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92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73
页数:
37
摘要:
从耕作与种植结构、种植业、农业机械、畜牧水产、水利、林业几个方面介绍了大西桥镇的农业情况。
关键词:
地方
农业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耕作与种植结构
一、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底土地改革结束时,第七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占有量约1.3亩。1955年,人民公社化时期,马场公社总耕地面积6218亩(其中田2817亩、地3401亩),人均耕地1.1亩;大西桥公社总耕地面积7462亩(其中田3402亩、地4060亩),人均耕地1.2亩。1993年,大西桥镇耕地面积29729亩(其中田16079亩、地13650亩),人均耕地0.92亩。2004年止,大西桥镇总耕地面积25234亩(其中田14085亩、地11149亩),人均耕地0.7亩。
二、耕作制度
1.传统(原始)型农业
民国时期及民国前,境内土地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少数耕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即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就翻犁炕冬或空闲或种少部分杂粮。
2.粗放(管理)型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技术初步推广,对传统型农业进行改革,农业合作化时期,逐步推广小麦、油菜下田种植,但面积极少。1961年后,随着农业技术的加大推广,初步形成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洋芋的种植格局;面积在原来的基础有所增加。1966年后,部分村寨开始推广水稻—绿肥,耕作上多为二犁二耙或三犁三耙,望天落雨田要进行三犁三耙后方能插秧,耕作方式存在着随意性和粗糙性,施肥方式:一般以施农家肥(厩肥)、油饼或绿肥(秧青或种植的紫芸英等绿肥)为主,磷肥、氨水等为辅作底肥,少部分化肥为追肥。旱地则从玉米—小麦、玉米—油菜的模式不断革新,套种高梁、碗豆、大豆、南瓜、豇豆、四季豆、向日葵等。1968~1989年,耕作制度仍然采用二年三熟制,耕作方式逐步走向精耕细作。
3.集约(细管)效益型农业
1990年后,境内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效益型过渡,农业科技的含量加大,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从高产型走向高产、优质、高效型农业。肥料的使用从单一的化肥施用走向氮、磷、钾配合平衡使用,并增施硼、锌等部分微肥,如:水稻的栽插,从1992年开始较大面积推广拉绳插秧,过渡到1996年“宽窄行打点定距”插秧。至2004年,规范化插秧面积达100%。育秧方式从1988年前的水育秧过渡到1990年的地膜湿润育秧,再过渡到1992年的两段育秧及1996年的旱育秧(该年在带子街村实施,1998年后,很少用这种育秧方式,大部分采用两段育秧)。到2004年止,采用两段育秧的农户为98%,玉米种植从1988年前的“稀大窝”种植过渡到1992年的规范化种植,再过渡到2004年的划线开沟定距规范化种植;旱地分带轮作,1989年,在大西桥镇小寨村开始推广,面积为100亩;1992年后扩大推广到贵黄路沿线各村,面积800亩;1995年面积达1200亩,推广的分带轮作有麦肥分带、麦豆分带、麦芋(马玲薯)分带等;油菜栽培,品种上从苦油菜过渡到甜油菜(白菜型)再过渡到杂交油菜(苷兰型),种植从撒播过渡到条播、点播育苗移栽,1993年开始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地点在小寨村白大坝,面积为50亩,1995年在西陇村推广200亩,2003年在九溪、三铺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稻田免耕移栽80亩,2004年在九溪、中所、石板房、三铺、小屯、白泥等村推广350亩。
1998年,在三个村内种植核桃、板栗等50亩,形成较小规模的甘果林基地,同年引进西瓜种植60亩。在该村的带动下,中所、狗场屯、鲍屯等村到2004年止,种植西瓜500余亩。1999年从四川省永川市黄瓜山镇引进黄花梨果树在小寨、杨家关、安庄等村共种植350亩,1994年下九村进行茶叶品种更新种植1000余亩。此外,形成了以狗场屯村为突出的经济作物(辣椒)大面积种植,面积约1500余亩。2004年,鲍屯村鲊塘河村民组的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
4.复种指数
20世纪60年代初复种指数为108.6%,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146.3%,80年代为162.5%,90年代为196.81%,2004年为199.8%。
三、耕作方式
中华民国及其以前耕作以人力、畜力为主,个别村寨还存在着“刀耕火种”的方式,灌溉工具为传统的木制水车(俗称:龙骨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耕作仍以人力、畜力为主,其间,曾在境域内中所、九溪、鲍屯等村使用过木制的双轮双铧犁作耕作工具,后因各种因素未推广成功。农业学大寨期间(1972~1975年),各大队曾集中劳力和机械对耕地进行改造,形成较大的田块,以便推广拖拉机进行机耕,同时灌溉工具增添了部分柴油抽水机。80年代初期至1998年,耕作仍以畜力、人力为主,其间:1993年开始引进小型耕整机进行耕作,抽水机从柴油机逐步转化为汽油抽水机。1999~2004年,机械耕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所、大西桥、狗场屯、九溪等村成立了机耕队,全镇机耕面占总耕地面积的40%,其余仍以畜力为主, 2004年止,大西桥镇共有耕整机200余台(套)。
四、种植结构
中华民国时期,农业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林业、畜牧业、渔业一般自给自足,各村寨的副业一般以纺纱、织布小手工业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牧、渔、副业有所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副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协调带动,农村各项产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正朝着真正的小康生活迈进。
中华民国时期,夏粮的播面占的比重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时期,夏粮占粮食的播面为26%,秋粮占74%。1953年后,由于推广经济作物栽种,到1958年,经济作物占粮食播面达6%。1980年以后,土地承包到户,经济作物的播面逐渐上升, 1988年后,经济作物的播面上升速度较快。到2004年,粮食、经济和其他作物的比例为65%、28%、7%,粮食播面为16402亩,经济作物播面为7066亩,其他作物播面为1766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养地作物从民国时期的6%提高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10%。1990年以后,由于推广旱地分带能作,调整种地和养地作物的结构,油菜、绿肥、蔬菜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04年止,养地作物播面占农作物总播面的34%。
第二节 种 植 业
一、农业技术推广结构
1954年5月,成立大西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农技人员集中到县农业局工作。1959年成立二铺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境内农业技术指导由区站负责。1992年“撤、并、建”后,成立大西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当时有技术人员5人,站长由吴永祥担任,副站长由鲍中爱担任。1996年由鲍英鸿担任站长,张善琼担任副站长。2004年止,有技术人员12人(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9人,技术员1人),由胡俊担任站长、张善琼担任副站长,主要开展种子的调应及推广、品种试验示范、病虫害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农业适用新技术培训及推广、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等业务。
二、粮食作物
(一)水稻
1.品种
水稻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建国前,水稻良种传播系通过民间自发串换,政府未推广过良种。建国后,种植较早的品种有籼、糯稻两种,籼稻中有小油粘、麻粘、大白粘、大白壳红米、金包银、青杆粘等,糯稻型有黄香糯、白香糯、矮子糯等品种。1965年后,引进湘东、更湘、桂潮2号、桂花球、遵籼3号、科珍等种植。1987年开始引进杂交水稻种植,品种为V优64,但推广面积较小。从1988年开始,杂交水稻逐渐推广,品种有V优64、D优64、V优77、汕优77、V优晚3、金优63、K优195、K优17、金优647、金优桂99、新香优80、两优363、T优210、金优527等优良品种。1992年调进杂交水稻种子12000公斤,种植面积12000亩。1994年调进杂交水稻种子15000公斤,种植面积15000亩。1996年调进杂交水稻种子15600公斤,种植面积15000亩。1998年调进杂交水稻12000公斤,推广面积15000亩。2000年调进杂稻12500公斤,推广面积15120亩。2003年调进杂稻12000公斤,推广面积13500亩。2004年调进杂稻12100公斤,扩大面积13800亩。
2.主要品种简介
本地良种:
(1)大白粘
