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卫生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143
颗粒名称:
一、卫生医疗机构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4
摘要:
民国时期-2004年,大西桥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变革情况。
关键词:
地方
医疗卫生
发展
内容
民国时期,镇内没有什么医疗机构,患病者全靠找土医生和中草药治疗,大搞“迷信”活动,在精神上求得安慰治疗,造成了不少人死亡的悲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县卫生科组织筹建安顺县卫生院。同时,先后组建区、乡卫生所,1956年二铺区成立了第七区卫生所。
1958年9月,七眼桥、大西桥两个卫生所合并,改名为二铺卫生院。随后,大西桥范围内又划为三个管理区(即马场管理区、三铺管理区、狗场屯管理区),各管理区内设一所卫生所。
马场管理区卫生所,由中所转业军人李亚祥、女青年张孝春二人组成,具体由李亚祥负责。卫生所设在马场村鲍姓的房子内,面积为28平方米,开展该区域的防、治病工作。因工作需要,他二人先后调外学习。后抽九溪村宋元明,吉昌村袁可礼、陈金孝到马场卫生所工作直到1969年。
三铺管理区卫生所,由中医师李正明等组成开展该区域内的防、治病工作。
狗场屯管理区卫生所,由狗场屯汪治平、中所村尚贤芝等人组成,负责该区域内的防、治病工作。
1961年7月期间,三铺、狗场屯两个管理区合并为大西桥人民公社,卫生员合并到大西桥公社卫生所,由汪志平任负责人,开展业务工作。后娄启云、赵家凤、刘德明、汪德政、陈寿琼等先后调进卫生所,该所的医务人员已发展到7人,直到1968年。
1968年,毛主席发表“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此时正直安顺县卫校学生毕业,为贯彻执行社来社去这一方针、政策,马场李林祥、吴之仁、冯明达、吴光珍,大西桥鲍优明、陈日映、鲍中秀、王家凤先后分别进入两个卫生所。
1969年,城市医生为贯彻“六二六”指示,安顺地区医院检验技师袁秀群同志下乡到马场公社卫生所,在公社党委、革委的领导支持下,首次在农村建立第一个化验室,帮助农村解决了部分疑难病的诊断问题。1969,县卫生局拨款3000元,兴建业务用房3间120平方米,再加上原农中校舍3间,共6间用房;内设诊断室、治疗室、化验室、手术室、妇科接生室、药房、病房等,增设病床8张,正常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中的男、女结扎及兰尾炎拆除等手术,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提供了方便。
是年代庭其、吴洪章、王润华等三人又从地区防疫站下乡到大西桥公社卫生所,加之区医院外科医生赵骄海也调到卫生所,毕业生王志朝又分配到大西桥卫生所,因治疗条件太差,场地有限,国家又拨款3万元,新建医疗宿舍7间,共700平方米;内设诊断室、治疗室、手术室、妇科接生室、药库房、病房,增设病床12张,顺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疝修补、阑尾拆除等手术,小型外科病人日平均150人次,星期天200以上人次,月手术3~8例,并承担了计生工作中的男、女结扎手术。为打开中国医药的宝库,上级还拨款建立中草药制剂室,生产大输液、银黄针、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就地供临床使用。
1969年8月,安顺县医院党支部书记王洪文同志来到中所村,首次在全县开办了农村第一个合作医疗站,充分利用土方土法,如针灸、按摩等治疗办法;还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如每年人均收费10元,患者就诊只收5分钱的挂号费,医生看病、开方,病人不准私自要药等制度。
1971年5月,大西桥、马场公社卫生所,在中所村合作医疗站的影响下,各大队都办起了合作医疗室,次年境内的合作医疗室实现了一片红。为巩固合作医疗的成果,公社卫生所每周星期五半天还要组织各大队的“赤脚医生”培训,引导向中草药进军。由吉昌村的石忠林老中医带领大家上山采药,请枫阳厂医生来讲课、培训,又请马场公社的李菊香同志给“赤脚医生”讲解发病的机理及治病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了“赤脚医生”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巩固了农村合作医疗室。
