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牲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033
颗粒名称: (一)牲畜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4
摘要: 2004年前,大西桥镇饲养牲畜情况。
关键词: 地方 畜牧 发展

内容

1.生猪
  饲养生猪的方法:民国时期,饲养生猪为散养,由于科技不够发达,采取的饲养方法都是以熟饲料为主,造成畜牧业发展迟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鼓励广大农户多饲养生猪。对饲养户,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畜牧养殖业的小额贷款。但由于小农经济周期长风险多,畜牧养殖业没有得到明显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大队积极办养猪场,农户在公社的带动下,也大力发展养猪,但由于当时的粮食和经济跟不上,特别是公社大队的养猪场,饲养的生猪疾病传染,死亡率很高,特别是1960~1961年期间,集体养猪场大量倒闭。国家为再鼓励农户发展养猪,划给人均饲料地15平方丈,政府采取给饲养猪户供应饲料的措施,在相应的政策扶持下,逐步推动养猪的发展,集体养猪场基本恢复,农户发展养猪也得到相应发展。然而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方向不明,当时集体养猪场饲养的生猪也只能应付上级的检查,经济收入效益不佳。1970年大集体时期,国家为鼓励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又重新划给农户饲养地5平方丈,而且对饲养母猪的农户,每头母猪每产下一窝猪崽由公社兽医员签出证明,到指定的粮食部门领取10公斤粮食。育肥猪按国家政策实行“调留各半”,直到1980年,联产承包到户,农民分到了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明确地发展畜牧养殖的方向,使生猪发展逐步提高。特别是1993~1996年三年内,粮食价格低,肉食品价格高,广大农户看准了市场,生猪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境内的狗场屯、安庄、背陇等村,大力发展育肥猪,白泥、三铺、带子街、新寨、鲍屯等村积极发展母猪养殖。经统计,发展育肥猪的饲养户养到50头以上的有30户,饲养母猪2头以上的有300户。1997年后,广大的农户把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兽医及养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办畜牧养殖培训班,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大力推广生猪养殖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2002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8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
  境内饲养生猪,建国初期,实行的都以集体或个体养殖等。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养殖的形式基本不存在,都是以个体养殖为主,地方上多年的养殖方法是专圈饲养和牛圈饲养。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发达,在境内饲养生猪基本实行熟改生的饲料方法,既减少人工,又缩短饲养周期。母猪饲养方法以粗饲料或青饲料为主,采取自筹自养的户较多,而且饲养母猪一般为“抓两头”、“草中间”,即在母猪未发情期,精饲料略高一点,怀孕期精饲料可减少部分,在母猪出猪崽期精饲料加大,使母猪能承受拖崽关。养殖母猪掌握一定的饲养经验,仔猪40天左右可提前断奶,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调喂增加浓缩料和颗粒料。饲养育肥可分为三个阶段,断奶仔猪以青饲料为主,中猪饲养精精搭配,肥猪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三种方法齐头并进,一般饲养每批猪不超过半年,据核算,料肉比3∶1,也就是3斤饲料生产1斤肉,成本核算一头猪平均每天可赚2元钱。
  由于兽医人员加大科学技术的宣传,广大养殖户能掌握熟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在饲养生猪方面抓管理,相应的搞好环境卫生,搞好防疫,按猪的大小分圈饲养,养殖效益得到了提高。养殖业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去民间传说的“养老猪”、“喂憨猪”和“过年猪”的养殖习惯是成本较高、效益差的养殖方法,到2004年止,全部淘汰。
  (1)生猪品种
  本地黑猪
  本地黑猪是境内多年传统饲养的较好猪种,它的成猪体重不如苏白猪、长白猪,但另有其优势,能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瘦肉比例较高,而且肉质细嫩;母猪发情期早,每窝可产仔12头以上,双月断奶重每头20公斤以上。