境内种植大白粘历史悠久。50年代经过选种留种,成为种植的当家品种。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种植面积相应减少。1980年以后,又开始恢复扩大种植大白粘面积。该品种株高125厘米,茎浅绿色,株松散,茎杆粗硬,耐肥,适宜于中上等肥力稻田种植,平均穗粒131粒,空壳率为11%,亩产约在250公斤左右,易脱粒,粒色为金黄色,籽粒较长,千粒重27克,出米率在72~75%之间,米白味香,生育期148~155天,是农民过去栽种的主要品种之一。
(2)大白壳红米
大白壳红米为境内农民的当家良种之一(又称红谷),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较大。该品种抗旱力强,适宜于中、下等粘土田种植,不耐肥,茎杆肥大,在成熟期易软杆,易倒伏。一般株高110厘米,平均穗粒112粒,粒色青黄色或紫色,千粒重26.8克,米红色,食味好,生育期手150~155天,亩产约在246公斤左右。
(3)桂潮二号
桂潮二号也是境内农民喜欢的良种,主要优点是株型紧凑,叶片较窄,适于密植,有效穗多,平均亩产300公斤。1965年后,开始种植,株高80厘米,平均穗粒121粒,空壳率为18.2%,千粒重28克,出米率高,生育期145天。
(4)黄香糯(又称黄壳糯)
境内栽培历史悠久,为建国后农家糯稻粮种之一。株高140~160厘米,株型松散,黄壳白米,糯性强,香味浓,穗粒数350~400粒,千粒重26克,耐肥抗倒,适宜上等肥田种植,一般亩产350公斤,全生产期160天。
(5)遵籼3号
遵籼3号能稳产高产、适应性强,株高101厘米,结实率为101粒,空壳率为11.8%,千粒重24.5克,生育期为145~150天,亩产在350公斤左右。
杂交水稻:
(1)V优64
是境内引进种植最早的杂稻组合。采用地膜覆盖育秧技术,适时播种,平均亩产在4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550公斤。该品种从1987年就开始引进试种,其特点是:早熟、产量高、结实率较高、出米高、易脱粒、抗病力强,但米质较差,生育期135~140天,境内各村均有种植。
(2)金优207
该组合生育期147天,与汕优晚3相当,株高89厘米,穗粒数150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6克,分蘖力中等,株型适中,剑叶直挺,耐肥抗倒,中感稻瘟病,后期熟色好,不早衰。米质较好,亩产500公斤左右。
(3)金优桂99
生育期147天左右,比汕优63早熟4天,株高93厘米,穗长24厘米,有效穗17.1万/亩,穗粒数134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2千克,分蘖力较强,株型适中,外观米质及食味品质较好,抗寒性强,后期熟色好,亩产450公斤左右。
(4)金优63
生育期151天左右,比汕优63早熟3天,株高100厘米,穗粒数145粒,结实率77%。千粒重28.4千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叶型较好,叶鞘、颖尖为紫色,粒长,无芒,外观米质较好,苗稻瘟抗性较强,抗寒性强,后期熟色好,米质较好,亩产540公斤左右。
3.栽培技术
(1)1958年前的耕作技术简介
水稻栽培主要抓住“不误农时”的关键,民间早有“芒种打田不坐水,夏至栽秧短一腿,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的谚语。因功之兴,始于惊蛰开犁,一般在清明前后翻打秧田。秧田打三道,平一道,要求田泥粘度适中,既要肯起秧,又要田坐水。谷雨后十日即须栽早秧,若迟至二十日秧即老韧,谓之上节。上节之秧不易长发。撒种季节,将已催好芽的谷种均匀地撒播在秧田里,播种时,要不播陷根秧,之后陆续打烂田(讴冬田)、河边田。芒种前后栽秧,秧苗转青后即薅头道秧,分蘖(俗称发兜)以后薅二道秧。这两道薅秧,要将毛稗、水案板、鱼鳅草、牛毛草等附生杂草清除干净以利稻秧生长。白露时分待谷子扬花时薅第三道秧,此次薅的目的是“拚米花”,不必向一、二道薅秧时认真,但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秋收时,各家各户均早出晚归,抢抓时间。先将稻谷割下搭成“剪刀架”谷龙让其收水,接受阳光曝晒。旬后,将所割谷稻在田间掼挞于掼斗之中脱粒。掼挞时要做到“单凤朝阳,老牛擦痒”,不打“蜂子朝王”以减少抛撒。脱粒后即用“风车”(风簸)脱尽,装入麻袋中储藏。脱粒后的稻草捆成草把,在晒坝上晒干后,堆成稻草堆作为耕牛饲料和垫厩踩粪之用。
稻田经收割后,即抓紧将板田翻犁“炕冬”,使土坯经过越冬风霜而侵杀稻桩及稻田病菌。翻犁后的田土经解散和冻碎,改善其土质结构为来年的种植打好基础。如不及时翻犁,待来年开春方犁板田,则会成为“桃花田”导致来年欠收并会被人引为笑柄。
(2)插秧方式
1958年以前,水稻栽种都是传统的随手栽,密度不合理,单产较低。1958年以后,推行水稻三角丛植(穗三角密植),单产有所提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广拉绳插秧,面积较小,没有推广成功,90年代,才开始大面积推广。单产逐步提高,1996年以后逐步推广“4—8—5”式规范化拉绳插秧。单产明显提高,为498公斤/亩,1992年推广面积8000亩,1995年推广12000亩,1996年推广13500亩,2003年推广面积100%。
(3)育秧方式
1988年之前,都是以撒水秧为主,用种量较大(亩用种量15斤左右),苗弱,栽插后,返青成活慢;1988~1990年,逐步推广湿润育秧(亩用种量:本地良种8~10斤,杂交水稻6~8斤)。秧苗素质较好;1996年后,两段育秧逐步推开(亩用种量1.5~2斤),秧苗素质好;1996年,在带子街村试推由日本原正式先生所研究的旱育稀植育秧(亩用种量2斤),秧苗素质好,但此育秧方式没有广泛推开。
大西桥镇(1988~2004)杂交水稻推广种植情况表
(二)玉米
1.品种
玉米是境内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村村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境内主要栽种本地良种大黄包谷和大白包谷,单产200~220公斤。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1980~1984年,引进杂交玉米中单2号和郧单1号种植,单产320公斤。1985~1987年栽种的品种又在本地良种和杂交种之间徘徊。1988年后,杂交玉米种植在引进推广良种比例上逐年增加,在种植上推广育苗定向移栽。1991年种植杂交玉米6050亩, 1994年种植杂交玉米6482亩,1996年种植杂交玉米85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00亩),1998年种植杂交玉米10060亩(其中育苗移栽800亩),1999年种植杂交玉米12000亩(其中育苗移栽3000亩),2000年种植杂交玉米126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500亩),玉米平均亩产量为1991年398公斤,2003年460公斤,2004年439公斤。
2.主要品种简介
本地良种:
(1)黄马牙(又称大黄苞谷)
境内种植历史较长,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村均有种植。该品种籽粒形状为马齿形,株高1.8~2.6米,茎杆粗壮,生长较整齐,穗位高1.3~1.5米,果穗圆锥形,有叶耳,一般长15~21厘米,最长的有33厘米,轴白,籽粒扁大,每穗10~14行,每行30~35粒,千粒重360克。耐肥抗倒,适宜于上等肥力地种植,生育期140~150天,亩高产可达230公斤。
(2)白马牙(大白苞谷)
该品种属地方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属晚熟类型,株高2.7~2.9米,穗位高1.3~1.5米,叶片宽大,总叶数22~24叶,果穗圆锥形,穗长16~22厘米,穗行数10~16行,平均12行,籽粒白色,半马齿至马齿形,粒大穗轴小,出籽粒82%左右,千粒重400~420克,粉质多,品质较差,生育期春播为150天,一般为145天左右。耐肥力强,不耐旱,抗倒性差,抗病性中当,黑穗病少,亩产200~250公斤。
杂交玉米种:
(1)京杂6号
京杂6号80年代在境域内开始推广,该品种适应性强,耐水肥、抗病虫,株高2.3米左右,穗位高1.1米左右,双穗率20%左右,果穗大,每穗14~16行,高达18行,穗长20~22厘米,黄粒白轴,生育共126天,籽粒中间型,千粒重280克,一般产量在400公斤左右。
(2)安单136
安单136系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植,该品种90年代初引进种植,株高2.6米,穗位高1.0~1.2米,果穗圆锥型,穗长20~24厘米,穗粗6~8厘米;穗行16~18行,出籽粒83.5%,籽粒黄色,硬粒型,千粒重320~340克,穗粒满尖,穗轴粗,全生育期130~135天,抗性强、适应性强,亩产450公斤左右。
(3)兴黄单89-2
该品种90年代初期引进种植,株高2.4米,穗位高0.9~1米,果穗长筒形,穗长18~24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12~16行,出籽率84.7%,籽粒黄色,半马齿形,千粒重320~340克,穗粒满尖,穗轴较小,全生育期125~130天,抗倒伏,适合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亩产400公斤以上。
(4)临奥1号
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2.2米,穗位高0.92米,半紧凑株型。果穗长20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数14行,行粒数36~40粒,千粒重320~350克。果穗长柱型,穗轴淡红色,籽粒黄色较小,抗大、小斑病,轻感纹枯病、不耐瘠,适宜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亩产450公斤以上。
(5)黔兴4号
全生育期120~144天,株高2.3~2.7米,穗位高0.96~1.3米,果穗长18.2~22厘米,穗行数14~16行,千粒重310~360克;果穗长锥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适口性好,商品性好,穗轴白色;成熟后,茎叶青绿,可作畜牧青储饲料利用;抗倒伏性、抗旱性强,抗大、小斑病,青枯病,轻感丝黔穗病。适应性广,亩产450公斤左右。
(6)遵玉3号
