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优势,充实整体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55
颗粒名称: 四、产业优势,充实整体经济发展
分类号: G127
页数: 5
摘要: 从古到2004年止,大西桥镇属各屯堡村寨的生产经营特点。
关键词: 地方 生产力 发展

内容

全镇72.9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个村寨,除土地种植农作物相同以外,各村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农耕以外的经济来源途径就大不相同。现代科学用于贵州农业,在大西桥镇除机械提水灌、化肥的应用几乎同步于70年代初以外,农业种子的推广晚了近20年的时间,是制约大西桥镇产粮低下与人口增长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高秆原始水稻品种,不耐旱,密植易倒,不能保证稳产丰收,比之现代两杂品种,好收成年景为60%~65%之间(亩产600市斤为正常),遇气候旱象严重及大风大雨收入极低(减半收或绝收)。大幅度增产是农业四化(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种子优良化)以后才出现。20世纪1970年以前的农业景象为:耕种人挑马驮;肥料以菜籽粕、猪、牛、马粪便为主,菜籽粕要经济状况好的大户才能买得起;沿河塘之处用“龙骨车”抽水,大部分田块成为“雷公田”,风调雨顺有收,旱、涝减收或绝收。种子老化,产量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如此种种情况都是由于科技不发达、经济滞后,政策对农业的投入不利等造成的。故有“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之农谚。农业农耕在当时是天时主宰七成,人为三成。每个村除少量地主能常年吃上主粮大米外,40%以上的农耕户是大米、苞谷各半,近58%左右的贫寒之家以苞谷、稗、麦、红薯为常年主食。均衡镇属各村农耕户比例。仅15%~20%的农户粮食可以满足,50%农户粮食不能自给,有30%~35%的农户一年下来仅只有3~4个月粮食(称“烤火粮”,意把冬季结束就断粮)。
  (一)大部分家庭以挖煤为经济来源的下九溪村,历史以来,农耕、打鱼、挖煤是村中主唱的三部曲。从事加工、技术、经商者历史上不多。村内在土改时划为地主成分的也是挖煤当老板起的家。直到1970年利用宜荒山新辟茶园。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林权属承包给农户,才充分体现了下九溪村在现代发展中新的生产特点,近十年来各种就业门路更为广泛。
  (二)九溪村是整个大西桥镇从生产、经商、加工、利用资源等各样具全的村寨之一,九溪村除像下九村一样拥有煤资源以外,茶叶面积仅次于下九,用材林面积居全镇之首。古时有宋绍文大树林、鲍三爷大树林等等10余个姓氏私有树林。在村前一公里的河范围两旁,有12户私有水碾作坊,加上紧靠旧州、刘官两个大粮仓造成了九溪的米贩子经营者闻名数百里。煮酒、熬糖、推豆腐行当较多,驮马贩运棉纱、食盐、茶叶、大烟、靛等样样不缺。以10户经济富有之家为例,就有在9家是办煤窑起家和办水碾或马驮长途贩运起家。与其他村寨有区别的还有,进入到21世纪初,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九溪村率先利用600多年前遗留至今的屯堡文化资源,大搞屯堡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已经倍受国际、国内的文人墨客所关注,同时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得到各种资金400余万元,用于道路交通、街道铺石板、排污、屯堡办公楼、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已有一家公司,即“南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九溪村签约合伙开发九溪村的屯堡旅游资源。九溪将为带动全镇的旅游开发奠定基础。
