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民族民间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18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民族民间文艺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13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民族民间文艺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民族民间文艺 发展

内容

一、地戏
  地戏是大西桥镇农村独有的古老戏之一,俗称“跳神”。境内的地戏始于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时期。《安平县志》记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灯。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篡修的《贵州通志》卷之二十九中就有“土人所在多有之,盖历代移民岁则魈,屯村以为傩,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所以地戏是当地老百姓最喜欢的戏种之一,每年正月和七月半,“跳神”的村寨锣鼓喧天,非常热闹。跳神者腰围战裙,额戴假面具,手持木制长矛,且唱且舞。所唱的戏文,唐、宋朝的故事,都属武戏。现在大西桥镇所跳的戏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反山东》、《四马投唐》,中所跳《说岳传》或《精忠传》,狗场屯跳《薛仁贵征西》、《三国演义》,三铺跳《五虎平南》,鲍屯跳《罗通扫北》,九溪跳《封神演义》、《郭子仪征西》等戏目。地戏是在露天地坝上演出,场中安置一桌、两椅,场边还要插一面旗,场外的树边还插五颜六色的彩旗。演员“出马门”与观众见面,表演的程序有亮相、持枪、上马等,表演的动作以杀、打、拼、刺为主,打斗的动作激烈。地戏的面具(俗称脸子)一台戏需要一堂脸子,多的一二百面,少的七八十面。“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雕刻精细,正侧面皆生动形象,一般分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俗称“五色相”。演员头戴面具并蒙上青纱可向前方仰视,通过黑纱向外观看。地戏服装,按剧中人所需,穿各色布袍,武将腰系两片缀以简单花边的单布战袍,背插四支花布制作的靠旗,武将有耳子和雉鸡尾,手持兵器长二尺余;而文将则无,只右手执扇,左手执帕。地戏曲调和唱腔较简单,挺拔高亢,没有弦乐伴奏;唱词有上、下句之分,而唱腔却系单句头,上下句有异而非对答关系,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半句,合唱者唱最后半句;独唱演员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六字,合唱者唱最后四个字,每句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挑得很高。地戏伴奏乐器,只有一锣一鼓,击音沉重,节奏变化少。一些国际友人和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曾来过大西桥镇九溪村观看地戏。大西桥镇地戏组,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湖南省吉首举行的中国民间艺术节,深受当地观众的欢迎。1992年4月,九溪村地戏组出席韩国参加世界民间艺术表演,荣获主办国奖旗一面。