全生育期129天,株高2.5~2.7米,穗位高1.1米,穗长18.8厘米,穗粗5.8厘米,穗行数16~20行,行粒数35~39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20~340克,出籽率85%左右,半紧凑株型,根系发达,抗倒能力强。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纹枯病,青杆成熟,适宜春播,夏季出苗率较差。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不能超过3200株/亩,亩产450公斤以上。
3.栽培技术
玉米的栽种方式:50~70年代,主要以随手打窝栽培为主,由于窝距和行距过大,亩株数较少,单产很低。1988年后,逐步推广规范化种植,种植密度趋于合理,单产得到提高。2002~2004年,推广玉米“划线开沟单株定距”直播,单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亩产量560公斤。
玉米栽培及种植推广情况:
(三)麦类
1.品种
境内民国时期种过从美国引进的大洋麦和黄花麦,本地种植过老麦和小麦(老麦分为谷老麦和米老麦,谷老麦多作为制糖中的麦芽糖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大洋麦、矮粒多、南大2419、京大、中农28、红杆线科、谷老麦等品种。7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阿波、阿夫、阿泥、黄花青、百泉565、郑州3号、内江5号、毕麦3号等。1980年种植百泉565为最多年份,该品种因易感白粉病。从1983年后,种植面积下降。1986年后引进推广种植的品种有贵农10号、贵农5号、贵农12号、黔麦早等品种。
2.栽培技术
90年代以前,本地种植小麦多为单作,少部分为间作,多为不规范撒播的传统栽培方式。1992年以后,安顺市农经委、市农业局分别在大西桥镇中所、小寨、带子街、三铺、小屯、杨家关等贵黄沿线村寨推广旱地分带轮作2000亩,1993年推广2000亩,1994年旱地分带轮作1500亩,1997年旱地分带轮作800亩,1998年旱地分带轮作300亩,1999年旱地分带轮作200亩,2000年旱地分带轮作120亩。大西桥镇种植小麦最多的年份是1992年、1993年,面积2000亩;最少年份是2004年为50亩,最高年份产量280吨,最低年份产量8.4吨。
小麦种植面积在大西桥镇从1994年呈现逐步减少,客观原因是:种植出的小麦虽有一定产量,但品质差。因此,价格低、经济价值不高。此外,种植小麦与种植油菜对比显得费功费时。
小麦种植面积产量情况:
(四)杂粮
1.薯类
栽种薯类品种主要以红、白苕为主,红苕的适应性广、产量高,部分农民作为蔬菜食用,藤叶可喂养猎和牲畜。
大西桥镇1995年种103亩,总产量38吨,1997年种植250亩,总产量85吨,1999年种植300亩,总产量为110.8吨,2002年种植50亩,总产量16吨。
2.马铃薯(洋芋、土豆)
境内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个小、质差、产量低。1995年以前,每年冬季都从威宁引进米拉洋芋(肉色黄色,口感好)和河坝洋芋,于大寒前后种植, 5月下旬收获。亩产4000余斤,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品种出现退化,产量降低。1995年后,引进脱毒马铃薯“会一2号”(肉色白色,为蔬菜型),该品种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2001~2003年,又引进黄色脱毒马铃薯种植,其产量和价值甚高,推广种植面逐渐加大。
大西桥镇1991年种马铃薯600亩,总产量350吨,1995年种植800亩,总产量620吨。1997年种植1100亩,总产量1300吨。1999年种植1200亩,总产量1860吨。2000年种植1500亩,总产量2300吨。2002年种植1500亩,总产量2510吨。
3.高梁
境内种植的高梁有粘、糯两个系列的品种,以红高梁品种种植较多。1968年,曾引进“晋杂1号”杂交种试种。1972年引进“晋杂8号”、“竹杂5号”试种,单产在250公斤左右。1990年以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2004年止种植的面积非常小,主要分布在山区土地比较贫脊的地带。
4.小米、红稗
种植小米、红稗的土质要求不高,土质肥厚瘦均可种植,境内一般用零星的土地种植,红稗有托托稗和叉叉稗两种。小米、红稗一般以自食为主,仅有少量上市交易,均可做粑粑,口感好、品质佳。1980年后,种植呈下降趋势,到2004年止,很少种植。
5.荞
境域内种植的荞有甜荞和苦荞两种,种植甜荞者多,一年可种两季,即春荞和秋荞,一般以秋荞种植为主。遇干旱年景,可将稻田改种荞籽,弥补大季损失,甜荞还可加工荞凉粉上市出售。境内主要有三个山、杨家关、河桥等村种植。
6.苡仁米(珠珠米)
种植面积极少,多作改善食品,有部分作药用,近年没有种植。
三、经济作物
(一)油菜
油菜在境内种植历史悠久,建国前,以白菜型油菜居多,芥菜型油菜次之,甘蓝型的油菜很少。建国后,50年代引进甘蓝型品种“胜利油菜”种植,当时的白菜型品种有大花子、七星剑等,芥菜型品种有大乌子、小乌子等;70年代引进甘蓝型品种有黔油23、矮荚早种植,当时种植的芥菜型品种有竹丫油菜、大地苦等;80年代曾引过白菜型品种贵白10号、北京油菜种植,引进的杂交油菜种有化刹191等。1990年以后,引进杂交油菜品种85~117、油研6号、油研7号、黔油10号、黔杂185、贵杂2号、油研10号、油研9号、黔油14号、绵油11号等品种种植。
80年代初期油菜种植多为“撒满天星”的种植方法,产量不高。1990年以后,推广甘蓝型油菜小窝点播和育苗定向移栽,产量逐渐提高。2002年大西桥镇油菜育苗移栽1500亩,小窝点播5000亩,2003年油菜育苗免耕移栽50亩,小窝点播8000亩。到2004年,境内的油菜种植多以种植杂交油菜为主,占种植面的70%,单产一般在180~230斤左右,总产已达到较好的水平。
杂交油菜种植推广情况:
(二)烟草
1.烤烟
烤烟虽然是经济作物之一,但境域内种植比较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种植烤烟被列为振兴农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富民强镇的重要措施,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烤烟。1996年、1997年两年在市委政府的文件精神下,分配了硬性指标数,大面积种植烤烟。由于大部分种植户不懂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烤烟虽有一定的产量,大部分烟叶色泽不好,呈现出供过于求,收购价格极低,导致接连失败。到2004年止,境域内基本没有种植烤烟。
2.土烟
土烟(俗称叶子烟、旱烟、皮烟),境内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吊枝和二吊枝。在境域内种植面积较少,种植最多年份20亩左右,栽种的土烟多为自用,少量上市交易。近年来种植很少。
(三)辣椒
境内种植辣椒历史悠久,80年代之前,种植辣椒仅为食用,80年代后,境内种植辣椒面积逐渐扩大。1994年逐渐发展为大西桥镇经济作物收入较高之一。1998年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辣椒价格偏低,种植的农户逐渐减少。到2004年止,逐渐走向80年代之前的景况。
(四)向日葵
境内种植向日葵历史悠久,向日葵(当地俗称葵花),种植的品种有:黑葵、花葵,通常与玉米少量套种,单作亩产在70公斤左右。90年代以后,由于杂交玉米大面积推广,葵花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多为农户自己食用,少有上市交易。
(五)花生
境内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为本地花生和从兴义引进的扯花生。20世纪60年代末始在境内的部分村寨种植。70年代到80年代,全镇各村都有零星种植,亩产160公斤,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从90年代起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种植的花生多为自食,少量上市交易。
四、豆类作物
(一)大豆(俗称黄豆)
境内均有种植,建国前,原有品种有:黄豆、黄兰豆(绿黄豆)、皂角豆等,亩产50公斤左右,建国后,品种有:六月早、迟黄豆、三叶子黄豆、细黄豆、7月早等。1980~1999年,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境内以推广种植“六月黄”、“15~375”等为主,单产70公斤,2000年后,逐渐推开如“矮荚早”、“一串铃”等高产品种。单产较高,亩产可达100公斤左右。
大豆品种的特性:植株矮小,对土质要求不高,粘土、沙土均可种植,株高45~66厘米,平均每荚2粒,高的可达4粒,粒色多为黄色,蛋白质含量较高,由于其有特有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一般不施肥。
(二)豌豆、胡豆(蚕豆)
境内均有种植,但种植面积较少,多作为蔬菜食用。1985年曾小面积推广谷桩胡豆种植,平均亩产鲜胡豆126公斤左右。后因多种原因,没有推开。
(三)其他豆类
境内有四季豆(红豆)、饭豆、榄豆(懒豆)、绿豆、豇豆、架豆等,其中以四季豆为大宗,多与玉米间作,以自食为主,少量上市交易。
五、蔬菜
境内普遍种植,种类有:青口菜、窝笋、莲花白、菠菜、花花菜、韭黄、山药、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葱类等。青口菜、窝笋、莲花白、菠菜、花花菜、韭黄、山药、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葱类等主要是自给自足,其中,辣椒在八十年代是狗场屯、安庄、背陇、江常、河桥、小屯、杨家关等村的主要经济来源。1994年,辣椒的种植面积达3295亩,产量达332.5吨。1998年后由于受价格、气候的影响,辣椒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六、花卉
1988年前,境内种植的花奔多为农户在居室内外盆栽,自种自赏。198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花奔种植逐步走入市场交易。种植的主要种类有兰草、月季、菊花、桂花、海棠等。
七、肥料
(一)农家肥
