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草制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176
颗粒名称: 六、草制品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1
摘要: 2004年止,大西桥镇草制品工艺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工艺美术 发展

内容

蓑衣、草鞋这些草制品为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1950~1960年之间广大农村群众所必需的生活、生产用品,需求量大。草鞋以稻草作原料,在境内除一般的男子会打外,妇女儿童均会制作,多数的农家还以编草鞋为副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家所穿的鞋都到市场上去购买,草鞋需求减少,打草鞋的农家很少见到。
  蓑衣制品在1949年前后,便成为农村群众抵御风雨的生产用品,在境内的黄坡村、潦车村、小白岩村的苗族村寨妇女就喜欢编织蓑衣,原料是一种高山野生植物,它生长在岩山顶端的刺窝里,叶窄长,茎细,草质优良牢固,能防潮湿,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每年冬季,特别是在1950~1970年期间,苗族农家,都要到很远的平坝县、大山坝村、虾儿井村、鸡场屯的大山围墙顶及老青山一带去割蓑衣草。
  编织过程:先把蓑衣草分捆成把,放在岩石墩上,用木制榔头将草锤软,搓1丈5尺长不等的两根草绳,用一根像大母指粗的约长1.2米的竹棒,用草绳系上拉成弓形,然后再用较长的蓑衣草在双草绳上挽转编织,衣领一般宽在2市尺左右,再往下编织七道即可(其中每道宽4~5寸)。为使编织方便,到第三道的时候就可以把竹棒卸掉,直至编完,再在脚底梳数十棵辫子,下雨时,让雨水畅流而下。每领蓑衣需要一天左右才能制成。蓑衣编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围形蓑衣,用途是风雨来临的时候可以转动抵御大雨;另一种是翅膀蓑衣,用途是把两手套进空中,再把胸前的草绳系紧,可以防护大雨,也可以护身取暖。苗族农家在每年的雨水季节期间,都要把蓑衣挑到市场上去出售,选购的人特别多,销量极大,供不应求。因为人们披蓑衣和披薄膜是两种绝然不同的效果,当大风大雨来临的时候,披薄膜的很容易被大风刮翻,人遭雨淋;披蓑衣的哪怕是刮了三四级大风绝对不会被大风所刮翻,蓑衣确是农家挡雨的好护身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苗族农家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山采割蓑衣原料的人越来越少,进入市场的蓑衣也比较少见。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