  二、芦笙与跳花
  (一)芦笙
  跳花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芦笙为苗族特有的演奏乐器。用六根竹筒插入木制的葫芦内,安装铜簧片,为舌制成。长者3尺5寸,短者1尺5寸,每两只配为一对吹奏。老尖声相配为一音质,统称“子母芦笙”;同一个尺寸配对的称为“姐妹芦笙”。能制芦笙的人一般都称为制笙高手。在苗族中大部分人都会吹芦笙,常在农闲、喜庆、节日吹奏,是苗族青年男女互诉衷肠、谈情说爱的工具之一。
  芦笙曲分为“走路曲”、“跳花曲”、“祭祀曲”三大类。在什么样的场合就吹什么样的曲类。
  (二)跳花
  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四到正月初九止,在境内的杨鲁花坡有娄家庄、潦车等。跳花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景势壮观。
  苗族跳花的地点一般都称为“花场”或“花坡”。“花场”要选择地面宽阔,周围能容纳很多观众;花坡要选择坡度平缓,场面宽大,草坪如毯,路面安全。跳花的前一天,村里的人要在坡顶场中央立起一棵大“花树”,树上还要捆上冬青或香樟树的枝叶,作为开场定日的标志,也表示四季长青、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表演时,边吹芦笙,边甩舞蹈,一般的舞蹈动作为踢、跳、转、扭、蹬、蹦等。有的是众人结伴而舞;有的则三人吹芦笙舞于前,众人结伴随后而舞。跳花时,吹奏的芦笙曲称“跳花曲”此曲调前半部分形式固定,后半部分有《鹞子翻身》、《金鸡拾米》、《斗鸡舞曲》、《青蛙跳》《上三步让三步》、《迈八步退三步》、《点头四步》等数十种曲调。每座花场活动分为开场、正场、收场三天。
  开场跳花的时候,各地年轻的姑娘们都要穿着节日精美的盛装,多为自制的蜡染,挑花、刺绣的衣裙,穿的除了层层新衣服外,还要准备几套新装到花坡上更换,有的姑娘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身披挑花、刺绣的背扇,有些未婚男子还要背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到花坡上展示,一是可供民众欣赏,二是比针线巧艺,三是百花齐放,取长补短。背扇上还配带有一串串的银色铃铛;头戴银饰,耳戴金银耳环,腕戴手镯,颈挂银项圈和吊锁。小伙子们上身穿着时髦的长衣裳或短服装,下身穿着多样青、灰色的裤子,头戴绿色或红色的毛帕,腰系青布蜡染头的腰带,手拿芦笙,竹竿上缀着红绸或红毛线绣球,不拘形式地吹奏,围绕花树翩翩起舞。
  正场的这一天,参加跳花的人和围观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以“花树”为中心地段,有的围成圈,有的分别站成排,随着芦笙曲的演奏,男、女青年们边歌、边舞、边转起来。跳花坡上,人声鼎沸,笑声、歌声、鞭炮声不绝于耳;花坡上下,像赶集一样,卖甘蔗、水果、小吃、糖食等场面十分热闹;整个“花坡”上的人群,也跟着欢乐转动起来。聪慧的苗家男、女青年在此过程中,物色到心上人后,通过歌声、眼神的暗示,退出热闹的地方,到一些较为僻静的地方去互诉衷肠或相约谈情。