境内施用的农家肥主要有人畜粪尿、厩肥、油饼、煤灰、草木灰、草上灰质等。绿肥类有秧青、狼鸡草(一种蕨类植物)、马桑、蒿、农作物秸杆等。农家肥为农作物的主肥料,水稻、玉米作物每亩约施肥1000~1500公斤,人畜粪尿多用旱地作物,厩肥及其他绿肥粪多作稻田底肥。
(二)化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60年代以后,逐渐推广使用,施用的化肥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尿素。随后,又开始施用磷肥(以过磷酸钙为主)作为农作物底肥。1970年施用化肥,多用于种植茶叶、果树等。之后,普遍用于各种农作物。大西桥公社1970年施用化肥65吨,1980年施用62吨,其中:磷肥280吨;大西桥镇1991年施用化肥1120吨,1992年1340吨,1993年1530吨,1994年1640吨,1995年1610吨,1996年1420吨,1997年1540吨,2002年1320吨,2003年1120吨,2004年1050吨。2001~2004年逐步推广微肥施用,主要有硼肥、锌肥、钼肥等。
(三)绿肥
绿肥(俗称肥田草),建国前栽种较少。1965年以后,栽培面积扩大,栽培的绿肥有箭舌豌豆和细绿萍。大西桥公社1965年栽培950亩,1970年栽培465亩,1975年栽培430亩,1978年栽培304亩,1982年栽培400亩;大西桥镇1992年栽培绿肥600亩,1993年栽培1250亩,1994年栽培1840亩,1995年栽培2000亩,1996年栽培1000亩,1997年栽培200亩,1999年栽培300亩,2001年栽培180亩。2002年栽培70亩,近年来,由于复合有机肥、混配肥的施用,很少有农户栽种绿肥。
(四)腐肥
大西桥公社1976~1977年大力推广腐植酸类肥料,生产腐植酸类肥料4000吨;马场乡1978年生产腐植酸类肥料3400吨。1985年后,大量施用化肥,此类肥料生产甚少。到2004年止,此类肥料已被淘汰。
(五)测土配方施肥
1991年,境内开始试行测土配方施肥,1992年地区农业局土肥站在石板房村召开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该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亩。1993年测土配方施肥1200亩,1994年为1500亩,1995年为2500亩,1996年为3500亩,1997年为4200亩,2004年达12000亩。
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一)刺梨(野生)
大西桥镇范围内普遍存在,长于山野之间。2004年吉昌村民冯明友从农学院引进初步驯化的种苗种植,种植面积8亩,亩产500斤,总产量4000斤,产值20000元。2004年,镇科技领导小组立项,决定在小寨村建野生刺梨训化种植基地和无籽刺梨种植生产基地。
(二)西瓜基地
1998年,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引进西瓜种进行试种,取得成功,当年种植面积60亩,亩纯收入800元,2000年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开始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500亩,产量1000吨,产值100万元,纯收入60万元。2004年,三个山、狗场屯、杨家关等村种植西瓜700亩,产量7050吨,产值140万元,纯收入75万元,带动了大西桥镇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黄花梨基地
大西桥镇1999年11月从四川省永州市黄瓜山镇引进黄花梨1.6万株,在小寨村种植78亩,建立了第一个黄花梨基地,2000年,又引进黄花梨果树在杨家关村种植100亩(后因国家修建清黄路,占用60亩,剩40亩)。2001年,从小寨基地移植部分梨树到安庄、鲍屯等村种植50亩,黄花梨果皮黄色,果肉白色细嫩,食口性好,含糖量高,酸甜适中,亩产4500斤左右,产值6500元,纯收入3500元。2004年,进入盛产期,为境内种植机构调整注进了推动力。
九、农作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杂草、鼠害
1.水稻
(1)主要病害
稻瘟病:据危害时期和部位,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俗称“鬼掐颈”)、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大发生时,可造成绝收,1999年大西桥镇就大面积发生过穗颈瘟。
白叶枯病:症状有叶缘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此病害是随着杂稻的调进推广而进入境域的,发生量较少,属植物检疫对象。
胡麻叶斑病:多发生在苗后期、分蘖期,主要危害叶片,造成稻苗生长缓慢。
恶苗病:农村俗称高秧,苗期发病表现为比健苗出1/3以上,纤细,色淡黄,发生不久后,大部分自然枯死,本田发生表现为长倒根,不结实或少结实。
稻曲病:俗称灰苞,主要危害谷粒。发生严重时,影响产量和米质。
青枯、立枯病:主要危害秧苗。严重时造成秧苗生长缓慢或枯死。
(2)主要虫害
二化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苗期造成枯心,后期钻注茎杆危害,造成稻穗为白穗。
稻飞虱: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多发生在分蘖期,吸取植株汁液,导致秧苗枯黄及生长缓慢。
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多混合发生,危害叶片,通常把一片叶子卷起成筒状或把几片叶拉陇在一起形成苞状并在里面进行取食危害,造成枯叶。
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多发生在苗期和分蘖期,危害叶片,形成白条斑,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
潜叶蝇:多发生在水稻扬花灌浆期,造成稻穗大部分谷粒为秕粒。
粘虫:爆发时,取食叶片,造成整株秧苗成扫帚状的光茎。
稻象甲:危害稻穗造成稻穗为“花穗”,俗称毛草花。
蝗虫:俗称马蚱,通常取食叶片,造成缺刻状,严重时只留下叶片主脉。
2.玉米
(1)主要病害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俗称火风,多混合发生,造成叶片呈焦枯状,从而导致穗小粒少,产量下降。
玉米黑穗病:俗称灰苞,有腥黑穗和丝黑穗两种,多发生在玉米抽雄之后,发病重时,严重影响产量。
玉米锈病:危害叶片,造成黄叶,发病重时,造成植株矮小。
(2)主要虫害
玉米螟、大螟:俗称钻心虫,苗期主要危害心叶,形成对穿排孔,后期钻蛀茎杆、雄穗和雌穗危害。
粘虫:多发生在玉米苗期和5~7叶期,取食叶片,爆发时,能吃光全部叶片。1976年和2004年大西桥镇曾大面积发生过该虫害。
3.油菜
(1)主要病害:
白锈病、霜霉病:俗称龙头病,多混合发生,造成油菜枝为龙头状,荚角结籽少。
菌核病:又称烂杆病,造成油菜烂杆、软杆而死。
病毒病:多造成花叶矮缩,系蚜虫传播病毒而致。
(2)主要虫害:
蚜虫:多发生在结荚初期,造成荚角不结籽、少结籽或籽粒秕。
跳甲:俗称地虼蚤,成虫肯食叶片,幼虫危害根部。
菜青虫:多发生在育苗地,取食叶片,此虫属杂食性害虫,还取食其他蔬菜幼苗。
4.小麦
(1)主要病害
白粉病:危害叶片,造成枯叶,麦穗无法结实。
锈病: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危害严重时,造成大部分麦穗为秕粒。
赤霉病:危害造成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境内以小麦成熟期发病较重。
(2)主要虫害
蚜虫:主要在穗期危害重,造成穗秕粒。
粘虫:危害叶片,爆发时,取食全部叶片。
5.部分蔬菜病虫害
白菜:病害主要有黄枯病、软腐病,虫害主要有菜青虫、蚜虫。
西红柿:病害主要有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虫害主要有棉铃虫(钻心虫)、白粉虱等。
辣椒: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立枯病、炭疽病、病毒病、疫病,虫害主要有棉铃虫(钻心虫)、烟青虫等。
6.部分果树病虫害
梨树:病害主要有梨锈病,虫害主要有梨天牛和蝽象等。
桃树:病害主要有桃纵缩叶病、环腐病,虫害有天牛、桃蚜等。
7.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俗称黑土蚕)、蝼蛄(俗称豆狗)、蛴螬(俗称白土蚕)、金针虫。主要为作物幼苗。
8.杂草
(1)旱地杂草:主要有车前草、雀舌草、马唐、猪殃殃、白茅、空心莲子草、狗尾草、雀稗、牛筋草、臂形草、马齿苋、春蓼等。
(2)水田杂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牛毛草、水莎草、矮慈菇、鸭舌草、浮萍、四叶萍、眼子菜(俗称水岸板)、青苔等。
(二)防治措施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化学、人工(人工捕捉)、物理、机械、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进行。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严格进行土壤消毒。
2.坚持药剂浸种、拌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地下害虫。
3.施行保健栽培,合理灌溉,合理施用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按比例施用,增施微肥,合理控制栽培密度,结合本地地理、气候情况,适时播种和栽插。
4.药剂防治
(1)防治病害的药剂:通常常用的有三环唑·异稻瘟净、瘟毕克、病恶甲、农用氯霉素、农用链霉素、强氯精、退菌特、粉锈宁、甲霜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叶枯灵、广枯灵、敌克松、稻病必治、菌力杀等。
(2)防治虫害的药剂:常用的药剂有吡虫灵、大功臣、杀虫双、杀虫王、乐果、杀螟松、辛硫磷、施地乐、甲击可、敌敌畏、速灭杀丁、甲氰菊脂等。
(3)杀虫剂与杀菌剂不能随意混用,要按说明指导施用,否则会造成施药无效或药害。喷施农药时,应注意气候、风向等因素,注意施药安全。
(4)除草剂