1973年,九溪村伤寒暴发流行,发病人从几例到几十例,合作医疗站在县防疫站的精心指导下,历时三十多天,彻底扑灭了伤寒病的流行,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站及医生的主导地位。
为了防止疾病,各合作医疗站,在不同的时期和季节,对传染病,采取口服中药大锅汤群服预防。如柴胡、红岩豆预防感冒,斗鸡草预防肝炎,焉头鸡预防痢疾等。及时向群众宣传:不喝生水、除四害、讲卫生等常识,保护了群众的身心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县里下乡到大西桥和马场公社的6位医生先后返回原单位工作,在他们传、帮、带下,境内的医生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92年,安顺县撤区并乡建镇,马场、大西桥两乡镇合并为大西桥镇。原二铺区卫生院的医生统一分流,骆家祥、汪家凤、汪朝梅、徐敏等分到大西桥镇后,组建成卫生院,由骆家祥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
1993年10月,集体所有制的医生转干,李林祥、汪德政转正后不久又调到镇卫生院工作,医生又发展到6人。
1994年初,因工作需要,骆家祥、汪家凤调上级医院。同年6月安顺市委组织部下文任命李林祥同志为副院长并主持工作。
1994年9月,镇卫生院从信用社要回原区卫生所的两间房子(85平方米),由镇政府和卫生院返付信用社2000元,从此医生才有自己的归宿点。
1995年秋,吴之仁转干,庄中凯、杨云雷毕业分配到医院,鲍安坤、李红秀、鲍优珍、吴国丽、罗雪先后安排到医院工作。到1995年底,医院职工发展到12人。大家艰苦创业直到1998年。
1998年初,国家拨款扶持地方医院,同年7月,大西桥镇党委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建院地盘时,在时任人大主席尚贵贤、副镇长李祥美二人的倡导下,把几经周折出卖未成的老电影院改建为镇卫生院。同年9月,国家拨款建院11万元,地、市卫生局又先后拨给装备物资(丙种手术包2个,显微镜1台,B超机1台,100毫安X光机1台,多功能手术床1台,钢丝床10张,产床1张,消毒锅、氧气筒等,后来又增补721光电比色计1台,电考箱1个,恒温箱1台,电冰箱及血球计数器等各1个)。
是年11月大西桥镇政府召开公开投标会,吉昌村汪江胜中标,承建开工。到1999年5月,整体工程全部竣工,总造价经额为:13.5079万元。
1999年8月8日新建的卫生大院正式开业,彻底结束了境内没有规范医院的历史。同年10月,李林祥退二线,吴之仁又主持医院工作。环境好了,设备齐全了,院内的收入逐步增多,第一个月的毛收入达21000元,实现了开门红。
为打造技术,经大西桥镇党委同意,安顺县卫生局牵头与西秀区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办医,上级从中抽调一名业务较强的外科医生下乡常住境内医院,并担任业务副院长,加强指导工作。从此,医院开展剖腹产、疝修补、阑尾摘除手术,以及各种外科、骨科病等的诊治,为地方疾病患者提供了方便。
2003年末,吴之仁退二线,经镇党委同意县、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任命庄中凯为该院负责人,主持工作。其间,非典型性肺炎在全国各地流行,医院设立预防门诊,医生在境内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在每年中,除六次冷链运转外,流脑A+C疫苗接种5700人次,麻疹疫苗接种8700人次,麻疹风疹二联疫苗接种3170人次,乙脑疫苗接种1750人次,脊灰糖凡年加强9200人次等。因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高度重视,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得到了下降。
到2004年底,境内卫生院1所,在职医生14人;村级卫生室28个;其中持有医生证明书25人,接生证书12人,个体开门诊的医生9人,持有证的1人,药品专卖店3个,中医门诊2个,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治病的需求。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正明
相关人物
李亚祥
相关人物
张孝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