  优良种猪
  苏白猪:境内饲养种猪的地点有白泥、三铺、新寨等村,苏白猪的主要特点是体形较大,耐粗饲料。
  长白猪:主要特征,头狭长,猪耳向前方伸展,体躯发达,肩胛较窄,背腰平,配种后产猪崽较好,瘦肉率较高,深受饲养户的欢迎。
  (2)母猪养殖
  白泥、三铺、西陇、新寨等村的部分农户饲养母猪可达3~5头,年可赚8000元以上,是目前农村养殖效益较高的一种养殖业。
  (3)生猪购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派养购的政策,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制度,由商业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后实行“调留各半”,对农户饲养的生猪,育肥出栏,不允许到市场交易,由国家统一收购。而且每户农户向国家交售的一头肥猪,国家收购50%,饲养户自食50%,但国家收购一头肥猪奖励粮食50公斤。按照政策规定,社员自留部分一律严禁进入市场销售,如发现,由工商部门没收。1963年后,国家又实行新政策,斤猪斤粮奖给农户。1971年政策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肥猪交售给国家,又可抵两头上调肥猪的任务,同时奖励饲养户化肥15公斤。1981年后,国家取消收购上调政策,生猪交易在市场上交易活跃,畜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到2004年止,年生猪饲养量达18700头以上,年末出栏肥猪17000头以上,年末存栏17650头。
  2.牛
  (1)饲养措施
  境内饲养耕牛大多数属自繁自养,有部分农户采取喂季节牛的方式,农忙时购进耕牛,农闲时把耕牛出售后外出打工经商。在初级社、高级社时,农户以饲养的耕牛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形成集体饲养使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国家政策规定,严禁个人饲养耕牛,更不能出现乱屠现象。1972年,在集体饲养的耕牛如老弱病残不能使用的耕牛,经队委会研究可当菜牛出售。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生产队现有的耕牛以实有承包人口分配,并以质论价给社员饲养。以后,耕牛的饲养逐步发展为个体饲养,承包到户以来,农户有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农户饲养的耕牛比集体时已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截止2002年,耕牛年末存栏5426头。由于农机作业的推广,2004年耕牛年末存栏降为4970头。
  (2)品种及分布
  ①黄牛。公黄牛颈大,脖粗,尾长,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变曲,睾丸大而对称,性欲旺盛,特别好斗。母黄牛头部清秀,颈部细长,肩峰不及公黄牛,背腰平直稍有凹陷,臀部肌肉丰满,乳房呈圆锥形,排列整齐,性情较为温驯,母性强,耐寒力强,步行灵活,攀登陡坡的感性高,耕作不次于公牛,饲养分布于河桥村、狗场屯村、背陇村、三个山村、杨家关村、下九村、小白岩村等。
  ②水牛。境内饲养的水牛为青灰色,中等体型,腹大,前肢较高,皮色光润,背腰平直,后腰宽大,四蹄坚实有力,角根宽厚,角内外面长凸凹纹络。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皮色发光、后腿肌肉丰满,俗话说:“上看一张皮,下看四肢蹄,前看胸腹宽,后看屁股齐。”未阉割的公牛特别好斗,而且斗力很强。一般的水母牛看上去比公牛清秀,体形较公牛小,乳房呈圆锥形,排列较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行走比公牛慢,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春天适合放牧,热天喜困塘,能适应当地坝区及山区耕作,每天可耕作水旱田2亩左右,境内散养的水牛各村寨均有。
  3.马
  境内饲养的马匹分为拉车马和驮马,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拉车马比驮马驱体大些,四蹄坚实,行走较快,且感性强,拉车马可拖1吨以上货物,驮马分散养于境内的背陇村、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安庄村、小屯村、河桥村等。驮马大多数为母马,适用于山区和交通不便的村赛。1956~1980年,饲养马匹较多,给人们带来运输之便,现人们从事饲养的马匹农闲时用于运输,农忙时还可用作耕田地,2002年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865匹。由于交通工具的轻型化、实用化、发达化,2004年底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数降为68匹。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