旱地除草剂:通常有草甘磷、乙草胺、飞锄、农民乐、玉米希、百草枯、金盖等。
水田除草剂:通常有硫酸铜、野老、青苔净、敌稗、精克草星、稻田乐、克草丹、农田欢、稻田净、田毛等。
(三)鼠害
境域内主要有家鼠、田鼠等,主要采用无二、三次中毒的鼠药拌料投毒诱饵法进行防治。
(四)贮粮害虫
主要有玉米象(俗称谷牛)、谷象等,主要采用“粮虫净”农药分点入粮堆进行防治。
第三节 农业机械
境内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在1949年以前,几乎空白。推广使用是在1958年以后,当时每个生产小组配置一台青岛、毕节抽水机,随后推广使用锦江牌子的汽油机,机子重量90公斤。1965年以后,境内的马场公社为九溪村、中所村配置4台拖拉机,境内大西桥公社河桥村、狗场屯村各配制1台“铁牛五五”,主要是用于运输,以后又推广了“三五”拖拉机,也主要是用于运输,少量用于耕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机推广使用迅速增加,出现了不同型号的水田耕整机、抽水机、小型收割机、脱粒机,农机化作业进一步推开。
1992年“撤、并、建”后,建立大西桥镇农机站。当年9月列为全国农机化综合示范点,于1993年开始实施“全国农机化综合示范点”建设,占地面积1.66亩,筹建农机站办公楼250平方米,建设工厂化育秧室16平方米,育种量每期220斤。开展的业务工作主要有:农机推广、培训、安全监理、农机修理、配件供应等。
在实施“全国农机化综合示范点”以后,2004年全镇农机拥有量:2216台(套),总动力19172千瓦[其中,水田耕整机582台(套),动力2560千瓦;抽水机863台(套),动力3797千瓦,其他耕整机59台(大),动力467千瓦;农用运输机械438台(套),动力9381千瓦;脱粒机68台(套),动力263千瓦;小型收割机3台(套),提灌32台(套),动力776千瓦;其他农副加工机械171台(套)动力1928千瓦]。当年的农机作业情况:机耕面积9800亩;机灌面积13960亩;农副产品加工量13680吨。实施示范点以来,培训农机技术人员983人次,为大西桥镇农业生产输出一支有力的农机队伍。另外还组建7支村级机耕服务队,队员有153人,拥有机具125台(套)。
十年以来,农机站坚持“面向农村、服务于农业、受益农民”的“三农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于1994年获得农业部授予“全国先进农机站”嘉奖,安顺市人民政府授予“铁牛杯”称号嘉奖,1997年、1999年曾两次获省级“全省十佳先进农机站”嘉奖。
第四节 畜牧水产
一、机构设置
1991年以前,境域内的畜牧工作以二铺区畜牧水产站为主。1992年“撤、并、建”后,成立了大西桥镇畜牧水产站,负责人程寿祥,主要工作是动物防疫、检疫、良种推广及繁殖。此后,大西桥镇的畜牧水产站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动物防疫、检疫、良种推广及繁殖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饲料草场
(一)饲料
1.精饲料
精饲料主要有玉米、黄豆、米糠、麦麸、四季豆、蚕豆、稻谷、菜子饼等。
2.粗饲料
大西桥镇主要以生产稻谷、玉米为主的稻草、老糠、米糠、玉米杆、玉米壳等为粗饲料。
3.青饲料
青饲料分为三类
(1)山茅草;(2)熟地草;(3)人工栽培植物茎叶(白菜、青菜、莲花白、菜萝卜叶、红苕藤、蚕豆叶、四季豆叶、豌豆叶、棒豆叶、茄子叶、洋芋叶等)。
(二)草场
大西桥镇境内草场概述:
1.境内天然性草场含部分退耕还牧草场,2002年退耕还牧200亩。到2004年止,共计面积3645亩。
2.疏林草场:分布于种植较稀的林木间,面积1333亩。
3.灌丛草地:多半由禾本科牧草组成,草场面积1235亩。
4.草丛草场:多分布于荒丘地段,面积为780亩。
5.田、地坝草场:分布于境内的田坝、地坎、河沟边、路弯空坪地,24个村均有,面积3350亩。
(三)牧草
1.牧草品种
境内牧草品种分别为白三叶、野菊米、桑叶、夏枯草、紫草、白茅草、蒲公英、野花生叶、青蒿、桔梗、灯芯草、猫尾草、鸭嘴草、车前草等。
2.牧草利用
民国时期,各村都订有相应的村规民约,采取各种措施,在村与村的田地交叉处不损坏庄稼的前提下进行放牧,但所有的牧地归集体所有。2000年以后,镇境域内有部分农户开始种植优质牧草,用于发展养殖业。
三、畜禽和其他动物养殖
(一)牲畜
1.生猪
饲养生猪的方法:民国时期,饲养生猪为散养,由于科技不够发达,采取的饲养方法都是以熟饲料为主,造成畜牧业发展迟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鼓励广大农户多饲养生猪。对饲养户,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畜牧养殖业的小额贷款。但由于小农经济周期长风险多,畜牧养殖业没有得到明显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大队积极办养猪场,农户在公社的带动下,也大力发展养猪,但由于当时的粮食和经济跟不上,特别是公社大队的养猪场,饲养的生猪疾病传染,死亡率很高,特别是1960~1961年期间,集体养猪场大量倒闭。国家为再鼓励农户发展养猪,划给人均饲料地15平方丈,政府采取给饲养猪户供应饲料的措施,在相应的政策扶持下,逐步推动养猪的发展,集体养猪场基本恢复,农户发展养猪也得到相应发展。然而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方向不明,当时集体养猪场饲养的生猪也只能应付上级的检查,经济收入效益不佳。1970年大集体时期,国家为鼓励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又重新划给农户饲养地5平方丈,而且对饲养母猪的农户,每头母猪每产下一窝猪崽由公社兽医员签出证明,到指定的粮食部门领取10公斤粮食。育肥猪按国家政策实行“调留各半”,直到1980年,联产承包到户,农民分到了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明确地发展畜牧养殖的方向,使生猪发展逐步提高。特别是1993~1996年三年内,粮食价格低,肉食品价格高,广大农户看准了市场,生猪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境内的狗场屯、安庄、背陇等村,大力发展育肥猪,白泥、三铺、带子街、新寨、鲍屯等村积极发展母猪养殖。经统计,发展育肥猪的饲养户养到50头以上的有30户,饲养母猪2头以上的有300户。1997年后,广大的农户把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兽医及养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办畜牧养殖培训班,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大力推广生猪养殖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2002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8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
境内饲养生猪,建国初期,实行的都以集体或个体养殖等。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养殖的形式基本不存在,都是以个体养殖为主,地方上多年的养殖方法是专圈饲养和牛圈饲养。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发达,在境内饲养生猪基本实行熟改生的饲料方法,既减少人工,又缩短饲养周期。母猪饲养方法以粗饲料或青饲料为主,采取自筹自养的户较多,而且饲养母猪一般为“抓两头”、“草中间”,即在母猪未发情期,精饲料略高一点,怀孕期精饲料可减少部分,在母猪出猪崽期精饲料加大,使母猪能承受拖崽关。养殖母猪掌握一定的饲养经验,仔猪40天左右可提前断奶,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调喂增加浓缩料和颗粒料。饲养育肥可分为三个阶段,断奶仔猪以青饲料为主,中猪饲养精精搭配,肥猪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三种方法齐头并进,一般饲养每批猪不超过半年,据核算,料肉比3∶1,也就是3斤饲料生产1斤肉,成本核算一头猪平均每天可赚2元钱。
由于兽医人员加大科学技术的宣传,广大养殖户能掌握熟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在饲养生猪方面抓管理,相应的搞好环境卫生,搞好防疫,按猪的大小分圈饲养,养殖效益得到了提高。养殖业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去民间传说的“养老猪”、“喂憨猪”和“过年猪”的养殖习惯是成本较高、效益差的养殖方法,到2004年止,全部淘汰。
(1)生猪品种
本地黑猪
本地黑猪是境内多年传统饲养的较好猪种,它的成猪体重不如苏白猪、长白猪,但另有其优势,能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瘦肉比例较高,而且肉质细嫩;母猪发情期早,每窝可产仔12头以上,双月断奶重每头20公斤以上。
优良种猪
苏白猪:境内饲养种猪的地点有白泥、三铺、新寨等村,苏白猪的主要特点是体形较大,耐粗饲料。
长白猪:主要特征,头狭长,猪耳向前方伸展,体躯发达,肩胛较窄,背腰平,配种后产猪崽较好,瘦肉率较高,深受饲养户的欢迎。
(2)母猪养殖
白泥、三铺、西陇、新寨等村的部分农户饲养母猪可达3~5头,年可赚8000元以上,是目前农村养殖效益较高的一种养殖业。
(3)生猪购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派养购的政策,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制度,由商业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后实行“调留各半”,对农户饲养的生猪,育肥出栏,不允许到市场交易,由国家统一收购。而且每户农户向国家交售的一头肥猪,国家收购50%,饲养户自食50%,但国家收购一头肥猪奖励粮食50公斤。按照政策规定,社员自留部分一律严禁进入市场销售,如发现,由工商部门没收。1963年后,国家又实行新政策,斤猪斤粮奖给农户。1971年政策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肥猪交售给国家,又可抵两头上调肥猪的任务,同时奖励饲养户化肥15公斤。1981年后,国家取消收购上调政策,生猪交易在市场上交易活跃,畜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到2004年止,年生猪饲养量达18700头以上,年末出栏肥猪17000头以上,年末存栏17650头。
