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跳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188
颗粒名称: (二)跳花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2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民族民间文艺跳花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民族民间文艺 发展

内容

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四到正月初九止,在境内的杨鲁花坡有娄家庄、潦车等。跳花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景势壮观。
  苗族跳花的地点一般都称为“花场”或“花坡”。“花场”要选择地面宽阔,周围能容纳很多观众;花坡要选择坡度平缓,场面宽大,草坪如毯,路面安全。跳花的前一天,村里的人要在坡顶场中央立起一棵大“花树”,树上还要捆上冬青或香樟树的枝叶,作为开场定日的标志,也表示四季长青、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表演时,边吹芦笙,边甩舞蹈,一般的舞蹈动作为踢、跳、转、扭、蹬、蹦等。有的是众人结伴而舞;有的则三人吹芦笙舞于前,众人结伴随后而舞。跳花时,吹奏的芦笙曲称“跳花曲”此曲调前半部分形式固定,后半部分有《鹞子翻身》、《金鸡拾米》、《斗鸡舞曲》、《青蛙跳》《上三步让三步》、《迈八步退三步》、《点头四步》等数十种曲调。每座花场活动分为开场、正场、收场三天。
  开场跳花的时候,各地年轻的姑娘们都要穿着节日精美的盛装,多为自制的蜡染,挑花、刺绣的衣裙,穿的除了层层新衣服外,还要准备几套新装到花坡上更换,有的姑娘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身披挑花、刺绣的背扇,有些未婚男子还要背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到花坡上展示,一是可供民众欣赏,二是比针线巧艺,三是百花齐放,取长补短。背扇上还配带有一串串的银色铃铛;头戴银饰,耳戴金银耳环,腕戴手镯,颈挂银项圈和吊锁。小伙子们上身穿着时髦的长衣裳或短服装,下身穿着多样青、灰色的裤子,头戴绿色或红色的毛帕,腰系青布蜡染头的腰带,手拿芦笙,竹竿上缀着红绸或红毛线绣球,不拘形式地吹奏,围绕花树翩翩起舞。
  正场的这一天,参加跳花的人和围观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以“花树”为中心地段,有的围成圈,有的分别站成排,随着芦笙曲的演奏,男、女青年们边歌、边舞、边转起来。跳花坡上,人声鼎沸,笑声、歌声、鞭炮声不绝于耳;花坡上下,像赶集一样,卖甘蔗、水果、小吃、糖食等场面十分热闹;整个“花坡”上的人群,也跟着欢乐转动起来。聪慧的苗家男、女青年在此过程中,物色到心上人后,通过歌声、眼神的暗示,退出热闹的地方,到一些较为僻静的地方去互诉衷肠或相约谈情。
  收场的这一天,抢得花树的人们扛着树,随后的人们吹着芦笙、唢呐、放鞭炮,向着无子女的人家走去。不生育者见之大喜,宴请宾客。到大门前,领头者就说些祝愿吉祥、发家致富、早生贵子、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等的贺语。主人家迎客进门,欢欣鼓舞、热情款待贵客,寨子里一时热闹非凡起来。如今的跳花节已成各族人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届时只要境内“跳花”邻近各寨子的人们蜂拥而至,特别热闹。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