  收场的这一天,抢得花树的人们扛着树,随后的人们吹着芦笙、唢呐、放鞭炮,向着无子女的人家走去。不生育者见之大喜,宴请宾客。到大门前,领头者就说些祝愿吉祥、发家致富、早生贵子、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等的贺语。主人家迎客进门,欢欣鼓舞、热情款待贵客,寨子里一时热闹非凡起来。如今的跳花节已成各族人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届时只要境内“跳花”邻近各寨子的人们蜂拥而至,特别热闹。
  三、唢呐
  唢呐是苗族民间常见的另一种乐器,唢呐分嘴、盘两部分,为赤铜制成。嘴吹部分长约3寸、直径3分的细铜管,上有四道圆形的铜箍作装饰,盘部成喇叭状,包边焊接上绣有花纹图案;唢呐下节管系木制成,两头分别连接嘴和盘,上有8个音眼(正面有7个,背面有1个)。唢呐也是一长一短的两支配作一对,长者1尺5寸左右,称雌唢呐;短者1尺2寸,称雄唢呐。吹奏时用钹和牛皮小鼓伴奏,唢呐在红台喜事中吹奏能使人吉祥如意;在白台事中吹奏能使人化悲为力;在民众中吹奏,乐声幽怨动听,悦耳感人,催人奋进。
  四、唱花灯
  贵州花灯分为东、西、南、北路,安顺属西路花灯。
  在境内,花灯表演的村寨有马场、中所、九溪、石坝、吉昌、小寨、安庄、西陇等村。花灯的演唱者都是男性装扮的。表演时,化妆成男女若干对,男执扇、女执帕,相对边唱边舞,以月琴、二胡、锣鼓伴奏,词极俚俗,甚得一般民众的欢迎。各村依次演完后,全班合演一场,演唱完毕,接待之家酬以善对。花灯表演多在夜间的场坝子,演唱的时间一般在春节到元宵节,有时延长到正月底。每个灯班20~30人不等,其中演出人员10~15人、勤杂人员10人左右。灯班为非职业性民间传统文艺组织,是一种融灯、歌舞剧为一体,集宗教祭祀、群众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每当花灯班子出动,走向街头或场院时,随着一阵有节奏的锣鼓声,人们便会看见灯班队浩浩荡荡地走来。而最引入注目的是各色各样的“灯笼”,灯笼标志着演出的水平,所以在大型工艺上特别讲究。常见的灯笼有排灯、宫灯、八卦灯、五角灯、扇灯、鱼灯、球灯、型灯等;灯笼排列有序,带有政治性。建国前夕,宫灯排在首位;1949年后,则以排灯排着,两个排灯各有毛泽东主席像和朱德委员长的像。这些彩灯均用长竹竿挑之,每人举一个,排队进寨子,首先要参土地庙,参水井、到土地庙,水井前由领队人领唱,祷告平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如意的参词后才能进场,有时还要参“桌子”。到演出场地,全体演出人员亮相名曰“踩场子”,唱些谦虚客气的词,再按演出顺序表演。演出人员上场,由二胡伴奏,“聊白”后才到节目演出的正题。每个节目演出一般为四季、五更、二十月为一段,每段以锣、鼓伴奏,亮扇子作为缓气时间。演出完毕后,全体演员出场齐唱,由领队人领唱,内容均是祝贺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词语,名曰“扫场”。
  花灯在民间中源远流长,深受群众的喜爱,其魅力在于花灯调子通俗易懂、欢快朴实、热情开朗,其曲调富有舞蹈性,表演时多为二人表演,一为丑角,一为旦角,右手持彩扇,左手用毛巾,歌舞交错,时而唱、时而说、时而舞。大多有简单剧情,加之演员的临场发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中所村张幺妹、马场村周龙基、石坝村邹友元、小寨村朱炳余等,他们在1950~1970年的30年中,在花灯剧幕的生涯里,唱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作品中有几百例,很多词名有诗味。如花灯“一字光武走南阳,二弟单刀斩蔡阳,站在沙滩上,看见打渔船,河中波浪起,两手踩花船,推你过江去,奴要转回还,只有船拢岸,那有岸拢船。夫妻双双,呀呀噫,转回还哟喂。”
  女主角:
