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0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教育
分类号: G527.73
页数: 2
摘要: 清末民初大西桥镇教育概况。
关键词: 地方 教育 发展

内容

大西桥镇的教育在清末民初期间,一般是以私塾教育为主,教室大多用私房,学生自带桌凳,先生由读书户联合聘请,当时授课的主要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再加辅导先生自编的教材,写字通用毛笔,教学方法硬套,多为死记硬背,提倡倒背如流,先生还要教学生遵守“三纲五常”“三拜九叩”,不允许学生干预和过问国家的有关政治和学堂中的各项事务。先生的报酬年终由各户以银钱或谷米来结付,由于私塾先生需要自负工资去聘请,所以只有极少数人家的孩子能上学,大多数人家的孩子因贫困而上不起学便成了文盲。由于诸多原因,这一时期内教学停滞不前。直到宣统二年(1910),大西桥镇才开办了初等小学堂一所。校址在马场村就市集,开办一个班,有学生三四十人。
  民国23年(1934),民国政府在大西桥镇石板房村开办第十三两级小学校,在九溪村开办第二十两级小学校,这为境内的公办小学之始。民国二十五年(1936) ,境内又在三铺增加第一初级小学,负责人田维福,学生11人;狗场屯第二初级小学,负责人汪国藩,学生13人;鸡场屯第五初级小学,负责人胡卫东,学生9人;鲍屯第十九初级小级,负责人鲍方珍,学生11人。
  1894年,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自(清)光绪和宣统年间满清朝庭下诏变法,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兴学之风初成,小学多靠地方贤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中所秀才凌镜仙不负所学,决心教书育人,开办私塾。民国27年(1938)时称保国民学校,改为短期小学,始办初等学业一至三年级。民国28年(1939)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村里父老讨论学校问题,会议确定由张月光、吴之奎领头,规划建同平坝县天龙镇小学一模一样的校舍,建大礼堂3间,左右两厢房各7间,同年4月破土动工,年底落成。
  民国30年(1941),根据国民教育法令的规定:两个班级以上的初级小学,改设中心国民学校。将只为一个班的初级小学和短期小学改名为国民学校。当年境内设中心国民学校二所:校名为尚武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在九溪(现九溪小学);永兴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在石板房(现石板房小学),教职工4人,学生69人。短期小学的学制原定为四年,到了民国24年(1935)改为一年制。民国29年(1940)改为二年制。又到民国33年(1944)又恢复四年制。课程设置,保持私塾原来的教学方法,教材无改变。课程主要以国语、三民主义、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卫生、注音、书法、图画、音乐等。它的德育主要为三民主义,贯输“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教育管理方面,因公办教育存在不稳定,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比较简单,一般由国民政府聘任校长,校长去聘任教员。民国20年(1931),境内只设一名校长管理学校事务。民国晚期(1945) ,因国民政府忙于打内战,无暇顾及教育,民众的经济普遍趋于崩溃,绝大部分子女不能上学读书,学校有名无实,境内的中心国民学校仅有教员3人,学生41人。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