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家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040
颗粒名称:
(三)家禽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2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饲养家禽情况。
关键词:
地方
畜牧
发展
内容
1.鸡
鸡是酒席、家宴不可少的美味食品,它是镇境内最早养殖种类的家禽之一。家庭饲养是地方的主要养殖方式,养殖的方法分笼养和散养。笼养鸡采用固定的木架分层建造,利用多种原料饲养;散养的鸡早上放出,傍晚回笼,放养鸡可在房前屋后树林里觅食,每天喂玉米、稻谷、菜类等料。公鸡可作报晓及红白喜事的恭贺礼物之用,母鸡下蛋可直接食用或再继续繁殖。杀鸡待客最能体现主人的诚心。70年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养鸡业滑坡。80年代承包到户,农户把握发展的方向,把养鸡重新纳入每个家庭发展经济的轨道,各村养鸡业逐步发展。1996年成了镇境内养鸡的一个转折点,养鸡业迅速发展。各村均有养殖,养殖最多的有小寨、吉昌、中所、九溪、鲍屯几个村,有的养殖户饲养的鸡每批可达3000只以上,养殖最小的每批为500只。由于养鸡业的发展是一个周期短、见效快的家庭经济收入的好门路,到2004年底止,大西桥镇每周期的饲养量达15000只。
2.鸭
大西桥镇内饲养的鸭以麻鸭较为普遍,历史悠久,属产蛋肉鸭型,觅食能力较强,耐杂食粗料,体型中等,体重3公斤左右,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后部丰满,头与颈部呈发油亮的青褐色,颈部有一白羽圈,为黄色,此鸭羽毛多数为黄褐色。
鸭的饲养分为棚鸭放养和庭院饲养。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棚鸭放养只分布在型江河两岸的村。棚鸭放养一般由主人携带简陋的鸭棚一间、行李、炊具、围栏、复框、鸭梢,迁徙于河边、田坎、田坝地区。养鸭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流传着“要得发,赶马看棚鸭”的俗话。鸭的饲养可分为两大部分,饲养户以养小鸭和产蛋鸭为主体。在集体期间,养鸭业的发展不大,特别是70年代,养鸭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导致以集体放鸭为主,家庭饲养仅为少部分。80年代后承包责任田、地到户,饲养户发展起来,诞生了以养鸭为业的许多专业户。
3.鹅
境内饲养的鹅为各村寨饲养户散养和庭院饲养,鹅类品种主要是平坝大灰鹅、北京鹅。平坝大灰鹅体形较大,体重7公斤左右,母鹅每年产蛋60枚以上,蛋重130~160克;北京鹅毛色体白,体形较平坝鹅小,体重3~4公斤。但北京鹅肉质比平坝鹅细嫩,每年产蛋50~60枚,蛋重120~130克。饲养的鹅群以型江河南岸为主,坝区和山区均有饲养,有部分饲养到250只以上。到2004年止,发展了部分专业饲养户,每饲养户饲养达250只以上。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