好女不看灯,好男不妆灯”。但不管是看台灯歌舞灯还是看台灯灯夹戏,“好女”们是主要的看客。“好男”换上女妆,化妆后,男唱女声,轻移莲步,难辨雌雄。
台灯灯夹戏里,生旦丑俱全。小旦都由男士所扮,穿“汉阳”女装,大袖子,包纱帕,系丝头系腰,插梅花管簪,“姑娘”打独辫。老旦穿妇女长衣,纱帕包头,头后打结,系布腰带。小生穿长衫,不系腰带,扮秀才之类的人也戴着古代秀才式样的“顶子”。老生戴与身份相当的帽子,穿长衫不系腰带,有的班子备有“髯口”。小丑的装扮就不十分严格,一般是短衣,系腰带,包头巾。在台灯灯夹戏里,一曲戏里出现众多角色,服饰各异,但均能与角色的身份地位协调。
每晚演出前,才告诉观众当晚的戏剧节目。演出开始后出场的演员都自报家门,对自己姓名、籍贯都一一说明。踩着“咚噗咚咚噗咚”的鼓点,在台上走“二步半”一圈后,说唱开始,故事情节由此展开,向纵深发展。演员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屯堡人的日常生活语言,地地道道的屯堡语音。观众一听就懂,小观众一学就会。
花灯台灯灯夹戏没有脚本,没有固定的台词。每次排练时,导演(当时叫资料员)只划一个“花架子”,也就是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后,再耐心回答每一个演员需要了解的问题。导演根据演员特点,分配角后,就试演。在短时间内戏班子就能把一曲戏剧排练完毕。演出时的道白和唱词,演员临场发挥,随口编唱。喜、怒、哀、乐都能紧扣故事情节,活化人物。
在一曲戏中,也有少量台词需记。如:
《西厢记》中一段台词
张生出台台词:点点梅花落砚池,提笔难写断肠诗,妙药难医冤孽病,黄金难买少年时。
莺莺的出台台词:桃花朵朵迎风开,满园香气扑鼻来,花开花谢随水流,红颜薄命古今传。
莺莺:一杯美酒满满斟,送与情郎痛伤悲,愿你早去中皇榜,早送佳音到门庭。
张生:张生接过酒一杯,酒香扑鼻痛在心,此去若能占魁首,一家团圆永不分。
莺莺:二杯酒来送情郎,一路平安上京邦,路上野花不要采,家中自有桂花香。
张生:张生接过酒二杯,贤德娘子请放心,只为前程京城去,中了皇榜转故居。
莺莺:莺莺斟上酒三杯,前思后想难别离,早中皇榜早回转,不要辜负妻的心。
张生:张生接过酒三杯,左右为难痛伤心,此去若得高官做,夫妻团圆永不分。
合唱: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在一些花灯班子中,有“道钱”,“道钱”就是将一根长约一米的竹子两头掏空,装上数枚小钱(古时流通,中有方孔的铜币),顶部固定成形。
在《秦香莲》这曲戏中,秦香莲的两个孩子就是打着“道钱”叙述他们的家事,声讨忘恩负义的陈世美。“道钱”声伴着悲凉的道情,便是泥人泪也流。
台灯灯夹戏的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唱法仍是原汁原味。就是在今天,正月闹新春和七月的“米花灯”一旦登台,仍迎得众多观众,特别是受女观众和小孩的青睐。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芝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