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六、教师队伍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101
颗粒名称:
六、教师队伍的发展
分类号:
G527.73
页数:
3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
教育
发展
内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接收和录用了民国时期的公办、私塾和民办学校的教师,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服务。1950~1952年,人民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补充小学教师。当时,境内小学教师增加到19人。到1953年,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学校开始出现,学校中的教职工队伍便成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两大部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已形成。
在“文革”期间,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1972年,县政府从代课教师中转正一批为公办教师,境内增加公办教师5人,自同年起,由于教育的发展,民办学校不断地增多,民办教师队伍扩大。到了1976年,大西桥镇的小学民办教师86人,民办教师的报酬按社员标准全都是以开工分为主和民办公助的办法。“文革”时期,国家每人每月补助6元, 1978年后,增至8元,1982年增为12元,民办部分由乡、镇、村或办学单位决定,所以工资不尽相同。
1981年,安顺县整顿民办教师队伍,二铺区成立民办教师整顿领导小组,副区长张天祥兼任组长,对大西桥任课的86名民办教师进行考核、整顿后,任用33人,试用47人,辞退6人。经整顿后,民办教师队伍80人。1981年,境内的民办教师分别选招3人转为公办教师,1986年民办教师选招公办教师的工作正常开展。1990年间经过选招考试2名民办教师到师范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分到学校任教。1992年,安顺县第二次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大西桥镇成立民办教师整顿领导小组,李祥美兼任组长,对75名民办教师进行考核、整顿,评聘任用教师44人,试用27人,评退4人,合格71人。经整顿后1996~2000年,民办教师选招为公办教师有57人,原有的公办教师254人。截至2004年12月底,全镇教职工已扩大到311人(其中,石板房职中教职工38人)。
另外,在1982年已逝世的有一位老民办教师李嵩祥,男,出生于1922年,系大西桥镇中所村人,学识渊博、勤劳俭朴,民国29年(1940年8月)共同与街坊李桢才、张家圣、尚兴盛等人,从不同的学校毕业后,在村里开办私塾教育。在旧社会,教师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正确的解决,但李嵩祥从来不讲究待遇,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培养人才为最高理想。到民国32年(1943年),老师的吃饭问题由学生家长轮流招待,加之时年农村群众的经济非常困难,导致学生失学更多,1948年秋,在校学生只有12人,李嵩祥则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教育,巩固学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第七区永兴乡公所委托张声美为中所小学第一负责人,李嵩祥也积极地配合,继续坚持从事他的教育事业。1958年他正式加入民办教师队伍,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他仍然坚持在教育讲坛上,不下火线,他的工资报酬是工分加补贴,从1960年到1970年底,中所大队每年开工分3600分(为360个工日)、每个工日按0.6元计补,粮食每个工日按1.5斤计补。1976年后,国家实行民办公助,每人每月补助6元,1978年后增至8元,1982年增为12元,同年(1982)李嵩祥老师还没有享受到12元补助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