2.牛
(1)饲养措施
境内饲养耕牛大多数属自繁自养,有部分农户采取喂季节牛的方式,农忙时购进耕牛,农闲时把耕牛出售后外出打工经商。在初级社、高级社时,农户以饲养的耕牛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形成集体饲养使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国家政策规定,严禁个人饲养耕牛,更不能出现乱屠现象。1972年,在集体饲养的耕牛如老弱病残不能使用的耕牛,经队委会研究可当菜牛出售。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生产队现有的耕牛以实有承包人口分配,并以质论价给社员饲养。以后,耕牛的饲养逐步发展为个体饲养,承包到户以来,农户有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农户饲养的耕牛比集体时已超过三分之二以上,截止2002年,耕牛年末存栏5426头。由于农机作业的推广,2004年耕牛年末存栏降为4970头。
(2)品种及分布
①黄牛。公黄牛颈大,脖粗,尾长,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变曲,睾丸大而对称,性欲旺盛,特别好斗。母黄牛头部清秀,颈部细长,肩峰不及公黄牛,背腰平直稍有凹陷,臀部肌肉丰满,乳房呈圆锥形,排列整齐,性情较为温驯,母性强,耐寒力强,步行灵活,攀登陡坡的感性高,耕作不次于公牛,饲养分布于河桥村、狗场屯村、背陇村、三个山村、杨家关村、下九村、小白岩村等。
②水牛。境内饲养的水牛为青灰色,中等体型,腹大,前肢较高,皮色光润,背腰平直,后腰宽大,四蹄坚实有力,角根宽厚,角内外面长凸凹纹络。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皮色发光、后腿肌肉丰满,俗话说:“上看一张皮,下看四肢蹄,前看胸腹宽,后看屁股齐。”未阉割的公牛特别好斗,而且斗力很强。一般的水母牛看上去比公牛清秀,体形较公牛小,乳房呈圆锥形,排列较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行走比公牛慢,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春天适合放牧,热天喜困塘,能适应当地坝区及山区耕作,每天可耕作水旱田2亩左右,境内散养的水牛各村寨均有。
3.马
境内饲养的马匹分为拉车马和驮马,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拉车马比驮马驱体大些,四蹄坚实,行走较快,且感性强,拉车马可拖1吨以上货物,驮马分散养于境内的背陇村、三个山村、狗场屯村、安庄村、小屯村、河桥村等。驮马大多数为母马,适用于山区和交通不便的村赛。1956~1980年,饲养马匹较多,给人们带来运输之便,现人们从事饲养的马匹农闲时用于运输,农忙时还可用作耕田地,2002年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865匹。由于交通工具的轻型化、实用化、发达化,2004年底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数降为68匹。
(二)兔、猫、犬
民国时期,兔为私人散养。1960~1961年间粮食大幅度减产,经济非常困难,各大队寨子散养的兔子数量下降。1981年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户散养的兔发展较快,有部分村寨散养的兔发展到2000只以上,但由于兔毛价格下降,1990年,兔的养殖发展呈现缓慢, 2004年止,各村寨饲养的兔很少。
养猫业在1970年后,由于大量使用鼠药灭鼠,导致各村寨饲养的猫大批中毒死亡,造成鼠多猫少现象。鼠药不但侵害猫的生存,也造成许多天敌受到侵害。9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厂家、商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很多高毒鼠药流入市场,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禁止高毒鼠药在市场上贩卖,猫的数量逐步增多,各村寨家庭饲养的猫越来越多,截至2002年,猫的数量达1000只以上,2004年达2000只。
有史以来,家庭养狗主要是用来防盗。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当时养狗被视为旧社会富人家喂来咬穷人的,再说养狗是浪费粮食,在各寨掀起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养殖数量有所发展,但由于鼠药使用方法不当,家庭饲养的狗因鼠药中毒的原因,发展缓慢。1990年后,鼠药的使用方法逐步得到纠正,数量逐步得到控制,各村寨的养狗发展较快。其间,由于狗身带有狂犬病病菌,发生疯狗咬伤至人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后,掀起过短期的打狗运动,使狗的饲养发展出现过缓慢阶段。狗作为家庭饲养仅防盗和食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狗肉也成了人们的腹中之补、盘中美味,境域内出现了专门养狗的专业户。2004年统计,养狗存栏数为4000只以上。
(三)家禽
1.鸡
鸡是酒席、家宴不可少的美味食品,它是镇境内最早养殖种类的家禽之一。家庭饲养是地方的主要养殖方式,养殖的方法分笼养和散养。笼养鸡采用固定的木架分层建造,利用多种原料饲养;散养的鸡早上放出,傍晚回笼,放养鸡可在房前屋后树林里觅食,每天喂玉米、稻谷、菜类等料。公鸡可作报晓及红白喜事的恭贺礼物之用,母鸡下蛋可直接食用或再继续繁殖。杀鸡待客最能体现主人的诚心。70年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养鸡业滑坡。80年代承包到户,农户把握发展的方向,把养鸡重新纳入每个家庭发展经济的轨道,各村养鸡业逐步发展。1996年成了镇境内养鸡的一个转折点,养鸡业迅速发展。各村均有养殖,养殖最多的有小寨、吉昌、中所、九溪、鲍屯几个村,有的养殖户饲养的鸡每批可达3000只以上,养殖最小的每批为500只。由于养鸡业的发展是一个周期短、见效快的家庭经济收入的好门路,到2004年底止,大西桥镇每周期的饲养量达15000只。
2.鸭
大西桥镇内饲养的鸭以麻鸭较为普遍,历史悠久,属产蛋肉鸭型,觅食能力较强,耐杂食粗料,体型中等,体重3公斤左右,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后部丰满,头与颈部呈发油亮的青褐色,颈部有一白羽圈,为黄色,此鸭羽毛多数为黄褐色。
鸭的饲养分为棚鸭放养和庭院饲养。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棚鸭放养只分布在型江河两岸的村。棚鸭放养一般由主人携带简陋的鸭棚一间、行李、炊具、围栏、复框、鸭梢,迁徙于河边、田坎、田坝地区。养鸭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流传着“要得发,赶马看棚鸭”的俗话。鸭的饲养可分为两大部分,饲养户以养小鸭和产蛋鸭为主体。在集体期间,养鸭业的发展不大,特别是70年代,养鸭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导致以集体放鸭为主,家庭饲养仅为少部分。80年代后承包责任田、地到户,饲养户发展起来,诞生了以养鸭为业的许多专业户。
3.鹅
境内饲养的鹅为各村寨饲养户散养和庭院饲养,鹅类品种主要是平坝大灰鹅、北京鹅。平坝大灰鹅体形较大,体重7公斤左右,母鹅每年产蛋60枚以上,蛋重130~160克;北京鹅毛色体白,体形较平坝鹅小,体重3~4公斤。但北京鹅肉质比平坝鹅细嫩,每年产蛋50~60枚,蛋重120~130克。饲养的鹅群以型江河南岸为主,坝区和山区均有饲养,有部分饲养到250只以上。到2004年止,发展了部分专业饲养户,每饲养户饲养达250只以上。
四、畜禽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种类
境内畜禽疫病以牛、马炭疽、牛出败、马流感、马鼻疽、五号病、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禽流感、鸡新城疫等较为常见。
(二)其他传染病
1.马腺疫:50年代时有发生,90年代后基本没有。
2.猪湍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赤痢、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时有发生,但都能得到及时控制。
3.鸡、鸭、鹅霍乱:时有发生,但已能控制。
(三)寄生虫病
1.猪寄生虫:有蛔虫、肾虫、肺丝虫、食道口线虫、胃虫、旋毛虫、姜片虫、纤毛虫、猪癣。
2.牛寄生虫:有肝片吸虫、外腹腔吸虫、前后盘吸虫、鸟华吸虫、波蝇。
3.马寄生虫:有绦虫、蛔虫、蛲虫、圆线虫。
(四)中毒
猪亚硝酸盐中毒、氨氰酸中毒、霉饲料中毒、食盐中毒、酒糟中毒、农药中毒。
牛霉饲料草中毒、农药中毒、青杠叶中毒。
(五)普通病和内外科病、产科病
1.猪的普通病:仔猪贫血、维生素缺乏症。锌铁乏症、仔猪自胎病、肺炎、胃肠炎、乳房炎。
2.产科病:难产、母猪产期瘫痪、阴道脱及子宫脱、直肠及肛门脱出。
3.牛内科病:前胃驰缓、前胃积食、瘤胃臌气、重瓣胃阻塞、口膜炎、食道阴塞、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及真胃溃病、腹膜炎、腹水。
4.马的内科病:急性胃卡他、慢性胃卡他、急性胃扩张、急情肠臌气、结症、痉弯症。
5.产科病:有难产、阴道炎、子宫脱出、胎衣不下。
(六)疫病防治