  1.天仙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生活苦变甜。
  2.八仙图中赵云棠
  双双拜寿面含羞,一个欢喜一个愁;
  寿烛堂前莹光闪,绣帏窗下恨优忧。
  改革开放后,“花灯”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创造出了许多多姿多彩的艺术内容,境内的花灯组无论在县内外的哪里演出,都能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五、山歌
  山歌是大西桥镇人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文艺,一般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一个人可以独唱,也可以二人对唱,还可以一人找数人对唱,二人轮流与众人对唱,唱歌不讲究任何服装,不化妆,不用道具和伴奏,也不设台布景,不选场合。境内每年的正月初九至十八,狗场屯赛马、鲍屯及吉昌迎春盛会、九溪抬菩萨、三月蟠桃会等,村前村后,人山人海,众人唱山歌。每年六月六,关帝庙四通马头的人都在唱山歌,家里可以唱,田边地角可以唱,台上、台下、山上、山下都可以唱、或者一边干活一边唱。采茶季节,茶林、茶山处处山歌悠扬,有些歌词内容健康、悦耳、动听,每逢插秧季节也是一边插秧一边唱。对山歌、听山歌的人非常之多,因为歌声可以驱走人们的寂寞和疲劳,增强人们的喜悦和欢乐。
  大西桥的山歌,一般都兴盛于屯堡村寨。凡属屯堡人聚居的地方,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唱山歌和听山歌。在农村,山歌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哼调。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从2000年至2004年间,境内的娄家庄、摇车、白岩村等地的少数民族村寨中,有很多人喜欢唱山歌、听山歌,他们的山歌内容种类繁多,一唱就是千百首,男、女对唱,有时也要比个高低和胜负。其中有部分山歌的歌词与汉族山歌同类,有些歌词则不完全同类。演唱时开头与结尾的抒情飘带各具特色。苗族为了展示山歌和艺术形式的统一,还自行排练很多的歌碟节目,在碟片中有情歌、芦笙曲、舞蹈、历史故事歌、孤儿悲歌等,内容丰富多采。也有不少的苗族歌手唱出了名,成了苗族的好歌手。境内的苗族情歌,艺术性高、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媒介。苗族民间流传的情歌,在结构上,每首歌分为上、下两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只改变个别的字义、词或韵脚。一般在晚上“向月亮”或节日里男女青年聚会时对唱,也可以用芦笙、四弦胡、笛子、口琴等乐器吹奏。男女青年对唱时,比较谦虚,要回避父母和长辈。唱歌时,如果只唱出一首歌的上部分,忘记唱下部分,就要被对方讥笑为“独脚立”歌。
  歌的内容有表初识、疑惑、互表深情等,分别在不同的感情阶段对唱。
  表初识的如:
  女唱:多久不走这方来,情哥美貌心开怀,
  金榜提名你在位,有眼不识栋梁才。
  多久不走这方行,情哥大方心坦诚,
  金榜提名你在位,有眼不识栋梁人。
  男唱:多久不走这方来,这方情娘长成才;
  这方情娘长大了,等哥回去请媒来。
  多久不走这方行,这方情娘长成人,
  这方情娘长大了,等哥回去请媒跟。
  表疑惑的如:
  女唱:多久不走萝卜园,不知萝卜甜不甜;
  多久不到花园去,不知情哥连不连。
  多久不走萝卜阴,不知萝卜深不深;
  多久不到花园去,怕你情哥变了心。
