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县二铺粮管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91
颗粒名称: 安顺县二铺粮管所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2
摘要: 2004年前,安顺县二铺粮管所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1.境域网点
  在境内的大西桥公社、马场公社建立粮食供应站,负责两个公社干部、职工、教师以及工厂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每月凭粮油供应证到公社粮站去购买粮食。此外,还在枫阳厂建立一个粮食供应站,负责该厂的粮食供应。根据《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粮管所主要业务是完成镇境域内的农业税征收任务。2000年后因征收政策的变革,农业税征收以“实物”为主改成以“货币”为主上缴农业税,粮站的工作任务就不再以征收粮食为主要工作,从而成为面向社会全面经营粮食的企业单位。2001年随着国有粮食企业的改制和粮食市场的开放,粮站宣布倒闭。
  2.余粮流购、派购、议购、定购
  余粮流购在1954年采取了随征带购,“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1955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规定对农户实行“三定”。196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稳定农民粮食负担,进一步搞好粮食工作安排意见》,粮食征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的办法,对1959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基数进行调整。1979年对粮食征购政策进行了调整,粮食征购价格提高20%,对农民交售的超购粮食,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提高5%,同时针对部分村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减免。1985年后由于粮食生产和销售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3.油菜籽收购
  油菜籽收购从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收购。“大跃进”时期,油菜籽产量大幅度减免,收购量也减少。1961~1963年实行无留后购政策,油菜籽产量和收购量均有减少。1966~1978年,虽执行合理统购及合理提价,超购加价、奖售粮食等政策,因当时收购价格偏低,收购量亦减少。1980年开始,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收购量加大。199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上级政府和农技部分引进优良品种,推行油菜籽进田、小麦上坡地,油菜籽产量逐年递增,镇内的油菜有10%由粮管所和公社粮站收购,50%为个体户和周边粮站收购。
  4.粮油销售
  从1951年开始,国家实行粮油统销。1955年,国务院规定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居民指定粮店购买,供应标准有多个类别,食油供应从1978年以后每人每定量供应250克,城镇居民仍然保留供应;同时粮油也承担民政救济粮的供应。1993年后,粮食市场放开,粮油计划供应逐渐取消,粮管所按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开展收购议销业务。
  5.粮油仓储
  1960年后期,由于二铺区粮管所逐步壮大,政府拨给专款,修建粮管所和粮站。解放初期秋粮入库后,粮食调运至安顺较远,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又缺乏运输工具,就组织用马驮、按公里公斤计算运费,送交安顺县“三台湾”仓库,1957年改为用花轮马车拉粮到安顺。1957年后全部改由汽车运输,马驮与花轮车运输也随之淘汰。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