疫病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为加强畜禽疫病预防工作,1957年成立合作社兽医站,每年春、秋两季,深入各大队生产队集体饲料耕牛、私人饲养的生猪以及家禽开展防疫工作,预防注身牛炭疽2300头,马炭疽70匹,牛出败2000头。猪瘟5300头,猪肺疫3600头、猪丹毒3200头。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后,养殖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年加强开展春、秋防治及常年补针工作。在国家指令性计划每年防疫都以大牲畜预防注射炭疽,猪以猪瘟为主。1999年暴发大面积“五号病”,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对本辖区24个行政村饲养的猪、牛采取紧急“W”疫苗的预防注射工作,“W”基本得到控制。从1999年起,“W”疫苗注射纳入牲畜预防注射重点。为使疫病发生得到及时控制,兽医站已做好畜禽疫病的监测工作已形成强硬性、常规性制度。
(七)检疫
1985年开展市场肉品检疫工作以来,分别对大西桥场坝、马场场院坝及中所屠宰市场进行肉品检验工作,未撤区建镇前,主要是由二铺区兽医站负责检疫工作,区站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学习贯彻《贵州省家畜防疫条例》。几年来,对进入市场销售猪、牛肉(包括头、蹄、骨、皮、油脂、胴体)进行检疫,肉品检疫工作从未发生违章现象。1992年撤区建镇后,对检疫工作加大力度,特别是《动物防疫法》出台后,国家把检疫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把检疫员的思想、认识放在第一位,加强管理,对肉品检验按要求严格把关以及加强市场产运检工作。撤区建镇至2002年,共检肉品12361案,检出不合格63案,猪牛运检共计11360头,检出病猪133头,使带病的肉品及病畜采用高温和无害化处理,杜绝了病害猪牛的交易和病死肉上市,使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
五、家畜品种改良
(一)猪的品种改良
1949年前,养猪业未被重视,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1949年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户有了自己的饲料地,给养猪业优惠政策,养猪业得到较大的发展。80年代为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养猪业更大程度的发展,改变本地猪种生产滞后及生产性能低下的状况,引进优良的长白、大约克种公猪改良地方猪种,养猪业呈现蓬勃发展。撤区建镇后,为进一步落实“四良、四改、三提高”的各项措施,1992年6月引进2头长白种公猪,1993年4月引进3头大约克种公猪分别分布于带子街、三铺、新寨、江常村进行养殖;2002年10月引进2头杜洛克种公猪分布于鲍屯、三铺两村,作三元杂交猪生产的终端父本,用于三元杂交猪生产。
(二)牛的品种改良
2000年在西秀区畜牧局的支持帮助下,引进2头安格斯种公牛分布于三个山村及中所村用于本地黄牛的改良。2000年在兽医站建牛改冻配点1个,引进西门达尔黄牛冻精及摩拉水牛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本地牛进行改良;2002年在背陇村增设冻配点1人。
2000年共输配母牛208头,阉割劣杂公牛200头,2001年共输配母牛201头,产杂交牛犊6头,其中黄牛1头,水牛5头;2002年共输配母年266头,产杂交牛犊46头,其中黄牛5头,水牛41头。
六、水产养殖
(一)简述
历史上,境内鱼类为天然繁衍,型江河、乐坝水库以及各村寨的小河溪都属于天然养殖,产出来的鱼多数属砂子鱼,在酒席盘中是美味佳肴。80年代后,由于化肥厂的废水流入河中,使新寨、九溪、下九一带河内的鱼逐步减少,严重的是当地的某些好鱼者采取乱捕、乱炸、投放毒药,造成大量的鲫鱼、鲤鱼、鲢鱼、白条鱼、泥鳅、鳝鱼、虾、蟹等逐年减少。
(二)人工养殖
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境内的各个水库,山塘投放鱼苗22万尾。1968年进行一次大捕捞,收获鲜鱼8680公斤。70年代集体时期,又投入鱼苗17次,数量30万尾。各生产队利用天然的水塘、稻田450亩发展养鱼,每年成鱼捕捞2800公斤。
1980年后,各村寨农民利用自己的承包田及租用其他水库和山塘大力发展养鱼业,养鱼业得到很大的发展。80年代中所村卢保安在自己承包田内改塘养鱼及承包河桥村的部分田、水塘进行养鱼,共计达50余亩,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为当地养鱼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1991年7月由于出现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灾害,稻田养鱼及池塘养鱼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挫伤了养鱼户的积极性。9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境内出现了以小寨村吴庭海为代表的集观光、休闲、垂钓的养鱼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养鱼业的发展。
(三)鱼类品种
境内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鲫鱼、鳝鱼、泥鳅,其他水产有虾、田螺、蚌等。
(四)捕捞
型江河一带的村民一般备有鱼船和鱼鹰、拦河网、板罾,或用竹篾编制而成喇叭型的大小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群鱼自游进笼,然后收取,或用赶鱼器械把鱼赶进笼中;有的村民采用细竹子编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小鱼笼,中部开口,里放香料以为饵,投放有杂草的鱼池河流中,群鱼闻到香料进入笼中,按时投放收取。用上述几种方法可捕获鲤鱼、谷桩鱼和鲫鱼等。
第五节 水 利
民国时期,境内无较大的水利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加强了水利管理。1964年通过对水利工程清查整顿,明确管理体制,规定工程“三权”(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
一、水利管理
1949年前,境内无水利管理机构。1949年后,水利管理工作由县(市、区)水电局负责。1965年3月,成立二铺区水利组,至1992年9月,撤区建镇后成立七眼桥镇水利中心站,负责七眼桥镇、大西桥镇的水利工作,并在各乡镇设立水利工作点。1998年8月,才正式在各乡镇设水利站负责水利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党在农村基础建设的兴起,水利建设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蓄水工程
(一)水库
境内有小①型水库1座,小②型水库2座,总蓄水量203万方,总有效灌溉面积4450亩。
1.乐坝水库
该库在1958年初步建成,1982年全面完工,含左、中、右灌溉渠系配套设施。水库地处安庄村与背陇村交界处,总库容140万方,兴利库容105万方,集雨面积0.8平方公里,淹没面积250亩,源水主要为库尾珍珠井朱群来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大坝为均质土坝,长64米,高14米,坝质宽9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式结构,长82米,宽8.7米,高0.8米,最大汇水量3.04立方米/秒。放水涵洞长80米,最大流量0.6立方米/秒,放水闸门为转动平板闸门。
现左干渠长2.8公里。其中,暗渠160米,渡槽120米;设计灌面2800亩,有效灌面2410亩;右干渠长2公里。其中,倒虹管60米,设计灌面1000亩,实际灌面800亩;中干渠渠段长300米,下游主要为安庄至小寨河沟,长1.4公里,有效灌面300亩。
2.底下坝水库
底下坝水库地处狗场屯村西面,与二官村相邻。集雨面积0.9平方公里,库容65万方,兴利库容57万方,设计灌面800亩,有效灌面270亩,保灌650亩。坝型为重力土坝,高12米,坝长140米,坝顶宽27米,灌溉渠长4.2公里,已防渗0.5公里。
3.河桥水库
河桥水库位于河桥村黑寨河上游。集雨面积0.15平方公里,年末水量255万方,库容15万方,兴利库容12万方。坝型为砌石坝,长59米,高5米,渠道长1.5公里,均作加固防渗处理,设计灌溉面积500亩,保灌300亩。
(二)山塘
境域内山塘不多,主要有杨家关鱼塘、狗场屯大关塘、王家院水塘、带子街聚水塘、小寨鱼塘、吉昌村关塘、安庄沟边塘7座,总蓄水量3.8万余方。它们对区域的农田灌溉、水产养殖都发挥了一定的贮蓄和纽带作用。
三、引灌工程
(一)河坝
由于大西桥镇区域属型江河上游主要区位,区内河流较多,形成了以白泥至下九的主河段,其余大西桥河、云峰河等支流在不同河段上呈交汇的状况。区内的引灌工程大都分布在这些河道上,成形具有相对规模的有11处,它们大都是在河道上修建拦河坝拦蓄来水,配以引灌沟渠实现农业生产的灌溉,每每都是“一沟水、一坝田”的局面。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可谓投资最小,发挥的灌溉作用却不可低估,主要的有白泥大坝、三铺坝、穿姨小坝、鲍屯小坝弯、西陇小果园坝、小寨白大坝、辽车坝等,总灌溉面积近8000亩。由于近年来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河流水位限制,实际灌溉面积6000亩。
(二)沟渠
河坝的建设促进了沟渠的建设,每一道坝的沟渠星罗棋布,遍布各坝区。到2004年底止,大西桥镇水利沟渠的建设全长126公里左右,为镇境域内农业生产灌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较为突出的有安庄渡槽,建于1977年,全长120米,高10米,槽外宽1.55米,内宽1米,勾边宽0.25米,该槽由高为9米的八对梯形水泥混泥土架和46块(半径为0.7米)半圆形渡槽构建而成,用于农田灌溉,灌溉面积300亩,工程造价13万元(国家拨款)。该工程在当时的水利建设中,可以算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
四、提水工程
境内现有提水工程31处,有效灌溉面积5800亩,保证灌溉面积5200亩。均为电力提灌站,总装机818.5千瓦。其中,能够较好发挥效益的有以下电灌站:
(一)杨家关马槽井电灌站
该站位于滇黔公路87公里前300米处,装机75千瓦,于1971年修建,1999年整修,主要通过提起火车站桥下拦河坝来水,有效灌面500亩,保灌400亩,主要解决杨家关村400余亩农田灌溉。
(二)背陇一、二级电灌站