  男唱:小小画眉肚皮黄,画眉下蛋满山藏;
  画眉有心下蛋无心哺,情妹无心连我远处郎。
  小小画眉肚皮青,画眉下蛋满山林;
  画眉有心下蛋无心哺,情妹无心连我远处人。
  表情深的如:
  女唱:太阳当顶正当头,有情有义把哥留;
  婚姻自由得长久,恩爱夫妻到白头。
  太阳当顶正当间,有情有意把哥牵;
  婚烟自由得长久,原配夫妻到百年。
  男唱:男女同心配成双,夫妻和顺把家当;
  二人携手常相爱,从此定下百年昌。
  男女同心俩结合,相爱不用媒人说;
  洞房花烛常相爱,从此夫妻离不脱。
  另外,苗族歌声中还有《上梁词》、《扫邪去凶词》、《护吉词》等。这些歌谣文化与屯堡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论是汉族或苗族会唱山歌的人都没有什么本本,全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靠自己的大脑转弯、嘴皮会翻来完成。
  汉族常见的山歌一般也分为叙事和言情山歌之类。例如:
  言情山歌类,“唱阳雀”
  女唱:表哥真爱我阳雀,连日把夜做鞋脚。
  千针万线做送你,哥不嫌弃妹心落。
  男唱:听得阳雀这样说,给哥日夜做鞋脚。
  我是天天想着你,只等团圆得会合。
  女唱:今日情哥要回家,妹的心中乱如麻。
  衷心难舍哥情义,眼含珠泪似抛沙。
  男唱:离别阳雀我回家,好好扶侍你爹妈。
  不必伤心多牵挂,搞好生产当好家。
  女唱:送哥送到车站台,火车准时就要开。
  手拿丝帕揩眼泪,问哥你去哪天来。
  男唱:排队买得车票来,阳雀哭得泪满腮。
  劝妹欢喜转回去,我去几天就会来。
  女唱:见哥走进车箱中,分离只在几分钟。
  车轮滚滚消失去,一旦分离泪滴胸。
  男唱:阳雀送我上车厢,眼含珠泪不应当。
  欢欢喜喜转回去,勤劳生产谷满仓。
  女唱:汽笛一声火车发,挥手示意妹回家。
  今日暂且分离去,一月半月来你家。
  男唱:汽笛一声火车开,频频挥手泪滴腮。
  火车消失远离去,脚粕手软眼发呆。
  女唱:送郎回去我转家,白日生产夜绣花。
  绣起两块枕头帕,鸳鸯戏水闹莲花。
  男唱:情妹想哥不要哭,我在家中喂大猪。
  杀起拿点来送你,卖点给你买衣服。
  女唱:哥在为我置衣裳,我叫爹娘打嫁妆。
  提前早日作准备,早日登记早成双。
  男唱:妹想结婚莫性急,妹的心情我知悉。
  喜期到日早准备,开起汽车我来接。
  女唱:汽车接我进喜堂,三亲六眷喜洋洋。
  夫妻二人抬盘子,男散香烟女散糖。
  男唱:接你阳雀到喜堂,三亲六眷来帮忙。
  我们俩人来招待,倒茶又把烟来装。
  女唱:汽车接我到哥家,三亲六眷人人夸。
  既要勤劳搞生产,又要尊敬二爹妈。
  男唱:汽车接妹到我家,简慢亲戚酒席差。
  勤俭节约办喜事,搞好生产当好家。
  女唱:我俩从今是夫妻,勤劳生产两相依。
  同心协力鼓干劲,勤喂牛马多喂鸡。
  男唱:我俩结婚是夫妻,三抽桌上电视机。
  崭新摩托放一部,出门进家两人骑。
  合唱:计划生育我晓得,献身四化搞建设。
  工业农业大发展,民富国强建祖国。
  合唱:郎是流水妹是花,唱完阳雀我回家。
  今日唱歌来玩耍,逗得观众笑哈哈。
  叙情山歌类:
  女唱花名:
  正月竹节朵朵鲜,坐在绣房望哥连,
  坐在绣房望哥到,只想一时来团园。
  二月杏花开满坡,多多拜上情义哥,
  二人情义深似海,饭同筷碗菜同锅。
  三月桃花开满山,跟哥容易丢哥难,
  跟哥之时针穿线,丢哥之时刀割肝。
  四月烟花开满沟,跟哥容易丢哥愁,
  跟哥之时三句话,丢哥之时刀割喉。
  五月石榴朵朵青,妹们独自坐花灯,
  好朵鲜花无人采,望哥早来两相生。
  六月谷花满田飞,飞来飞去做一堆,
  有钱之人买花戴,无钱之人望花飞。
