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地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186
颗粒名称:
一、地戏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2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民族民间文艺地戏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民族民间文艺
发展
内容
地戏是大西桥镇农村独有的古老戏之一,俗称“跳神”。境内的地戏始于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时期。《安平县志》记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灯。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篡修的《贵州通志》卷之二十九中就有“土人所在多有之,盖历代移民岁则魈,屯村以为傩,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所以地戏是当地老百姓最喜欢的戏种之一,每年正月和七月半,“跳神”的村寨锣鼓喧天,非常热闹。跳神者腰围战裙,额戴假面具,手持木制长矛,且唱且舞。所唱的戏文,唐、宋朝的故事,都属武戏。现在大西桥镇所跳的戏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反山东》、《四马投唐》,中所跳《说岳传》或《精忠传》,狗场屯跳《薛仁贵征西》、《三国演义》,三铺跳《五虎平南》,鲍屯跳《罗通扫北》,九溪跳《封神演义》、《郭子仪征西》等戏目。地戏是在露天地坝上演出,场中安置一桌、两椅,场边还要插一面旗,场外的树边还插五颜六色的彩旗。演员“出马门”与观众见面,表演的程序有亮相、持枪、上马等,表演的动作以杀、打、拼、刺为主,打斗的动作激烈。地戏的面具(俗称脸子)一台戏需要一堂脸子,多的一二百面,少的七八十面。“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雕刻精细,正侧面皆生动形象,一般分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俗称“五色相”。演员头戴面具并蒙上青纱可向前方仰视,通过黑纱向外观看。地戏服装,按剧中人所需,穿各色布袍,武将腰系两片缀以简单花边的单布战袍,背插四支花布制作的靠旗,武将有耳子和雉鸡尾,手持兵器长二尺余;而文将则无,只右手执扇,左手执帕。地戏曲调和唱腔较简单,挺拔高亢,没有弦乐伴奏;唱词有上、下句之分,而唱腔却系单句头,上下句有异而非对答关系,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半句,合唱者唱最后半句;独唱演员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六字,合唱者唱最后四个字,每句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挑得很高。地戏伴奏乐器,只有一锣一鼓,击音沉重,节奏变化少。一些国际友人和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曾来过大西桥镇九溪村观看地戏。大西桥镇地戏组,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湖南省吉首举行的中国民间艺术节,深受当地观众的欢迎。1992年4月,九溪村地戏组出席韩国参加世界民间艺术表演,荣获主办国奖旗一面。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