  (三)新寨村的农耕特点为蔬菜种植,种菜赚钱这一经济意识在大西桥镇为新寨和鲊塘河两村,有“肥猪不抵瘦菜园”之说。一家一户的蔬菜种植出售,使得这两个村有史以来经济活跃,曾有“新寨盘菜园——闹碉”之说(意:因经济富有而修建碉楼)。
  (四)石坝村人户较少,农耕以外的经济来源以推豆腐腌制成干豆腐出售而远近闻名。不要小看推豆腐这一行当,在当地素有“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变成钱,别看生意成本小,小小生意赚大钱,赚出大钱买大田”之说。
  (五)马场村这个移民屯堡村寨,有史以来是金银匹货加工、栅鞋和染布、开马店、开粉面馆,是一个经商为主的专业村。农耕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从外村买进的(鲍姓从鲍屯迁来除外),这个特殊的填南群体以特有的身份和所处环境位置,是几百年以来的一个集贸区,按该村十二甲子逢马赶场,这就使得该村各姓氏家庭经营及从事职业各异,灵活性的经商头脑在20世纪80年代和近些年中,全村大部分家庭都从事服装销售和生猪贩卖。
  (六)中所村是一个典型的除农耕以外,经营集中,而且从事专业人员众多的村寨,历史上以办土榨油作坊为全镇之最,马帮贩运仍以油菜籽兑换为主,办油坊买田地成为大户、富户是中所的显著特点。中所村人取长补短是行家里手,村前,河床平缓无落差,阻坝储水办水碾容易淹坏农田,他们的祖先就利用油榨房的功能做成旱碾碾米,一举两得,一方面经营油坊赚钱;另一方面方便村民粮食加工。以商养农,大量油菜籽加工后的油饼作为农作物的底肥、追肥,又使得中所的粮食单产量历史上成为全镇之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所的生猪贩运(主销贵阳),又是该村近些年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这项便于城市与农村的经贸行为,该村就有80%的家庭从事,体现了中所氏族较为集中的帮带关系。
  (七)吉昌屯村是历史上军屯性质较为浓厚的屯堡村寨。原始以农耕为主,专业经济经营不十分明显,竹篾加工在全村占有一定比例,邻近村寨一家一户使用的篾货大部分由该村加工供给。贩运食盐、米贩子、打小撮撮赶转转场赚钱者甚多。吉昌村祖先不愧为千里迢迢返回安徽背汪公菩萨来供奉的忠烈后裔,经商做事忠厚,是镇属寨风民风淳朴的村寨之一。近几十年来,吉昌村的鸡、鸭贩运,养殖、建筑、运输很有名气,是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型较快、经济繁荣的大村寨。
  (八)石板房村从古到今,都不减商贸风采,始终保持着经济领先的位置,发展平衡,贫富不像镇属各村寨那样悬殊。从历史上的商屯居住区的老居民户到后期从别的屯堡村寨迁进的居民,他们随乡入俗:一到此地就改操商业,以该村的古式建筑就反映出当年的经济状况,两座高耸的碉楼(一座已坍塌)就是徐、王二姓大户所建,下街的坚固门楼修建非同一般,此处称“小台湾”,可见住在门楼处的住户经济实力之雄厚。中街称“小荆州”(意为坚固不易被外来偷袭),一个仅有九溪十分之一人口的村寨,土改时划为地主的就有12户。当年石板房村的人到各村去,自称是“下乡”,由此可见,其身份从商不从农。后来农田、土地都是向邻村农家买的,至今石板房的小百货销售是全镇第一。
  (九)河桥村、江常村、狗场屯村、背陇村、安庄村、杨家关村、三个山村、白泥村等属于农耕为主的村寨。竹蔑加工、马帮贩运食盐、茶叶、米贩子、办水碾、开榨坊等等,各村皆有之,只是在农耕以外的行当里面,从事的人员少于其他的村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交通不便利,远离古驿道和后来修建的公路线;二是田地较多,生活不用操心就能自给自足。这类村寨广泛的土地资源发展潜力很大,这一土地的优势一旦开发利用得当,就会成为大西桥镇的未来希望。土能生万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靠土地养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近些年来市场的放宽,给这部分村寨的经商和专业种植广开门路,家庭年收干辣椒千余斤、数千斤油菜籽、上万斤玉米的户数逐年上升,加之经商、加工等从业人员增大,是农户保收多收,再配套多渠道经济来源并存的新型农村。