  七月菜花满园栽,两窝挖来一窝挨,
  好酒要拿同杯饮,好花要拿共园开。
  八月桂花香满岩,桂花留等贵人来,
  桂花留等贵人到,贵人不到花不开。
  九月重阳菊花黄,单身小妹坐绣房,
  单身独自绣房坐,受了多少风和霜。
  十月牡丹学为真,跟哥说过两不分,
  要死二人一路死,雷打火烧不变心。
  冬月梦花梦见哥,梦见河水流上坡,
  山崩岩垮不丢妹,水干石现不丢哥。
  腊月梅花开满园,不知不觉又一年,
  哥把情义记心上,正月十五又来连。
  男唱花名:
  正月竹节开得新,带信叫娘转来跟,
  哥在花园带信转,只想一时来相生。
  二月杏花开满林,多多拜上情义人,
  二人情义深似海,生同娘在死同坟。
  三月桃花开满枝,少年不玩等几时,
  少年不玩等几载,黄金难买少年时。
  四月烟花开满山,跟妹容易丢妹难,
  跟妹之时几句话,丢妹之时心太烦。
  五月石榴朵朵红,家家美女坐房中,
  石榴开花会结果,艳山开花一场空。
  六月桂花满田飘,妹们袖口花线雕,
  要学桂花香千里,莫学灯花受人刁。
  七月茶花满山岗,不走云南走四川,
  绕山绕水来会妹,不得陪坐心不甘。
  八月桂花满村开,桂花生在桂石岩,
  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
  九月葫芦插满头,花上重花多自由,
  站在人前逗有爱,站在花园好风流。
  十月牡丹学为真,二人说过两不分,
  山崩地裂不丢妹,水干石现不变心。
  冬月梦花梦见娘,梦见河水淌朝阳,
  海枯石烂不丢妹,钢刀砍头不丢娘。
  腊月梅花开满园,不紧不觉又一年,
  只要二人情义好,正月十五又来连。
  女唱许哥:
  正月里来正月正,许哥一瓶小香槟
  送哥一瓶香槟酒,欢天喜地过新春
  二月里来惊蛰节,许哥一铺好扑克
  送哥几张电影票,玩玩耍耍过新春
  三月里来是清明,许哥一部小嘉陵
  送哥一部摩托卡,游山玩水好出门
  四月里来开菜花,许哥一部雅马哈
  送哥一副墨士镜,旅游之时走天涯
  五月里来是端阳,许哥一间高低床
  送哥一层小书柜,收拾书箱哥得装
  六月里来热难当,许哥一台电冰箱
  送哥一个电风扇,一解渴来二解凉
  七月立秋冷兮兮,许哥一部录音机
  送哥几个好磁带,逍遥自在乐有余
  八月里来中秋临,许哥一部手风琴
  送哥一只小笛子,不见哥面听笛音
  九月正逢重阳来,许哥一双网球鞋
  送哥一双好袜垫,时刻把哥记在怀
  十月里来大雪飘,许哥一个黑皮包
  送哥一个好礼帽,游城玩景乐陶陶
  冬月里来冷兮兮,许哥一件大昵衣
  送哥一条昵裤子,寒天冻地心不急
  腊月里来满一年,许哥礼物料理全
  只要二人情意好,恩恩爱爱到百年
  男唱许妹:
  正月里来正月正,许妹一双花手巾
  送妹一块花帕子,叫妹把哥记在心
  二月里来龙抬头,许妹一对花枕头
  送妹一对枕头帕,叫妹把歌记心头
  三月里来是清明,许妹一个洗脸盆
  送妹一明小镜子,梳头洗脸不求人
  四月里来四月八,许妹牙膏与牙刷
  送妹一瓶香脂水,洗脸梳头妹得擦
  五月里来是端阳,许妹一间花板床
  送妹一笼花蚊帐,免得坟子叮我娘
  六月里来三伏天,许妹一对银项圈
  送妹一块罗马表,出门走路看时间
  七月里来七月七,许妹一部电视机
  送妹几张弹簧椅,消愁解闷混光阴
  八月里来桂花香,许妹一只花皮箱
  送妹一个花箱子,出嫁之时妹得装
  九月里来是重阳,许妹一段的确凉
  送妹几尺花白布,缝件汗衫过重阳
  十月里来小阳春,许妹一块花围巾
  送妹一把自动伞,出门走路得遮阳
  冬月里来雪飞山,许妹一件运动衫
  送妹一条运动裤,寒天冻地妹得穿
  腊月里来满一年,样样礼物料理全
  二人情义深似海,准备陪妹过新年
  喜事山歌类:
  男唱:这家前年起高房,电灯点得亮堂堂;
  今年办的好喜事,大齐唱歌请开腔。
