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亦农亦商的家庭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53
颗粒名称: 二、亦农亦商的家庭经济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屯堡人亦农亦商的家庭经济发展。
关键词: 地方 生产力 发展

内容

屯堡人的专指,不是单一的征南将士的后裔,他还包括征南将士“就地宽乡”开垦土地实行屯田生产自给后纷至沓来的移民和能工巧匠、商人等,他们是改造黔中、建设安顺的屯堡人主体。在全镇各屯堡村寨之中,完全属于征南将士屯田农耕的仅为100余个姓氏(户)(根据各村当年屯军姓氏家谱统计),这些屯军将士和后期移民的不断迁来,形成了后来一家一户为主的家庭经济结构。大西桥镇地处贵州喀斯特山区条件相对较好的喀斯特盆地(丘岭地),具有大部分土地土层较厚,坡坎起伏不大,田块小且水资源渗透性强等特点,使得农耕经济规模化、节约化发展受到限制,产量低下且投劳成本高,造成了社会和家庭贫困面大。尽管明初移民和能工巧匠带来的生产技术,较之贵州原住民族特有的生产技术先进,特别是商贸和各种技术的填补完善,仍然不能更大地改变这一地区人民的经济状况,缺乏巨额财富的积累,成为了自然条件对传统农耕社会聚敛财富不成型的原因。在明初占90%以上屯军将士汉民为主体的大西桥镇,仅仅依靠集移民、商贸技术型的石板房、马场两个村又怎能带动、扭转全镇的经济状态。这就使得全镇自600年前屯军屯田以后至上世纪的生产力关系的发展变化起色不大,他们吃、穿、住、行及一家一户的家庭经济模式、生产商贸的范围始终未能走出落后山区的格子。
  尽管明太祖借鉴汉代军队屯田之法这一能使大批军队生产自给的策略,但随着朝代的更换,世界的变迁,不能使所有的农耕者都保证一成不变地拥有土地。清朝“惟是改卫设县以后,屯科田亩,均属私业,例得买卖。而屯军之贫者,为富户把持,辄将有水源之上田,改为下则科田,甘纳空粮,以图受价。而富炎狡黠者,改易地名,混淆缩额,甚至耕数十亩之田,而纳数升者,且将所置额粮,佃与穷苗,将租纳粮,而本名下虽田连阡陌粮额无多”(道光《安平县志卷之四·食货志》)。由此可以看出屯田制度开始从上层统治制度层面出现瓦解。加之屯军将士在权力上的大与小,移民商贸和技能型有钱户大量地购买土地,使得屯军屯田时均等划有土地耕作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主、土地出租、帮工和穷困潦倒的游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据1950年土地改革时统计,大西桥镇共有地主103户、富农55户和能够自产自给的中等农耕者不多,80%的农耕户变成了只有少量土地,15%的原有农耕户完全失去了土地,靠帮人为生。而拥有土地的地主,靠每租一亩田向佃户收取所产粮食(稻谷)的一半,这样,整个大西桥镇各村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控制在地主、富农的手中。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