  (十)王家院村、西陇村、带子街村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是农耕与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收入的另一类村寨。西陇村、王家院村利用“石灰石”自然资源,通过开采、运输满足周边村寨建房者使用,利用石头刻碑出售等是其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家庭式的加工石料,从原始的加工方法过渡到现在的机械化加工,提高效益,成为全镇加工业长盛不衰的一种行当。屯堡服饰的手工制作,数西陇村有历史,王家院村的熟食米粉制作源远流长,全镇独一无二,直到米粉加工机械的出现,人工米粉加工才逐步消失。
  (十一)鲍屯村是最早进入镇辖区内的江南汉人(明洪武二年,鲍姓家谱记载),这个村的主要特点是编织具有600年屯堡文化内涵之一的服饰文化系列之一的丝头系腰,产地独一无二。几百年编织丝头系腰的手艺经久不衰,是该村鲍、江、汪等姓氏宗族对屯堡文化能保持至今的贡献。一个新的带子街寨名的诞生,就反映出从鲍屯迁到滇黔公路两旁居住的鲍姓人丁迁寨时的目的和对这一种江南手艺的喜爱。鲍姓十一世祖返回安徽学成织丝头系腰转回鲍屯,传给鲍、江、汪三姓子孙至今已500多年,现仍有60余人编织这项服饰工艺品,可见屯堡姓氏宗族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教化是多么的厚重。现在的鲍屯村、鲊塘河村(鲍屯外迁户)在融农耕、经商传统工艺为一体的前提下,又占据安顺化肥厂建厂在辖区的得天独厚条件,发展更为全面,可称得上是一个发展条件最好的村寨。
  (十二)小寨村的大部分居民,虽都是屯堡后裔,但现居住地是后期各姓从外村寨新迁来立寨的、纯的屯军将士后裔。填南移民的商贸意识,能工巧匠的技能多面。他们集诸多因素成分为一体,形成了该村发展的多样化。小寨村北面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南面与交通干线和大西桥镇的集贸中心紧连。无农不稳使该村占据广阔的土地;无商不富他们又地处交通沿线,位于集贸中心边沿。茶叶生意从一家一户做到三五结盟,再到以家庭为核心遍及全国各地搞销售,属中型村寨中最为活跃的村寨。
  (十三)大西桥村是镇所在地,是全镇文化、经济、交通集贸的中心,是外来发展户云集的场所。600多年前,来此居住者就是看中了这块宝地,人员来往平凡,使这里的人思想意识相对见多识广,居民们发挥优势,开店铺、做餐饮、管理市场等成为他们在农耕以外几百年来不变的常规。提供服务,给来此处进行贸易的商人以方便,使这里集市逐步扩大,市场繁荣。你家开旅店住三五人,我家摆三五个摊位,就成了该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十四)三铺村是征南烽火燃遍云贵高原时代屯军屯田之所在地,历史悠久。该村是镇属古驿道上唯一建有固定军事功能的“烽火台”之村寨。当年街面上各家各户商铺林立,是古代南来北往的军队和过往商人的落脚点之一。这就为三铺村居民造就了经商意识和走南闯北的胆略,从在村内一家一户的商铺发展到后来下贵阳、上昆明卖葵花、花生或经营其他生意,从省内做到省外,全国各地都遍及了三铺人的足迹,是农耕以外经商意识强烈的村寨。
  大西桥镇各村主要特点归纳为:
  下九的“鸹子”
  九溪的“米贩子”
  新寨的“菜园子”
  石坝的“豆子(推豆腐)”
  摇车的“鱼虾子(捕鱼捉虾)”
  马场的“衣服裤子(做服装生意)”
  中所的“猪贩子(生猪交易)”
  吉昌的“鸡贩子”
  石板房的“货摊子”
  狗场屯的“干辣子”
  小寨的“茶叶子(茶叶贩运)”
  小屯的“大理石”
  三铺的“秤杆子”
  杨家关的“竹子(竹器加工)”
  白泥的“沙子(开挖沙坡,用于建筑)”
  西陇的“石碑”
  带子街的“面条”
  鲍屯的“系腰、簪子”
  大西桥“摆摊子”
  上述体现了从古到今镇属各屯堡村寨的生产经营特点。除农耕和具有规模的加工作坊及各村显著的特点外,在全镇还有许多从事家庭加工和经营的项目。如制衣(手工缝制)、银匠、铁匠、马帮、铁货经营、做餐饮、豆腐坊、烤酒、熬米糖、屠宰等等。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