  女唱:这家早年起高厅,电灯点得亮铮铮;
  今年办的好喜事,大家唱歌请开声。
  男唱:张家有个好姑娘,李家有个好儿郎;
  好爷好娘好喜事,上邻下寨把名扬。
  女唱:赵家有个好千金,王家有个好后生;
  好爷好娘好喜事,上邻下寨好名声。
  男唱:这家办事真喜乐,姨妈弟妹来得多;
  三亲六眷来庆贺,饮酒划拳几十桌。
  女唱:这家喜事好欢乐,上邻下寨来会合;
  亲戚朋友都来到,热热闹闹几十桌。
  男唱:男女同心配成双,夫妻和顺把家当;
  二人携手常相爱,从此定下百年昌。
  女唱:男女相爱两结合,两个不用媒人说;
  洞房花烛两握手,光明大道走一棵。
  男唱:自由恋爱两结合,有党领导好处多;
  男女同心成双对,情也投来意也合。
  女唱:自由恋爱配成双,党的恩情遍四方;
  两相志愿成佳偶,从此夫妻把家当。
  男唱:夫妻双双到白头,又喂大猪又喂牛;
  全家齐心搞生产,有吃有穿不焦愁。
  女唱:夫妻到老百年昌,孝敬爹娘是应当;
  团结弟妹敬歌嫂,全家老幼喜洋洋。
  男唱:夫妻相爱百年昌,勤劳致富心不慌;
  和睦团结搞生产,耕田种地谷满仓。
  女唱:夫妻相爱喜盈盈,孝敬爹娘要认真;
  和睦团结感情好,创造幸福新家庭。
  男唱:恩爱夫妻新家庭,要做模范好典型;
  家庭和睦人亲近,老安少乐万事兴。
  合唱:和睦团结喜气多,合家老幼笑哈哈;
  我敬你来你敬我,幸福日子真快乐。
  六、吹木叶
  吹木叶是苗族、汉族男女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之一。把树木叶折在嘴上,含在双唇中间,木叶稍偏重于下,让气流缓缓吹出,即可发出声音。根据需求随时可调整音量,吹木叶,一般都是在山野里吹奏去试探附近和远方的异性,彼此相互通知逗乐,或在赶场、野外的路上吹奏,邀约对方谈心;晚上“向月亮”或是逛马路都是告诉异性,情人已经到来等。苗族男女青年几乎人人都会吹木叶,汉族也有少部分人会吹木叶。
  木叶的种类很多,冬季一般用香樟树叶和冬青树叶;夏秋季常用一些有刺的细柴叶为好;会吹者不限,吹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木叶调多为小调,属于征调式。单舌尖而悠扬,音域高达八度以上,射程在数里之外也能听到。
  吹奏的歌曲内容比较广泛,遇什么人吹奏什么调,有什么感情吹什么调。
  例:
  男吹:哥吹木叶不会吹,妹吹木叶团转围;
  跟妹学得木叶会,后园木叶吹成堆。
  情妹木叶也会吹,你是虚情假意推;
  木叶吹了千万片,可以吹得妹来归。
  女吹:树上木叶堆垒堆,折下木叶轻轻吹;
  木叶要吹千万片,今日见哥吹一回。
  高山木叶张对张,哥吹木叶妹心慌;
  木叶好比金丝线,牵妹来和哥成双。
  男吹:高山木叶张对张,吹起木叶上山岗;
  木叶吹得多嘹亮,吹得两人配成双。
  高山树林木叶宽,吹起木叶上华山;
  木叶吹得满坡应,口吹木叶心想娘。
  女吹:跟哥学会吹木叶,好心好肠舍不得;
  如若你有丢我意,叫妹怎样舍得撤。
  口吹木叶心想郎,哥也有个好心肠;
  我也不会丢下你,成双日子好商量。
  男吹:跟妹吹到木叶青,确实妹有好良心;
  真心实意你爱我,看个日子来成亲。
  同妹吹到木叶青,见妹巴意又巴心;
  年年有个六月会,六月会上来成亲。
  女吹:年年有个六月间,六月会上来团圆;
  从此夫妻成双对,同你吹到死的天。
  年年有个七月秋,与哥同走不害羞;
  从此夫妻成佳偶,同哥吹到死不丢。
  男吹:吹好木叶得自由,两人吹得乐悠悠;
  妹有真心跟我去,同你恩爱到白头。
  哥妹双双得自由,吹起木叶上扬州;
  妹的心肠世少有,情愿跟你到白头。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