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097
颗粒名称:
二、小学教育
分类号:
G527.73
页数:
4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小学教育情况。
关键词:
地方
教育
发展
内容
1949年11月,安顺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春,县人民政府重新配备了各校的领导班子,根据政府的需要,着手对国民时期保留下来的学校进行整顿。将全县划为16个学区,境内设永兴中心小学,校址在石板房,校长邬文运,负责管辖本学区内的学校工作。
1953年以后,境内充分利用庙宇、祠堂、公房和在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空房作校舍,先后在中所、吉昌、九溪、鲍屯、三铺、狗场屯、小寨兴办了共7所初级小学16个班,民办小学2个班。1958年后,农村各地大办学校,公民办小学有较大的发展,教学班点逐步增多,近50户人口的小村队队有初小,乡乡有完小。到人民公社化后,各初小、完小搞军事化。小学高年级集中食宿、劳动,分班、排、连。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部分民办小学停办,经调整以后大西桥镇(学区)公办学校有10所,27个班,在校学生934人。1964年,国家经济大有好转,各级政府要求农村要发展二步制、半日制小学,同年境内又增办简易小学2所,4个班,后改名为耕读小学,增招学生76人。1966年,原学区改名以公社为单位设置小学管理体制,境内的学校划分为:第三小学大西桥公社学校,时任校长鲍茂喜负责管辖西陇、三铺、白泥、安庄、小屯、带子街、大西桥、小寨、石板房、狗场屯、江常小学;第四小学马场公社学校,时任校长杨志才负责管辖中所、吉昌、马场、九溪、新寨、下九、白岩小学。随后,因“文化大革命”,学校的教学计划完全被打乱,课程、教学被取消。
1968年,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鲍茂喜、杨志才分别转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各公社辖区内的教育教学工作。
当时因境内的小学教育基础还十分薄弱,从1971年开始,公社的领导以身作则,发动各大队、生产队,投工投劳建校舍。这个时期,每个大队都新建了小学,连边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小白岩村、摇车村都筹建了两所民族小学,背陇、白泥、猫岩也先后筹建了三所民办小学。1974年,境内的小学已发展到12所,在校学生达1461人。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步走向正常。是年又批判“师道尊严”,教学出现转向,一心去学“交白卷英雄”,取消学生的成绩考核和升学考试制度,小学数量偏重发展,忽视提高教学质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以此相适应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教育改革在境内不断深入,党政的领导和群众对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大有提高,全社会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大西桥公社和马场公社的教育事业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主要原因是各届党、政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教育、关心教育,把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等作为硬任务纳入领导责任目标来抓,对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和怎样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问题经常纳入议事日程,并把鲍屯、中所小学命名为重点小学。1980年,境内按照安顺县教育局的安排,使用了国家统编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老教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及时地开展了11次观摩教研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1981年,两个片区完小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联系实际,“脱帽穿鞋”,砍掉新寨小学戴帽一班,迁往九溪合并办学。1982年经调整后,大西桥公社和马场公社的小学已经发展到中心完小和普通完小12所,大队初小9所,教学班点已经扩大到各个行政村;狗场屯茶场子校已发展1~5年级5个班,枫阳厂子校1~5年级12个班。
1983年,小学加强了学籍管理,建立和完善“两簿”“两卡”“四册”(注:两簿是指学籍簿和文化户口簿,两卡是指学籍卡和教师档案卡,四册是指0~6岁儿童花名册、7~11岁适龄儿童花名册、12~15岁儿童花名册和毕业生花名册)。1983年9月13日,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二铺区与蔡官区交换互检,时间是7天(13~20日)。互检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区、社普及小学教育的情况,交流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考试双科及格率学生数及以公社为单位有哪几种办学形式,所设的布局网点是否合理等等。通过本次互检,境内的各项指标合格。
同年10月17日,大西桥公社和马场公社的121名公办教师参加了全省统一的过教材关考试,考点设在二铺中学,考试办法实行单人单桌,按上级精神1983年力争过关20%,1984年过30%,1985年过30%,用三年时间过完教材关,但因境内教师素质水平高, 1983年过教材关达71.2%。1984年8月领导机构普遍进行改革,把原来的公社中心小学改名为乡(镇)中心小学,时任大西桥镇小学校长田子明,马场乡中所小学校长邹元美。
1983年9月,大西桥镇三铺小学发生两个教室倒塌的重大事件,造成3名学生死亡, 30多名学生受伤,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处理了事故负责人,并对学生家长进行安抚和支付就治学生的医疗费用。
1985年,县教育局拟定三批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方案,境内属第一批验收合格。县普及初等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各区、乡、镇的领导对大西桥镇的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进行复查之后,省府行署的领导又共同组成检查验收小组,20余人深入大西桥镇按标准检查、验收,通过听、看、查、访、议等方法,对各项统计数字,具体进行了检查验收,验收的结果,大西桥镇片区的入学率达95.03%,年巩固率达98.56%,毕业率达91.8%,普及率达98.15%。马场乡片区的入学率达96.78%,年巩固率达98.19%,毕业率达100%,普及率达95.96%。全镇达标合格。
1987年,大西桥镇各校认真抓好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后的巩固和提高。
1988年,上级制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把中心小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大大的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
1991年,大西桥镇办学点有22所,兴办的小学戴帽初中班公办20个班,民办6个班,共26个班,在校中学生人数1204人。小学公办班90个班,民办班82个班,共172个班,在校小学生人数5008人。其中:小学戴帽初中毕业7个班,335人;小学毕业9个班, 334人。
1991年大西桥镇中、小学公办民办班级人数情况如下表: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大西桥镇设五所完小,同年境内也切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学校狠抓教育改革,教育战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93年,镇教育主管部门号召全完小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三铺小学做出突出成绩,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赞誉及省、市体委的奖励和表彰。
1996年境内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精神,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上下通力协作共举办了22个扫盲班和家长学校,脱盲人数达451人。为推进、完成普九工作的任务,全镇教师人人头上有指标,千方百计动员社会上的未成年儿童和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儿童)返校就读。经过多次努力,顺利完成安顺地区评估验收团的验收。1996年,被安顺地区行署授予大西桥镇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镇”。
1996年1月后,大西桥镇党委、政府就着手征拨大西桥村土地38亩,并积极筹措资金793833.73元兴建大西桥镇初级中学校舍。
1997年7月,大西桥镇初级中学的校舍全部落成,9月正式开学。范顺祥同志出任初级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境内的各完小小学“戴帽”班一律撤销,学生集中在大西桥镇初级中学就读,从此,结束了大西桥镇长期没有初级中学的历史。因学校外树形象,内抓管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直到2004年底止,大西桥镇初级中学和石板房职业中学从初一至初三班共有29个班,在校学生2023人。1978年至2004年,两校共录取中专中师生1176人,普高录取682人,为上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小学教育也同步发展得很快,截此2004年底全镇小学共有22所,118个班,在校学生4310人。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