该站提起水源为乐坝水库库尾珍珠井来水,一级站装机55千瓦,二级站装机7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600亩,由于灌溉渠老化,渗漏严重,现实际灌面250亩。
(三)九溪坝头上电灌站
该站提起型江河引水,装机40千瓦,主要灌溉九溪村西面400余亩农田。
(四)鲍屯双道河电灌站
该站位于化肥厂侧面,所提水源为双道河地下泉水,由于鲍屯村每年都对该站灌溉渠进行延伸修建等原故,现灌溉面积从原来的200亩增至300多亩。
五、河道治理与利用
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河道有型江河、大西桥河、黑寨河等河道。
(一)河道治理
镇境域内河道流域地势比较平坦,途经村寨经济文化也较为发达,正是由于上述河道流经,也才显得相对繁荣。因此,保护河川等水资源成为了各村寨的主要事务之一,积极治理河堤两岸,从防止洪水冲毁、河床整治、增加其行洪能力入手逐步进行治理,减少河道沿线水冲沙压及水土保持。
(二)地下水资源管护
镇境内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比较大的有背陇珍珠井、鲍屯鲊塘河井、狗场屯大树龙潭、马场陈枯龙井、中所沙龙井、吉昌土地庙龙潭、王家院姨妈井7处。它们水质均良好,出水量大,对境内的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及群众生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护好这些地下水资源,主要是防治污染,合理利用。
第六节 林 业
一、林业管理机构
1991年以前境域的林业管理由二铺区或县级林业部门负责。1992年撤并建后,成立大西桥镇林业工作站,负责大西桥镇的林业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业务有育苗、造林、天然林保护、用材林砍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
二、林业情况
境内在贵州省森林立地分类系中属南方亚热带绿地地区。清代以前为原始森林覆盖,后因人口增长,人均耕地下降,过度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伐甚多。1974年,进入“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部分天保林和用材林遭受大规模的破坏,中所的狮子山和吉昌的老材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1976年境内有林地1301公顷,灌木73.4公顷,茶园86.5公顷。
1995年林业调查资料显示,大西桥镇共有林业用地1301.1公顷,其中有林地736.5公顷(用材林215.9公顷,经济林428.9公顷,竹林20.6公顷),灌木林411.7公顷,疏林地23.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74%。
境内有林地主要分布在狗场屯、河桥、九溪、下九、白岩、马场、西陇等村,经济林(油茶、茶叶、果树)主要分布在九溪、下九、杨家关、小寨、狗场屯等村,灌木林主要分布在白泥、大西桥、西陇、三铺、新寨等村,森林覆盖率最高为下九村为72.2%,其次为白岩61.3%,九溪村为54.69%。
境内主要树种有:杉树、马尾松、白杨、桦木、杨树、香椿、楸树、泡桐、柏枝。
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油茶、黄花梨、花椒、枇杷、李子、桃子、楠竹、杜仲等。
三、育苗造林
(一)育苗
境内于1994年9月在大关林场整地育苗0.6公顷,因当年气候干旱,未取得成功, 2004年止,育林用苗主要通过林业局从其他乡镇协调调入。
(二)植树造林
1.集体造林
1981年前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集体造林,马场公社1967年造林1544亩,大西桥公社造林2067亩。人民公社期间历年均有造林。撤、并、建后,境内2002年止,保存面积为1.24万亩。
2.个体造林
荒山造林1981年实施“定山权、定自留山、定林业生产责任”的三定政策后,由集体造林转为个体造林,户为单位的个体造林随着造林深入开展和工程造林的实施,进一步发展到联户造林,形成个体联户,村组三位一体的造林格局。1981~2002年期间农户自留山、责任山造林面积保存面积0.43万亩,1985年营造的3200亩商品林基地和1999年营造的1950亩“天保人造林”,其中84%以上皆为农户自留山联户造林,如1999年在下九村茶园种植的专员样板,为下九81户自留山联户造林。
3.四旁植树
主要分布在村边路旁,房前屋后,田边地角,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经营后,地埂树在四旁植树中占的比例加大,四旁植树每年保持在2.5~5万株,大西桥镇1995年四旁植树活木蓄积量1982立方米。
(三)人工造林
商品林基地1999年在九溪、下九、中所、白岩、小屯、鲍屯营造商品林基地3000亩,国家每亩投资40元,总投资1.2万元,现保存2734亩,保存率为91.13%。
1990年在贵黄、滇黔沿线采用人工促封山育林2200亩,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工程。国家每亩投资11元,总投资1.1万元,1996年团地委在九溪村建“国家共青团绿色示范基地”800亩。保存率为97.5%。1999年九溪村利用国家康复贷款100万元建楠竹项100亩,同年在小寨村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黄花梨100亩,杨家关100亩,安庄50亩,国家投资100万元,种植优质黄花梨2.6万株,2002年在公路沿线坟墓植树70000株。
贵黄、滇黔两旁绿化工程,2001年在公路沿线用1.5米×1规格车桑子直播1600亩。全境天然林保护工程1722亩。
四、森林保护
(一)森防火
护林防火是森林保护工作的五大重点,每年临近冬春防火期,党委政府都要将护林防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出具体措施安排,成立森防火领导小组,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安排协调森林防火工作,各村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该村防火工作。
林业站协助各村制定护林防火公约并监督实施,保证护林防火落到实处,对镇林场及重点村组林场进行2~3次的护林防火工作大检查,消除一切有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强化防范工作。
(二)病虫防治
境内发生的主要病害有赤枯落叶、叶斑根腐、溃疡、煤污等;主要虫害有杉小蛀、松蛀、小卷叶蛾、介壳虫、天牛、金花虫等。
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生物及物理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急救的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有消除病株病枝、伐掉病树、结合抚育间伐、改善林区卫生、保护和引进益鸟、喷酒化学药济等。
(三)林政管理
1.用材林的管理
民国时期,森林属个体私有,可以自由买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山林全部归集体所有。砍伐木材建房,集资办公益事业由当地政府批准,按计划批给,按“砍伐证”进行砍伐。“文化大革命”中,林政管理不当,森林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制止乱砍滥伐现象,1981年实施林业“三定”政策后,林政管理不断完善。
90年代,林政管理开始进入以养护为主,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时期,凭证砍伐,凭证运输,林业站对过境林木进行检查,对无证运输、无照贩运的木材报林业局给予没收,货证不符,或少办多运的,没收多余部分木材,并处以罚款和交纳育林基金,同时对大西桥木材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砍伐计划,控制林木砍伐量,1995年至2002年,无一超过砍伐限额。
2.天然林保护
1984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部分农户的承包地种出的粮食难予解决吃饭问题,故而上山开荒耕作,同时还有烧山、砍伐等诸多因素逐渐对天然林造成了很重的危害,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国家、省、市、区关于天然林保护的有关文件精神,大西桥镇许多山林划为天然林保护区,由林政管理部门根据保护区的界定,聘用了用材林和天然林管护人员,由大西桥镇林业管理工作站统一管理,长年对天然林进行保护。
五、林场及经济林区
(一)镇林场
大关林场:位于狗场屯、乐平、河桥等交界处,建场于1967年4月,经营面积1500亩,有林面积983亩,常年护林员3人。
(二)国有茶场
原安顺地区茶场,建场于1959年,场部设在狗场屯村,有职工80人,面积700亩。
(三)果园
黄花梨园:位于小寨村,紧邻贵黄公路,建于1999年,占地80亩,种有梨1.6万株,后因分疏到安庄、鲍屯等地种植。2004年止有0.9万株。
杨家关果园:位于杨家关村,建于2000年,占地100亩,种有0.6万株优质黄花梨。2003年,修清黄路占用50亩,现存50亩。
下九果园:位于下九村与旧州镇浪塘交界,占地50亩,种有李子、桃子、葡萄等。
三个山板栗园:建于1998年,占地50亩,种有苗木0.52万株。
中所桃园:位于中所村狮子山脚下,占地40亩,种有桃树0.4万株。
(四)茶园
安顺市茶场茶园:茶园面积1376亩。
下九高产茶园示范基地:位于下九村和知青林区,占地100亩。现发展到2500亩。
九溪茶园:位于九溪村塔山,占地800亩,建于1970年。现发展到1000亩。
狗场屯茶园:占地200亩,建于1971年。现发展到300亩。
(五)村、组林场
共有村、组林场7个,经营面积3010亩,有林面积1960亩,林木蓄积量5830立方米,建场于1965年到1984年,规模最大的是九溪林场,位于九溪村塔山,经营面积900亩,有林面积800亩,林木蓄积量2700立方米,其次是下九林500亩,经营面积400亩,林木蓄积量1080立方米。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