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生死相俦的屯堡宗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47
颗粒名称:
二、生死相俦的屯堡宗族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摘要:
2004年止,屯堡宗族的历史文化传承。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浏览大西桥镇的村村寨寨,均依山傍水,邻山山有脉,近水水有源。东面:中所、吉昌的田坝水土肥美;西面:小屯、三铺、白泥良田众多;北面:狗场屯、小寨、安庄田土相间,一望无际;南面:九溪、下九溪、西陇清流横贯田野,绿水青山;中部:大西桥坦荡的田野向东西南北延伸。
从明洪武二年(1369)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离开老家南京(应天府)都司巷等地的军人,奉命入黔屯垦开发,安家落户于黔中大地。在大西桥镇屯垦开发的军人及其家属分布于九溪、中所、鲍屯、大西桥、狗场屯、三铺、小屯、安庄等村寨,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促进了黔中的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经六百多年二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建成的44个自然村如一颗颗闪烁的明珠撒落在大西桥镇的旮旯角角。
入黔的军人,从江南把神——汪公(唐初汪华)的神象迎入,配备旗、锣、椅、伞、大铁炮等祭祀物品,每年的正月十八日,鲍屯、吉昌、狗场屯依次迎神——“抬菩萨”。清末,三村合久必分,在猪场三村大打出手,抢夺祭神物品,在哄抢中鲍屯幸运地将汪公背回鲍屯村,一直供奉到1966年,被作为牛鬼蛇神收缴后不知所终。1980年以后,狗场屯、鲍屯、吉昌分别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十七、十八恢复抬菩萨祭汪公活动,尤以吉昌祭祀最为隆重。吉昌有专管祭祀活动的“十八会”,负责筹集祭祀资金和安排仪仗队伍。祭日,村中的田、冯、汪、胡等各个家族依次祭祀,惯例是以“拈阄”确定各家族的祭祀顺序。德高望重的各个宗族的长者代表本族于神前三跪九叩,祈求神灵保佑村中老幼平安,阖族枝繁叶茂。
入黔军人的后裔不忘创业艰难的祖宗,为他们的祖宗所建的坟墓周围是宽宽的坝子,称之为“大坟院”。以后是入黔军人的儿子、孙子的坟院。按“枝挨枝、叶挨叶”一代又一代的各宗族中的人们遗体分别埋葬在分支的坟院之中,一个宗族的“大坟院”,坟地属全族共有,祖宗是大家的祖宗。分支的坟院叫“十字坟院”,坟地属这个支系的人共有,坟院中埋葬着这一支人的祖宗八代。零星的坟地属某一个家族中五服之内的人共有,坟地中埋葬着他们五服之内的长辈。一个家族的“大坟院”、“十字坟院”坟墓重重叠叠,埋葬着同一宗族的人们的尸骨,异姓绝对不能插入。宗族中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参加每年的祭祀活动,他们和谁家最亲,从晓事起就脉胳分明。
在大的家族中,以“十字”坟里长眠的祖宗的子孙为活动单位,是婚丧嫁娶办事的主力军。在婚嫁中,一个支系的人家根据自己的财力送不等量的礼,陪着把喜事办结束。即使是平时不会为人处事的人家办喜事,支系中的人们也不袖手旁观,这是因为“鼻子臭了割不掉”。支系中谁家老人病重,支系中的人们分组值班守候,一旦老人寿终正寝,支系中的人就将承担不同的任务,一直把丧事办完。鳏寡老人的生养死葬,理所当然由血缘最近的人或支系负责,他们的财产由负责人继承。人死了要“拜上路佛”、缝制衣服、兜尸垫盖等只能由各姓氏的“佛头”来完成。
入黔军人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的分享祖宗遗产,同一支系的人家的田地、房产紧紧相连。如今的“尚家后园”、“李家后园”、“张家后园”、“刘家院”、“马家院”、“汪家院”、“程家院”等等,一般就是这些姓氏的发祥地,住地人家姓氏相同。1957年以前,各宗族的人们的田产、宅基地一般是祖宗所赐,有不善营生或遇天灾人祸的人家要出卖田地或宅基地时,原则是“先问房族人等,后问典当之人”。上述两种人都不购买时才能另寻买主。
宗族的人们聚族而居,鼾声相闻,听声音而辨个体。儿时吃宗族人的奶、吃宗族人的饭,与宗族的同龄人结伴玩耍,看牛割草读书。他们“木叶青放风筝,木叶黄扯小黄(核桃做成的玩具),木叶落打陀螺”。当走完人生的全程后,又同眠于一个坟院之中。
屯堡人的亲戚是“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倒”。而共“金丹簿”的屯堡宗族过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来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凭借这些永远具有活力的细胞,组成和谐的宗族大家庭。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